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和内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7
中国行政区划名称都有哪些?

行政区划分为省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乡级行政区三个级别;中国行政区 划分为省、县、乡三级,详细实行如下原则: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扩展资料:
中国行政划分原则:
某些国家在一级政权内部,为了实现某一单项职能的管理而划分的区域,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如美国行政区域的数目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单职能的,包括学区、司法区和其他各种专区如消防区、水土保护区、住宅区、公路区等。
国家都是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各国的行政区划有不同的划分和名称。不论何种类型的国家,行政区划的划分总要符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并考虑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各方面的因素。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通常根据以下原则:
1、政治原则。促使国家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便利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
2、经济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3、民族原则。根据少数民族的居住状况和其他特点进行划分,使之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巩固各民族的团结。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此外,也顾及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条件和国防需要等因素。
行政区划虽因国家本质不同而有其明显的阶级性,但也有一定的历史连续性。例如,中国从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建立统一国家并施行郡县制以来,历代行政区划虽有变更,但变化并不太大。英、法、美等国的行政区划也是从19世纪继承发展下来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区划

1、道
“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唐初分天下为十道,仅为州县之上的一种监察区。但节度使制掌握地方实权后,“道”日渐演变为对一个节度辖区的称呼,和初唐、盛唐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宋代地方监察区不使用“道”而改用“路”,字不同义相通。而辽朝因循唐朝旧制仍使用“道”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元朝建立后,行省成为一级行政区划,行省下设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区划单位。
至明清时期,“道”成为省之下军区的通称,如“福建省台厦道”或“台湾道”,但明朝及清朝意义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2、路
古代中国的路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
3、府
汉至南北朝多指高级官员及诸王治事之所为府。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府要比县高一级。府的长官叫做知府、都尉等。

扩展资料: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曾经在省下设道为次级行政区划单位,并曾计画废省置道,将全国划分为70多个道,但之後并未采用此规划,道这个行政区划也被废除。
至今,朝鲜及韩国仍在使用道,为一级行政区,等同于许多国家的行省 ,而范围和规模则相当于中国的地区/地级市。日本明治时代前,各地也有道的设置,但目前只剩下一个:北海道,与都、府、县同级,习惯上统称为都道府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和
百度百科-路
百度百科-道

行政区划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地区范围。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每朝的疆域大小、政府机构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所以,诸多原因就势必影响到历代行政区划的制定。了解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对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阅读古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里要概说的历代行政区划,仅限于历代中原王朝的,不包括当时与中原王朝共存的边疆民族政权的行政区划制度。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49年,约有两千一百多年时间,在此段时期内,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州郡时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约800年。

第二阶段称道路时代,经隋、唐、五代、宋、辽、金朝,约700年。

第三阶段称行省时代,经元、明、清朝和民国时期,约700。

一、州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周礼》、《吕氏春秋》等书上都有关于九州的记载。传说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到禹掌权时,天下分为十二州,冀州分为并州和幽州,青州分出营州。但九州只是先秦地理学家心目中的理想的地理区划,而不是实际存在过的行政区划。

实际的州的行政区划开始于西汉。

汉武帝时,全国一百多个郡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汉武帝用前人想像的十一个州名来作为十一部的名称,河套地区和岭南地区命名为朔方、交趾,当时人习惯称一部为一州。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东汉末年,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到三国时就固定下来了。这种制度后来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三国魏有十二州,吴有四州,而蜀只有一州。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末年赠至二十一个州。

南北朝时,州的范围逐渐缩小,南北方合计有五、六十个州。至南北朝末期,州已经增加到三百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州已经有名无实了。

唐初将郡改称为州,全国共有三百几十个州,是行政区。

宋元时的州与唐时基本一致。

明清时改州为府,所以有“兖州府”、“扬州府”等名称。

二、郡

秦朝的行政区分郡、县两级,以郡统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秦末增加到四十个。一个郡管理十几个到二、三十个县。

汉朝有一百零五个郡,那时的郡比现在的省级政区要小,今天的一省大致相当于汉朝十二、三个郡,与今天的地区市相当。当时的郡大小差距很大,落后的地方郡大,发达的地方郡小。会稽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隋朝取消了郡。

唐朝州郡迭改,都是行政区域。

宋废郡。

三、国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一级行政区。国的区域大致与郡相等,所以“郡国”常连称。国的官吏由朝廷直接委派,在行政区划制度上与郡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与郡不同的是,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

四、道

唐朝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个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十个道是: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至开元年间,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成为十五个道。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制。

元明清三朝都有道的设置,但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而是省的派出机构。当时有的道的地位也比较重要,如清朝管理苏州、松江、太仓两府一州的苏松太道,因道员驻上海,所以又称上海道。鸦片战争后,因上海租界的关系,所有外交事宜都由上海道管。

