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荒岛余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突然想起来一篇小说,说的好像是一个人顽强的在荒岛上生存,有吃捣烂的骨头什么的,在高中还是初中的课...

电影《荒岛余生》(Cast Away )2000年,汤姆汉克斯 主演
该故事曾选入人教版高一英语课本,
以及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 第22课《荒岛余生》。

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课文文学常识整理 I


第一单元 成长点滴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其题材是散文,散文属记叙文体,其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作者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三味”是指“经书之味,子书之味,史书之味”





2.《爸爸的花儿落了》


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台湾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短篇小说《烛心》《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


&本文标题语带双关:1、指禀性爱花的爸爸辞世2、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


“花” “生命之花”“夹竹桃”


行文线索 主 爸爸爱花[主导作用] 副 毕业典礼[烘托、推动、映衬]





3.《丑小鸭》 本文体裁童话,作者是(丹麦)作家的安徒生,世界著名童话大师。1835年开始创作童话共168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海的女儿》《她是一个废物》。(童话:象征、想象、幻想、夸张)


& 丑小鸭的象征意义:身处逆境,但没有沉沦,没有绝望,始终不屈的奋斗者。


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作者俄国诗人普希金(“俄罗斯文学之父” ),选自《普希金诗集》,另类诗作《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诗作所创造形象“多余的人”、“小人物”


未选择的路 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作者(美国)弗罗斯特(“桂冠诗人”、“新英格兰农民诗人”、“交替性诗人”),作品《山间》《少年的意志》。


关于路的诗句描写





5.《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作有诗《泊船瓜州》《梅花》,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习与一个人的重大联系


第二单元 爱国情操


6.《黄河颂》


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由冼星海谱曲,作品有八个乐章组成,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对口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河怨》《黄河谣》《黄河之水天上来》。


歌颂黄河就是在歌颂我们伟大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意志。





7《最后一课》 19世纪法国小说家都德,著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磨坊书简》。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祖语文字的深沉热爱,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普法战争”为背景。


8.《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选自《李大钊选集》,作者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其诗文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 “雄健的国民(精神)”的概念 各类的象征比喻


9.《土地的誓言》 选自《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卷一,端木蕻良作,原名曹汉文,东北作家群其一。著长篇小说《大地的海》《长江》《科尔沁旗草原》。


理解题目的含义 各类修辞手法





10.《木兰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体裁为叙事诗。 了解木兰的品行 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偶、互文…





第三单元 名家色彩


11.《邓稼先》(人物传记) 选自1993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作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获1957年的诺贝尔奖。 邓稼先的品行分析 对比描写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著作收《闻一多文集》中,有《红烛》《水》《唐诗杂论》《楚辞》《古典新义》 臧克家,诗人,1933年9月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著有《春风集》,长诗《李大钊》。


闻一多三类形象分析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作者何为,原名何敬业,著有《第二次考试》《临窗集》等。 贝多芬的形象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本文选自《济南文艺》1981年1月号,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人名


福楼拜


伊万·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国家


法国


俄国


法国


法国




作品


《包法利夫人》


《前夜》《夫与子》





《小酒店》




性格


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和亲,博学


怀有狂热理想,醉心与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生活方式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个人的性格特征





15.《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人称“涑水”先生),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出自此文的成语 各类的语气词





第四单元 民族特色


16.《社戏》 体裁小说,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社”指土地神或土地庙,此文着重于景物描写 (游园吊打)


本文概意: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人物形象特点


17.《安塞腰鼓》 (“神韵散文”) 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作者刘成章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感受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力量





18.《竹影》 选自《丰子恺文集》,作者丰子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原名丰润,浙江崇德人,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艺术趣味》《甘美的回忆》其艺术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


行文线索:竹影 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19.《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选自《冰心全集》, 冰心,原名谢婉莹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处女作《两个家庭》,问题小说《超人》,诗《繁星》《春水》誉为“冰心体”,发表《寄小读者》。


