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的主要特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
  1.流水线生产方式——福特T型车制造的神话
  对于汽车工业的形成,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yd)做出了突出贡献。福特首先提出并实现了“让汽车成为广大群众的需要”。福特于1883年开始从事汽车制造业,他制造第一辆汽油车,结构简单而使用,最高时速可达32km/h.1903年,福特(Ford)汽车公司诞生。福特汽车公司积极研制结构简单、实用、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1908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投产T型汽车,该车发动机排量为2.89L、18KW(25马力)、四缸、四冲程。福特汽车公司191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流水线,并实行了工业大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和零件标准化。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年产量达到30万辆,1926年达到200万辆。而每辆汽车售价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到1929年T型车停产时,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福特T型车使汽车在美国得到了普及,让汽车进入了普通的美国家庭。福特生产T型车的经验不仅为美国,甚至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汽车现代化的先驱”。
  美国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美国在资本、国民收入、石油资源、市场等各方面都存在优于欧洲的具体条件有关,而且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购买汽车。巨大的国内市场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后来闻名世界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最多是美国曾有181家汽车厂。到了1927年,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仅存留了44家,其中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公司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总销售量的90%以上。这一时期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组织模式上,出现了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全能的生产模式,以及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代表的通过专业化协作,由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集中管理和销售体系的生产模式。以后的事实表明,后者优于前者,并为世界上许多企业所仿效。那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刚刚形成的汽车工业几乎停产了5年,这使得美国成为第一个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美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也使美国首先进入了现代化。
  2.以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的时期
  1930年后,欧洲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名族工业,开始对美国汽车进口提高了
  关税,特别是对汽车零部件进口加以重税,迫使美国在欧洲各国的汽车总装厂改造成汽车制造厂,由此也促进了欧洲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还利用本国的技术优势,以多品种和轻便普及型新产品与美国汽车进行竞争。例如,意大利的菲亚特轿车、德国大众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汽车工业均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装备和物质。战后,随着经济复苏与政府的支持,欧洲汽车工业开始大发展。特别是原联邦德国在战后仅用了5年时间,就使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超过其战前的最高水平。1960年,德国汽车年产量已达205.5万辆,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汽车制造国。原联邦德国汽车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将轿车迅速普及到国内劳动阶层。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扩大国际市场,如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对德国轿车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1970年后,西欧共同体的汽车制造公司还纷纷到美国去投资建厂,明显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到欧洲投资建厂的格局。
  欧洲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由美国移到欧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各国的汽车产量仅为北美的11.5%;而到战后的195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6%;而到1970年,北美仅生产749.1万辆汽车,而欧洲各国却超过北美产量的38.5%,达到1037.8万辆。许多欧洲汽车生产厂家,如德国大众、奔驰、宝马,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等,均以闻名遐迩。欧洲汽车工业的特点,既有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又有欧洲式多品种高技术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汽车工业保持了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世界汽车保有量激增,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心由美国转移到欧洲。汽车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汽车品种进一步增多。汽车工业界对于汽车造成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在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下制定了许多对策,并使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精益的生产方式——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
  代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60年代是突飞猛进的时期。1960年,正当美国与欧洲的汽车工业激烈竞争的时期,日本推行了终身雇佣制及全面质量管理(TQC),促进了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人员素质,调动了积极因素,使工业发展出现了飞跃。特别是汽车工业,出现了有名的丰田生产方式,从而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出现了突破,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廉价精巧的汽车并畅销全世界。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是日本的致命弱点,于是,日本政府不断强化汽车法规。1978年修改的排放及噪声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从而迫使日本汽车工业放弃了向大功率、高车速、豪华大型车辆发展的意图,形成了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的风格。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国外进口汽车进行了严格限制,并鼓励各公司积极引进美国的汽车技术,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名族汽车工业。
  日本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的目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市经过精心筹划和计算的。日本人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日产汽车公司出现的活动板生产方式,五十铃公司采取的流通生产法等生产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日本的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目前已被各国所仿效。
  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电子技术,并广泛用于汽车设计、试制、试验、制造及产品等各个领域。目前,日本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普遍比欧美国家短。日本民用轿车的电子化程度和各种自动设施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104万辆,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1987年,日本汽车的年总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6.6%,而美国和西欧四国各分别占23.7%和24.8%。此时,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转移到日本。
  当前,尽管世界汽车市场日趋饱和,但日本汽车仍以其优越的性能、合理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完善的电子设施、低排放、低油耗和多样化的品种不断扩大世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
  4.韩国汽车工业异军突起
  20世纪8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利用学习、消化国外生产技术和实现主要技
  术的国产化,使其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美国从1900-1950年,利用了50年才成为世界之强,日本从1950-1980年,利用30年成为汽车大国,韩国从1980-1997年,仅用了17年便成为廉价车之王,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起亚汽车公司始建于1944年12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公司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韩国汽车公司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以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开始试制汽车,直到1970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万辆。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300多美元,较好的经济状况提供了生产汽车的良好环境。1973年,现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大宇汽车公司于1972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1990年第一辆自主设计的名为王子的国产车推出,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汽车的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万辆,1986年达到60万辆,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随着汽车国产化的实现,韩国政府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始大量出口。1984年6月,美国通用公司入股50%的韩国大宇公司,将其从欧宝公司引进的轿车通过通用公司进入美国市场。1985年,现代公司在美国组建了240家经营店。1986年,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造型的优越牌轿车开始进入美国市场,适逢日元升值,优越牌轿车比同级日本车便宜大约1000美元,因而大获全胜,当年就销售出16万辆。1988年,韩国起亚公司生产的马自达212型轿车,通过福特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1988年,韩国在美国共销售了50万辆汽车,占美国市场的4%。
  1994年,韩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达到73.8万辆,而1995年则为110万辆,增长48.6%,从而在世界汽车出口国中排名第6。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汽车业在西欧、美洲、东欧、中亚、亚洲和大洋洲均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外生产体系和全球营销网络。1996年,韩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81.3万辆。