民国初年北洋时代在省县之间还保留了道,地位也相当重要。

五、路

宋朝时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成为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北宋初,宋太祖、太宗厉行中央集权政策,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在州上设置了路,分全国为十五路,后变为十八路、二十三路。路的性质是介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的路和今天的省大致相似,如广西路、湖北路、陕西路等,与今天的省名也大致相当。

六、省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魏晋以后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这是省的原义。魏晋时出现了行省的的前身,名为行台、大行台或行台省。所谓台省是指设在京都城内的中央政府,一旦发生了重大事件,需要由掌握中央政权的要臣率领部分中央政府人员离开首都到外地去处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或几个出行在外的台省,因而便以行台或行台省为名。

行省制始于元朝,它的全称叫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或某某省。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元朝初年,省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元朝中叶以后,全国分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

七、府

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时,一些有特殊地位的州被改称为府,如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唐末增至十来个府。

北宋重要的州都升为府,至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了。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双方共有五十多个府。

清宣统末年开始废府,到民国初年,就把全国的府都废掉了。

八、军

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相当于一个州或府,直辖于路。如宋代的南安府即清代的南安府。

九、县

县是地方基层行政区域。秦汉的县属于郡,后代的县属于州或府。

十、专署

国民党政府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后在各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建立专署,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专署管十几个县。

关于古籍中常见的历史地名:

古代文人对地名喜欢用古名、别名,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也喜欢用古称,所以在读古书时接触到历史地名时,应引起注意。

1、地名用古名:

南京 金陵

扬州 广陵

绍兴 会稽

2、地名用别名:

泉州 温陵

无锡 梁溪

松江 云间

3、官名用古名:

知州、知府 太守

道员 观察

知县 大令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宋代有州无郡,一州的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太守,即郡太守,是前代郡的行政长官的称号。

  • 求关于中国历代行政区域划分的资料
    答: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世界各国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名称是互不相同的。如根据...
  • 龙城太原,千年变幻(历代建制行政区变化图示)
    答:图4至图5,东汉与三国魏晋时期,太原郡历经变革,成为三国鼎立中的重要据点,战略地位显著。图6至图11,十六国至北魏,太原曾为太原国(郡),疆域多次更迭,但太原之名如黄河般绵延不息。图12至图14,隋唐至元朝,太原府、冀宁路,每个名称背后都是太原行政区域的一次跃升与融合。明朝中叶,太原府...
  • 中国城市古代称什么
    答: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元朝初年,省都还不是正式的、经常性的地方行政区划,而只是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当行中书省久驻一地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军国大事之外,干预到地方政务,行省由此就成了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省”便从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称呼。元朝中叶...
  • 中国行政区划道路时期
    答:唐朝时期,除州、府、县外,还有军事性质的关、军、监等建制,战乱频发时,天下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州的管辖范围大幅缩小,州治所在县的名称往往沿用州名,而郡名逐渐消失。重要的州被改为府,与都督府、都护府并列,府成为行政区划中的重要部分。唐中叶后,道制名存实亡,宋代吸取教训,将一...
  •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动的具体表现
    答:县级以上的同一名称的政区,随着历史的发展,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数量越划越多,辖区越划越小。到了一定程度,它的级别就会逐层降低,甚至走向消亡。——秦朝建立后,划天下为36郡,郡成为了最高的行政区划。到了秦朝末年,郡的数目增加到了48个。汉朝以后,由于秦郡的辖区较大,例如当时江西地区就一个豫章郡。
  • 中国行政区域重新划分
    答:没有这件事,截至到2019年12月28号:中国的行政区划情况如下: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合计34个省级行政区。(2019年12月)。地级行政区: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合计333个地级区划。(2019年12月)。县级行政区:964个市辖区、383个...
  • 中国行政区划名称都有哪些?
    答:县、乡三级,详细实行如下原则:(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 中国所有省名
    答: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
  • 历代浙江 行政区划名称
    答:春秋:越国、吴国 战国:越国、楚国 秦:会稽郡(浙北)、闽中郡(浙南)汉:扬州之吴郡、会稽郡 吴:扬州之吴郡、会稽郡、临海郡 晋:扬州之吴郡、东阳郡、会稽郡、临海郡 南朝:扬州之吴郡、东阳郡、会稽郡、临海郡、永嘉郡 隋:余杭郡、吴郡、遂安郡、会稽郡、永嘉郡、东阳郡 唐:江南东道 五代...
  • 清朝时候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怎么划分的?比如“府”、“州”、“县...
    答:前述诸多行政区名称中的里、图、圩、场、区、甲,即缘于派征赋役目的的里甲编组。里甲,是官府以人民居住地为基础,令其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的应役纳赋组织。“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