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1
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潮剧是一种地方戏剧,地方戏剧的特点是带有很明显的潮味。这正是潮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地方。各个地方的剧种随着时代历史的发展,随着地域交流,可以有或多或少的移植借鉴渗透,但其最基本的固有的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应该保持的。这种最基本的也就是这种剧种的传统的、特色的东西。
潮剧的特色就在于潮味,这种潮味表现在它的音乐的潮乐性,有固定的曲牌套路版式,比如工尺普,在于它的调式的“活五”、“重六”“轻六”等调式。特别是“活五调”,似乎是别的剧种所没有的。在于它的乐器的民族性地方性,比如“二弦”,“椰胡”,“二弦”就是潮乐里最基本最有特色的乐器。在于潮剧重唱腔,重唱工,重音质。潮剧这种活五调最能表达青衣的情感意蕴,最能打动人,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情甚至催人泪下。尽管潮剧也与其它剧种一样重视唱念做打。但是,潮剧的旦角更多,更加注重唱念的戏份。所以,唱是潮剧的最基本的部分。比如一折《思凡》,几十分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唱。一折《芦林会》,将近一个钟头,是两个人在对唱,一折《井边会》,一折《磨房会》,一折《扫窗会》,都是四五十分钟的戏,基本上都是两个人在唱。而这些唱腔基本上都是青衣的戏。青衣戏是表现那些受苦受难的中青年妇女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悲苦的心声。往往唱得越是缠绵悱恻凄楚哀怨,越有戏剧效果。而青衣戏是最重唱工的。但是,潮剧的唱腔发音位置又不同于一般的歌唱,歌唱大抵可以分为三种唱法,民族的,通俗的,美声的,美声的一般发音的位置都比较靠后,唱起来浑厚。但潮剧一般发音靠前,比较尖,比较亮,它与美声的发音区完全不同的,它带有金属或玉的音色音质。所以,要是一个潮剧演员用美声唱法来唱潮剧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很别扭。
潮剧的潮味,还在于非常注重程式化。戏剧的程式化与其它的文艺表演形式是有区别的。比如潮剧的旦角的水袖,碎步。由于潮剧这种舞台道具的程式化,使得表演生活的动作虚拟性。比如《金花女》中金花坐在门口绩麻(潮汕话叫做梽),尽管有一些道具,但没有真正的麻,但郑小霞那尖尖的小指却若有其事地按照绩麻的动作非常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来。象《磨房会》一出,一个在磨房里,一个在外,中间隔着墙和门,所以,两个演员必须在同一舞台而又必须视而不见,等到要砸门了,又必须若有其事的用动作用音乐来表示;象哭这个舞台动作,真正的戏剧程式是不必真哭的,只要用衣袖轻轻擦一下眼角,就是表示伤心落泪表示哭了。不必像电视剧那样必须哭得泪流满面,所以,当有人质问刘明珠哭坟那么伤心却不见眼泪,我认为这是对潮剧动作程式化虚拟性的不了解。
潮剧的特色还表现在戏文的典雅性以及念白的通俗性。潮汕方音,保留了最多的古代汉语,这是潮语发展的滞后,也是潮语的特色,更是它的福气——保留了大量的古音,使得潮汕话在典雅上,在词少而意丰上占了其他方言所没有的便宜。因而,潮剧的戏文可以典雅得就如文人脱口而出的诗词,最典型的莫过于《芦林会》,《荔镜记》,《刘明珠》等经典剧目。而念白一方面是与典雅的唱词相应和文言色彩,一方面是那些当地人民喜闻乐见耳熟能详通俗易懂,幽默生动的口语,这就使得潮剧成了当地人孺妇老少都爱听的一种地方剧种。比如,最近听过一些近年新排新演的戏,尽管演员都演得非常好,象吴奕敏的西施,象林燕云的小生,都很吸引眼球,但是,让人觉得如骨在喉的是台词的确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说白,文言与现代汉语没有协调好,念起来“唔食弦”,别扭死了,造成了听觉上的障碍,实在可惜,当然,责任在于编剧。
所有的这些特色,使得潮剧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其唱,其念,其程式,一板一眼,与音乐,与唱腔结合得非常紧密,非常合拍。再加上舞台语言的动作化,使潮剧很多时候不必看,只要听,就能知道人物此刻在做什么。只要听,就能觉得真正听到心坎上,听到肚子里去。老潮剧听众所说的“潮剧好听孬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要让潮剧还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强的感染力,更富有艺术魅力,非坚持潮剧的传统特色不可。



参考资料
试谈潮剧的传统特色_吹水求鱼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0bbba0100963g.html

我的家乡——美丽的汕头,一提起汕头,不禁联想到了丰富多彩的潮文化:香气怡人的潮汕功夫茶,美味可口的潮汕小吃,更有韵味独特的潮剧……
每天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第一缕阳光时,总能听到爷爷奶奶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着潮剧的选段;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伴随着鸟语花香,在大街上散步,时不时总看见一些中老年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台收音机旁,边听边哼唱着潮剧。可见潮剧在潮汕的中老年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潮剧却无法“掳获”青少年儿童的“芳心”,深受广大中老年人青睐的潮剧,为何无法得到青少年儿童的认可呢?
