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的故事与传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坦洋工夫的发展历程

坦洋工夫屡屡为国争光:当年清朝深受鸦片毒害,华夏财富源源不断被掠往英伦三岛,但令人骄傲的坦洋工夫,却能从大不列颠帝国虎口夺食,为中国争回无数真金白银;公元1915年,其声誉更达到一个历史巅峰:与国酒茅台一起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实乃工夫不负有心人,坦洋工夫亦醉迷天下爱茶人!1371年(明洪武四年),福安坦洋村民发现野生“坦洋菜茶”。1851年(清咸丰元年),福安坦洋村胡氏成功试制“坦洋工夫”红茶。1875年(光绪元年),安徽籍闽官徐干臣返乡,将坦洋工夫种苗及工艺带回祁门,始创“祁红”,其后,坦洋工夫工艺又由祁门传到云南,称“滇红”。清代·坦洋工夫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7年11月,中国申奥第一茶。2008年2月,“坦洋工夫”成功注册为“中国证明商标”。2009年3月,“坦洋工夫”成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9年10月,“坦洋工夫”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国家标准,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标准的本土产品。2010年1月“坦洋工夫”获中国驰名商标。2013年4月,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代表“坦洋工夫”再次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2015年7月,“坦洋工夫”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和“指定用茶” 一个世纪前,一个威慑世界的百年红茶老字号——“坦洋工夫”,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跻身国际名茶之列。但后来,它却盛极而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和难解的遗憾。一个世纪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坦洋工夫”重新绽放生机,借助海西建设和即将开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东风,复兴的浪潮,已经挟着雷霆之势席卷而来。这期间,起起落落的世纪故事,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奇,就让我们泡一壶浓浓的“坦洋工夫”,在清鲜甘甜的茶香中,听福安茶人们讲述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 福安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之乡,是全国第二大茶叶主产市(县)、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和红茶原产地。但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必称“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骄傲和光荣,也是梦想的起源。1851年,“坦洋工夫”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的青睐。此后,大批商贾慕名而来,入山求市,著名茶行相继崛起,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18世纪,红茶在英国流行,“坦洋工夫”以其高贵品质征服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的专用茶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的流行饮品,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畅销20几个国家。最辉煌的时候,“坦洋工夫”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茶叶收购的范围方圆几百公里。当时,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其名声甚至盖过“中国福建”。但是,从民国二十三年起,“坦洋工夫”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陷入沉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积极扶持茶区生产,“坦洋工夫”产量一度创出历史最高水平,可惜好景不长。70年代,绿茶开始受到大众的热情追捧,坦洋茶区由“红”改“绿”,仅在坦洋和邻近的几个村保留生产少量工夫红茶出口,年产仅100吨。这一改便是30多年。 进入新世纪,国内茶叶市场迅速升温,名茶林立,但“坦洋工夫”却依然沉寂。不过,在2004年,命运终于出现转机。已经百岁高龄的张老,一直对红茶情有独钟。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以省政协委员的身份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力陈保留“闽红三大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与白琳工夫。他常这样说:“红茶占据了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80%以上。而福建作为中国红茶的故乡,却没有发展好红茶事业,真是愧对茶界先辈。”关键时刻,福安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召开,一位老茶人向大会递交的一份名为《重振坦洋工夫茶品牌 再创福安茶叶辉煌》的提案,正式叩响了“坦洋工夫”的复兴之门。“年商品总值11.32亿元的茶叶产业竟没有一个知名品牌,又谈何竞争力?”