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放大班数学活动区材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如何投放大班数学活动区材料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活动区游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把教育意图和要求融入材料之中,才能使之更好地为教育目标服务,发挥最大的功效。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以及课程或主题的需要,并有针对地投放蕴涵数学教育目标的材料。如:在“我爱我家”主题活动中,在数学区为幼儿准备从各种广告纸上剪下的生活物品图样,请幼儿根据一定的规则(如用途、材料或价格等)将他们分类贴在纸板上,并将相同的物品圈在一起。这些与主题活动相吻合的材料,幼儿活动起来就富有情趣、富有意境。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再如学习数的分解组成时,我们在区域投放用废旧透明的矿泉水瓶子,内装5——10粒同色的玻璃珠,并在瓶子左右两端贴上红绿标记,请幼儿拿到瓶子后先目测瓶子内珠子的总数,在手拿瓶子左右摇动,然后寻找发现“红房子里住了几粒珠子,绿房子里住了几粒珠子,并作好记录。让幼儿探索数的组成形式和规律。

问题一、操作材料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

材料的层次性是满足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幼儿各自操作需求的保障。层次性体现在:一、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的水平差异,所要求的材料的层次性。二、同功能材料的难易程度所体现的层次性。三、同一材料不同时期的梯度递进,所形成的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时会发现如下现象:

现象一、一种材料同时出现在小、中、大班,无任何内容与要求上的区别与提示。

现象二、区域内所有材料只有一种水平,如排序,只有“铺小路”一种材料,且只有一个层次──按给定提示规律排序,再无其他。

现象三、材料一经投放便始终如一,几周甚至一学期都不再有变化。

对策构想

1.研究教育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

对教育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的研究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这样才能根据学科知识特点正确投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例如,对于排序,各年龄阶段教育内容有不同的要求:小班:按物体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或量的差异(大小、长短、高矮)进行3个物体的排序 中班:按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5以内正逆排序 大班:按规律排序和自由排序以及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并初步理解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如果教师能了解这些,那么,便可较好地把握自己所带班级材料的范围和难度特点,而不至于出现年龄班材料混淆的现象。

2.研究材料本身所应具有的结构

材料本身具有的结构决定着幼儿怎样获取以及获取什么样的经验,因此教师对材料结构的研究,直接影响到投放什么、何时投放、如何投放材料的问题。如,我们研究开发瓶子的价值,瓶子本身不能发生相互作用揭示某种关系,但是我们可以为他加上一种关系,做出容量的各种变式,幼儿便可从操作中了解容积的守恒。这几种变式有:





(1) (2) (3) (4)

当我们对此有一个较好地把握时,便会有目的在不同阶段呈现和提供相同或粗细、高矮不同的瓶子,形成不断引导幼儿探索的材料群组。

3.克服“倦怠”心理

幼儿教师的工作量是相当繁重的,因此,也更应当学会在工作中寻求乐趣。从对孩子发展负责的角度出发,尽量克服心理上的“倦怠”,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为孩子们及时提供并适时更换具有挑战性的材料,让我们的智慧和爱通过一件件材料传递给孩子们!

问题二、操作材料功能单一、乏味 ,没有探索的空间

现象一、幼儿在活动区中时而东瞧西看时而无所事事地摆弄几下手中的材料,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现象二、很多孩子对新投放的材料兴趣高涨,但是三分钟热度,新鲜劲儿一过便再不会选择。

现象三、幼儿在区域中频繁的更换玩具,乐此不疲,问其原因,孩子回答:“玩儿完了,再换一样儿(材料)”。

对策构想

1.充分挖掘材料的价值和功能

将每一种材料的价值最大化,做到一物多玩,使其具有多种变化和组合的可能,材料才会具有魅力,吸引幼儿,以激发其游戏和探索的愿望。如,我们为幼儿提供“百变瓶”一材料,有意识的使其在大小、高矮、粗细以及颜色、形状等方面各不相同,辅以游戏记录单、盒子、球等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造性地自主设计游戏。他们可以玩饮品屋游戏,理货的同时,进行分类,买卖的同时,认识“货币” ……可以玩打保龄球的游戏,学习10以内书的分解与组成……