同其它戏曲一样,潮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通过唱、做、念、打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潮剧不像电视剧一样有实物表演,只是纯粹的通过虚拟的基本手法来表现生活。一声声潮剧清音,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荡漾在人们心际。一个个戏曲片段,如春日里融融的阳光,洒遍人们心头。
戏曲是一本书,它积淀着我们祖辈文明的印迹;戏曲是一幅画,它展示着多彩的社会生活;戏曲是一首诗,它蕴蓄着人们丰富的感情世界,潮剧亦复如是。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流行文化已占据了广大人民的主流地位,中国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潮剧正一步步走向衰落。
潮剧要怎样成为时尚?潮剧要怎样发扬光大?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潮剧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如果以为地追求传统,不颠覆以往的风格,走时尚潮流的路线,恐怕,不久的将来便会销声匿迹。其实,潮剧可以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添加一些流行元素:如改编成漫画、动画片‘流行歌曲……
让潮剧成为一种时尚,需要创意,需要恒心,更需要齐心协力。我坚信,在潮汕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股潮剧狂潮即将“来袭”!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唱腔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在唱腔中,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即以凡为宫,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犯腔犯调,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混杂,如[轻三六 调]避免74为主音,
[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如果混用,则为相犯。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潮州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 著名潮剧演员范泽华与她的《舞台内外》
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潮剧活五调为潮剧唱腔中最富地方色彩、音律最特殊、历史最久远的唱腔,现今公认的活五调唱腔最好的为范泽华,可惜40多岁时就失声了,早早离开了她心爱的舞台,人们为此感到痛惜。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五 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二、以“本色”为主体,左跨“文采”,右跨方言。戏曲语言有“本色”、“文采”之分,而无贵贱之别,“本色”语言接近于民歌、生活,运用得好,同样有高品位的文学价值。   三、抓紧“纵的统一,横的差别”。这是运用语言刻划人物性格、区分行当最重要的一条。“纵的统一”,是说剧中每一个人自身的语言风格要自始至终保持统一;“横的差别”则是指剧中各个人之间的语言风格要有差别,而且差别越明显,他们的个性就越鲜明,这和电视荧屏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柱一样,它们之间的边缘越分明越是斑澜好看。
帮声