反映了印度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表达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0.《口技》 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作者林嗣环,福建晋江人,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此文体裁为说明文(记叙散文)


以“善”字统领全文 表现出口技者技艺高超


第五单元 历史探险


21.《伟大的悲剧》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如《三大师》《罗曼·罗兰 》,《看不见的收藏》《家庭女教师》等名篇。





22.《荒岛余生》 本文节选自《鲁宾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者笛福,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鲁》之后,又作《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娜》 鲁宾逊的形象性格特点





23.《登上地球之巅》 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作者郭超人,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已出版新闻作品:《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感受其意义、环境描写





24.《真正的英雄》(议论文) 本文选自《世界名人演说经典》,作者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出生于伊利诺斯州的坦皮科镇,曾任49、50任美国总统


掌握其中的主题思想感情 “美国精神”的内涵 关于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


25.《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摘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共18篇,其14篇为战国作品,《海内经》4篇为西汉末年作品。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它是最早的神话之一,一部地理著作。


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夸父逐日”之喻


两小儿辩日 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八卷,为《无端》《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旧说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列子属道家学派,孔子属儒家学派。


各从孔子、两小儿角度理清其理 概述早近而冷,午远而热的原因


第六单元 动物世界


26.《珍珠鸟》 本文选自1984年2月14日《人民日报》,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历史小说《义和拳》长篇历史小说《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啊!》《三寸金莲》。


关于末段议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作用及理解





27.《斑羚飞渡》 选自《和乌鸦作邻居》,作者沈石溪,原名沈一鸣。


& 飞渡后的议论点明中心,插叙恰处 体会老斑羚的精神 “彩虹”的意义





28.《华南虎》 选自《诗刊》1982年2月号,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本是写于“十年动乱”间,著《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作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华南虎的象征。





29.《马》(科学小品、散文)


选自《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作者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


文中马被赋予了人性的色彩






战士


奴仆


游侠


绅士




英勇忠义


驯服诚实


豪迈而犷野


典雅而高贵





对比描写的运用





30.《狼》(寓言,短篇小说) 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二则),作者清代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人称“聊斋先生”, 志也,记,异也,奇异之事。


& 文章思想讽喻 起因(开端) 发展 进一步发展 高潮、结尾(议论)


屠的机智 VS 狼的狡猾 的体现?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对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在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权威的解读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把鲁滨孙看作是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典型,而对于鲁滨孙身上所拥有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无数的读者,乃在于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在欧美的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做儿童的必读书。由此看来,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这里则可把重点放在代表人类创造、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这一点上。

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课文中他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等等。而把这些联贯起来,则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综观全文,鲁滨孙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我们则正好可以用这三方面来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而这三个方面似乎有着深长的意味: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第1~3段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第1段中,“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那种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2段,“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表明鲁滨孙伤心绝望的同时,内心又在积极寻求一种精神的支柱。如果说在第1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在这里,他开始用理性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了。面对无法改变的险恶环境,他知道只有冷静地面对它,而无法绕开它、回避它。我们发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了:一方面自己固然可怜,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个人保住了性命,其余10个人都已葬身大海,对自己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幸运。这样,鲁滨孙得出结论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说明,此时的鲁滨孙已经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第3段,鲁滨孙进一步论证自己的优势:有维持生活的充足的东西,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这就更值得庆幸。

至此,鲁滨孙思考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地调整了自己,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才能进行……

第4~9段叙述鲁滨孙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

第4~5段,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这两段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的方式。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写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我们由此可以引发一些联想。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个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第6段,详写鲁滨孙在船上获得的许多“价值不大”的东西。其实,这部名著中尚未入选课文的前面部分,已经写到了鲁滨孙从失事的船上搬运物品的情节。但那些都是所谓的“价值大”的东西——“财产”,如食物、弹药、枪械等。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因为在这种地方,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第7段写鲁滨孙还缺乏的东西;第8段写鲁滨孙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证明“住”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第9段写他每天觅食。