这位老茶人、现任福安市茶业协会会长陈成基,一席话道出了当时福安茶产业的软肋。的确,由于“坦洋工夫”品牌的缺位,使得福安茶业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替别人做嫁衣,所产茶叶主要作为原料茶卖给江浙地区,当地茶农茶商获利甚微。这份提案立即引起了大会的高度重视。此后,当地政府组织一批又一批省内外茶叶专家及经济专家对提案内容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结果一致认为陈成基“重振‘坦洋工夫’”的提议具有远大意义和可行性,调研报告提交福安市委市政府,立即被采纳。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时任福安市委书记陈家东为组长的茶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定下了“五个一”战略工程,即打造一个公共品牌———“坦洋工夫”;每年新植高香型茶树良种子1万亩;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每年举办一届茶事活动;建设一个现代化厂房加工区。当正式文件发出,陈成基喜极而泣,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此后三年间,一个又一个关于“坦洋工夫”的喜讯接连传来,变化之大,更是乱花迷眼,叫人目不暇接。 2006年10月2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许久未经市场洗礼的“坦洋工夫”盛装出场,接受人们的检阅。这场由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和福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名为“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后来被茶人们称做“拉开了‘坦洋工夫’品牌建设的序幕”。福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红色历史,使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一直关注这一地区的发展。当天出场的有蒋正华、姜春云、孙孚凌、王云龙、于洋、关牧村等100多位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名流。时任福安市委书记的陈家东在会上隆重介绍了“坦洋工夫”的辉煌历史和优异品质,以及福安市委市政府光复“坦洋工夫”的决心。当即,“坦洋工夫”被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品牌档次一跃而上,打响了复兴的第一炮。成功归来,不管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参展企业,都喜形于色,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此前有不少茶人对此次进京心存疑虑。因为当时福安几乎没有像样的“坦洋工夫”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也多以散装销售为主,没有包装。为了此次人民大会堂展出,不少企业连夜赶制“衣服”。由于资金不足,福安市政府还专门拨下11万元,用于补贴企业制作包装费用,以解决燃眉之急。序幕拉开后,从政府官员到生产企业老板,从民间机构到各级单位,都在挖空心思重塑“坦洋工夫”这一百年品牌。2007年,短短一年间,福安市委、市政府马不停蹄地带领“坦洋工夫”走进北京、上海、厦门、福州、香港等国内重要城市进行品牌推介,还参加了“马连道北京国际文化节”、“深圳国际茶文化展”和“重回巴拿马”等茶事推介活动,开启了人们对“坦洋工夫”尘封已久的记忆。此后,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坦洋工夫”的身影频频出现。福安市委、市政府如此密集为企业搭台,企业更是积极登台亮相。从2007年起,“坦洋工夫”喜讯频传,接连获得“福建十大名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证明商标”、“申奥茶”等荣誉。 2006年,福安市政府决心恢复和打造坦洋工夫这一历史品牌。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茶业发展,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茶叶质量安全、结构调整和品牌宣传工作,着力实施茶业发展“五个一”工程,即建设1个海峡大茶都、建成1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万亩、每年举办1次重大茶事活动、突破打造1个“坦洋工夫”品牌。先后出台《关于扶持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精心编制并启动实施《福安市现代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2~2016)》,规划重点突出茶业“五新”技术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统揽和引领全市茶产业加快发展。 人大政协也十分关注茶产业的发展,针对闽东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提案,为闽东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针求意见的基础上正式通过了《关于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人大代表对茶产业的关心、关注与支持。 华丽变身过两天,第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就将拉开帷幕。而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对“坦洋工夫”来说,又将是重振道路上的一次飞跃。在2007年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福安13家“坦洋工夫”茶企盛装亮相,深受好评。