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十一五期间(2006-2010),国家或淮安取得的成就,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个方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十一五”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国际

(1)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等方面的2005—2010年(即十一五期间)的成就均可(至少任意三个)(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任意两个即可)(3)“今天的中国”图片展或摄影展或书画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或征文;“祖国,我赞美您”诗词朗诵会或歌舞演唱会;请有关人士做主题报告会;等等。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还需奋力前行。

这是国家的

回顾“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
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十一五”的规划,并从政治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和文化建设方面回顾了“十一五”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就要归结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也对“十二五”做出了期望。
关键词:规划 成就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正文
一、十一五规划简介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表决通过了关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决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二、辉煌十一五
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
这些都得益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政治建设方面
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改革。被社会各界形象地称为“大部制改革”的这次改革,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十一五”期间,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2008年的改革将国务院组成部门从28个调整为27个,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意义深远,“大部制改革”被誉为政府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口。
2、经济建设方面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3、社会建设方面
(1)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的取消,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十一五”期间这项改革从单兵突进向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发展。5年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立了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部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主要对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探索;中部有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西部有成都市和重庆市,进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东北地区有沈阳经济区,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进行重点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东中西互动,多层次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
(2)医疗卫生改革
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拉开了新一轮医改大幕。自2006年6月医改启动以来,医改方案经历了近3年的酝酿、讨论和修改。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000个,村卫生室20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6个。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并通过培养培训、对口支援、执业医师招聘等多种手段,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3)统筹区域发展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4、文化建设方面
第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比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保障民众文化权益、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第二,投资力度大大加强,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图书馆工程”等一些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农家书屋” 。此外还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遗址保护工程、珍本善本保护、中华字库等等。
第三,投入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在此之前,在公共文化领域,政府全权投入,地方参与很少。反观现在,一般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的模式,针对不同地区展开分类指导。另外,采取多种投入方式,政府提供引导性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积极性。
结束语
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难兄难弟啊!原来都是开明人……
还有提醒一下上面的“武平县”不是位于福建省西南部,这种只能算是武平取得的成就,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吧……
给个国家在经济上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2009年经济增长9.2%, 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开明同学,所以一帮