2.使材料具有情境性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有趣的、美观的、色彩鲜艳的材料。在具体可感、有趣的情境中,非常容易引发他们操作的愿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目标。下面是大班“口编应用题” 的一组材料“可爱的小青蛙”。蓝色的池塘,绿色的草地,盛开的荷花,舒展的荷叶,大树、小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游泳的、休息的、思考的、戴帽子的、戴眼镜的……不同动态、不同特征的青蛙又平添一股生气,使幼儿被吸引的同时,有了“可编的”的内容和兴趣。



3.使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幼儿是通过自己不断的摆弄物体,不断的思考、探索来获得经验和感知的。当一组材料,只需幼儿看看即可时,便会感觉索然无味,也就失去了操作的兴趣、学习的机会,出现前边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下面是“口编应用题”的材料──“美丽的圣诞节”。它通过幼儿的操作,使圣诞树从平面变为立体 在树的不同侧面根据意愿选择悬挂“彩星”“圣诞靴”等小小礼物 使各种小动物从各处赶来参加圣诞狂欢……伴随着幼儿想象,情节与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幼儿在其中有空间去想,有内容可说,有感兴趣的物体来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向目标迈进。



问题三、操作材料不具备可验证性

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关注不同区域的活动,而数学活动是比较特殊的,活动结果具有相对确定性。我们常常会看到:标有8条小鱼标志的水桶中,幼儿只钓了6条;分类活动中幼儿只是在不断把物品摆弄来摆弄去,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我们鼓励幼儿尝试错误,但非让幼儿重复错误,很多时候孩子们在重复错误而不自知。因此教师除应及时指导并鼓励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外,还应注意使材料具有可验证的功能。

对策构想

1.形成相互匹配呼应的材料群

如下边的这组材料:5号盘,选择3+2=的算式卡,对吗?幼儿可通过其它材料来验证,如:选择夹子,3个粉夹子和2个白夹子,当幼儿把它夹到盘上的同时结果的正误也便了然于胸;还可请瓢虫帮忙,2只黄色瓢虫和3只红色瓢虫放到一起是五只瓢虫,那么5号盘,选择3+2=的算式卡是正确的。



2.材料可自动控制错误

如数形匹配游戏,可将标有数字和画有物体图形的两部分做成裂开的蛋壳形状,匹配错误便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蛋;或把数字标在瓶盖上,物体图形贴在瓶身上,如果匹配错误瓶盖和瓶身便不能扣合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可刺激幼儿多次尝试,自动调整错误,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3.留下学习的痕迹

为孩子们提供记录的工具,如纸、笔、记录册等等,孩子们边游戏边记录,将思维过程可视化,让幼儿在游戏中或结束后,看到自己“思考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幼儿在多次操作中发现问题,在比较中,判断正误,形成经验。

问题四、操作材料的制作、投放成为教师的一己之为

在工作中,老师们经常感到累不可当。尤其是活动区材料的制作和投放,很多要靠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当然必要的时间付出是难免的,但要累得其所!让材料制作、搜集的过程也融入教育的要素,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避免一己之为。

对策构想

1.和家长、孩子共同搜集材料

生活中的现有材料,其中包括废旧材料在内,为孩子们提供了游戏、学习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应充分的利用它们,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研究其“结构关系”,思考呈现的方式,使其成为我们的教育“省时、省力、高效”的途径之一。

2.来自专门的数学活动的材料

专门的数学活动,需要很多教具材料,这些材料在活动之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既可不加变动也可稍作改进,投放到活动区中供幼儿继续游戏,省力又省资源。

3.开发、利用购买的成品材料

很多幼儿园购买了大量成品的精美材料,如排序板、接龙卡、镶嵌板等等,教师只需认真研究巧妙利用即可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灵活的使用和改造现有的教材资料

各种教材资料不仅为我们的使用提供便利,同时也我们拓宽了思路,我们要学会走“捷径”,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使之成为便于幼儿操作和喜爱的玩具材料。

问题五、 操作材料投放无序、杂乱

材料摆放实是材料呈现方式的问题,我们经常会看到:玩具柜里及上边都摆满材料,看上去丰富,实则杂乱无章。同一功能的材料、同一目标指向的材料都散放在不同的间隔中,多组材料也都叠放在一起,这样既不利于幼儿选择又不便于取放。幼儿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就学会什么,“材料投放”看似细节,其实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潜移默化的渗透“整洁有序”的教育。