在2008年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坦洋工夫”签下订单近1亿元。在家门口的茶博会更是“坦洋工夫”展示自己的大舞台。据福安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日前,福安在本届茶博会上可望签约投资项目达16个,总投资14.2亿元。这不是空谈,华丽变身的“坦洋工夫”有足够的实力和基础来完成这一切。2007年、2008年、2009年这三年的变化,作为福安市茶业协会的会长,陈成基再清楚不过。专卖店,就是想要买袋包装稍为讲究点的都很难。在福安城区繁华地段,“坦洋工夫”专卖店、连锁店、茶座林立。不仅如此,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也都能发现“坦洋工夫”的身影,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这是最直观的变化。而随着“坦洋工夫”名气的打响,与“坦洋工夫”有关的所有一切都在改变。原先“坦洋工夫”产品每公斤售价仅50-60元,而已升到千元,有些极品甚至上万元。在2008年的“闽茶杯”评比中,“坦洋工夫”获得茶王称号、经拍卖每公斤达30万元。其主要原料“坦洋菜茶”也由品牌打造前的每斤几角钱,每斤茶青均价二三十元左右,茶农收入直线上升。2009年,“新坦洋茶业集团”成立,仅几年时间,新坦洋荣获中国红茶标志性品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品牌价值4.43亿元,位居中国红茶企业首位,被福安茶界传为佳话。据统计,两年投身“坦洋工夫”茶产业数不胜数。至去年底,福安市登记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有263家,年产值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规模企业40多家,获2008年全国茶行业百强企业的有3家,全市年出口茶叶4000多吨。如今,“坦洋工夫”正在蓄积力量,向世界红茶品牌发出冲击。日前已向美国、法国、荷兰等9个国家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已初步获得批准。“坦洋工夫”重回世界舞台,前途将充满阳光。 经中国国际商会指定,2006年11月23日至27日,福建名优茶代表中国茶叶出使巴拿马,这是中华茶文化宣传活动的又一次盛会,也为“坦洋工夫”再次亮相世界茶坛提供了机会。因此,人们在回顾1915年“坦洋工夫”巴拿马传奇之时,自然猜想金牌失落之谜,渴望解开心中的疑团。历史上,“坦洋工夫”茶主要是由茶农经朝廷颁制的“榷茶”官府统筹经营传播出去。“坦洋工夫”创制于1851年,“白琳工夫”、“政和工夫”、“祁红”创始都晚于“坦洋”。据1933年的《祁门之茶叶》记载:“该县向来嗜制青茶,1875年有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皖。在东至,祁门等地开设茶庄,仿效“闽红”制法试制红茶。翌年,设红茶庄于闪里,虽出产不多,但获利颇丰,以此为祁门红茶制造之始”。据此,有人认为“祁红”很可能是由“坦洋工夫”传入的。民国四年(1915年)四月,福安商会选“坦洋工夫”茶代表福建茶叶,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万国博览会展览,荣膺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金奖,为闽红赢得当时的最高荣誉。相传,此块金牌23寸见圆,尽是洋文,金牌上有楼房、花草,还有二个不穿衣服的男女。但是时至今日,尽管查遍“坦洋工夫”茶庄、茶号及相关部门档案,终不见金牌踪影。老一辈坦洋茶人推测说:这一块金牌可能留存在当局农商部,1949年移带到台湾,现收藏台湾博物馆。据回乡台胞说:他们在60年代,参观台湾博物馆时,曾见到过金牌,说是中国红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时获得的金牌,后来有关部门委托回乡台胞再去探看,结果没看到,是否被博物馆收藏起来不得而知;另一种推测是金牌流落“祁红”、“浮红”和“狗牯脑”茶产地。因为《新民晚报》和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蚕桑茶叶通讯》1987年第4期及1988年第3期,曾出现金牌得主的论战,有关报道的附页,还刊登了奖章照片。坦洋工夫茶称雄,巴拿马赛会殊荣。夺得金牌又失落,早盼光环露真容。其实,破解巴拿马金牌失落之谜只是一种精神的追寻,重要的是要赋予“坦洋工夫”茶文化新的历史使命。福安的先辈茶人,创下了曾经感动世界的历史品牌“坦洋工夫”茶,在国际友好交往中,为传播“和平、和谐、健康、友谊”精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闽红传承百年荣耀,香醇再续世界传奇。在新的世纪“坦洋工夫”如何面向世界作出新贡献,这是 “坦洋工夫”茶人(包括种茶者和品茗者)的当代思考和职责。在全球企业界已从产品销售发展到品牌战略这一高级阶段,福安茶叶能否抓住WTO带来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利益,重振闽茶雄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育出自已的知名茶叶品牌。如果没有知名品牌,就会被国际市场所淘汰。例如,来自英国的“立顿”红茶,就以品牌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消费者,特别是高收入的中青年人群中,“立顿”很有魅力,很有吸引力。对中国本土品牌的红茶而言,这无疑是削减品牌影响力的消极现象。正因为如此,“坦洋工夫”等传统名优茶更应当担起“茶叶是和平使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借助出使巴拿马这个国际平台,赢得更大市场份额,为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贡献力量。正如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所说:“早在1915年,代表我们福建茶叶的福安商会茶(即坦洋工夫茶)、闽北水仙等名优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国酒贵州茅台,同时获得金奖殊誉,百年茶耀,至今仍然光环耀眼。这一次,福建名优茶推广中心代表中国茶界再次出使巴拿马,比起1915年,这个荣誉更加让人惊喜。