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陋室铭分为三段并概括大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陋室铭全文分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此,以比兴的手法,总启全文,引出下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写出陋室的环境之雅,交友之雅,心情之雅。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用类比和引用总结全文,点名中心。

  1、全文分四层:
  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设喻引题,颂扬陋室,表达屋主人对自己品格高洁的自信,点明文章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着力写陋室环境及主人的活动情况,进一步突出“惟吾德馨”;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亮、杨雄的古贤名居来与陋室相比;
  第四层(最后一句):引孔子话作结:含蓄地表明自己傲岸的性格和高洁的志趣。
  2、简介:《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3、作者: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李白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和李白也称“刘白”。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存世有《刘宾客集》。

第一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

概括:以山水起兴,由山水仙龙入题,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 ,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

第二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概括:具体描述陋室不陋的原因,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

第三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概括:总结全文画龙点睛,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骈体铭文《陋室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

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可以分为三段:
1.(1,2,3句)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
2.(4,5,6,7句)具体描述,表明乐在其中
3.(8,9句)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结束全文

第一层:山不在高……唯吾德馨。 作者品德高尚觉得陋室不陋。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觉得陋室不陋的原因。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 陋室不陋。

  • 把陋室铭分为三段并概括大意
    答:第一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概括:以山水起兴,由山水仙龙入题,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 ,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第二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 给文章《陋室铭》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2、文章全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
  • 把陋室铭分为三段并概括大意
    答:《陋室铭》可以分为三段:1.(1,2,3句)点明主旨,突出陋室不陋 2.(4,5,6,7句)具体描述,表明乐在其中 3.(8,9句)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结束全文
  • 陋室铭和爱莲说可以分几段
    答:陋室铭可分三段 一:山不在高...惟吾德馨 二: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三: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 爱莲说可分为二段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陋室铭》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1.文章可分为三部分,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叙述月夜至承天寺与友人散步.第二层:写月下承天寺中的景物. 第三层:抒发自己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2.“寻张怀民”一句中将“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寻”有一种急于找到失物的紧迫感,这就确切地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 求《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和《陋室铭》的古文
    答: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
  • 关于文言文的一道理解题
    答: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
  • 有关陋室铭和核舟记的问题
    答:2.类比,起兴 3.清幽宁静,高雅之人,高雅情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
  • 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
    答:(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篇五】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 项脊轩志与陋室铭作比较,这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何不同...
    答:1、铭,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 辞精练,篇幅短小."志"通"记",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理.语言 风格:铭,用韵,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节奏 分明,琅琅上口,文辞简约,概括性强; 志, 长于描摹,多用散句,句法灵活,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2、语言上:《陋室铭》是韵文形式.《项脊轩志》 行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