对策构想

1.同种功能材料尽量放到一起,既便于幼儿选择,也便于教师指导。

2.指向同一目标但层次不同的材料有序的摆放形成材料组。

3.把同一组材料尽量放于一个大些的容器中,避免幼儿为了玩这种材料要反反复复地取材料,既不便于幼儿操作,耽误时间,又占空间。

4.做相应的标志。这种标志可以是提示摆放位置的,使材料整齐有序,使幼儿能物归原处;也可是提示材料难易程度的,使幼儿能根据标志的提示,挑战自己的能力,不断的探索,激发幼儿持续游戏的热情和愿望。

一、教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目的
数学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发展为目的。教师在投放材料前要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目标有所了解,以便在投放材料时更有针对性。除了参考大班幼儿的基本学习目标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发展幼儿某些方面的能力为目的来提供材料。通过对中、小班幼儿的观察,教师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大班幼儿数学方面的已有经验,以及自己班的幼儿普遍缺乏哪些方面的能力,然后重点以促进幼儿这些能力的发展为目的来提供材料。
例如,通过平时观察并结合中班幼儿末期的数学能力测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在平面图形的组合和理解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进人大班后,我们便提供多种帮助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操作材料,如图形剪纸、图形拼图等,以促进幼儿平面图形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数学活动区材料的选择
明确了材料投放的目的,教师还要在多种材料之间作出选择。例如,同样是促进幼儿数字书写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究竟是提供数字顺序图表卡,让幼儿通过填写缺少的数字来练习书写数字呢,还是将实物与数字相结合,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书写数字呢?要对材料作出选择,教师必须对材料的特征有所了解。
材料的结构性是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因此大班数学活动区的材料可以以高结构的游戏材料为主。教师可以通过投放一些有具体规则或玩法的材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此外,大班幼儿还具有一定的自主游戏的意识,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低结构的游戏材料作为补充,鼓励幼儿在操作材料时充分发挥想象。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的一角投放了一些形状积木、纸、笔、剪刀、胶水等,之前并没有告诉幼儿应该怎样操作这些材料。一段时间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幼儿自己创造了多种操作方法,如组合形状积木,将形状积木放在纸上画出形状,或参照形状积木在纸上画出形状并剪下来粘贴成图案,等等。
除了材料的结构性,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还要考虑操作材料的人数和所需时间。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较强,他们能够通过与同伴交流和协商,共同完成一项活动。因此,教师除了提供让幼儿独立操作的材料外,还可适当提供一些合作性材料,如棋类材料、扑克类材料等,以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由于各种材料所需的操作时间不同,因此教师还要根据区角活动的总体时间来选择和调整材料。大班每次区角活动时间通常持续45分钟到1小时,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所需操作时间太短,对大班幼儿缺乏挑战性,幼儿就会在一次活动中频繁更换材料,无法将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某一项任务上。但如果材料所需操作时间太长,大部分幼儿就不能在一次活动中完成操作任务,也无法获得完成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若有些材料确有投放价值,但所需操作时间较长,教师可以考虑将幼儿一次操作未完成的作品保存下来,让幼儿在以后的操作中再完成。当然,这必须在作品便于保存且不妨碍其他幼儿操作的前提下进行。
三、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时机
材料何时投放,投放之后何时调整,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将数学活动区材料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以主题活动内容作为数学活动区材料投放的主要依据之一,可以较好地抓住材料投放的时机,更好地体现材料的教育价值。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前投入相应的材料,为幼儿作经验的准备,也为教师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提供帮助;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后投入材料,使数学活动区活动成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以帮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进一步互动,更好地建构数学概念。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充分地发挥数学活动区活动的教育价值。例如,在开展“我自己”这一主题活动之前,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测量身高的尺子和测量体重的秤,鼓励幼儿合作测量各自的身高和体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在识别尺和秤上的刻度时存在困难,且对测量单位缺乏准确的概念,经常混淆米和厘米、斤和公斤。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开展了集体数学教育活动“我长大了”,帮助幼儿解决先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活动之后,幼儿对测量身高和体重仍然抱有很高的热情。于是,我们既保留了原有的测量身高和体重的材料,让幼儿运用在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又在数学活动区增加了一些动物玩偶和软尺、直尺等其他测量工具,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测量经验。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是教师判断材料投放与调整时机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材料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否便于幼儿操作?是否能达成预设的教育目标?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作出判断,并适时地调整材料。例如,为了让幼儿熟悉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操作材料“豆盒”。每个“豆盒”中有不同数量的豆子,幼儿通过摇晃盒子,可将豆子分成2份,如6颗豆子可以分成3和3、2和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最初只是热衷于摇晃豆盒来分豆子,对盒子中豆子分成“几和几”并不关注,加之材料操作方法简单,没过多久,幼儿对摇晃豆盒渐渐失去了兴趣。经过分析,我们在材料中增加了记录用的纸和笔,并提示幼儿可以将自己分豆子的情况记录下来。事实证明,这次我们对材料的调整是成功的。记录操作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观察不同数量的豆子分成两份后的不同结果,更好地理解数的分解和组成,还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数字的书写能力和用记录的形式进行表征的能力。
四、数学活动区材料玩法的制定