这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大规模地开始从国内跃上国际舞台,同时也标志着福建名优茶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实行品牌战略和茶叶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坦洋工夫茶国家标准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悉,按国家标准对坦洋工夫茶的感观指标、分类分级、理化指标、质量特色指标等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能严格坦洋工夫茶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产品市场有序竞争。2011年,福安市政府努力实施发展茶产业的“五个一”战略,即“建设一个海峡大茶都,建成一个茶叶加工园区,每年发展优新良种10000亩,每年举办一次海峡茶博会,打造一个‘坦洋工夫’品牌”。由福安市成立最悠久产能最大的城湖茶厂牵头,在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上倾注全力。一是积极参与各项坦洋工夫相关的茶事,营造坦洋工夫再铸辉煌的氛围。二是研究坦洋工夫工艺的承传与创新,应用现代生产设备制作历史名茶取得突破,在即保持了传统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形、色、香、味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品质和生产效率,2011年生产高中档坦洋工夫红茶100多吨,占整个福安产量的60%,坦洋工夫红茶“红观音”荣获“福建省优质茶”称号。2012年,福安已有29家坦洋工夫茶生产企业提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申请,待省质监局初审后上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方可使用专用标志。这些企业产值达1.5亿元,商品值达4.8亿元。并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太原等地建立了坦洋工夫名人会馆、茶城、专柜、专卖店等直销网点400多个。据悉,“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现被省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区别有,品质特征不同、发源地不同、制作工艺不同,具体如下:
一、品质特征不同
1、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泡水后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加放牛奶,茶香味不减,形成糖浆状奶茶,液色更为绚丽。

2、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茶条索圆紧匀秀芽毫金黄,色泽乌黑油润有光泽,汤色红艳清澈明亮,滋味清鲜甜和爽口,香气醇厚桂花香,叶底红亮匀整。

二、发源地不同
1、正山小种
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2、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茶,是福建省福安市坦洋村特产,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
三、制作工艺不同
1、正山小种
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
①、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
②、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tOva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凋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青叶经萎凋、揉捻、发酵完成后,再用带有松柴余烟的炭火烘干。
2、坦洋工夫
制作工艺为:鲜叶采摘——揉捻——解散茶团——发酵——干燥——精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山小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坦洋工夫红茶

坦洋工夫颇具传奇意味,其诞生过程,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传奇版本,已知的有两种:一、雍正版,二、咸丰版。
具体分述如下:
其一,雍正版: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的,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这位热心的买办大人,还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其二,咸丰版: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 坦洋,位于福安市北部,属社口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这个村的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的《福宁府志》。坦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坦洋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在民国以前,载重量一吨多的小船可直抵坦洋村口,交通便利,是一个有着悠久种茶和制茶历史的村庄。
