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什么新闻结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新闻作业 求助 1.新闻角度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2.论述对新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I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4、新闻作品的特点?一、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①新闻语言的客观性;②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于群众接受;③新闻结构,力求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便于读者阅读;④表现手法,灵活多样;⑤在风格上,新闻作品应力求多样化。5、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能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三、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6、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7、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指导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一是“经验论”。6、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7、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①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②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③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④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8、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9、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10、立体思维是相对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11、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纵向和横向的思索。12、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最大功能是求异。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13、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主观性: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研究者各异而产生对新闻作品认识的差异性,但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能取得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肯定;反之,低劣的作品也会得到人们的否定。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达到对新闻作品的确切评价,就要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要做到主、客观同意,需要注意:①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②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③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14、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15.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客观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16.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表现: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的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不学新闻学,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都不能帮助读者正确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17.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18.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19.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20.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的思维特点?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1.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的意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征。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索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做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宏观思维是指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纵向和横向的思索。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中,要求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具有远见卓识,高屋建瓴地观察问题,要从微观上发现典型,又要跳出微观,从宏观上把握主题,升华思想,开掘深度。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手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深的信息。在新闻作品研究中恰当地采用求异思维,能为新闻作品研究注人新的活力。以上几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人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各种思维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22.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

首先,做记者的要谨慎使用 “日前”这种太过宽泛的信息,新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客观。这篇新闻里恰恰也缺乏专业主义的东西,信息太少且套话太多。不要总是以为新闻是要写套话,信息量才是最重要的。这种稿子大概是地级市电视台的水平。不过如果真是软文我也没得说。包括你第一段300多位嘉宾也应该说出一两位带头的,数据越准确越好。
其次,这篇新闻有软文的嫌疑,用了三段大篇幅描述红塔集团董事长个人的内容。个人认为专家们探讨提出的观点更有报道价值。要做到公正独立地报道。
最后一段写道“此次论坛上专家和企业家的精彩演讲和精辟论述深深地启发和感染了与会的每一位嘉宾。”这样的话也是新闻写作的大忌,这句话已经很明显地带有主观倾向而没有客观依据,你要做的是拿事实说话,告诉受众他们演讲的内容的精华是什么,启发或者感染与否留给受众自己判断。
总之,这只能算一篇软文或者丢在报纸上没有人会看的文章。要修改的话把依据我这三点去修改,尽量做到真实客观,信息量大,用事实说话。

一、系列报道的主要内容及其传播手段

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现象由来已久。据了解,目前医药行业商业贿赂发案率已经位居国务院制定的6个重点治理领域第二位,根治医药商业贿赂已经迫在眉睫。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到底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发生?它的腐败链条如何延伸?如何根治这个久治不愈的顽症?系列报道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入手,层层递进,分4集进行全方位地展开。
(一)系列报道的主要内容:
第一集《顽疾之害》着重剖析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危害。
1.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2.威胁患者健康;3.毒化了社会空气、破坏了医药审批部门和医疗部门的形象、伤害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第二集《病根何在》主要分析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久治不愈的原因。
1.药品生产领域的低水平重复,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过多过滥;2.权力缺乏监管;3.一些审批官员和医院人员贪欲失控。
第三集《腐败之链》重点揭示不法厂商与药品和价格审批部门、医疗机构的违规违法人员之间的交易手段。
第四集《防治之道》集中探讨防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措施。
(二)系列报道的传播手段:
1.案例解析,由述而评,夹叙夹议。从4集的内容与报道手法看,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每集一个表达中心,每集结合一个医药行业的大案要案进行解析。比如:记者独家采访的有“医药商业贿赂第一案”之称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受贿案,以此案作为“麻雀”,尝试由解剖个体分析医药行业贿赂现象的普遍规律。
2.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事理结合。
这种传播手法在第三集《腐败之链》中表现尤为明显,记者通过四川省自贡市人民医院院长邓龙琪案件,解析腐败之链的延伸与构成。商业贿赂第一步:打通注册环节→第二步:“杀”进医院→第三步:拿到定单→第四步:再次疏通药房,兑现回扣,患者买单。4个步骤,记者对每一个步骤都采用案件回顾和专人揭密与评议的方式完成,步步深入,条分缕析,使观众得到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双重满足。

