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生态经济学 知识,谈谈你的家乡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字数在800--1000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800--1000字作文 关于祖国主题

看到这个题目,张明敏所唱的一首歌顿时萦绕在我耳边,"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首歌之所以被无数中华儿女所喜爱,是因为他真切的表达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不禁为之而热血沸腾。 记得1997年,那时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有一天,妈妈坐在电视机旁,兴高采烈地对我说:“香港回归了!香港回归了”。当时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那样高兴,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知识的增多,我明白了妈妈之所以欢呼雀跃,那是为百年国耻,一朝得雪而高兴,为祖国的强盛和团圆而发自内心的高兴。 试想,在过去,外国侵略者在之所以敢拿着屠刀在我们的国土上任意胡作非为,逼迫我们割地赔款,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太贫穷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现在香港之所以能够顺利回归,原因也只有一个:我们现在富强了,国富民强说话就算数。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到现在的繁荣富强,其间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挫折,多么来之不易啊。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建设时期,又有多少科学家放弃外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投身到祖国的怀抱,来建设我们这个曾经是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祖国。 我国“两弹一星”的获奖者,一位著名的物理学教授,当年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来发展祖国自己的科学事业。在一次回国的飞机旅途中,飞机不幸失控,这位科学家把重要的科学资料紧紧的抱在怀中,他牺牲了,资料却得以保存,他把最宝贵的机密资料献给了自己的国家。这位科学家的壮举不正如张明敏的歌词中所唱到的,“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吗? 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的今天就是祖国的明天,我们肩负着振兴国家,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的重任。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更加发奋图强的学习,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我们心中,伟大的祖国,时时刻刻在召唤着我们,鼓舞着我们,给我们以勇气,给我们以力量。2时间如车轮在飞转,转眼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已度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当年邓爷爷在1978年计划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全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是多么不平凡的30年,祖国在崛起,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奔小康,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城镇,家乡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马路上停满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家乡发展30载,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尽管我只度过了14个春夏秋冬,可儿时的新会和现在的新会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却仍也深有感触、历历在目……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你也可以投稿 回想儿时,体会最深的便是“家”的变化,一到三年级,我和爸爸妈妈都是住在爸爸医院分配的,两房一厅面积只有6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虽然三个人也足够住,房子小也能让这个家时常充满着温馨和笑语,却也始终很不方便,我的房间就“身兼两职”,白天作为爸爸的书房,床上常常堆满了爸爸厚重的医书,晚上就变成了我的卧室,每次睡觉都要把沉重的书搬上搬下,总是满腹牢骚,爸爸也看在眼里,忧在心中,他何尝不想换一间大一点的房子?当时爸爸妈妈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4000多块,生活虽并不拮据,但仍是能省就省,为买房攒钱,加上新会的新楼盘很少,这个买房计划就一直推迟到2003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一片片高级楼盘、优秀小区的拔地而起,爸爸妈妈也开始筹划起了买房。很快,我们看上了一套140平米房子,尽管是贷款供楼,却也总算有了一个宽敞的家,心里的那份喜就别提了! “家”的变化给了我无限的欣喜,而其它衣食住行的改善则更让我感到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随着道路被拓宽,2005年,家里又添了一件大家伙——汽车,再也不用受到坐摩托车时的颠簸与寒风。每到周末,爸爸就会驾车带着全家下馆子,路边各色各样的餐馆琳琅满目,餐馆内人山人海,大型高档商场的设立,使我们再也不用到江门“搬货”,妈妈也会开始挑选各种高档昂贵的衣服,这一切,不正体现了市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吗? 改革开放30年,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家乡新会也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变成了一个繁荣的城镇,物质生活的提升让我们过得更舒服,却仍不要忘了我们应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和保护环境的重任,我相信,大家携手努力,又一个30年,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将会飞的更快、更高!