相传在明初,坦洋村有个叫胡有才的村民,在自家地里培植出优良品种坦洋菜茶。它可从清明采到白露,平均亩产鲜叶近七百斤。当地广大茶农普遍种植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因条索紧结匀直,色泽绿润,香气清高纯正。1851年(清咸丰初年),一位从崇安来的建宁茶客把红茶制法带到了坦洋,这才把坦洋菜茶的优良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坦洋村人胡福四(又名胡进四)创办的万兴隆茶庄,试制成功工夫红茶,以“坦洋工夫”作商标,经广州运销西欧,倍受西方市场青睐。此后茶商络绎不绝,人村求市,当地茶商和接踵而来的外地茶贩竞相在坦洋开设茶行。毗连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坦洋工夫”不胫而走,声名远扬。
坦洋工夫以其制作工艺考究著称。制作流程是:先让采摘回来的鲜叶挥发掉一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经过萎凋后,接下来是揉捻,把茶叶搓揉成条状,使其流出茶汁,加速酶促氧化;发酵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在酶的作用下,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缩合、形成红茶固有的色、香、味特征;最后是干燥,在热能作用下,终止酶促氧化,蒸发掉多余的水分,散发臭青气提高香气,使茶叶形状固定下来。然后经过复火、滚筒、圆筛,将茶叶分为本身、圆身、轻身、碎末片茶等4路或5路,然后分路加工,再将各路装成品拼配匀堆后装箱。以坦洋莱茶鲜叶做原料生产出来的工夫红茶,汤色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坦洋工夫以其形质兼美而位居福建三大工夫茶(白琳工夫、政和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的畅销,奠定了当时坦洋村作为闽东茶叶集散地的重要地位。 坦洋工夫的畅销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社溪两岸新屋林立,三座拱桥临河崛起,两条平行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一百四十多家。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设立茶税局,福安茶类税课独辟一门。坦洋村也成为闽东最大的茶叶加工厂和销售市场。鼎盛时不足一公里长的坦洋街就开设有茶行(庄)36家,茶市之繁荣由此可以想见。清咸丰元年坦洋举人郭尚宾《桂香山记》云:“邑九都有桂香山,山下为坦洋。产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风,外邦称为‘小武夷’是也。”“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字的日子里,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从坦洋走出来的作家刘松年,在《从民居古宅看当年坦洋茶行街》一文中是这样描述当年坦洋茶村轶事的:街头第一家是元记茶行,行主吴赓俞。这家茶行由三座房屋组成,共有铺面三十六间,雇上百余人,拣茶工二百余人,年产精制坦洋工夫干茶约二千余件(合2000多担)年可获利润银元五万块。它以白云山下的岭下村为根据地,收购初制干茶。每年发放“茶银”时需要七十多人,挑着一百四十多桶(每桶装1000块)银元;一路长蛇阵,从坦洋挑到岭下村,发给当地农民。岭下村的庄稼大户们见了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惊讶地说:“冬下我们挖的番薯还没这么多哩!”
当时外商做生意多采取放“贷款”的形式,每年旧历二月二茶商前往福州向各国商家领取“茶银”。茶银用桶装,每桶一千元;春初,从外国人手里运进一船的白银,春末秋后再给他们运去一船的茶叶。当时民谚说:“国家举,乌(茶)换白;国家败,白换乌(鸦片)”,指的就是用茶叶换白银、还是用白银换鸦片贸易一事。民谣云:“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茶季,坦洋村几乎成了茶叶的海洋。 与茶行主街道平行,由三座拱桥连接起来的对岸商业街,开设有瑞记酱行,鱼货行,南京杂……各种铺面挤挤挨挨,热闹非凡。戏园子、饭馆、旅店在这块狭窄而繁华的土地上亦触目可见。民谣:“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毫不夸张地描绘了各街区景象。
坦洋街区有70多家财主,为了保护人丁和财产的安全,从上桥头人口处开始,绕过后门山,筑起了一道坚固厚实的围墙,街头,街中、街尾、后门山、每道栅栏门都建有四方形的炮楼。武装卫队最多时达360多人。坦洋村遗存的古建筑,为人们追溯坦洋当年的繁华提供充分的物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茶叶生产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由于传统工艺的改进,“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得到改善,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坦洋菜茶”品种,还先后输送种子到马里、肯尼亚等国家试种成功,并获得大面积栽培推广。1969年起,红茶出口因中苏贸易关系的恶化而受阻。同年开始改制烘青绿茶,“坦洋工夫”仅保留少量生产。1990年福安坦洋茶场出口的“坦洋工夫”红茶,被列为福建省农垦系统的出口创汇之最。2008年“坦洋工夫”红茶在北京举行的“人文中国--茶香世界”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暨展示会上福安“坦洋工夫”红茶以其色泽乌润,香韵独特,口感醇厚甘甜受到专家评委美誉,并获得了红茶类评比的金奖。首次参加竞拍,l00g“坦洋工夫”红茶卖价2.5万元。“坦洋工夫”红茶年均出口俄罗斯、西欧等国家和地区1000多吨。
坦洋工夫兴衰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内部和外部的商业贸易环境,弱国无商机。二十一世纪我们正处在民族复兴的路口,如何重塑传统品牌,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上为民族产品争得一席之地,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使命。盼望今后的坦洋茶市,重铸历史的辉煌!