以上给我们展现了鲁滨孙日常生活的一角。证明鲁滨孙活得实实在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艰难创造生活的历程。作者对于鲁滨孙的实干精神是持一种赞颂的态度的。

人没有精神寄托,灵魂就无所依附,到处漂荡。

第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主人公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

第10段,写鲁滨孙记日记,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但他声明记日记并不是为了留给后来的人看(他似乎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了),而是为了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而日记中的“坏处”和“好处”,最集中地证明,鲁滨孙身上所闪现的理性之光,证明人类的辩证思维的胜利。假如在课文开头鲁滨孙是匆忙中给自己随便找了几条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荒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到这时是彻底的心平气和,对自己的想法来一番系统的梳理,极其冷静客观地列出了那些“好处”和“坏处”。这无疑为他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11段,得出经验教训,希望世人能够理解。第12段,鲁滨孙安心于荒岛生活。

综观全文,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写的是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问题研究

1.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要避免学生误以为鲁滨孙是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到许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应该充分注意到,鲁滨孙并不是在旅游,也不是在模拟生存挑战,他遭遇的是真实的海难,他打定主意一个人在岛上苦度余生。他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终于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的。正因为这样,鲁滨孙才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3.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我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这部名著里多次提到《圣经》及鲁滨孙对上帝的祈祷)。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其实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才活得有理由,活得有意义。

4.鲁滨孙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他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态平衡地生活下去。这与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正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分析时可以简单给学生讲讲阿Q的故事。)

5.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设题意图: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课文中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有一点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

1.既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2.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3.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二、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设题意图:从课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设身处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鲁滨孙,培养想像力,练习书面表达。

估计不少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绝境的心理,相反,甚至认为这很好玩,有意思。这种情绪可能会在他们所写的短文中流露出来。荒岛生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是开玩笑。这个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中“学会生存”,其含义是丰富的,这一题的题意也不妨包括进去。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最好布置学生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可参看本册书后的“名著导读”),使学生对这部世界名著中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有个大体的了解。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两点: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作风。

三、课文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是小说家常用的描写手法。教学时可适当向学生点明这一点,但不必说得过多过细。因为这个阶段我们不突出文体教学。只是为以后的文体学习打基础。

四、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如荒岛生存需要哪些基本常识,课文中提及的那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怎么使用;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下鲁滨孙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

五、若有条件,组织学生观摩这部名著的电影、光碟或其他录像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欧洲大陆各国经商。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 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他曾充当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设计过各种开发事业,同时从事写作。

笛福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同年又出版了续篇。1720年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四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和《罗克萨娜》(1724)。此外他还写了若干部传记,几部国内外游记,还有几部关于经商的书。据说笛福曾与26家杂志有联系,有人称他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论册子,共达250种,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写城市中产阶级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

笛福的“鲁滨孙小说”,以第一部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抛到智利海外荒岛,度过五年,最后得救。笛福受到这一事件的启发,写成此书。鲁滨孙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贩卖黑奴,在海上遇难,流落荒岛28年,在岛上与自然斗争,收留了野人星期五,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致富。第二部写他旧地重游,以岛的主人自居,开化岛上居民,又视察巴西种植园,接着到世界各地冒险,包括中国和西伯利亚。第三部严格说来都是道德说教。

……

笛福的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社会不容许这种人出头,他或她只好不择手段,干一系列欺骗、盗窃以至出卖肉体的勾当。作者出于清教徒道德观,总是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表示悔恨,立誓不干坏事,但环境又一再迫使主人公违背誓言。

笛福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情节结构不落斧凿痕迹。他尤其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身临其境,不由得不信服。他的语言自然,不引经据典,故事都是由主人公自述,使读者感到亲切。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笛福的思想(杨耀民)

