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故事 急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父亲对孩子的爱的事例

关于父爱的事例
故事1
儿子先天性聋哑,他既当爹又当妈
每天上午10时30分,走路有些不便的潘安都会准时出现在南宁市南化生活区的自行车棚,为出入保管车辆的居民分发保管卡。中午,随便吃一些自己带来的食物,便一直守候到下午6时。为了给自己一级残疾的儿子多挣些生活费、检查费,他默默地坚守着:每月工资700元,减去儿子上幼儿园的费用300元,剩下的还要负担其他开支。他独自承担起了既做孩子爸,又做孩子妈的角色。
五年前,潘安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当妻子顺利生产儿子后却被告知,孩子是先天性聋哑。做爸爸的喜悦顿时换成了深深的忧郁。然而,潘安和妻子都没有放弃给儿子治疗,几乎每年,夫妻俩都带着儿子去各大医院、聋哑学校做检查、康复,但得到的依然是相同的结论:一级听力障碍残疾。
因为天生耳聋,潘安夫妇也就没有办法正常地教育自己的儿子潘林威。小小的潘林威茫然地看着大人们在自己的眼前走来走去,表情各异,却不知道那些或悲或喜的眼神意味着什么。
潘安是个内向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说的一句话却让记者很受触动:“跟一般的父亲相比,我觉得我差一点点。”这句话背后,纠结了他5年半的反反复复的希望和绝望。在儿子潘林威5岁半以前,他经历了因风湿致使腿脚不便,经历了离婚,经历了作为父亲所没有的“望子成龙”的奢望。虽然离婚后,潘安的父母平时帮忙照看潘林威,但潘安依然感觉自己父亲的责任尽得不够,不清楚如何教儿子。于是他便以身示范,比如他洗碗,儿子也跟着洗碗,他叠衣服,儿子也跟着叠衣服。不清楚如何沟通,他便用手势来与儿子对话,用手指嘴巴表示要吃东西,用手画圈滚动表示火车。但更多的时候是无法教孩子学会说话的无奈„„为此,潘安也发过脾气:“今年六一,我给他买了个蛋糕,但他不高兴后用手把蛋糕都捏坏了。我也很生气,觉得他不听话,于是也生气地把蛋糕丢了。”他觉得,如果孩子会说话,能教给他道理就好了,可是,这却难于登天。
但是,潘安从不放弃打听任何可以让儿子学会说话的机会,比如,他得知儿子不能说话是因为舌头太短,便想攒钱给他动手术;得知有植入人工耳蜗可助听,他也想贷款给儿子做手术。但由于种种原因,他都没能如愿。如今,看着越来越大的儿子,潘安忧心忡忡,他想起前妻耐心教儿子写字、画画的场面,便升起了与前妻复婚的想法:“残疾的孩子没有妈妈,是很可怜的。”但潘安又认为这是一种奢望,“所以,我比一般的父亲要差一点点,我最大的希望是儿子能够说话,但这很难„„”
故事2
儿子爱好与众不同,他选择默默支持
父亲喜欢拉二胡,儿子喜欢打鼓;父亲欣赏阳春白雪,儿子欣赏重金属摇滚乐。多年来,李琼堂和他的儿子就好像这两种乐器一样,互不欣赏却相互融合。
最早发现自己的儿子有点与众不同,是在儿子读小学四年级时,李琼堂和爱人陆陆续续从邻居、同事和其他孩子的口中听说自己的儿子“跳舞很好看”。上了高中以后,儿子对音乐越发痴迷。有一天,儿子忽然提出要买一套鼓组个乐队。“一套鼓得花2000多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来说算是大数目了。”李琼堂跟爱人商量以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套鼓运回来时,在老家罗城算是个大事儿。
渐渐地儿子开始参加各种演出,在县城里小有名气。“我开始担心他的读书成绩受到影响,但又不想以严厉的方式去干涉他。”李琼堂说,儿子参加高考的时候,他也想过自私一点,希望儿子考个经济管理类等稍微“热门”一点的专业,但是儿子坚定地告知他,要选择音乐这一“门路”。果然,李巩考上了广西艺术学院。
由于李巩痴迷打鼓,为此,李琼堂将新居的一个房间专门进行了隔音处理。但没想到隔音效果不理想,周围的邻居时常前来找老李投诉和抱怨。李琼堂也总是耐心地跟他们解释。后来,李琼堂再次对家里的“练习室”动了“大手术”,终于把噪音消除到邻居可以接受的范畴,渐渐地邻居也理解了这个爱打鼓孩子的父亲。
李巩大学毕业后,远赴北京寻找梦想,从事乐器出租公司的乐器管理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能继续打鼓。但工作的性质就是不停出差,随各种演出团队四处奔波,李巩感到与自己理想出入很大,回到南宁。
如今,在李琼堂的支持下,李巩创立的一家以打击乐为主的培训学校在南宁独树一帜,得到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和家长们的认可。“实际上,就算学校办不下去了、失败了,我也还是会支持他。”李琼堂偷偷跟记者说。“我能给他的就是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而是让他自由发挥他的长处„„”李琼堂说。
故事3
为人父之后 他愧疚曾“鄙视”父亲
今年36岁,已婚并育有一子的农先生,自称曾经是个“不孝子”。