  • 坦洋工夫茶的介绍
    答:外形条索,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金黄,叶亮红明。总之,这款茶具备了一款优质红茶的属性。“坦洋工夫”之所以能驰名中外,原因在于其精致讲究的制作技艺。千锤百炼的工艺造就了坦洋工夫红茶的漂亮外型与酵厚滋味以及浓郁细腻的迷人香型。对于闽红之首的“坦洋...
  • 坦洋功夫起源于
    答:坦洋功夫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其产区主要分布在福安市的坦洋村,以福安当地有性群体种为原料进行制作红茶。在这个时期,坦洋村的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试制成功了一种红茶,经广州运销西欧后受到了欢迎,茶商们纷纷进入坦洋村购买这种红茶,坦洋工夫的名声也因此逐渐传开。
  • 福建坦洋工夫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年志
    答:2007年11月3日,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授予福建坦洋工夫“中国申奥第 一茶”红茶生产基地称号。2007年11月7日,坦洋工夫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并公示。2007年11月21日,市政府组织到南美洲推介坦洋工夫,开展“坦洋工夫”重返巴拿马活动。2008年度2008年1月3日,公 司隆重举行新厂房奠基典礼和揭牌仪式。2008年2...
  • 白琳工夫更替历程
    答:红茶产业遭遇了挑战。七十年代初,红茶产业进行了一次关键的改制,这标志着白琳工夫红茶在新时代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这一历程展示了白琳工夫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寻求转型和复苏的复杂轨迹。尽管经历了曲折,但其深厚的茶文化传统和不断适应市场的能力,为白琳工夫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 坦洋功夫的制作工艺
    答:“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工序。1、鲜叶采摘:选择晴天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品种以坦洋菜茶为佳,鲜叶要求芽叶肥壮、不带鱼叶和鳞片无病虫伤害、无异杂、无损伤,严格实行分批、分品种、及时付制,保持鲜叶的新鲜度。2、萎凋:萎凋室要保持...
  • 坦洋工夫是什么茶(图文)
    答:传统手工工艺的制作流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焙笼烘干。在解放之前,当时福安地区茶叶生产设备极其落后,所制红茶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出的坦洋工夫茶,闻起来带着淡淡的炭火松香,入口后是桂圆的滋味,也就是享誉英伦、驰名中外的“桂香茶”。传统机械制作工艺与传统手工最大的区别是...
  • 坦洋村的历史沿革
    答: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锣鼓争鸣、龟蛇遥望、云桂飘香、清溪飞凤、玉笔尖峰、骏马飞天、天台洞府、蒙井清泉、石门弄月、鲤鱼朝天等“坦洋十景”栩栩如生,声色并茂。坦洋村是驰名中外的“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有着生产“坦洋工夫”茶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 坦洋村的介绍
    答:“白云山下坦洋乡,小武夷名不妄扬。”福安郭旻诗说的便是中国“坦洋工夫”之乡——福安市坦洋村。坦洋村位于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现有523户,2100人(其中畲族人口120人),距镇区6公里,社晓公路横贯东西,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均已实现“五通”。全村面积6.75...
  • 什么是坦洋工夫茶?坦洋也是个地名吗?
    答:历史上坦洋工夫在初制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好萎凋工艺,在高山茶区则十分重视加温发酵的技术处理。坦洋工夫的精制一般采用多级付制,主产品回收的办法,由于其产区辽阔,科学地拼配高山、平地,春夏秋季原料,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坦洋工夫红茶保持稳定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乃是精制的关键。
  • 白琳工夫
    答:白琳工夫 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 每天了解一款茶 1.主要产区 福建省福鼎市白琳镇太姥山一带 简单介绍 白琳工夫属于六大茶类中的红茶,以主 产地福鼎白淋命名,和坦洋工夫、政和 工夫并列为闽红三大工夫茶。自琳工夫 十分讲究鲜叶的采摘,以福鼎大白茶与 福鼎大毫茶的一芽一到二叶为主。2.品质特征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