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镇化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简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进城雨城镇化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城关镇、经济重镇、一般乡镇,带动全国的成城镇化建设。像国外那种以发展特大城市或城市群的方法来推进城城镇化发展,早以被抛弃。主要原因就是,就算在我国发展起一二十个能容纳人口一两千万的特大城市群,也不能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将成为现实。更多的农民将洗脚进城,成为市民。由于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而服务业的繁荣,就意味着资金的流动很快。洗脚进城的农民将比在农村时有钱得多,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当这个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稀少时,就可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将最后一批农民转化为现代化农业工人。所以,留守在农村的人,将是“共同富裕”目标中,最后一批富起来的人。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进城与城镇化的关系就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由于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较农村要高,吸引大量农民进城,促使城镇得到发展,以适应、容纳更多人口。若没有农民进城,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民进城,集中居祝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医疗和养老保险。农村土地集中流转,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上升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城镇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个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我国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镇,发展工业生产;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
来自工贸。。。。。

城市化水平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原因,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8年的18.6%提升到2008年的45%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镇的暂住人口。这是我国城镇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本文将从农村劳力推动我国特色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中国城镇化的关键性策略等方面探索农民工进城与我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并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若干规律及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城市是以工业产品、市场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聚集地,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非农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地区集中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因此,城镇化与人口增长、产业转移、用地扩展、城乡交流等要素密切相关。依据我国的国情状况,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1.1我国的城镇化出现了向心集聚到郊区城市化提长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进入初始的现代城镇化阶段,加之国内各地区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我国城镇化表现出多个演化阶段相互交叉的态势,而并非像发达国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那样,各个阶段依次地完成。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城镇化平均水平已达到57.6%,而当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仅有16.5%(1957)。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水平较低、商品化程度不高的农业大国,不仅在沿海许多城市区域,而且在内地那些省会城市,大部分地区城镇化仍然是向心集聚(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工业基础差、市场不发育、基础设施很薄弱的状况。一般工业化国家、城镇化开始起动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达到200~250美元左右,而我国在50年代初期人均GDP仅有50~60美元,城镇化起动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才出现郊区城市化的阶段。我国各地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相互叠加,内地与沿海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开始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土地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城镇化的实践内容,也使得我国城镇化道路出现多种模式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市工业及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而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础上的小城镇发展,也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促进了大中城市与乡村小城镇相互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
1.2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解了城镇化滞后的状况
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工业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国工业化率达到47.9%,但全国的城镇化率仅有17.9%,城镇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4.8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到200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5%左右,滞后工业化率只有4.3个百分点,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创新经验和城镇化发展模式。
我国城镇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见表1),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缓解了人地矛盾,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2007年全国有1.5亿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从1984年的4.5亩上升到2007年的6.5亩,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利于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农村已经开始引用高科技,但大多数没有。坚毅城里人多向农村人介绍高科技。

哈哈...那么夸张

同时工贸沦落人,等下就要交了。。。

工贸要火了...

  • 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关系
    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并且也应包括农村的现代化。从国家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新农村建设可以理解为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的过程,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不断积累起城镇化、城市化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动能,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 如何...
  • 只要让农民进城,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吗
    答: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因为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证和支持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发展 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
  • 1、 怎样看待“城市化”?
    答: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城市...
  • 现在的农民工即是农民身份又是城里的工人身份,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
    答:我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城市里的工人大多数来源于农民。现在城市里工人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的父母或者祖父多数农民出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里上班劳动获得报酬,有的还在城里买房安家,他们的劳动性质与城市工人没有什么两样。农民工...
  • 农村与城市的区别?
    答: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这一人群常常与居住在城镇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种对照,即“乡下人”和“城里人”。居住在乡野之中,聚村而居,...当然,农民进城不能仅靠城市门栏的降低,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城市也不能一味迁就于农民的低素质。农民自身必须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
  • 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困境与挑战
    答:当前中国城市中农业流动人口的适应问题,涉及到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大量农民进城,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仍将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从现代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来看,农民进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答: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
  • 结合实际谈谈新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互补式的发展,是比翼齐飞的发展。城市化应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应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这种新型的城乡关系发展下去,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一方面,加快城市化,积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有...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
  •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答:1.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57年。建国初三年恢复时期以后,我国很快进入了“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国家采取“重点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城镇化得到了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由10.6%提高到15.4%,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