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教育出版社 下册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教育出版社 下册的

单本的没有,有全部的:
生命科学部分

[常见植物和动物] 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1.1.1 知道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够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北京市市花(月季、菊花)、市树(国槐、侧柏)
小叶黄杨、柳树、银杏、郁金香、玫瑰、玉兰花……
1.1.2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够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金丝猴、大熊猫、白鳍豚、藏羚羊、东北虎等
1.1.3 能够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构造(头胸腹、头躯干四肢),腿的数量,有无触角、翅膀,食性(食肉、食草、杂食),有无毛发、羽毛,繁殖方式(胎生、卵生)

[动植物的一生和繁殖]
1.2.1 知道动植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枯萎死亡。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幼蚕、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1.2.2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生命的共同特征:新陈代谢,对外界环境刺激有反应,生长发育、会死亡,通过繁殖延续物种等。
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会举例)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苍耳鬼针草、椰子莲子、蒲公英、樱桃

1.2.3 知道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只有哺乳动物是胎生:鲸、海豚、猫、老虎、熊。

补充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知识:
只有鳄、蜥蜴、蛇、龟这四类是爬行动物。
蛙、蝾螈是两栖动物。
昆虫都是6条腿的,不是6条腿的生物必定不是昆虫。

[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2.4 知道植物的六大器官及作用
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根吸收水分、固定植物;茎传送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身体;叶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和氧气;花、果实、种子有繁殖的作用。
萝卜、白薯、山药属于根,马铃薯、甘蔗、藕、姜、竹笋、洋葱属于茎,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花的结构包括:花瓣、萼片、雄蕊(花丝、花药)、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种子包括:种皮和胚(胚芽、胚根、子叶),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能量。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1.2.5 能够探究根、茎的作用
实验
设计实验的格式:实验主题;实验材料;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验证根和茎的作用(根的吸水实验,注意密封,观察水量变化)(茎的运输水分作用,注意茎的纵切和横切,有颜色的水,工具的使用)

[生物的基本需求]
1.2.6 认识生物维持生命都需要从外界吸收水分和营养
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1.2.7 认识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能够设计相关实验
实验
设计控制变量试验,保证只有一个条件改变,其他条件都不变,(注意研究适宜的温度的条件时,阳光照射的情况也得一样)

1.2.8 知道不同的动物需要吃不同的食物,动物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作为能量
需要阅读课外资料动物的食性:食肉、食草、杂食。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1.3.1 认识植物的形态和生活环境相联系
1.3.2 认识动物的外形和习性相联系
1.3.3 知道动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和事实
如:北极狐耳朵小,有利于减少热量流失;北方针叶林,利于减少水分流失
南非大耳狐耳朵大,有利于及时散失体内多余热量;南方蕉叶植物,蒸发多余水分。

[生理与健康]
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1.4.1 知道人类需要的营养及其来源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水可以帮助体内毒素排出体外

1.4.2 理解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都不同,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1.4.3 知道人体的消化过程及饮食卫生
牙齿有切牙、尖牙、磨牙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
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只能减慢,不能永远保鲜)

1.4.4 知道人体的呼吸过程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鼻腔、咽、气管、支气管、肺组成了呼吸系统,完成气体交换作用。(气体进出的顺序)

1.4.5 知道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
心脏收缩、舒张,将血液通过血管送往全身。

1.4.6 认识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用十分重要。

1.4.7 知道感觉器官的作用实验
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手(触摸)。

















物质科学部分

[物体的特征]
2.1.1 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进行描述
•感官包括: 眼(看)、耳(听)、鼻(闻)、舌(尝)、手(触摸)。
•对物体的描述一般包括:颜色、形状、气味、形态、手感

2.1.2 能够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颜色、硬度、沉浮、磁性、导电、导热等

2.1.3 会使用简单仪器和工具实验
量杯、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测力计:测量质量和受到的力
温度计:测量温度
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烧杯、酒精灯等

2.1.4 知道加热或冷却可以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能说出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 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大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而重量不变。
•也有一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水冻成冰后体积会变大;冷的杯子倒沸水时容易炸裂;火车轨道会留有空隙;夏天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轮胎都不能充太足的气,防止温度高时,因气体膨胀而引起爆胎;温度计也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2.1.5 能够判断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
•一个物体可能是单一材料组成,也可能是由多种材料组成。

