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是哪三次转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使国家实现了那三大历史性转变?

1、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惑,进行了艰苦的求索与抗争。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气势磅礴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完成全国土地改革,扫除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挫败外国侵略扩张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干涉和挑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失时机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形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创造性地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如何认识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具体内容如下:

1、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首先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的独立国家。其次,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转变。

2、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就进入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党中央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指导社会主义改造。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性转变,“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1956年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个阶段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渐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逐步推进的战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

扩展资料

党领导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如下: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是指: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2、1956年“三大改造”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3、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扩展资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理论依据: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和发展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共产主义的国家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变革所有制的问题,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

列宁还认为,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和习惯势力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但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抗方式,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

1949年2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更是专门讨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与三次历史性转变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2、1956年“三大改造”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3、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一般三次历史性转变,指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秋收起义的撤退途中的文家市决策中,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入了农村。
第二次,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工作的中心
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