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的方法、产地、造型特点、纹样特点和特色品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业在南方得到发展,在瓷器的发源地浙江一带,由于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燃料资源,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青瓷器,其中著名的有在上虞、绍兴等地的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杭嘉湖西部的德清瓷,金华的婺州窑,江苏宜兴的均山窑。另外在江西、安徽、福建、四川都有瓷窑生产瓷器。此时烧制青瓷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和化妆土,瓷胎致密,不吸水;瓷釉透明,呈玻璃质;胎釉结合紧密,不易脱落。随着茶文化的形成,佛教的传播和仕人文风的兴起,瓷器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出现了盏托、莲花尊、熏炉、高足杯、砚、水盂等新产品。其中虎子、烛台、油灯、水盂造型大胆夸张,极富审美情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处北方的北魏也开始烧制瓷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也烧制带有自身特点的青瓷,故叫“北方青瓷”。北方青瓷胎骨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无黑斑,釉色深浅不一,有的带青褐色,有的是青黄色。莲瓣纹粗壮质朴。北方青瓷采用馒头窑,成形普遍采用轮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镂雕、手捏等。北方青瓷器重实用,多素面少纹饰,最常见的是弦纹,主流纹样是莲瓣纹。典型器有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鸡头壶、狮形烛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种人物、动物佣等。造型新颖,粗犷厚实,实用美观,一般器物的器底多厚重。从釉色、器形和胎质上,南北方青瓷有许多不同之处,南方瓷釉色青翠,北方瓷釉色泛黄;南方造型轻巧秀丽,北方青瓷粗犷厚重;南方瓷含氧化铁多,北方瓷中参杂氧化铝和氧化钛成分。可见,在北方瓷器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与南方风格迥异的新体系。

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文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基本分布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绿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此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今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却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韵味。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

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定,中原地区大批人士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这时,南方的瓷器制造,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业。中国瓷器肇始于青釉瓷,魏晋南北朝也仍为青瓷的天下,青瓷约占整个六朝瓷器的百分之90,它分为生活器具和明器两大类。

这一时期, 江浙地区的青瓷,多取动物的形象造型,或整体,或局部,具像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汉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壶、碗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南朝时由于佛教兴盛,青瓷装饰纹样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佛像、飞天、莲花纹等新的题材内容,工艺趋于繁复,其中尤以莲花纹饰最为突出。(代表作:南朝的青瓷莲花尊)

中国俑由陶塑向瓷塑过渡也从西晋开始,西晋青瓷俑无论人物造型、服饰还是各种用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真实写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瓷工艺正在走向成熟。(代表作:西晋的青瓷神兽尊、青瓷虎子)

------------------------------------------------------------

魏晋南北朝,从战乱、分裂到对峙,400多年时间里,社会一直处于动荡、变化之中。这一时期,南北各民族的融合,佛教艺术的勃兴,都促使了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魏晋时期,陶器与瓷器开始明显分流。

陶器中,陶质建筑器材、少量炊具以及寻常老百姓家用的罐、钵、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明器的陶俑还在发展着,还在随社会的变迁而变化。

魏晋时期反映土族门阀大地主的庄园经济的明器,大致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镇墓兽、武士俑的组合。墓中摆放武士俑、镇墓兽,其用意显然是以刚烈勇武的武士和凶猛的神兽来护卫墓主、这种意念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烽火硝烟的社会现实。第二种是取代兵马俑的小型仪仗俑群,这种小型仪仗俑群,多见于晋,其组合包括牛车、鞍马及车夫俑,有的还有乐队和骑卫乐队随行。第三种是庖厨俑,其组合包括厨夫俑,鸡、鸭、狗、猪等家禽、家畜俑。第四种是各种伎乐俑、侍从俑,它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欲望。

西晋覆灭后,东晋政权偏安江南,西北的匈奴、鲜卑、羌、氏等少数民族乘机入主中原,形成了南北分立。

在北方,一般都以组合俑为主,陶俑的形象、服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北民族之间的融合。在南方,成套组合的俑群非常少见,随葬的男女侍从俑多为个体、风格崇尚写实,塑造的形象多面带笑容,以静态为美。这种意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南朝时,俑的制作已经步入艺术创作的正轨。这时的陶塑艺术完全成熟了,它为唐代、宋代陶俑艺术的高度发展,铺下了厚实的基础。

另外请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71363005.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09697.html

  • 南北朝瓷器:论述南北朝时期瓷器的发展史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上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工艺的传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雕、堆和模制等技法。由于瓷器性能优于陶器,而且制瓷原料充足,烧制成本相对较低,瓷器逐渐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
  • 知道青铜器,瓷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特点
    答:知道青铜器,瓷器的造型,纹饰,工艺等特点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匿名用户 2014-03-19 展开全部 在此,简单介绍各时期的瓷器造型及纹饰。(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
  • 南北朝时期的艺术设计
    答: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期?瓷器设计的特色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是玄学兴起、佛教输入、道教兴盛及波斯、希腊文化羼入。上述诸多新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
  • 古代民窑陶瓷古代陶瓷的发展
    答:然而,早期制作时常遇到露胎流釉的问题,这源于釉料在烧制过程中熔化后流至底部,导致瓷器与地面粘连。为解决这个问题,工匠们发明了“半釉”技术,仅在器物上半部分涂釉,确保烧制过程中釉料恰到好处地留在器体上,避免了与地面粘连的困扰。东汉时期,浙江越窑的青瓷工艺逐渐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青瓷...
  • 古代陶瓷小常识
    答: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 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
  • 中国古代陶艺
    答:由原始陶器发展为瓷器,是在制瓷原料的工艺改革、窑炉结构的进步、釉的发明等条件下获得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得到迅速发展并闻名于世。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其苍古幽雅,质地如玉,色调泛青,是当时人们对陶瓷艺术品味追求的体现。在成型方法上...
  • 中国瓷器的发展
    答:二、东汉青瓷 东汉青瓷毕竟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还带有前期样式的烙印:胎土是就地取材;器型和装饰风格也源于原始青瓷,但制瓷工艺有显著提高,东汉青瓷的出现,打开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三、魏晋南北朝瓷 这一...
  • 陶艺文化的历史
    答:瓷器胎体硬度高、半透明,具有耐腐蚀、易清洗、造型美观的特点,所以随著三国两晋瓷器的发展,它很快就以绝对优势代替陶器、铜器、漆器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中最重要的生活用品。 魏晋南北朝陶艺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陶艺开始走向衰落,瓷艺发展逐渐壮大,并出现了所谓“南青北白”的现象。“南青”,是说南方以浙江为...
  • 各个时期的工艺特点是什么
    答:4、南北朝时代工艺特点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
  •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房器用考略
    答:三国两晋南北朝,造纸业的发展以及书写载体的改变,对毛笔影响较大。东晋末年,桓玄把持朝政,废晋安帝,并下令以纸代简,竹简慢慢退出书写舞台,毛笔的制作工艺相应作了调整和改善,以适应新的书写材料。此间一些书法家参与制笔,并有专著,如韦诞《笔方》与王羲之《笔经》先后问世。 三国魏韦诞所书《笔方》,初见于北魏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