二、建设性监督:舆论监督的目的和出发点

所谓建设性监督,就是要把舆论监督的立足点放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上,做到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服务大局。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曾经这样总结《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实践:“正确的舆论监督,使监督的目的更加明确,那就是坚持真理,出于公心,心系大局,有利工作,做到帮忙不添乱;讲究监督的时机和形式,注重监督的效果,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在党的工作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级各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等问题上选题目、做文章,做到以理服人,把握适度,并注意报道的时机与火候……”
建设性监督是舆论监督的目的和出发点。《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系列报道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抓住了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这个群众关心、政府重视、普遍存在的问题做焦点,选题符合《焦点访谈》倡导的选题三原则。
无论从近年来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看,还是从《焦点访谈》收到的观众来信、来电统计,抑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的调查结果看,医疗问题和反腐败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更是近期反腐败工作的重点。2006年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对治理商业贿赂作出了总体部署,确定了6大重点领域:医药购销是其中的一个重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介绍,从办案情况看,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的发案率在国务院确定的几个重点治理领域中排名第二。可以说医药行业商业贿赂,无论政府与群众,都是共同的关注焦点。
(二)这个系列报道注重化解矛盾,没有感情用事,没有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药品及医疗器械审批机构和人员“妖魔化”。
“非典风波”过后,媒体对医疗领域的批评性报道逐渐恢复,一些媒体甚至用了“从天使到恶魔”这样的标题来评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非典”前后的形象变化,将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简单归咎于职业道德的沦丧,而没有同时从制度和监管方面探究原因,并反映医疗机构的整改措施。
《焦点访谈》一贯坚持客观平衡原则,体现与人为善的态度―――这是成熟理性的报道原则。中央电视台是媒体,不是法官,也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焦点访谈》的监督,目的在于服务大局、改进工作、弘扬正气、打击歪风,而不是要把别人逼到死路上去。因此,它的舆论监督不是为了“出丑”,而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推动制度的完善。
系列报道播出后,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专门致电中央电视台,认为这个系列报道涉及典型案例往往使用单称判断,没有把医务工作者和药监系统干部“妖魔化”。
(三)系列报道的宗旨,是要推动医药行业商业贿赂问题的解决,更为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一个侧面寻求良方。
节目中,前3集的每一集都注重探讨相应对策,最后一集又专门探讨治理之策。例如,第一集《顽疾之害》,在通过患者朱美丽的遭遇和《小康》杂志的调查结果呈现了医药商业贿赂的危害后,又简略介绍了一批近期查处的典型案件,重在表达贿赂之害。第二集《病根何在》解剖了两起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典型案件之后,针对商业贿赂发生的原因,明确病根在于“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权力与贪欲相结合”。第三集,解剖四川省自贡市人民医院院长邓龙琪受贿案,将腐败之链的延伸与构成大白于天下。第四集在于提出医药行业商业贿赂的解决之道。
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内容层层递进,既是对治理对策(依法严惩、改章建制)的客观报道,也有利于增强社会各界对遏制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的信心。
推动问题解决是监督的最终目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权威教材《新闻报道与写作》强调:新闻机构不仅以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还应主动承担起左右和影响事情解决的担子。

三、依法监督:舆论监督的底线

依法监督,是指监督的内容合法、手段合法、程序合法,这是《焦点访谈》朴素而准确的实践。
目前,我国直接界定舆论监督权利的法律还没有出现,更谈不上关于采访权利的规定,除了宪法第41条的原则性规定外,人大和政府基本上没有关于新闻监督的规定,特别是没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直接的、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也基本缺失。

由于对新闻监督权利中主体、客体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没有法律规范,新闻传播应具备的权利如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只是停留在习惯性与实践性权利上,没有形成法定的权利,于是法律对舆论监督的援助是苍白无力的,存在着法律“真空”。所以3个“合法”,是《焦点访谈》13年来成功的实践。
治理医药领域的商业贿赂,是一项政策性和法律性极强的工作,这组报道在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时严格把握如下政策界限和法律界限:
(一)对医药商业贿赂行为的内涵进行严格界定,把医生收受患者“红包”等行为排除在外。
节目牢牢把握治理的重点,把监督范围集中在以下两个领域:
1.在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采购活动和临床诊疗中,收受生产、经营企业及其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回扣。
2.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医院转制、招标等活动中,收受有关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
(二)对违法事实的陈述、违法行为的认定,合法准确。在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颁布以前,受贿罪的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公司企业人员,像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的人员受贿往往不被认定为犯罪。而《刑法》修正案(六)将商业贿赂罪的犯罪主体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了惩治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规定。节目严格区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对所曝光的行为真正做到了在法律范围内进行监督。
(三)对典型事件和案件的采访,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对典型事例尤其是正在发生的事例的生动记录、对典型案件尤其是轰动全国的典型案件的剖析,是《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系列报道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系列报道中呈现的典型事例与案件,都是记者用公开采访的手段获得的,对典型案件的独家专访也履行了严格的法律手续。
在医药购销领域,郝和平受贿案被检察机关称作“商业贿赂第一大案”。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的郝和平,因犯受贿和非法持有枪支罪,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没收个人财产20万元人民币。为了独家采访到郝和平案的办案人员乃至郝和平本人,《焦点访谈》编辑记者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提出请求,最终获得了检察院、法院和监狱管理局的批准,征得了郝和平本人的同意。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对舆论监督做出规定,但是,在司法过程中,有这样6个原则,可以作为把握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标准:
1.采访目的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非私利;
2.采访的内容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或断章取义的;
3.采访场所是公共场所而非私人场所;
4.采访对象是公众人物或某些公共事件中的人物而非特定个体;
5.采访主体在采访中是消极地不暴露身份而非积极地伪装身份;
6.采用的工具为合法的而不是非法的。
这组系列报道的前期采访严格遵守6原则,在采访过程中,由于另外几起典型案件中,办案机关或当事人不同意接受采访,只好放弃。
在《焦点访谈》把握和选择事实时,有一个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定,记者要形成一个“证据链”:提出问题―一方当事人的讲述―其他人的旁证―物证―另一方当事人的解释―有无相关的证据―依据政策的界定或请权威人士做出判断。我们可以在这组系列报道中看到遵循这个标准的行进轨迹。
严格依法办事,不干扰和妨碍司法机关依法办事,不侵犯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必须成为舆论监督不可逾越的边界。
这是舆论监督的基础,也是记者行为的底线。