2.1.6 能够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常见的材料有:纸、塑料、金属、木头、陶瓷

2.1.7 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是否
沉浮)实验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可以从:颜色、厚度、手感、气味、硬度、吸水性、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是否沉浮等方面进行描述)
•纸的性质:吸水,不导电,不溶解于水,能够传热,
•木头的性质:吸水、较硬,干木头不导电,不溶解于水,可以传热,在水中浮。
•金属(铁)的性质:不吸水、硬,导电,传热效果好,在水中沉。
•陶瓷的性质:不吸水、硬,不导电,不溶解,可以传热,在水中沉。
•通过科学技术可以将自然界的各种材料利用起来,材料在生产中可以发生变化,材料经过加工可以改变它们的性质。

2.1.8 能够根据上述材料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并与用途相联系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材料的性质决定材料的用途。
•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物品可以用来制造新的产品,但各种材料再利用的程度不同。
•材料的加工和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选择。

[物质的变化和利用]
2.1.9 知道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
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2.1.10 知道温度的改变可以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固态可以变为液态,液态可以变为气态;
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气态可以变为液态,液态可以变为固态。

[位置与运动]
2.2.1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2.2 知道物体的运动需要用方向和快慢来描述

[常见的力]
2.2.3 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改变物体的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2.2.4 知道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牛、N”

2.2.5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反冲力是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产生的力。
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3.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3.2 能够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实验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3.3 能够区分乐音和噪音
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噪音是物体无规律的振动。

2.3.4 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热现象]
2.3.5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
•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我国使用的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2.3.6 会使用温度计实验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单位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2.3.7 知道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3.8 知道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热传导、空气和液体的热对流、无需任何媒介也能产生的热辐射)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热传导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从物体高温处到低温处的传递方式。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实验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比如: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

[光的传播]
2.3.9 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是直线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实验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3.10 知道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
•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着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简单电路]
2.3.11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源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2.3.12 知道安全用电常识
人体安全电压36伏,中国的交流电源是220伏。不能用手去接触电源。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3.13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叫做:闭合的回路

2.3.14 知道开关的功能
开关可以通过闭合或者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

2.3.15 知道简单电路主要是由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连接成的。
简单电路包括: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

2.3.16能够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串联电路:所有的用电器都在同一个电路中(一个断开,全都断开)
并联电路:所有的用电器不在同一个电路中(用电器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如红绿灯(三个开关)、路灯(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的灯泡)

实验利用闭合的回路点亮一只小灯泡、电路检测器,会画电路实物连接图(注意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


[磁现象]
2.3.17 能够探究并知道磁铁的性质
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实验
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悬挂大头针或曲别针,观察数量的多少,找到磁性最强的部分。

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实验
将条形磁铁悬挂在空中,观察其运转后停下来的方向。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实验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实验
观察一块磁铁、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吸引曲别针数量的不同)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可以变成磁铁。







































地球与宇宙科学部分

[地球的概貌]
3.1.1 知道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1.2 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表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3.1.3 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内部运动包括:火山、地震

3.1.4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麦哲伦、哥伦布的航海,证明了地球球形说的正确性。


[岩石、沙、土壤]
3.1.5 知道常见岩石的特征
岩石在颜色、花纹、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矿物在颜色、条痕、软硬、透明度、光泽和形状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3.1.6 能够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
初步认识页岩、砂岩、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几种常见岩石的显著特征及用途。

3.1.7 知道土壤的构成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实验会利用一定的方法来观察土壤的成分:
加水搅拌,静置后观察大小颗粒的分层,同时看到气泡;燃烧后闻到气味,观察到腐殖质;卫生纸包裹土壤,发现有水。

[水和空气]
3.1.9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实验溶解的实验(加快溶解速度的三种方法,注意控制变量的实验:搅拌的姿势,不能触碰杯底,只能使用一种方法)
过滤的实验(过滤纸、铁架台等器材的使用)
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1.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1.盛混合物的烧杯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下端紧靠滤纸三层处。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无限的溶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可以用蒸发的方式,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3.1.10 能够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实验空气能占据空间(杯子倒扣浸入水中,杯底的纸团不会湿)