笛福生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他属于资产阶级,他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他一生最关心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他极力称赞的是资产阶级,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发展贸易。“给我们贸易就是给我们一切”“贸易是世界繁荣的生命”,这就是他最根本的主张。因为他以为贸易使制造业和航海业发展,使人民有工作,有衣穿,有饭吃,物资也因此能保持高价,并且可以维持高的地租,所以上层社会也得到好处。只要有勤劳的人来发展贸易,任何地方都会繁荣起来。他的一切经济论著与部分政治论著都发挥这个主张,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笛福关于发展经济的主张是有利于英国社会发展的,但是,他热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提出夺取、经营殖民地的办法,提出与落后民族扩大贸易的办法,并且拥护黑奴买卖。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笛福对于那些因门第而骄傲的贵族、绅士抱有很大的反感,他尽力颂扬并非上层阶级出身的资产阶级,抨击了那些看不起“平民”的“绅士”。他说人的始祖就是做工的。他强调商人是有用的人,而绅士变商人,商人变绅士则又是合理的事,等等。对自己阶级的称赞,他在《罗克萨娜》里有一段话说得最明显:

罗伯特男爵和我对商人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罗伯特男爵说——我觉得他说的完全正确—— 一个地道的商人是全国最好的绅士,无论在知识上、在仪态上还是在判断能力上,商人都比许多贵族强。他们一旦控制了世界,虽然没有地产,也比有地产的绅士富有。

笛福对待劳动人民的态度有两面性。他认为犯罪的根源是贫穷,富有的人是不会犯罪的。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萨娜之所以走上不光荣的道路,就是因为贫穷,所以他对这两个人物也是抱有同情心的。他主张发展工商业使人民有工作。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却把当时工人工作时间长、工资低、未成年的孩子就要工作等残酷剥削现象视为固然。这是雇主的观点。

笛福接受了洛克的政治思想,反对专制,主张民权。当时英国的议会是上层社会的政客明争暗斗的场所,贿赂和种种肮脏手段公行。工人、农民和中小资产阶级根本没有代表。笛福主张人的基本权利是任何人,包括国王、内阁与国会,都是不能够侵犯的,“英国人既不是国王的,也不会是国会的奴隶”。笛福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的,当时英国虽然没有像法国、西班牙那样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极端专制,但是对国教以外的新教教派和天主教信徒也是有种种限制的。他是非国教的新教教徒,这种人多是中小资产阶级,他们要求合乎“革命原则”的政治体制,要求信仰自由。笛福是这派的代言人。他主张人民应受到较开明的教育,主张给妇女受教育的机会。

总的看起来,笛福的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的思想的局限性也是很大。资产阶级在当时还是进步的阶级,还在进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保守的贵族、地主不事生产,坐享巨额地租收入,资产阶级组织着规模日大的工商业推动了社会发展。中小资产阶级一方面与大资产阶级有相同之处,另一方面又与统治阶级大资产阶级和贵族有矛盾,要求更开明的政治。所以笛福种种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见,反对封建势力,反对政治不民主,反对垄断等主张,都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受到时代和阶级偏见的限制而拥护殖民制度和种族歧视,这却是与大资产阶级一致,是反动的。对劳动人民,他所关心的只是使他们有工作,能生产财富,这又与资本主义的要求相吻合。笛福思想上这种两重性,鲜明地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三、鲁滨孙的形象(杨耀民)

鲁滨孙是个新人,是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他不是有教养的贵族中间的人物,而是一个平民。……鲁滨孙就是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荒岛上,也尽可能地保持了资产阶级的体面,也使他能用这种当代文明的产物征服可能危及他本人和他的“领土”的土人。除了衣服和一些小用品外,他几乎享有一切当代文明的产物。这样他始终维持了“文明人”的生活而没有变成野人。他在岛上一方面等待离开荒岛的机会,一方面积极开发这个小岛。荒岛上一旦出现了第二个人,他就俨然以岛的“总督”自居了。鲁滨孙离开人群达28年之久,但是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状态方面,他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是资产阶级的一分子。这与“返回自然”或“知足常乐”是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的。鲁滨孙受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得到了大量的产业和财富,这就是这个阶层英雄人物向往的归宿。