(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
发展不仅限于增长,持续更不是停顿。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认为要采取新的途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环境意识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类---自然"系统的层次;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因而在这里,不仅承认自然界对人类的外在价值,而且承认自然界自身的价值,即它对地球生命或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的持续生存的价值。这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人类的可持续性和地球生命系统的可持续性必须实现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人的活动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涵容能力,不能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 人均与国情意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经济落后是基本国情。中国环境资源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属资源大国。但中国人均环境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资源"小"国。 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树立起人均与国情意识。要在全民中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把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道德风尚扎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全人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世界各国人民在开发利用其本国自然资源的同时,要负有不使其自身活动危害其他地区人类和环境的义务。因此,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如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农田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噪声污染等,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环境问题,如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消失和危险废物在全球范围转移等;不仅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层次上的环境问题,而且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层次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
(四) 环境资源意识。
传统社会生活不认为环境是资源,因为那时认为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无价值的、可以无偿使用;是无主的,谁采谁有,因而认为对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赐,没有枯竭之虑。环境意识的产生,要求改变对环境资源的这种态度。它强调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它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它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为此就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社会物质生产中通过资源的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放;在社会生活中摒弃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追求过简朴的生活,过"绿色消费"的生活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五) 环境科技与经济意识。
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绿色技术进行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达到提高经济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这样的经济同传统浪费型经济有区别,是一种节约型经济。
(六) 环境法制意识。
要使学生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公民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有检举、控告的权利,遭受损失的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七) 人口意识。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环境意识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增长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既控制人口的数量,又提高人口的质量。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八) 环境公德意识。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可持续生活的道德,是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它认为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对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权利的确认,制订和实施新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仅以人类的利益为目标,而且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地球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地球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一个有机共同体,是生命的单元。地球不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所以说,环境道德问题既涉及前人、当代人、后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这是人类环境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九) 环保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小学学生在环境意识提高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保护、改善和建设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

  自己找资料组织呀。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历史悠久,春秋属荆楚,秦属中道,明代设府,沿袭至今。全区八县一市一特区,总面积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390万,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6个民族。

  铜仁具有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丰富的梵净山。它山体庞大,位于我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海拔2572米,东西宽约21公里,南北长约27公里,总面积567平方公里,保存着14亿年前冰川时期留下的自然奇迹,“蘑菇石”、“万卷书”使游人流连忘返。众多的涓涓溪流向东汇集形成清澈透明的太平河,两岸自然景色古朴秀丽,如诗如画,顺流而下,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梵净山拥有四个气候带谱,是地球同纬度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繁衍着5000多种动植物,珙桐、黔金丝猴等4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和“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此外,我区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及乌江百里画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九龙洞、省级风景名胜区玉屏舞阳河、石阡温泉群以及铜仁东山寺、松桃苗王城等一大批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一句话,可以用“一山(梵净山)两江(乌江、锦江)三特色(喀斯特、温泉、乡村旅游)四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来概括。

  但是,由于我区的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发展中国家边缘地区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县市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几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使我区风景名胜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而我就不知我们即将竣工的梵净山索道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也不知面积十分有限的金顶能否承受如此之重?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区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市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梵净山、九龙洞垃圾随处可见,锦江河里经常漂着各种白色垃圾。这些都致使政府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和治理。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区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三、 我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980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战略》,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a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给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新观念的诞生。报告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报告指出:人类社会在以往虽然获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严重限制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构建新的发展观念,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基本内容包括:着重点在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中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要求人们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不再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综合起来看,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需求性四个原则。依此定义,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可持续旅游是:“旅游资源和吸引物的开发、使用,不以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要求旅游设施的规划、开发和运营,都应以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在确保从旅游中获得收益的同时,旅游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结构不会由于游客的到来而受到破坏。

  是的,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挖掘开发我区生态旅游时应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生态旅游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系列中的基本准则。

  那么,又如何来构建既具有我区特色又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生态旅游呢?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而我区的梵净山被认定为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10—14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繁衍着2600多种生物,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和动植物基因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该好好利用,千万不要只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过多人为的破坏它。即将竣工运营的梵净山索道对梵净山生态旅游到底是利是弊还待“以观后效”呢?要知道,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

  2、 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我区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做法我们可以借鉴。

  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研究,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4、加强宣传,转变旅游观念

  我区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谐、有序,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四是以地委、行署的外宣品牌“梵山净土、桃园铜仁”为契机,把梵净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全新定位,从文化、生态等角度来建构一个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以政府为龙头,大力向海内外宣传,使人们重新认识铜仁,让铜仁走向世界,让游客走进铜仁。

  我想,我们只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抛弃对自然的掠夺,用非野蛮的方式对待大自然,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结局。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区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更好地发展我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