  帮声在全国各地方剧种中并不多见,而潮剧唱腔历来就有帮声的传统,这种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在《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等明代潮腔刻本中,就已经有早期帮声形式的存在了。   潮剧的帮声,以女声帮唱为主,有时也有男声帮唱、男女声混合帮唱。在长期的演出中,潮剧帮声艺术得到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种帮声形式,如句末的帮唱、拖腔和高音区的帮唱、重句与衬句的帮唱、同台合唱、后台歌等等。在1961年拍摄的潮剧电影《闹开封》中,张石父女为张普喊冤,详述案情经过,唱道:“(合)唉,大人啊……,含冤告青天,伏望明镜细察端详。(张石)念小老,安分营生售草药,睦邻克己(帮)闾里称扬。膝下单生此弱女,招赘半子(帮)继灯香。(张娇瑞)李公子(帮“子”拖腔)纵马闲游到里巷,垂涎弱质,(帮)色胆披猖。仗权势,嘱仆抛银两,强抢民妇(帮)出门墙。(张石)中途幸遇张义士,挺身理论(帮)挡豪强。父女得机脱虎口,谁知义士(帮)反遭殃。(合)恳求大人明冤枉,释放无辜保善良。”这其中既有同台合唱、句末帮唱,又有拖腔、高音区的帮唱,多种帮声形式同时运用,大大增强了唱腔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帮声是潮剧唱腔艺术的一大特色,在潮剧改革创新的大潮中应该赋予新的生命力,千万不可随便丢弃。
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的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个部分。文畔即管弦及弹拨乐器,武畔是打击乐器。文武畔两部分的人数不相上下。整个乐队的指挥是武畔的司鼓,而文畔的带头人是二弦兼唢呐的演奏者,俗称“头手”。“头手”必须是精通二弦的弦乐演奏家同时又是熟练掌握唢呐的管乐吹奏能手,这在中外音乐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一大特色。与其他的地方剧种一样,潮剧伴奏的乐队人数不多,文武畔两个部分加在一起不过是十数人而已。文畔音乐一般紧跟唱腔或演奏过场音乐。解放后的乐队在伴奏乐器的改革中增加了低音乐器,音响层次改单一高音为高、中、低配套,丰富了表现力。“文革”期间,在“样板戏”的影响下使用了西洋的各种管弦乐器,即乐队的编制由基本的西洋单管制加原来的文畔,保留武畔,整个乐队的人数由于文畔的扩张而猛增至数十人之多,伴奏音乐由原来的单一旋律制变为富有层次的多声部制。显然这在某些有特殊要求的剧目特别是现代戏的伴奏中,是极有成效的。后又回复传统伴奏,1976年起,黄铮盛开始尝试将大提琴引进潮剧,之后一直到现在,潮剧现有的西洋乐器为大提琴,部分专业剧团伴有倍大提琴。   
潮剧伴奏的文场乐器除了“头手”的二弦、唢呐之外,弓弦乐器还有椰胡、提胡、大胡等。二弦、提胡、椰胡都是潮州地方的特色乐器,提胡虽类似二胡,但调音和音色皆有别于北方的二胡。椰胡在广东音乐等乐种中也有使用,但音色并不一样。吹奏乐器除唢呐之外,还有竹笛、箫等。唢呐的演奏方法明显有别于北方乐器,其音色略为柔软如歌。弹拨乐器有扬琴,或用潮州特色的“瑶琴”,还有琵琶、三弦等,偶尔也用月琴和古筝。  
 潮剧伴奏的曲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鼓科介:潮剧音乐的打击乐器种类繁多,且都有一定音高,可以单独出现而表达某些情感和意境。有叫介过门、安更介、天光介、激面介等。   
二、唢呐曲牌:多着重于打击乐器与唢呐旋律的紧密配合。   
三、笛套:用于摆酒、迎客等清雅场面,有《喜登楼》《万家春》等。   
四、弦诗乐:如《寒鸦戏水》《浪淘沙》《柳青娘》《昭君怨》等。调式有“轻三六”“重三六”“活五”等。   现有弦诗乐曲、笛套、杂曲等1000多首,在潮剧舞台应用中多作为过场音乐或唱腔间作音乐。潮剧伴奏音乐程式化的有“随点”“搜科介”和“想计介”等,每首乐曲可作“行”“催”“采花”等旋律和节奏变化,起到烘托人物、配合动作、渲染气氛的作用。   潮剧音乐和潮州音乐的音律,一般为相对的七平韵律或是混合律,最主要的特点是34和7i之间不是半音关系。4稍高而7稍低,且音高不是很固定,上行和下行都不一样。“活五”调的“2”总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且比正常音稍偏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洋音乐的日渐影响,潮剧音乐也在音律的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潮剧伴奏音乐和潮州音乐虽为不同的两个范畴,但它们互为补充,互相融合。潮剧的伴奏中少不了诗弦乐、潮阳笛套音乐、庙堂音乐等,而潮州音乐中的潮州大锣鼓,则是从潮剧的戏台锣鼓中演化得来。潮剧伴奏音乐和潮州音乐好似同胞姊妹,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
乐器
  文畔乐器:   弓弦类:潮州二弦、椰胡、提胡、中胡、大胡、板胡、大提琴、倍大提琴等   吹奏类:潮州大中小唢呐(俗称“的禾”或“大、中、小吹”)、潮阳笛套等   弹拨类:扬琴、秦琴、月琴、三弦、大三弦、琵琶、中阮等   武畔乐器:   皮革类:大鼓(又称战鼓)、低音鼓、中鼓、哲鼓、苏鼓   木革类:潮州手板、低音板(木鱼板)、中音副板、高音副板   铜质类:深波、曲锣、斗锣(又称战锣、撑锣)、苏锣、月锣、钦仔(又称空仔)、九仔锣、铜钟(现已少用)、铜磬、深波钹、苏锣钹、钹仔、吊钹、号头(吹奏类) 潮剧乐器