鲁滨孙是喜爱劳动的人。这样阶层的人物没有什么遗产可以得,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维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层去。鲁滨孙父亲的观点也许只能代表旧时代,代表保守力量,而不能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对鲁滨孙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他凭一个人的力气,又没有小船,把破船上的东西往岛上搬,是有困难的。但是他的哲学是行动的哲学,是不怕困难的哲学。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搬东西,把两手搬得动的东西通通搬了下来,而且“倘使天气继续这样良好,我一定可以把全船一块一块地搬到岸上来”。他没有坐失时机,所以当破船终于为风暴摧散时,他可以觉得坦然,因为他没有偷懒。他说:“我平生没有使用过任何工具,然而久而久之,运用我的劳动、勤勉和发明才能,我渐渐发现我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得出来,只要我有工具。话虽如此,即使没有工具,我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东西……”这样,鲁滨孙用自己的双手,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

鲁滨孙是坚毅的人。他说:“我的脾气是只要决心做一样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费好长的时间,比如做一块木板就要42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了劳力,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他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他对任何事情都不灰心,因此也就不厌烦劳动。他就是这样与自然进行斗争,改变了自己的处境。我们可以说他的作为说明了劳动在他的小范围内能做出什么样的事业来。

鲁滨孙又是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到荒岛上来以前就是个殖民者,而且是因为要到非洲买黑奴才离开巴西的。荒岛上还没有别人出现的时候,鲁滨孙踌躇满志地说:“这一切都是我的。”而且如果可能,他还要把它传诸子孙。他后来把“星期五”变成了他的奴隶。

鲁滨孙在荒岛上做了许许多多的具体的事,荒岛的自然面貌就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也有了改变。他做每一件事都要遇到很多困难,有些甚至看来是不可克服的,但他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他有坚强的毅力,最后他成功了。他要吃饭、要穿衣就必须劳动,他的一切建树都是凭自己劳动完成的。

作品以生动的、吸引人的故事说明,人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四、作品评价(杨耀民)

笛福的见解是通过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的。鲁滨孙的坚毅性格,我们不是从笛福的直接说明看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如他怎样费42天工夫做一块木板,怎样费了许多时间和劳力做了一只独木舟,不能使用,又顽强地开始造第二只等等。笛福就是通过许许多多真实的细节把人物性格突现出来。他用的细节是非常具体的,怎样做一件东西,拿了或用了多少物件,甚至吃了什么东西,吃了多少等等,都一一写下。他所列举的细节,以至于整个事件,都是让人觉得是可能发生的,是真实的。

笛福认为语言的美主要在于用易解、明显和习用的文字,使每个听众或读者都能正确地理解原意。《鲁滨孙漂流记》用的正是这种语言。我们读这部作品时似乎在听人讲故事,自然而流畅,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一、整体把握

对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在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权威的解读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把鲁滨孙看作是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典型,而对于鲁滨孙身上所拥有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无数的读者,乃在于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在欧美的许多国家,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直被当做儿童的必读书。由此看来,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里则可把重点放在代表人类创造、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这一点上。

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课文中他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等等。而把这些联贯起来,则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综观全文,鲁滨孙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我们则正好可以用这三方面来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而这三个方面似乎有着深长的意味: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第1~3段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第1段中,“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那种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2段,“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表明鲁滨孙伤心绝望的同时,内心又在积极寻求一种精神的支柱。如果说在第1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在这里,他开始用理性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了。面对无法改变的险恶环境,他知道只有冷静地面对它,而无法绕开它、回避它。我们发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了:一方面自己固然可怜,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个人保住了性命,其余10个人都已葬身大海,对自己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幸运。这样,鲁滨孙得出结论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说明,此时的鲁滨孙已经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第3段,鲁滨孙进一步论证自己的优势:有维持生活的充足的东西,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这就更值得庆幸。

至此,鲁滨孙思考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地调整了自己,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才能进行……