3.1.11 知道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3.1.12 知道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及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天气变化]
3.2.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力、风向、湿度和气温、。

3.2.2 会用温度计进行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够分析数据得出某些结论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3.2.3 能够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行为影响的实例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动物的冬眠、换毛;植物发芽的时间受气温的影响。

3.2.4 体验并列举天气变化对人类工作、生活产生影响的实例需要阅读课外资料

您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新 课 标第 一网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望采纳~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新 课 标第 一网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新 课 标第 一网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五年级下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沉和浮》复习资料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过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9、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竖直上),重力向(竖直下)。
10、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1、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1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4、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15、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第二单元《热》复习资料
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答: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因为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而上浮,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热水中,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但水在4摄氏度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空气的热胀冷缩 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入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时,气球瘪下来了,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空气比水的热胀冷缩的变化要明显。
解释热胀现象:
A、常见的物体都有微粒组成的。
B、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烈和扩大。
6、金属的热胀冷缩 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相反,是热缩冷胀。
7、热是怎样传递的 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8、传热比赛 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
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
9、设计制做一个保温杯。制作保温杯: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
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复习资料
一、时间在流逝: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心情焦急、烦燥时,感觉时间过得(慢)。
二、太阳钟: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而计时的。
三、用水来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
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四、我的水钟: 将两个塑料瓶去头去底进行组合,就可以制成一个简易水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1、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2、确定总水量,3、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4、测出一分钟的水量。5、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五、机械摆钟: 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一条细绳,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小重物,就组成一个简易的摆。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六、摆的研究: 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无关。摆绳(越长),速度(越慢)。摆绳(越短),速度(越快)。
七、做一个钟摆: 在不改变摆绳长度的前提下,摆锤的长度发生变化,发现摆锤越长,
速度越慢,得出结论,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摆绳加摆锤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速度要慢。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八、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 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九、实验题:
摆的摆动快慢可能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摆绳的长度)等因素有关。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研究。
研究的问题: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吗?
我们的猜测:有关。摆绳越长,速度越慢。摆绳越短,速度越快。
实验的材料:摆锤、摆绳、铁架台、秒表
相同的条件:(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
不同的条件:(摆绳的长度)
实验的步骤:1、做一个摆长为30厘米的摆,测量1分钟摆动的次数。
2、做一个摆长为15厘米的摆,测量1分钟摆动的次数。
3、比较两次实验的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的结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一、昼夜交替现象: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观点和学说,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主要观点:
1、地球是球体。
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
3、地球静止不动
4、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他的著作是《天体运行论》。主要观点:
1、地球是球形,
2、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
3、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
4、在太阳是静止不动的,5、地球围着太阳转。
三、证明地球在自转: 将摆和它的支架放在一个圆形的底盘上,摆摆动时转动底盘,摆摆动的方向并没有随着底盘的转动而改变,而是基本不变。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他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盘的方向与摆的方向发生的偏移,由于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所以只能说明地球在自己转动。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证据,已为世界所公认。
四、谁先迎来黎明: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正好是太阳运动方向相反,。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
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每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北京处于东八区,纽约处于西五区,相差13个小时,北京是白天时,纽约是黑夜。
五、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是(自转),夜晚看天空北极星不动的,是因为(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
地轴是(倾斜)的(23°),在一年四季里地轴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
六、地球在公转吗: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1年)。
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
二、恒星的周年视差。
三、从卫星、飞船上的观测。
四、利用太空望远镜观测。
七、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1、当阳光直射点在赤道时,我们的家乡可能是(春季)或(冬季)。
2、当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阳光是(直射),处于(夏季);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处于(冬季)。
3、当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南半球的阳光是(直射),处于(夏季);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处于(冬季)。
八、极昼极夜现象的解释: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这种现象就是极昼、极夜,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1、地球是倾斜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2、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2、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的运动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对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方式:绕地轴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自转1周24小时(一天)。
特点:地轴是倾斜的
方式:绕太阳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公转1周1年(365天)。
特点:地轴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
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1、卫星、飞船上的观测。
2、天体的东升西落。
3、傅科摆。
1、卫星、飞船上的观测。
2、恒星的周年视差。
3、星座季节交替。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
1、四季的形成。
2、极昼、极夜现象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 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新 课 标第 一网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