特色乐器:   二弦 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在潮剧伴奏中称为头弦,执掌头弦的人称为头手。潮州二弦的形成约有200多年历史,由古代拉弦乐器奚琴演变,经过大广弦,竹弦,"?投"(剑麻根)弦,最终在梆子腔剧种影响下形成。潮州二弦为高音乐器,定弦为F调5 1,常用音域在5----2之间。其结构有弦筒、弦杆和弦轸,均用乌木制成。弦筒长约11.7厘米,前圆直径为5.7厘米,后直圆为7.8厘米,前圆孔蒙蟒皮,弦杆长78厘米,弦弓以竹张马尾.长约84厘米。用竹马,发音尖脆清亮。演奏方法以指压弦发音,技法多吸收自古琴,出音行韵,讲究吟揉绰注,弓法丰富,有"文武病狂,画眉点珠"等。演奏姿势有继承传统的双盘腿式,平行腿式、盘腿式和夹腿式等,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   椰胡 俗称"冇(怕)弦",史称潮提,又称辅弦,是辅助主弦的意思。椰胡历史悠久,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甘露寺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飞天乐伎中,已有拉椰胡的乐伎了。少算也有三四百年,它是闽南以至潮州地域音乐文化的代表,可见渊源久远。椰胡早年制作,椰壳作弦筒,竹作弦杆、竹弓"?投"(剑麻)丝,用海中蚶壳为马,一派南海风韵,近代改木为杆、竹弓马尾、保留蚶壳为马。定弦为F 调1 5,常用音域在八、九度之间,故演奏时有高音低奏,低音翻高的特点,发音纯厚、圆润,具有融和性,独有一格。   大笛 潮阳笛套音乐领奏乐器,来源于宫廷款式大笛,称为龙头凤尾笛,长69厘米,管口1.5厘米左右。传统龙头凤尾笛,在吹孔前端缀以龙头状装饰,笛尾雕刻鳞纹,绳孔结上凤尾状隧饰,从龙颈至绳孔,用细丝漆锒成28节,故又称28节龙头凤尾笛。筒音为2= A,称"正宫调",音域宽至三个八度,低音浑厚饱满。中音明亮悠扬,高音昂亢激越。吹奏要一韵三波,"真气出丹田",指法有挑、拍、盖、抹、称为龙头凤尾指,具有古朴、典雅、庄重的宫廷音乐风味。   大鼓 潮州大锣鼓打击乐指挥乐器之一。潮州大鼓形制古老,上宽下窄,故称尖脚鼓,敲击只用一面,规格有大小,一般使用鼓面宽20寸为多。鼓声通亮铿锵,鼓中、鼓边,鼓沿能发出不同音色,如冬、颠、告等,使用长28厘米直径2厘米的木槌敲击、手法有指、摇、劈、挑、刈、划等,形成独特演奏风格。   深波 潮州大锣鼓打击乐器之一,铜质乐器,系由铜鼓演变而来,传统深波规格较小,近代逐步加大,常用直径约64厘米,边高约14厘米,早年用草扎敲击,现用竹片夹布团作槌,定音为F调2或3,发音浑厚,深沉,富有余韵,为潮州音乐与潮剧特有的打击乐器。   曲锣 俗称小斗锣,铜质乐器。常用于潮剧"大锣戏"之中,随着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曲锣也成为潮州音乐中的打击乐器之一。以双锣同时使用,发音明亮清旷,定音为F调5,与深波同时演奏具有简单和声效果,其"锣花"的阳声和阴声的变化交错最具特色。   号头 用黄铜制作,由可以活动伸缩的三节铜管套接而成。底端的喇叭口向上弯曲,全长112厘米,吹口处有一直径5.5厘米的圆盘,其中心为一吹气小孔。喇叭口直径12厘米。吹奏时,将管身斜举。吹口紧贴嘴角,以细缩的气流控制音高。可吹出筒音和两个八度的泛音。
戏服
  潮剧戏服,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官阶区别和等级区别,并反映在服装的式样(款式)、颜色和图案花纹上。   就式样来说,皇帝穿龙袍,朝臣穿蟒袍,地方官(州县府官)穿官袍。告老官员及贵绅穿对襟十团帔;学士、公子、儒生穿项衫;小贩、童仆等穿短衣裤。妇女方面,皇太后及各级夫人穿蟒袍;公主、皇妃穿宫衣;贵族小姐及名门闺秀穿古装;老妇穿十团帔、中青年妇女穿对襟花帔村姑、婢女穿彩罗衣裤。武职人物,主帅及大将穿大甲(靠);偏将、小将穿小袖甲或蟒甲;御林军穿武铠(铠甲);武士穿小袖服(箭衣);侠士穿武装;兵卒穿褂衣裤;公差穿公差服;道士穿道袍;和尚穿和尚衣;犯人穿囚衣。   颜色的使用也分等级。金黄色为皇帝(或地位最高的神仙)专有,其他人物不得用,比中蟒袍,常有黄、红、青、白、黑五色,其黄蟒为皇帝穿,朝廷命官穿其他色蟒,如状元、巡按(小生)穿红蟒,廉正的官员(老生)穿青蟒或白蟒,包拯历来穿黑蟒,但一般为奸诈的(乌面)皇亲国戚所穿。这是蟒袍的主要颜色,舞台上根据同类人物,也有用绛红、深蓝、紫红、银灰等的色蟒。   戏服的图案和花纹制作,其等级也十分严格。比如潮剧的官袍,在胸前及北背各缀上一块彩绣叫"补子","补子"绣上飞禽,武官绣走兽。