第4~9段叙述鲁滨孙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

第4~5段,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这两段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的方式。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写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我们由此可以引发一些联想。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个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第6段,详写鲁滨孙在船上获得的许多“价值不大”的东西。其实,这部名著中尚未入选课文的前面部分,已经写到了鲁滨孙从失事的船上搬运物品的情节。但那些都是所谓的“价值大”的东西——“财产”,如食物、弹药、枪械等。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因为在这种地方,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第7段写鲁滨孙还缺乏的东西;第8段写鲁滨孙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证明“住”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第9段写他每天觅食。

以上给我们展现了鲁滨孙日常生活的一角。证明鲁滨孙活得实实在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艰难创造生活的历程。作者对于鲁滨孙的实干精神是持一种赞颂的态度的。

人没有精神寄托,灵魂就无所依附,到处漂荡。

第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主人公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

第10段,写鲁滨孙记日记,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但他声明记日记并不是为了留给后来的人看(他似乎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了),而是为了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而日记中的“坏处”和“好处”,最集中地证明,鲁滨孙身上所闪现的理性之光,证明人类的辩证思维的胜利。假如在课文开头鲁滨孙是匆忙中给自己随便找了几条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荒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到这时是彻底的心平气和,对自己的想法来一番系统的梳理,极其冷静客观地列出了那些“好处”和“坏处”。这无疑为他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11段,得出经验教训,希望世人能够理解。第12段,鲁滨孙安心于荒岛生活。

综观全文,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写的是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题。
参考资料:《荒岛余生》课文分析

http://www.zxxjs.net/Soft/Index.asp
到这个网址看看吧
绝对全

22.荒岛余生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
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思考题: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的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反思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造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
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要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22.《荒岛余生》

本课重点: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生活体验,学会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鲁滨逊漂流记》,围绕鲁滨逊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逊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的历程。
基础知识:P173 读一读 写一写 中的有关词语;课下注解中的有关词语的解释。
课文内容把握:学习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鲁滨逊的思路。课文中他的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从问题的解决中,我们可以看出鲁滨逊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理性之光。
综观全文,鲁滨逊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同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内容。而这三个方面有深长意味,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一、(1——3段)写了鲁滨逊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的生存下去。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辨证的思维,成功的调整了自己,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二、(4——9段)叙述了鲁滨逊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这几段给我们展现了鲁滨逊日常生活的一角。证明鲁滨逊活得实实在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艰难创造生活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鲁滨逊实干精神是持赞颂态度的。
三、(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逊的“精神”世界。主人公进一步自己的生存心态。
问题探究:1、从文章看,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的人。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生存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不随遇而安,不消极待命。
2、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是否值得这样活?
(参考答案:)鲁滨逊虽身处绝境,但他能说服自己顽强的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他活得积极主动,活得象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这样活着值得。
课后习题答案:P173 一
1、 既可以用课文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原话回答:“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自己的话概括: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因素,从而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
2、 他尽管落难荒岛,却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在海难中,他一个人幸存,这是上帝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生活的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的关照;而日记中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的体现了鲁滨逊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3、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逊短时间中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岛上顺利的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作业布置:P173 二、三
课文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一、整体把握

对于《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世界名著,在一段时间里,受“左”的思想影响,权威的解读往往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把鲁滨孙看作是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殖民者的典型,而对于鲁滨孙身上所拥有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如坚忍不拔、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实际上,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无数的读者,乃在于这部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如此,在欧美的许多国家,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直被当做儿童的必读书。由此看来,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这里则可把重点放在代表人类创造、进取典型的“鲁滨孙精神”这一点上。

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思路。课文中他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等等。而把这些联贯起来,则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综观全文,鲁滨孙在短时间里遇到了生存问题、物质问题和精神问题,我们则正好可以用这三方面来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而这三个方面似乎有着深长的意味: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

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第1~3段写鲁滨孙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去。