经济: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怎么可以暴露自己是十九班的呢……【瀑布汗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改善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文化
打造群众生活质量和利用我县的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了具有武平特色的三大特色文化,并通过实施文化活动“延伸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和专题文艺活动,城乡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刘亚楼将军”人文品牌。全面整修了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员、开国上将刘亚楼将军故居,完成刘亚楼将军生平事迹陈列改版工作;在新建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博园内设刘亚楼将军纪念馆,建设刘亚楼将军广场,并尽快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同时,积极开展纪念刘亚楼将军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战神”刘亚楼将军的人文优势,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弘扬客家文化,积极打造“武平汉剧”品牌。2006年武平汉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武平县致力于将武平汉剧打造成“武平名片”,2008年,由政府出资,在龙岩艺校设立武平汉剧班,着力解决汉剧人才的传承问题。2009年与市艺校合作,编排了现代汉剧《走出围屋》,参加全省第24届戏剧汇演。2009年以“梁野神韵”为主题,以武平南海国古都遗址文化为主线,编排了具有浓郁武平客家文化特色的专场晚会“梁野神韵”,获得观众好评,为弘扬客家文化、打造“武平汉剧”品牌作了有益尝试。
弘扬特色文化,积极打造“南海国古都”品牌。武平是“南海国”古都遗址所在地,八仙之一何仙姑的出生地,客家保护神“定光古佛”卓锡地。我县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进行认真研究,深入挖掘,扩大宣传,打好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加大对“南海国”遗址的发掘和调查。推进中山百家姓姓氏文化研究,引资3000万元建设海西百家姓博物园。总投资1.2亿元的“定光园”建设已完成规划设计。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开展对“何仙姑”、“定光古佛”文化的学术研究宣传,打好“一仙一佛”文化品牌,弘扬特色文化。
实施文化活动“延伸工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活动和专题文艺活动。全县共组建业余文艺组织近60个,城区有6支经常性演出文艺表演队伍,大的乡镇如十方镇、岩前镇有3支表演队伍,其余各乡镇也都有1支以上文艺表演团队。文化广场活动激情四射。梁野文化广场已坚持演出4年,持续80余场。梁野激情广场从2010年3月开始,有别于有组织的演出活动,更多地为文艺爱好者提供纵情歌唱的舞台。相对于广场文化“俗”的一面,“读书月”、“宫廷歌舞”表演更强调“雅”的一面。读书活动展现的是武平尚文好学的良好风气;“宫廷歌舞”主要展示“南海古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下乡活动方兴未艾。已成功举办三届农民文化体育节,节庆活动创造性地把客家民俗表演、现代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和农村生产劳动的情景情趣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县汉剧团根据群众的需求,编排一些短、小、精的节目,把政策宣传、文艺表演和节日喜庆相结合,下乡演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成果城乡共享。
“非遗”保护全面开展,文化传承卓有成效
武平县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我县挖掘与保护并举,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从而使得文化传承卓有成效。
挖掘与保护并举,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武平县文化积淀深厚,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其中以中山古镇花灯、武东马灯、象洞双龙抢珠,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山歌、小调、十番等尤为突出。为了挖掘和保护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我县成立专门机构,深入民间,对在本县流传的民间音乐做了大量的搜集、挖掘、整理,并于2006年编辑出版了近20万字的《武平民间音乐专辑》。与此同时,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完整收集、整理、申报以及相关丛书的出版等工作,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近年来文物部门核定了境内古建筑、祠庙、名人故居等41处,其中 “中山镇”被确定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山“永安桥” 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西汉剧、客家十番音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永平“上刀山、下火海”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实施文物普查。完成全县17个乡镇214个行政村2578个自然村的第三次全国实地文物调查,共调查文物点327个,其中新发现文物点597处,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827份,拍摄文物照片1957张,绘制示意图、平面图1327份,完成所有已调查文物点信息数据和调查资料的建档、录入工作,内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各个领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编订成册,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出版《武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溶洞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岩前镇独仔笼洞出土的晚期智人化石年代距今约3万年,是迄今我省境内最具发掘条件和潜力的古人类化石遗址。
扶持武平汉剧发展。通过财政支持、培养演员等手段,着力解决武平汉剧发展瓶颈,在2009与2010年,分别送10名汉剧班学员到市艺校代培,增加了舞台艺术力量,让传统的武平汉剧成为一枝永不凋谢的“南国牡丹”。
加强“佛”“仙”文化宣传。充分发挥岩前均庆寺是“定光佛”卓锡地和岩前“何仙姑”出生地的优势,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祭拜“定光佛”活动以及海峡两岸何氏后裔祭祀“何太郎公”活动,不断扩大佛仙文化在两岸的影响力。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2 22:10

于是是开明的童鞋么…… 回答者: Ranmoli | 五级 | 2011-4-23 12:10

同学,同校啊!
原来开明这么强大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3 19:07

难兄难弟啊!原来都是开明人……
还有提醒一下上面的“武平县”不是位于福建省西南部,这种只能算是武平取得的成就,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吧……
给个国家在经济上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2009年经济增长9.2%, 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达到51322亿元;2008年超过6万亿,达到61330亿元;2010年超过8万亿,达到830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3%。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992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3%。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自2006年超过日本,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参考资料:“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回答者: 风舞水面 | 二级 | 2011-4-23 20:52

同学,,,我说我一看由原题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啊,,怎么会还没答呢?失败啊…… 回答者: 1346908021 | 一级 | 2011-4-24 07:45

想想我们开明的也不容易啊。。。政治老师实在是。。。 回答者: 冷月葬♂ | 四级 | 2011-4-24 08:21

这是国家的

回顾“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
摘要: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十一五”的规划,并从政治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和文化建设方面回顾了“十一五”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就要归结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也对“十二五”做出了期望。
关键词:规划 成就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
正文
一、十一五规划简介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为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表决通过了关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决议。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二、辉煌十一五
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我们遭受并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暴的严峻挑战,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山洪泥石流以及南方雨雪冰冻、干旱、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事,隆重纪念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
这些都得益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事业显著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政治建设方面
2008年,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国务院机构进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改革。被社会各界形象地称为“大部制改革”的这次改革,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十一五”期间,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增强。2008年的改革将国务院组成部门从28个调整为27个,虽然数量变化不大,但意义深远,“大部制改革”被誉为政府改革的新起点、新突破口。
2、经济建设方面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1.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年均降幅为4.15%。这就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