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溪、八品鹌鹑、九品黄鹂、无品练雀。六品彪、七品狼、八品犀牛、九品及无品海马。蟒,实际上是巨蛇,但舞台上蟒袍的蟒,却有鳞有角,似龙非龙,因为龙是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形象,舞台上不能绣龙,故绣成非龙非蛇的蟒。蟒的形象也分等级,黄蟒的蟒趾绣五爪,朝臣蟒袍的蟒趾只绣四爪。   潮剧戏服的等级标志,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穿错了,不但受到同行的鄙视,有时还会到官府治罪。故戏班历来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规矩。   其次是潮剧戏服,与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也实行衣箱规制。所谓衣箱规制,就是全部戏服以明代的生活服饰为基础,参用其他朝代的一些服饰,按其基本式样,归为35类左右,这35类,通过图案、色彩的变化,组成100多套常用服饰,适应于上起秦汉,下至宋元明(清代另设)各个朝代的不同官阶,文武、男女、贫富、老少、番汉等各种人物的穿戴。也就是说,一般戏班的衣箱里,只具备100多套服饰,便可应付所有剧目人物穿用,(清装戏除外),它不是一个剧目设计一套服饰,也不是一个朝代就设计一套服饰。它是按类穿用的,比如皇帝穿的黄蟒袍、唐皇可穿、宋皇可穿、明皇也可穿。   第三,舞台上的戏服虽然十分重视身份区别,却无寒暑四季之分,不论是朝官的蟒袍,还是百姓的项衫、短衣,一年四季均可穿戴,并无季之别,这也是潮剧舞台戏服的一个特点。
剧目
  潮剧传统剧目相当丰富,已发掘出一千三百多个,大致分为以下二类:   一类是来自宋元南戏和元明杂剧,传奇如《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白兔记》、以及《高文举珍珠记》、《何文秀玉钗记》、《绣繻记》、《破窑记》、《跃鲤记》、《蕉帕记》、《渔家乐》、《玉簪记》等。这类剧目的主要“关目”与古本大多相同,文词典雅,乐器古朴,做工精细。其中如《琵琶记》的《奏皇门》、《拒父》、《描容》、《上路》、《认相》,《拜月亭》的《姐妹拜月》,《白兔记》的《井边会》、《回书》、《磨房会》,《高文举珍珠记》的《扫窗会》,《蕉帕记》的《闹钗》,《跃鲤记》的《芦林会》,《渔家乐》的《刺梁冀》,《玉簪记》的《妙嫦追舟》等,为潮剧舞台经常上演的锦出艳段。潮州书坊还刊行木刻唱本,一直流传于国内外潮人居住的地方。   另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以及《龙井渡头》、《陈太爷选婿》、《李子长》、《换偶记》、《剪月容》、《柴房会》、《蓉娘》等,这类剧目戏文雅俗共赏,情节曲折有趣,富于地方色彩,其中如《荔镜记》的《陈三磨镜》、《益春藏书》,《苏六娘》的《桃花过渡》、《杨子良讨亲》,《金花女》的《南山相会》等,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宜,并分别成为潮剧生、旦、丑的传统应工戏、教材戏。   中国辛亥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和“五四”运动前后,潮剧盛行“文明戏”(即当时的现代戏)曾上演过《林则徐》、《人道》、《姐妹花》、《空谷兰》等许多剧目,也是潮剧丰富的传统剧目的一部份。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著名女刘小丽饰演《大义巾帼》中的柴夫人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井边会》中扮演的李三娘;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刘小丽在《大义巾帼》中扮演的柴夫人;郑舜英在《莫愁女》中扮演的莫愁;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双棚窗
  先前,潮剧常用“双棚窗”这种形式来抢棚脚,吸引观众。一般在角色不多的折子戏中运用,由两组演员同台同时表演,如“双柴房”、“吴汉双杀妻”等,以显示该戏班的演员阵容雄厚,唱做齐整。谢吟先生编的文明戏《迎风山》,门内门外有一段双棚窗,也得到赞赏。   如《刘章下山》中《害媳》一场,就是运用双棚窗这个传统手法,把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发生的,却有着共同命运的事件集中在同一个舞台上,交叉进行演出。舞台被“隔”成两半,一边是金灯红幔的延寿宫,演奔父丧而来的王子刘肥身遭吕后,幽禁深宫之事;一边是阴森可怕的冷宫,演吕党残杀其媳刘盈之妻及其爱婢的悲剧。两边戏合起来,把吕后篡权、杀戮异已的丑恶面目和残酷手段刻划得淋漓尽致。