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作为新教师我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尤其第一次接触一年级的孩子时,有更多的东西要去适应。面对那么多一年级的孩子,刚开始是那么的手足无措,焦头烂额。有时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没有达到要求而急躁,在看了很多前辈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后,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作为低年级的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更多的耐心以及学会等待,最重要的是心平气和。机缘巧合下,我发现了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带给我惊喜、让我觉得像是拣了宝的书。
  对此我深有感触,尊重、接纳孩子的感受,非常利于我有效的沟通。强烈的认同感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好的第一印象。这本书讨论了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代替惩罚的方法、鼓励孩子自立、学会赞赏孩子、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最后一部分叫做“融会贯通”,讲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许这些办法不会立刻改变孩子,但在心灵上留下的痕迹会慢慢的感化他,让师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发展。在书里学的,这几个月以来,我结合了在二班和四班的实际情况,我明白,要达到好的效果,我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学会等待。面对懵懂未知的孩童,老师耐心的讲解会引导他们,会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什么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的历练和过程的培养。想一下子见到效果,有些着急、有些焦躁,这样对孩子们是不公平的,想一想自己小时候不也是得慢慢来吗?自己现在是小学教师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事情的思考、实施都要符合儿童的现状,不能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孩子们。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3遍了。放在床头边上,经常还是会翻开学习学习。我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急躁,而是想一想这些孩子们现在最需要什么样的引导,什么样的方法适合他,而且这些方法和做法不能一下子给的太多,一点一点地给,让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在我们一点一点的给方法的过程中,一次一次心平气和的交流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有效的发展。我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因为一切源于心平气和。
  后来,又买了本新出版的《怎么说孩子才肯学》,感觉是《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衍生。我又像发现了宝物一样啊,里面教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每天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等等。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加上这两本书,我慢慢的感觉到,要让每一位孩子受到关爱。即便是学习再不好的孩子,即便是习惯再不好的孩子,都要帮助他找到自信,这样他才有可能成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这本书是在一年前,在工作室师傅的要求下买的,拿到后我就随手放在床头,作为睡前阅读催眠书,主要是因为它是师傅介绍的唯一一本图文结合,并且比较通俗易懂的书,第一遍看,我没有按照阅读要求边做练习边看,属于浏览式阅读。书中大量的图片来说明大人与孩子沟通时的一些不知自觉的不良习惯,也教了我们很多好的处理方式,让孩子能接受的好方式。翻着书中的漫画部分,一边看一边禁不住地感叹:怎么会这样呀?我也这么做过。书中的很多案例,每一个细节,都是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完全就是好像我们生活中在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跟孩子怎么样交往,中间配有一些漫画,漫画特别生动,漫画中的一个页面告诉我们常用的一些错误方法;还有一面就是她建议的一些好的方法。虽然是浏览式阅读但是还是感到自己在与孩子缺乏沟通技巧,也学到了很多实用性的技巧,女儿成了我第一个实践对象。我注意了去了解接受她的感受,从她的角度思考然后再作出回应,感觉那阶段她真的很听话,我也带得很轻松。
  今年暑假培训,师傅在区级培训中又向大家介绍了这本书,我也向几个同事介绍了这本书,当暑假里女儿很费很不听话,我说什么她都有话回答,天天惹我生气的那一周,我又翻出了这本书,并且认真的边完成练习边仔细阅读本书。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大概能体会孩子所说的话传递的感受,但不能很准确的用词语描述,而我的答案与作者预测的答案也有较大的出入,我认为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一些认识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还是不能很准确的从语言文字信息中把握她人的感受。这次边做练习边读并且带着自己与女儿出现的问题去思考,我总结了一些我自己在与孩子沟通上存在的问题:
  1.我的感受并不是孩子的感受,我认为的孩子的感受也非孩子真实的感受。
