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卷 小学低段篇)读书笔记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到一点:家长是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在亲子教育里非常重要,说一万遍不如做几遍。

曾经我们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觉得不高的滑梯,为啥孩子就说不敢滑下来,自己坐到上面才知道什么叫腿软。最近妹妹开始学写毛笔字,陪着她一块儿练习,练完了肩膀很酸,而且我是坐着她是站着的……为什么语文老师要写“下水文”,站着说话会腰疼,那就坐下来静心体会吧,也能用行动给孩子做出榜样。

“童蒙养正”的思想来源于《易经》。《易经•序卦传》:“蒙者,蒙也,物之稚也”,指出“蒙”是事物在幼稚阶段的状态。

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儿童生长规律亦然,“童蒙”即指幼儿阶段的特点,因此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教育”。

在启蒙教育教育阶段,与孩子最亲近的人肯定是家人,然后才是老师,我们的作用举足轻重。可我们又希望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独立,能够自理。书里用案例分析并给出明确的教育指导意见,让我受益良多。

“我的生日给娘过”(P10)多好的感恩教育,我之前从没想过这样去做,今年开始要尝试,看看效果,肯定是不错的。确实,对于孩子来说,爱自己身边的人,才有可能善待其它人,也才会被善待。

心理学、社会学谈到的“重要他人”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及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无非就是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学、玩伴,长大一些还会有同事、领导等。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理性处理矛盾冲突,友好相处等,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对于离不开集体生活的人类来说。这也应该算是必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与此同时,对于孩子来说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对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希望在集体中被认可和被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从而获得安I全感、归属感。一个孩子,只有在自已有安全感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自信心)同时,通过集体生活,孩子才可能真正地涵养品德,发展个性。 对于成年人来说,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或者实现自我追求等。因此,快要步入不惑之年的我,尽管每日忙忙碌碌,也开始想要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加积极地待人接物。一方面是想要更好地生活,另一方面也想给孩子做好榜样。

对待幼小的孩子,凡事要有耐心,谁都懂,但个人觉得自己做的很不足。常常都因为自己的忙碌,大声批评孩子,怎么才能让自己不那么情绪化?咨询了一下学校的心理老师。得到的答复很简洁,但需要好好“修炼”方得真功夫!

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在不良情绪刚刚露头时就要努力“扼杀”它;如果实在没能控制住,学会去接纳它,我们是人不是神,谁没有脆弱、愤怒时;接纳自己的情绪,但不代表放任自流,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肆意谩骂,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要努力去缓和它,听取旁人建议,再作出理智选择和应对。

家庭的教养方式,日积月累,就会在孩子的身上显露端倪。有的时候,我们会抱怨说:我和他爸都不会这样,怎么这孩子就会这样呢?!我女儿在公众场合不够自信和大方,我也在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育儿方式方法。

孩子不自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第二,父母否定孩子的决定,只要不顺从自己的意思,就会批评孩子。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也是一种对孩子变相的否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每件事情都做不好,逐渐萌生自卑心理。

自信心在3-6岁初步形成,7-12 岁时沉淀稳定下来。所以,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并教给孩子掌握适当的技巧,孩子的自信心完全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P75)

我们要信任和尊重孩子,凡事给予他们适当的选择权力,有的时候犯错也是不错的体验。不给孩子提过高期望,抛却面子意识,多鼓励和赏识,教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持之以恒,孩子会逐渐自信起来。

我国台湾学者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在家庭,形成在社会,表现在学校。所以,教育的根在家庭而非其他,家长要有学习的意识,既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又要了解孩子,知道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了解他们现在喜欢什么和关注什么,还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的重要活动场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悉心关怀和携手教育,才能让孩子安全,健康成长 。

在隔代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明确的立场和良好的沟通交流方式——(P139) 对于祖辈参与育儿的家庭,需要明确祖辈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是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的教育责任仍应由孩子的父母担当。对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的价值观、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差异,作为育儿第一责任人的父母要多与老人进行沟通,争取达成共识。遇到问题与分歧时,避免正面冲突,尤其在孩子面前,不宜指责老人。家庭成员之间要求同存异,相互补台, 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和教育人,不能“偷懒”。无论家中老人有多么丰富的育儿经验,甚至是教育教学经验,父母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得有所担当。

很喜欢书中这段话(P151) 一位好老师一定不是只会教书的老师,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也一定不只是规则和成绩的班级管理者,一位好家长,更不能是唠叨的、极端的监护人。当生命相逢,教会孩子心中有爱,“顺境的时候善待他人,逆境的时候善待自己”,这样孩子的内心永远不会枯竭。在生活琐事面前,教会孩子有序有节,提前制订好规则,耐心地陪伴孩子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在生活中点滴书写自己的故事,经历岁月的磨练,有感受,有反思。我不仅是我,还有我们,心中有光,付诸行动,才能获得幸福。为自己,为孩子,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