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手法,既可以避免场次重复,收到话分两头交代故事,还能取得互相衬托感人更深之效   如《扫窗会》,台左和台右各有一对王金真与高文举,同时演出,两组演员唱同样的曲牌,同腔同调,说一样快慢的道白,由乐队司鼓统一指挥,处理节奏感。但形体动作却要左右对称,如左边的王金真向左转,右边的王金真必须向右转;右边的高文举右手执扇,左边的高文举必须左手执扇。它的好处是适应农村广场演出,四面八方观众都能看到人物;其次是训练童伶的舞台感、节奏感等。过去只有一些行当较齐全的大班才能演双棚窗,故有“好戏双棚窗”的俗语。遇喜庆请戏,若演双棚窗,还要加倍戏金赏赠。

潮剧是一朵在潮汕这块文化积淀很深的土地上生长繁衍起来的古老戏曲艺术之花,集潮汕文化之精粹,受潮汕人民的喜爱。据考,潮剧发端于宋元南戏,形成于明代。明弘治、正德期间,潮汕梨园,用乡音搬演南戏,已成时尚,这是南戏在潮汕向地方化发展的表现,是潮剧的发端。至明嘉靖、万历之际,潮闽一带更有《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戏文,编演地方的故事,有的且直接标明"潮调",说明当时南戏已开始演化为地方剧种。及后,潮调继续吸收弋阳、青阳、昆山诸腔和西秦戏外江戏的养料,并大步向地方化发展,特别是在广纳潮汕民间艺术和音乐之后,更独具一格。潮剧是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是南戏的一支,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这点学术界已成定论。现从观照角度,回瞻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体制改革可明显看到几个对今天具有启示意义的特点:一是潮剧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是历史的,涵盖着潮汕特异于人的语言、习俗、风尚、及其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传统、民性心理、审美情趣,又是流动的,一直处在不断的沿革嬗变之中。由开始以"土音"搬演南戏,到用"潮腔"演唱地方故事,再到广收博纳而成独具一格的地方剧种,称谓从明之潮调,清之潮音,到新中国成立后称潮剧,都是一个处在"动"的态势,川流不息,又"水往高处流",一步步迈向完整和成熟。从历史看,正是这个"动",给潮剧以不衰的活力。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商业的发达,交流的频繁,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潮剧适应新的情况,依然在"动",尤其是大量吸收各兄弟剧种、电影、流行歌曲等艺术成就,使声腔、表演继续变革发展,连台本戏、文明戏、机关布景的出现,一新其时耳目。这种"动",既是适应潮流,又是不断吸收潮汕民间养料,不断民性化、地域化的过程。潮剧音乐,好些都是从流行潮汕久远的佛曲、庙堂音乐、大曲、八音大锣鼓吸收融化而来,具有独特的地域风采。据说潮剧三步进三步退的台步是吸取自蛋船歌舞,潮丑侧身踊跃的机械手法腿法是来源于潮汕的纸影、木偶、而潮剧滚唱、畅滚一类的演唱和七字、五字、三字的叠句则与潮州歌曲类似,这些都正是取自于民,向地域化发展的例证。再是潮剧历史上,在其涵盖潮汕人文、孕纳潮汕民间艺术而不断形成地域性特点的同时,还始终保持民性化、大众化的特色,使其一直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潮人同赏、同享、同乐的乡音。它与潮汕民俗活动的结合,更为明显。特别是入清以来,,"各乡社演戏,扮台阁,鸣钲击鼓以娱神,更诸靡态"。现存县乡志都分别记载有节日时令、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期间潮汕大演其戏的事例,范围广至迎神、谢神、祭祖、寿诞、得子、婚嫁、封官、晋爵、乔迁、建祠,以至行铺开张、乡规习俗制定和施行等等方面。群众赏戏成风,促成戏剧班社纷纷成立,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汕头辟为通商口岸,经济发达,潮剧班社更多,演出地区也不断扩大。清光绪年间,"潮音凡二百余班",除在潮汕一带演出外,还把足迹伸向惠州、梅州、琼州和福建泉州、漳州、龙岩,以及上海、福州等地,而且到南洋一带,到香港、澳门和台湾高雄、台南等一些潮人较为集中居住的地方演出。演出形式,从早期沿袭勾栏、竹帘,到戏棚、神庙戏台,再到戏园、剧场,也无不是适应社会和群众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变换的结果。