“十一五”期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了许多类似的举措:全国24个省(区、市)开展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9个省(区、市)正逐步推开“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全面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现统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税、房地产税等改革的脚步声越来越响;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初步形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3、社会建设方面
(1)统筹城乡发展
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涉农税费的取消,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带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体制攻坚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十一五”期间这项改革从单兵突进向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发展。5年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国务院已经批准设立了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部有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经济特区,主要对加快开发开放,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探索;中部有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验;西部有成都市和重庆市,进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东北地区有沈阳经济区,对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进行重点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东中西互动,多层次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
(2)医疗卫生改革
为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拉开了新一轮医改大幕。自2006年6月医改启动以来,医改方案经历了近3年的酝酿、讨论和修改。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公布。新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
“十一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其中县级医院近2000个,乡镇卫生院23000个,村卫生室20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82个,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16个。900所城市三级医院与2200所县级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并通过培养培训、对口支援、执业医师招聘等多种手段,改善基层服务条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3)统筹区域发展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十一五”时期这样精彩纷呈。2009年以来,国务院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先后将12个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层面。中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已成中国经济三大引擎,沿海有串串明珠,西部有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三大重点经济区,中部有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东北有长吉图、沈阳经济区……一时间东西呼应,南北互动,区域经济网络越编越密,协作形式越来越多。
“十一五”区域经济硕果累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一步步在缩小。到2009年,中西部和东北的增速一举超过了东部,这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然走在东部的前面。
4、文化建设方面
第一,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比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保障民众文化权益、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
第二,投资力度大大加强,在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图书馆工程”等一些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同时,“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委、广电总局、文化部联合实施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 “农家书屋” 。此外还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遗址保护工程、珍本善本保护、中华字库等等。
第三,投入和运行机制发生变化。在此之前,在公共文化领域,政府全权投入,地方参与很少。反观现在,一般采取中央与地方共同投入的模式,针对不同地区展开分类指导。另外,采取多种投入方式,政府提供引导性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积极性。
结束语
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4 10:55

几班的啊
神马啊,不是布置淮安的吗
怎么全国家的 回答者: 824619254 | 二级 | 2011-4-24 14:50

我也是开明的诶,都是校友啊,我是初二(19)的,各位呢? 回答者: 赵远0521 | 一级 | 2011-4-24 15:24

你是开明中学初二的吧,除了这种方式,还可以自己看新闻啊可以的,初二某班 回答者: 582950104 | 二级 | 2011-4-24 15:55

大家都开明的吧,周一交作业重复的怎么办啊! 回答者: 唯一的樱花 | 一级 | 2011-4-24 16:31

开明的都好强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4 18:02

都是开明的同胞啊!~~~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4 18:15

开明同学,所以一帮

经济: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4 20:38

各位辛苦了,我也是开明学生。没想到政治老师出这种题目,看来事关重大啊!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11-4-24 21:11

  •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 )。
    答:【答案】:B 题目所问“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结合图中2006年-2010年每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数据,判定本题为简单计算问题。则“十一五”期间成交总额[img]gwyxc01-0902/xc-a-654-h14gninzy1x.png[/img]亿元,即1.367万亿元,符合B项取值范围。故正确答案为B。
  • 如所有数据均为年末数据,则“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我国平均每年...
    答:故正确答案为C。
  • “十一五”期间(2006-2010),社会服务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多少亿 ...
    答:由图形可知,2006-2010年社会服务事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33.5+47.7+66.6+157+183≈30+50+70+160+180=490(亿元),选B。
  • 十一5期间是哪几年
    答:十一五期间是指2006年至2010年。详细解释如下:一、“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五年规划,其时间跨度是明确的。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国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二、“十一五”期间具体对应的年份是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结束。这...
  • 十一五期间指的是什么时候?
    答:“十一五”期间指的是2006年至2010年。“十一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简称“十一五”规划。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 十一五期间是哪几年?
    答: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2010年。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
  • 十一五期间是哪几年
    答: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到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到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中国的五年规划(计划)堪称是一个...
  • 十一五期间是哪几年?
    答:“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2010年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
  • 十一五计划期间是哪几年
    答: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至2010年,这一时期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实施。该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旨在明确国家发展目标,引导政府工作重点,以及指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它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发展的蓝图,是全民...
  • 十一五期间是哪几年
    答:十一五期间是2006年至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06-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