  我和女儿的这次矛盾主要来自于笛子考级练习,由于我想在外出培训前让她能熟练的连贯的将考级曲目背熟,加上那一阶段还没有放假,所以都是每天晚上集训2个多小时,当时我的感受是抓紧时间,要快速完成,我心里的感受是着急,一直催她抓紧时间,连续相同的错误出现时就不淡定,急着纠正,说她不动脑筋,孩子就委屈,要不哭要不就回嘴,然后矛盾升级。
  后看了书,我调整策略,调整心态,通过观察及和孩子沟通,我发现孩子也想吹好,当连续性相同的错误出现的情况,主要是她自己单独练习时已经将错误的节奏或者音练熟了,而吹顺了要想改一时反应不过来。当我说她不动脑筋,不认真时她觉得冤枉她了,很不服气,当然跟我对着干。当我肯定她自己能自觉练习时,她非常的高兴,同时也较能心平气和的接受我提的建议,这时她依然在快板时很溜的吹出错的音,但当吹完错误的一句能停下来,反应过来错了,这时我也再次肯定她动脑筋想了,能发现错在哪里,如果在吹到这一句之前提醒自己这一句我有哪个音是容易错的,效果会更好,结果在下一遍她确实吹对了。可见“共情”多么重要,让孩子觉得你懂她,她才会听你的话。
  2.我在教育时说的话表达的情绪大于文字内容。
  有时女儿发脾气,我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怎么她,可读完了书以后我发现我与其沟通时虽然注意了描述事实,说的话如果用文字记录表达可能不会激起孩子的激烈反应,但是我的语气语调所传达的是否定的信息,让孩子很不喜欢。我是个喜怒哀乐都在脸上不会掩饰的人,发现了自己与孩子沟通上的这一问题后,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写信,写信时形成文字需要斟酌,是情绪整理的好机会,同时文字所表达出的信息会根据读者的不同感受形成不同的理解,更适合于在情绪激烈时进行沟通。
  3.我的沟通是不平等的。
  我反思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最大的问题是我觉得我比她懂,要求的多,命令的多,而没有站在平等层面进行沟通,让孩子缺乏存在和尊重感,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女儿反抗就大了。
  4.要求多,鼓励少。
  有很多方面我也知道女儿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当面表扬过她,在她心里可能会认为妈妈没有看到我的优点。我尝试了在人多时表扬她,自豪的说说她的长处,虽然当时看她表情有些不好意思,但这天回家对她提出一些要求时她一准会虚心接受。
  从女儿身上我想到了孩子们,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我们是尊重他们的,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他们都喜欢跟能接纳他们感受的人沟通,我们并不一定要认同她们的感受,但要会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另外,孩子还是要多肯定多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我们能看到他们的长处,是喜欢她们爱她们的,这样孩子才会乐意与你沟通。
  其实,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不仅是和孩子们的沟通,还有是跟成人的沟通,试想是有哪个人不喜欢别人理解他欣赏她的呢,因此换位思考和激励也是一个与人沟通的最重要的途径。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首次接触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组织活动时,我在前面讲,孩子在后面讲的场景。我一直在探索让孩子愿意听我讲话,能够专心听我讲话,并积极回应的方法。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但是一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也许这本书对我会有一些帮助吧?也许书里无非是“尊重、理解、接受、包容、平等、站在海孩子的角度”等等……这些个词吧?带着这两种想法,我开始翻阅这本书。浏览中,案例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不仅因为每次我的处理方式都和错误的范例不谋而合,而且还有那些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佩服。细读下去,又有了其他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克服了一般书籍空洞的理论说教的毛病,它结合众多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本书本质上是一本人际交往的书,其中很多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也适用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一、关于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对幼儿入园情绪问题的启示:
  在小班,早上入园经常会出现幼儿哭闹着不肯来园的情况。一般情况,当幼儿情绪不好,我们总试图用成人的观念去安慰、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孩子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想把自己的情感说出来并得到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也许理解、赞同才是最好的安慰良药。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们才会鼓起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认可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合的话说出来你的理解,不要急着给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倾听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走出自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