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二、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深奥,未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建国后有不少新人进入潮剧团,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不断提高。《苏六娘》是雅俗共赏的好例子。剧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词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三、音乐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四、表演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五、舞台

  潮剧的舞台特色,古代的文献透露了最早的信息。明嘉靖年间的《荔镜记》中,每出都有插图,可以看到有建筑物的格局,有点缀的花草木石,有应用的大小道具,桌椅的使用和位置比较固定,屏风的装置规格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舞台从六柱扩大到九柱、十二柱,台面竹帘改为彩绣,而且以潮绣工艺图案为装饰。后又出现布画幕景,按剧情变化卷放宫殿、闺阁、厅堂、街道、家室、山水等****的图景。有的还装置水场、火场、战场等机关活景。吸取话剧的模式,采用硬景片装置,一戏一景,注重写实。随着科技进步,舞台又进一步发展幻灯、投影、激光、移动等,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

  六、服饰

  潮剧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成为驰名中外的“潮绣戏服”。

  建国后,潮剧服饰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元素。例如,学习京剧的“女被衣”,定名为“京装”;学习越剧的服装,冠上“改良”二字,如 “改良蟒”、“改良官袍”、“改良甲”等。

  潮剧是吸纳性很强的剧种,其艺术特色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丰富。今天的创新,也许就是明天的特色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族色彩。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其次,《蔡伯皆》、《刘希必金钗记》,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剧本,说明南戏流传到现潮汕地区之后,潮州艺人曾用潮州方言演唱,由于语音、语调上的不同,使原有的曲调起了变化,同时还吸收潮州的民间音乐、小调等,从而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声腔——潮腔。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所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所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日潮州戏。”这两手抄演出本的出土,是潮人以乡音唱南北曲的佐证。
  其三,《荔枝记》、《荔镜记》是以潮州民间故事编写,结构完整、手法娴熟、用潮腔演唱的剧本,说明潮腔在嘉靖年间已趋于成熟,那么,它形成的年代,自然应在嘉靖之前。前到什么年代呢?有的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长、漳州、潮州一带”。“明中叶以前”即15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了。如果从《荔镜记》刊刻的嘉靖丙寅(1566年)算起,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也有4 4 0多年了。

潮剧是潮汕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组织起来的民间剧种。潮剧是潮汕特有的剧种的,一般流行在有潮人的地方的,他蕴含这潮汕人勤苦耐劳的品质在里面。在潮剧里有很多故事的,不同的故事是对社会的不同反映,不过都有同样的意义在里面,就是鼓舞着勤劳的人们要努力生活,扬善惩恶,告诫世人要好好做人,不能做恶,等等意义在其中。现在潮剧不止是在潮汕地方流行,它存在世界于有潮人的每一个地方,有潮人的地方便有潮剧的存在,现在随着潮人的不断壮大,潮剧也将被推广到任何地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像潮汕的语言一样,被誉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现在也被慢慢的推广。