农先生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都看不起自己的父亲,因为他读书时,父亲从来没能在新学期注册时能筹到学费。他每次都必须自己到老师甚至校长办公室求情,让学校批准缓交学费,害得他从小就极度自卑。因此每到新学期交学费时,他对父亲的“鄙视”就更深一层。直到他艰难地念完大学,参加工作,成家生子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做父亲的不容易,对父亲的感恩和愧疚也就日加深刻。
农先生还说,记得小时候他去偷邻居家的果子,还没吃到嘴里,就被父亲发现,于是挨了一顿打,还在门口被罚跪了一个晚上。父亲的这种过分严厉,有时也让母亲难过地进行责怪。而农先生表面很顺从管教,但是在心里,他却看不起父亲。因为他认为父亲只能在自己的孩子和老婆面前逞强,却没有本事让自己的孩子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
尽管家庭很困难,但是农先生还是艰难地读完了大学。参加工作后,农先生才知道挣钱多么不容易。每次沮丧的时候,农先生总会想到父亲,因为小时候,即便没米下锅没油炒菜了,父亲还是会淡定地吸着烟。每次给父亲打完电话,农先生沮丧的心情就会烟消云散——父亲告诉他:工作不能只讲钱,要讲积累经验和贡献。
经过几年的积累,农先生终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很快也有了儿子。从儿子呱呱落地,到现在蹒跚学步开始学习新东西,围绕儿子吃喝拉撒睡,农先生没有哪一天不喊累。而父亲却淡定地对他说:“当父亲没那么容易,要扛得住。”
为此,农先生突然问母亲:“你以前是不是也鄙视过父亲?”不料母亲的回答很平静:“你父亲很不简单,他对你们强硬,那是为了管住你们,其实他为了你们吃的苦太多太多了,你们是看不见的。你爸爸养几个孩子容易么,你现在才养一个,能比吗?”
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农先生开始很后悔把“鄙视”这个词放在父亲身上。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农先生慢慢体会到何为“父爱如山”„„

关于父母对孩子爱的故事

帮你推荐两个我最感动的:一)有一个儿子,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他那么爱她以至于愿为她做任何事。
“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妈妈的一颗心。”那女人说。“这样才能证明你对我的爱。” 那个儿子真的回家向他的妈妈要那颗心。他白发苍苍的老母听完他的理由后,长叹一声,用刀剜出自己的心。
当那个儿子捧着他妈妈血淋淋的心去献给他心爱的女人的时候,或许是由于慌乱或许是由于内疚,他重重地摔倒了。
这时,那颗心颤颤地问道:“儿呀,你摔疼了吗?”
这是怎样的一颗心呀!它是那么沉,不再跳动还惦记着儿的安危;它又是那么轻,被捧到手上只是做爱的祭品。母亲的心是丝做的,儿女走不出它爱的牵挂;母亲的心是水做的,它宽广如海洋,细润如春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真愿天下的儿女会以母爱之心来回报母亲。
二)故事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经过乘坐驴车、汽车和火车的辗转,探望服刑的儿子。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肉,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无语,撩起衣襟试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许多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肉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人当中,他母亲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一结婚不久的同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有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她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去智优父母里面搜索,很多关于父母与孩子方面的教育故事、母爱的故事、父爱的故事,很多。

我记得好像是有一位父亲和儿子乘船去见孩子的母亲,中途父亲在甲板上削苹果,忽然甲板晃了一下,父亲手中的刀不小心插入了胸口,儿子赶过来,父亲却说着没事把刀擦干净。三天过去,船靠了岸后,父子俩终于找到了母亲,但就在父亲看见她的那一刻,胸口出血倒地而亡。后来医生鉴定,结果大吃一惊,父亲的刀应该是直接插进了心脏,却为了儿子,居然多活了三天!(伟大的父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