第1段中,“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不幸”“孤立无援”“沮丧无聊”,这些词句充分表达了初上荒岛的鲁滨孙那种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情。第2段,“每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就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表明鲁滨孙伤心绝望的同时,内心又在积极寻求一种精神的支柱。如果说在第1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在这里,他开始用理性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了。面对无法改变的险恶环境,他知道只有冷静地面对它,而无法绕开它、回避它。我们发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了:一方面自己固然可怜,但另一方面,全船就他一个人保住了性命,其余10个人都已葬身大海,对自己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幸运。这样,鲁滨孙得出结论说:“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说明,此时的鲁滨孙已经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解决了。第3段,鲁滨孙进一步论证自己的优势:有维持生活的充足的东西,既有生活必需品,也有制造或获取生活必需品的工具。这就更值得庆幸。

至此,鲁滨孙思考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他尽管落难荒岛,生活环境极端困难,然而他以人类特有的理智和辩证的思维,成功地调整了自己,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才能进行……

第4~9段叙述鲁滨孙为了生存所依赖的具体物质条件。

第4~5段,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这两段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的方式。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写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我们由此可以引发一些联想。人之所以为人,不仅知道自己是活着的,而且知道是怎样活着的。而能清楚地掌握时间、驾驭时间,正是人知道自己怎样活着的一种标志。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他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生存的意义也应该打一个问号了。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第6段,详写鲁滨孙在船上获得的许多“价值不大”的东西。其实,这部名著中尚未入选课文的前面部分,已经写到了鲁滨孙从失事的船上搬运物品的情节。但那些都是所谓的“价值大”的东西——“财产”,如食物、弹药、枪械等。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因为在这种地方,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第7段写鲁滨孙还缺乏的东西;第8段写鲁滨孙艰难地打造木栅栏围墙,证明“住”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第9段写他每天觅食。

以上给我们展现了鲁滨孙日常生活的一角。证明鲁滨孙活得实实在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艰难创造生活的历程。作者对于鲁滨孙的实干精神是持一种赞颂的态度的。

人没有精神寄托,灵魂就无所依附,到处漂荡。

第10~12段,作者抛开物质条件,详谈鲁滨孙的“精神”世界。主人公进一步调整自己生存的心态。

第10段,写鲁滨孙记日记,深入思考当前的处境。但他声明记日记并不是为了留给后来的人看(他似乎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了),而是为了精神有所寄托,减轻心中的苦闷。而日记中的“坏处”和“好处”,最集中地证明,鲁滨孙身上所闪现的理性之光,证明人类的辩证思维的胜利。假如在课文开头鲁滨孙是匆忙中给自己随便找了几条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荒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到这时是彻底的心平气和,对自己的想法来一番系统的梳理,极其冷静客观地列出了那些“好处”和“坏处”。这无疑为他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第11段,得出经验教训,希望世人能够理解。第12段,鲁滨孙安心于荒岛生活。

综观全文,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写的是鲁滨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题。
参考资料:《荒岛余生》课文分析

22课荒岛余生的主要内容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有哪些内容?
    答: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相交线与平行线、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你问到的部分应该是属于实数部分,平方根,立方根和实数。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例如25的平方根是±5其中我们把正数的叫做算数平方根。平方根的定义:若x²=a,则x为a 的...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译文: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题解]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梳理
    答: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首都:东京,重要港口:横滨、神户,国花:樱花)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位置、范围 (1)领土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最大的岛屿:本州.(掌握图上位置)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答:1.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 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
  •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人教版
    答: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词人教版 1.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竹里馆 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册教案全集
    答: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下册册教案全集,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册教案全集(一) 伤仲永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2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
  • 七年级下册生物书知识人教版
    答:七年级下册生物书知识人教版(一)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要靠生殖系统来完成。2、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功能是产生精子,并且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且分泌雌性激素。精子和卵子都是...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
    答: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部古诗文 山中杂诗(南朝梁) 吴均山际⑴ 见来烟⑵ ,竹中窥⑶ 落日。 鸟向檐⑷ 上飞,云从窗里出。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 【唐...
  •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人教版
    答: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人教版,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人教版(一)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第一框题 特殊的保护 特殊的爱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 1、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名称,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 2、能认识和判断...
  •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 七年级生物 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方案,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教学设计,大家快来跟我一起看看吧。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人类的 起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