  • 潮剧有什么特色,作文,明天就要交啦
    答:潮剧的特色还表现在戏文的典雅性以及念白的通俗性。潮汕方音,保留了最多的古代汉语,这是潮语发展的滞后,也是潮语的特色,更是它的福气——保留了大量的古音,使得潮汕话在典雅上,在词少而意丰上占了其他方言所没有的便宜。因而,潮剧的戏文可以典雅得就如文人脱口而出的诗词,最典型的莫过于《芦...
  • 潮剧作文
    答:潮剧作文1 我对潮剧的喜欢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的学习、领悟、开阔眼界一系列时间的……潮剧是我国重要的戏曲种类之一,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遗产之一,深得广大海内外潮汕人的喜爱。潮汕地区的潮汕人或许没有人不知道潮剧的,不少人都能稍微哼上几句,无论是小孩、青年、老人。逢年过节它是必...
  • 潮剧 的特色 作文 400字
    答:我的家乡——美丽的汕头,一提起汕头,不禁联想到了丰富多彩的潮文化:香气怡人的潮汕功夫茶,美味可口的潮汕小吃,更有韵味独特的潮剧……每天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第一缕阳光时,总能听到爷爷奶奶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着潮剧的选段;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伴随着鸟语花香,在大街上散步,时不时总看...
  • 潮剧的由来,潮剧的特色表现在哪里
    答:潮剧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潮剧使用潮汕话作为舞台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贴近民众生活。音乐:潮剧音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如潮州大锣鼓、弦乐等,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表演:潮剧的表演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唱、做、念、打等,其中做功和念白具有浓厚的潮汕文化特色。服饰:潮剧的...
  • 潮剧的艺术特点
    答: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
  • 潮剧之我见 作文 700字
    答:潮剧是一朵在潮汕这块文化积淀很深的土地上生长繁衍起来的古老戏曲艺术之花,集潮汕文化之精粹,受潮汕人民的喜爱.据考,潮剧发端于宋元南戏,形成于明代.明弘治、正德期间,潮汕梨园,用乡音搬演南戏,已成时尚,这是南戏在潮汕向地方化发展的表现,是潮剧的发端.至明嘉靖、万历之际,潮闽一带更有《荔镜记》、...
  • 潮州的潮剧的作文,500字左右,很急
    答: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潮...
  • 描写潮剧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等的小作文,250左右
    答:言归正传,同其他戏曲一样,潮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通过唱做,念打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物特点,潮剧由潮汕语加上一些曲调编制而成的,精彩而又独特!不信你瞧,在那台下,乡亲们全神贯注地观看着,一声声潮剧清香,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荡漾在人们心际;一个个戏曲片段,如春日里融融的阳光,洒遍人们心头...
  • 潮剧的特点
    答: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二、语言。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
  • 有关潮剧的特点100字
    答: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