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安史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谁知道安史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都一样吗 ?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扩展资料: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是我发动的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起因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简单的说,安史之乱是唐朝迟早要遭受的人祸。
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军事上实行府兵制支撑国防,国家发展稳定。随着国力增强,统治阶级侵略扩张的野心膨胀,北方边境连年征战,府兵很快被消耗掉,但为了继续战争,朝廷在边境地区募集少数民族雇佣兵作战并提拔其中较强悍的士兵成为将领,同时为了提高军事效率,朝廷允许边境上的军事将领掌握当地政权、财权等等,授予封号曰“节度使”。这些人在边境上不啻是独立王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就是代表。他们吸收中原朝廷的膏血,却并不满足,而是胃口越来越大。安禄山经常到长安内地来,沿途看到中原地区民不聊生、守备空虚的情况,知道唐朝已经外强中干了,于是发动叛乱企图掠夺中原发达的物质文明。有意思的是,唐朝政府其实无力平叛,参与平定叛乱的将领,除了郭子仪之外,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仆固怀恩等人皆是胡人。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对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却利用职权,专横独断。林甫死后,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继任宰相,更是排斥异己,贪污受贿,使政治日益败坏。加上当时土地兼并剧烈,贫富悬殊严重,政治、经济、社会渐呈衰败之象。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藉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马嵬驿(今陕西兴平),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才肯继续起行,南下至四川。同时,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今宁夏境内),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班西北将领的支持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

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我的BLOG里有相关历史地图
http://muxiang37.blog.163.com

  • 安史之乱说的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
  • 安史之乱的背景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是开启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又因杨贵妃之死而闻名于天下,侧一面显示红颜祸水的威力,为何小编我要这么说呢?知晓历史的都该知道,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养子,而安禄山之所以胆大包天的造反也是因为杨家的权倾天下而自我膨胀,加之当时的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就这样,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安禄山的拥兵自重...
  • 请问:什么事安史之乱?
    答:一、安史之乱的背景 1、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
  •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答:安史之乱的详细经过如下: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人南下攻唐。安军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抵潼关。至德元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割据政权。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诛杨国忠,缢死...
  • 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唐朝一场自天宝十四年开始一直到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的一场内战,据悉,安史之乱前后有七年之久,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盛唐转衰的开始,而唐朝的盛世是经由“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以及”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才形式的盛世,可是,一场内战却让原本是盛唐的唐...
  • 安史之乱为什么爆发?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指的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一次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我国古代的王朝,不管是世兵制还是征兵制,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因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边防压力的增大,最后都会转变成为募兵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答: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
  • 安史之乱的起因及过程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一场反对唐玄宗统治的内乱。安禄山,一位深受唐玄宗宠信的胡人将领,因不满现状,加之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朝政混乱,遂起了反叛之心。他利用自己在范阳的根据地,积极扩充军备,并拉拢了一批将领和心腹,其中包括史思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接到伪诏...
  • 安史之乱是怎么一会事?
    答: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十七年,杨国忠继之,他们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二)用蕃将为边帅 —— 唐初所用边帅,多为忠谨之臣,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