四、科学监督:舆论监督的方法

进行科学监督,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客观全面。
面对“信息泛滥”,观众对事实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单体事件的准确,他们还希望探究单体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若干单体事件所呈现的规律、某一个或若干具体事件与复杂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报道和评论上,不必拘泥于就事论事、一事一议。
医药商贿系列报道既注重个案的真实,更注重宏观的真实、普遍的真实。它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权威机构和权威专家的帮助下,对一些规律性、普遍性问题进行了大胆剖析,由点及面,由小及大,由浅入深,避免了单纯依靠个案可能存在的“以偏概全”的缺憾,使观众对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总体真实和个别真实获得了相对辩证、全面的认识。这是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监督。
科学监督的意义,在于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更在于科学的效果。《焦点访谈》长年来所坚持的“四个确保”(确保导向正确;确保事实准确;确保与人为善;确保平衡适度),四个“有利于”(节目要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所反映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更能说明这一点。
从《根治医药商业贿赂毒瘤》,看《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的准则:建设性监督是目的,也是态度;依法监督是底线,也是保障;科学监督是方法,也是效果。三者如同三个支点,共同撑起名牌栏目的份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当事人的检验、经得起严格的司法程序的检验,严格说,就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 请教辩论赛“科学研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谁更重要?”
    答:民主政治要求:人人都要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个别不怀好意的点子,无法得逞,防止个人私欲膨胀危害社会大众。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0 0 其他回答 发现问题,因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
  • 什么是评论性的新闻?
    答: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四、深化作用 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 什么是新闻评论
    答:新闻评论要分报纸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杂志新闻评论等,每一种评论各有其特点,但每种评论都少不了论点,论据,论证(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三大要素。而电视新闻评论则要具备新闻事件、问题分析,时效性、评论员观点和大众性5要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 汉语国际教育案例分析题答案
    答: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
  • 新闻评论写作的图书目录
    答: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3.立论的基本要求: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前瞻性4.选题和立论的前提(1)调查研究──选题和立论的前提调查研究对选题立论的重要意义,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群众的思想,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新鲜素材。(2)调查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 如何写好申论题目
    答:统筹兼顾的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可以说任何申论文章都应该上升到这一高度分析问题。申论文章的分析部分一般可以就主题的以下5个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分析:申论文章可能需要分析的5个方面①解决问题的重大意义; ②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③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④问题原因的分析;⑤问题的出在哪些方面; 分析...
  • 作文问题
    答:进行这样的论证,需要对于对方的言论作冷静的分析,发现其中逻辑推理上自相矛盾之处,然后予以有力的揭露。 二、议论文结构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
  • 个人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自查报告
    答: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马列、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在: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和蔼,遇到当事人反复询问的问题时,缺乏耐心...
  • 语文读材料,作探究,写结果的应试技巧
    答:在02、03年各地的中考中出现了大量的适应这一考查目标的试题,这些试题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考核,不仅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把解题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变成了研读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此外,发展学生思维多极性,从语文的视角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解决,在探究中...
  • 5why分析法
    答:可见因果关系的重要性,只有找到严密的因果逻辑链,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5why分析法就是寻找因果的绝佳工具。 5why并不是一定要问五个为什么,有的问题问2个就够了,有的可能需要问10个,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问五次为什么最容易清晰地辨别出根原因,这也是将此方法定义为5why分析法的原因。 二、5why问题解决方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