  1.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2.第二次变革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当时欧洲内部关税壁垒逐渐拆除,使欧洲市场空前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

  3.本世纪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汽车,使得世界汽车工业发生第三次变革

一、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由于亨利.福特仅注重生产成本,不重视产品改进,十多年生产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陋。到1927年,带有豪华饰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型汽车赢得了用户普遍欢迎,终于击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使他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由于日本实现了汽车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美好的愿望。

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为继美国、欧洲置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有发生了从欧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转移。

扩展资料:

汽车工业发展方向

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碳、氮、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发生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发达国家,汽车决定着石油需求,也是影响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需要减少汽车的石油消耗和气体排放。但另一方面,汽车是支柱产业,也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各国政府又要保持汽车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福利的提高。

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可以在保持汽车增长的状况下降低石油消耗、保护大气环境,因此各国政府普遍把发展节能环保汽车看成实现其能源环境政策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汽车产业而言,“十一五”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国务院2007年6月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国办发[2005]61号);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等,并两次调整了汽车消费税。

同时,在2008-2009年中国政府更是出台“燃油税”、“以旧换新”等政策鼓励小排量汽车的研发,除了在产业振兴规划中扶持新能源汽车外,中国政府更是通过提高国内成品油价的方法“逼迫”汽车业走上“节能、环保”的道路。

2011年9月7日,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签署“关于调整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通知”,并在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主要是将纳入补贴范围的节能汽车门槛提高。这些措施鲜明地表达了政府促进汽车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和对汽车产品“抑大扬小”的态度。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汽车工业



  在100余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3重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形成精益生产方式,全力发展物美价廉的经济型轿车,日本成了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一、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1892年,美国查尔斯.杜里埃和弗兰科.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第一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器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提到福特汽车公司,自然想到T形车。由于这种汽车的外形像T字,责成职位T形车。T形车可说是将家庭轿车神化变为现实的第一种车型。