高结构的材料通常具有明确的玩法,这些玩法有助于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教师通常会预设材料的玩法,如通过操作豆盒来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改变游戏玩法或者变换不同的玩法来操作同一种材料的情况十分常见,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更有可能创造出与教师的预设玩法完全不同的玩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首先必须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改变预设玩法,是因为预设玩法过于乏味,还是因为预设玩法对幼儿来说不适合?客观的分析能够促使教师正视预设玩法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教师日后制定更适合幼儿的玩法。其次,教师必须看到幼儿自创玩法的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是幼儿运用已有经验的结果,最能体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还应该看到幼儿生成的玩法对幼儿来说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价值。
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材料玩法的制定和完善。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能够通过合作、协商来解决问题。他们可以对材料的玩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反思自己和同伴的操作过程,分析玩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例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投放了“买菜”的材料,包括一些蔬菜卡片、一只菜篮、一张价目表、一块记录板。最初,教师提出的玩法是“将你买的蔬菜放到菜篮中,并参照价目表在记录板上记下你所买的菜的价钱”。至于具体的记录方式,教师并没有作明确规定。数学活动区活动结束后,我们让一名参加“买菜”活动的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由于该幼儿买了很多蔬菜,且记录时并没有将同一种蔬菜归类,统计起来十分不便。于是,其他幼儿提出记录时应该将同一种蔬菜记在一起,这一新玩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之后,部分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还发现,如果在记录纸的每一行按照“买的某一种蔬菜是什么、买了几个、用了多少钱”的格式记录,记录表就变得一目了然,而且便于统计出最后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讨论,“买菜”的玩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师的预设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而且幼儿游戏和操作材料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 最新如何投放大班科探区区材料论文
    答:我结合在幼儿园亲身实践,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大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教师指导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有层次提供材料。教师在指导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要学会观察、等待,要与幼儿平等相待,培养幼儿的兴趣等。【关键词】大班区域 材料投放 教师指导 ...
  • 大班数学区活动方案
    答:大班数学区活动方案3 一、活动目的: 早春三月,草长鹰飞间,冬天的寒意还未褪尽,春天带着绿色的气息向我们走来,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激发学生的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中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爱绿护绿行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让少先队员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以达到为教室、为学...
  •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
    答:其实,是教师对本班幼儿学习特点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当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趣,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
  •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方案
    答:4、活动中能热情主动地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共同协商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敢于表白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5、学习独立地、较有秩序地收拾、摆放玩具及活动材料。 6、在活动中巩固认识,发展语言,培养积极态度,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及形成良好的品德、个性、性格。 大班幼儿区域活动方案2 活动区材料有两种投放方式: 一...
  • 如何选择适宜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
    答:如何选择适宜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参活动的兴趣,对材料探索与操作的结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选择、设计适宜的幼儿数学操作活动材料呢?课题研究,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得到以下感悟:一、材料的选择要物化教育目标,具有目的性材料本身的结...
  • 大班数学教案
    答:大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标:1、教幼儿学习3的组成,会正确认识分合式。2、让幼儿学习用教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和合的过程,初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活动准备:1、教具玩具熊1个玩具香蕉3个香蕉卡片3个 2、学具人手一份材料纸蜡笔和若干记号笔 活动过程:1、集体活动。(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3可以分成...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怎么写
    答: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案例:活动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活动准备: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1.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
  •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答:其实,是教师对本班幼儿学习特点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当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趣,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
  • 如何提高数学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疲于更换数学区域活动的材料了,费时费力不说,收效却甚微。看来,区域活动游戏材料的投放,关键还得在“巧”字上下功夫。在几年的数学区域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的游戏材料多偏向于卡片、图片等,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玩了几次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了解到此种情况后,我在材料的种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