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要求如下: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根本指导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三个坚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要求。

第二个层次是总体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是社会和谐与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衡量标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参考系。

第三个层次是工作重点,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第四个层次是工作导向,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要和谐,根本取决于两条:一是要把“蛋糕做大”。这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把“蛋糕分好”。这就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和谐。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主要内容为: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三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五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六是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七是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八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九是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目标性要求,也提出了任务性要求,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四个尊重”的重要政策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的前提,进一步突出了“四个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社会公正是社会政策的灵魂。当前,一是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既要注重效率,又要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既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又不能丢了公平;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既把公平放在第一位,也不能不讲效率。二是要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当前,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会的平等特别是竞争起点的平等。三是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以改革的办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重点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制度的完善,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利益。

第二,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往往会出现有些政策前后矛盾、互相打架的情况,导致一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改革发展成果。这种现象必须努力克服。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第三,要高度重视和落实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人阶级中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呈现经济社会地位下降的趋势。要继续采取有效扶贫帮困的社会政策,确保作为我们党最广泛执政基础的工人、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建设的成果。同时,还要认真解决改善就业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当前,要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国际经验表明,群众团体、利益集团等社会组织作为公众利益的重要代表,比公众个人具有更强的政治表达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现在,我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要求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大量“单位人”向“社会人”特别是“社区人”转变,大量与公民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要由社会各种组织来承担。但由于社会组织的不健全,社会功能的不完善,许多公民的各种公益性的需求并不能得到全面满足。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社会团体14.2万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2.4万多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团体的发育还很不健全,法制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五,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曾经出现过和尚未出现过的各种突发事件。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显现。在做好传统领域工作的同时,对卫生、信息、能源、粮食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对防范恐怖主义威胁、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切实予以加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包括信息采集和自动汇总机制、网络应急指挥机制、资源动员机制、社会治安保障机制等。设立调查制度,公正甄别突发事件的诱因。把应对突发灾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突发灾难应对基金监管、物资储备、民间援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的制度。现在,我国已经制定了戒严法、国防法、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具体的紧急状态法律。但这些单行法律只能适用于一种紧急状态,并且对紧急状态下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规定也不够清晰。因此,应当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研究制定统一的国家紧急状态法,把各种突发事件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程序和制度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应急机构和机制,明确公民、志愿者、专业团体、社会组织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好地用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关系。

第六,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2003年以来,到各级信访部门反映农村征用土地、城镇居民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的明显增多,重复上访和集体上访现象比较突出。要解决信访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认真解决导致信访产生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畅通信访渠道为主线,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为核心,以基层信访工作为重点,依法保护群众正当的信访权利,依法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和群众上访行为。要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不断完善常年接访、定期约访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抓住热点、难点问题,立足于早发现、抓苗头,把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民主法治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原则。

  •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答: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如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入21世纪后,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充满活力是构建社会主义...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新世纪...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答: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总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也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是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4年9月19日,中国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目标,旨在实现经济...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为以西。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倡导和谐共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
  •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11、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2、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13、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14、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15、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6、‍。本文到此...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什么_百度知 ...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是: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