  在T型车出现以前,汽车是为少数人生产的奢侈品。为制造理想的大众化汽车,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车。T型车的出现,是汽车从有钱人的专利品以变而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在长达20年的T型车生产期间,T型车被称为“运载整个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T型车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开端,汽车装配时间从12.5h缩短到1.5h。从1908年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这一车型累计产量记录直到1972年才被德国甲壳虫型汽车打破。售价从开始的一辆850美元,最后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而当时生产汽车历史较长的德、英、法等欧洲各国的汽车总产量也不过是美国产量的5%。

  由于亨利.福特仅注重生产成本,不重视产品改进,十多年生产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陋。到1927年,带有豪华饰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型汽车赢得了用户普遍欢迎,终于击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使他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人就已经开始对美国汽车的一统天下不满。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汽车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产、降低售价与美国汽车公司竞争。于是,以新颖的汽车产品,例如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承载式车身、微载式车身、微型节油车等,尽量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国民爱好等要求,与美国汽车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车产品单一到多样化的变革。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等弱点,欧洲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车。例如:严谨规范的奔驰、宝马;轻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铁龙;雍容华贵的劳斯莱斯、美洲虎、神奇的甲壳虫、风靡全球的“米尼”等车形纷纷亮相。多样化的产品成为最大优势,规模效益也得以实现。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变革发生在日本。日本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日本第一大汽车公司及丰田汽车公司和第二大汽车公司即日产汽车公司均创建于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政府颁布了《汽车制造业企业法》,表明对发展汽车工业给与支持。二战中,日本政府关闭了美国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车制造厂。二战后,日本不允许外国到日本建厂造车。尽管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仍然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美元,196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为汽车普及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各汽车公司及时推出物美价廉的器车,其售价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于是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日本称1966年为普及私人汽车的元年。

  同时,以丰田汽车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汽车公司,将“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系统两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汽车生产。前者要求工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后者要求做好技术服务,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推动了日本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197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200万辆;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400万辆;198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猛增到600万辆。

  由于日本实现了汽车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美好的愿望。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为继美国、欧洲置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有发生了从欧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转移。

  • 为何说汽车发明是集体智慧和劳动力的结晶
    答:汽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运用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在汽车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凝聚着无数汽车发明家的心血,充满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坎坷,包含了无数失败与反复。汽车工业史上的三次大变革 德国人卡尔�6�1本茨(Carl.Benz)于1886年1月29日取得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
  • 关于汽车诞生和发展的论文3000字左右 有出处
    答:1.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2.第二次变革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当时欧洲内部关税壁垒逐渐拆除,使欧洲市场空前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3.本世纪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汽车,使得世界汽车工业发生第三次...
  • 汽车发展史
    答:在100余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3重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
  • 世界汽车工业有哪四次变革?
    答:世界汽车工业历经四次重大转型,每一步都标志着技术的革新和工业的飞跃。第一次转型<!--发生在18世纪末,当蒸汽机的发明如春风般吹过机械工业的田野,为汽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769年,法国的N.J.居纽创造了历史,他的蒸汽驱动三轮汽车,犹如汽车工业的黎明曙光,照亮了未来的道路。第二次转型<!--在...
  • 立体停车设备的历史起源?
    答: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汽车工业发展繁荣的历史。世界上靠前辆汽油汽车出现在欧洲,它是欧洲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晶。随后,汽车工业经历三次大的变革,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第一次变革出现在1914年,当时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第二次变革...
  • 为什么说汽车兴旺于欧洲
    答:在随后的汽车历史发展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形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
  • 汽车底盘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革?
    答:二、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注意事项:车辆的种类虽然多,构造却大同小异。这应该说是...
  • 说说你对汽车诞生德国,成长于法国,成熟于美国兴旺与欧洲,挑战于曰_百 ...
    答:在随后的汽车历史发展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形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
  • 汽车发展史上经历哪几次深远的革命?
    答:人们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本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总体说来,世界汽车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汽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
  • 第一辆汽车是谁发明的
    答:这次旅行为汽车取得了巨大的宣传效果,卡尔•本茨发明的汽车销路大开,开始真正融入人类的生活。贝莎•本茨也以伟大女性的形象书写了汽车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从1888年的190公里到如今汽车成为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正是沿着卡尔•本茨夫妇最初的足迹,在随后这120年里,汽车工业得到了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