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读后感1000字5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象与骑象人》的读后感1000字

  1.象与骑象人的意义。象的层次:身体、右脑、非理性、潜意识、自动化;骑象人的层次:心灵、左脑、理性、意识、控制化。用进化理论来解释这个比喻比较好理解,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也确实符合这种.种模式。所以这个比喻对我们理解及控制情绪很有帮助,我也根据这个理论写过一篇关于愤怒的文章。

  2.自我监控目标理论。这个很好的解释了我们压制情绪的结果,越去不要想某件事情,或者克制不要出现某种情绪,大脑越喜欢去确认这件事情完成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无法做到一分钟内不在大脑里想小粉象的原因,不信你试试?

  3.很难说服他人。情绪走到理性的前面,最开始的想法都是内心潜意识的东西,或许表面上我们被说服或者说服了别人,而实际上,大象还是喜欢按之前自己的决定行事。所以没到必要的时刻,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跟别人做无谓的争辩。(那什么时刻是必要呢?当他人的大象还没有做出决定的时候。)

  4.负面偏差。这个理论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现在心理学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喜欢研究负面的东西,因为负面情绪是为了更好的让我们远离危险,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和接纳负面情绪,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环境比古代截然不同,已经完全可以好好的去享受正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幸福。

  5.改变情感风格。文中提供了三种方法:认知疗法,冥想和百解忧。对于心理健康人来说,懂得运用认知疗法是最快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认知理论用的好,一个人也几乎不太有烦心事。冥想是根据大脑的可塑性更进一步提高情感的方法,虽自己有在尝试,不过可能还需要大师指点。而百解忧代表的是药物上的方法,在无法承受心理痛苦的时候,药物解决也是一种好办法。

  6.印象管理。一直以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冷静的看待一个人的外表,而实际上根本没有人能够逃脱印象管理的影响。所以以后还是得认真的注意下自己平时的衣着打扮,毕竟每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世界。而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实际做到了吗?应该不可能,人都是容易看到别人的小刺,却不会移走眼中的梁木。

  7.道德理想主义。有了这个理论就能明白拿破仑为什么没觉得自己是对的,虽然他怜惜自己的士兵,但是目的让手段合法化却蒙蔽了他的双眼。读后感·这也让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道德绑架,希望我们都能冷静的看待道德,虽然每个人都有私心,可是毕竟大家都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不能完全脱离他人的联接。

  8.进展原则。大家都喜欢制定计划,当时都以为达到目标就可以让心情愉悦,而事实却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比完成目标更快乐。过程的存在是在目标的制定之后才有的,所以制定计划是有必要的,完成目标之后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也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目标要符合自己的内心,也要符合社会,更要符合人性。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800字

  这本书的读后感,酝酿了大半年,自己反思了很久,一直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到底解决了我什么问题?最近几个月我上班都提前半小时,喜欢绕办公区后门走连廊到前门,跟随上班的人流,从广播中听喜欢的音律,有时会观察人流中的人,有时会反思自己,有时也会练习正念。也就是走在连廊的某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书的内容,那是因为我一直思考的很多问题和书介绍的内容刚好匹配起来了,而且还在书中找到了令自己一直费解的很多答案。

  最近两年自己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越思考越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特别经历了年初父亲的过世和朋友的突然病世,自己更想明白如何去生活。自己有努力的学习西方人的高效,但是又向往东方佛学的无常;一直在追求幸福的生活,又总是疲惫的应付现实生活的蹂躏。

  本书给我一个最重要的答案,那就是中庸,我们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要有活在当下的心境,既要有积极去追求幸福的行动,也要有应付现实困难的勇气。最后我得到人生的意义为体验生活,积极的去幸福生活,勇敢的去面对现实,经历的一切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通过生活体现,那生活也就有了意义,这应证了《活出意义来》的一段话: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是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缺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

  想象人生

  一个23岁的女孩子,除了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之外,与别人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平常的父母,平常的相貌,上的也是平常的大学。

  大学的宽松环境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想象,她的脑海中常会出现童话中的情景:穿着白衣裙的美丽姑娘、蔚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地,当然,还有巫婆和魔鬼……他们之间有着许多离奇的故事,她常常动手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并且乐此不疲。

  在大学里,她爱上了一个男孩,他的举止和言谈真的和童话里一样,他是她想象中的“白马王子”,她很爱他。但是,他却受不了她的脑海中那荒.唐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她会在约会的时候,突然给他讲述一个刚刚想到的童话,他烦透了这样的远离人间烟火的故事。他对她说:“你已经23岁了,但你看来永远都长不大。”他弃她而去。

  失恋的打击并没有停止她的梦想和写作。25岁那年,她带着一些淡淡的忧伤和改变生活环境的想法,来到了她向往的具有浪漫色彩的葡萄牙。在那里,她很快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业余时间继续写她的童话。

  一位青年记者很快走进了她的生活,青年记者幽默、风趣而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他,并且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但她的奇思异想还是让他苦不堪言,他开始和其他姑娘来往。不久,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留给她一个女儿。

  她经受了生命中最沉重的一击。祸不单行的是离婚不久,她又被学校解聘了,无法在葡萄牙立足的她只得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和亲友的资助生活。

  但她还是没有停止她的写作,现在她的要求很低,只是把这些童话故事讲给女儿听。

  有一次,她在英格兰乘地铁,她坐在冰冷的椅子上等晚点的地铁到来,一个人物造型突然涌上心头。回到家,她铺开稿纸,多年的生活阅历让她的灵感和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她的长篇童话《哈利·波特》问世了,并不看好这本书的出版商出版了这本书,没想到,一上市就畅销全国,达到了数百万之巨,所有人都为此感到吃惊。

  她叫乔安娜·凯瑟琳·罗琳,她被评为“英国在职妇女收入榜”之首,被美国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列入“100名全球最有权力名人”,名列第25位。

  每个人都会有想象,但想象最终总被岁月无情的夺去,只留下苍白而又简单的色彩。在这个世俗而又讲求直接的物质社会中,人们总是认为想象与成功之间的距离遥不可及。

  其实并不是如此,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其实就是能否把自己的想象坚持到底。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前几年遇到了一些事,于是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烦恼?”等等问题,经常晚上睡不着觉,感到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后来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思辨类的书籍,这才找到了一些“治疗”的方法。《象与骑象人》就是其中的一本。当然,本书也对我困惑的另外一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如“是什么力量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人总是会陷入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为什么越压抑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越会纠缠着你不放?”等等。

  我们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成功学”的那一套,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吃得苦中苦,就一定可以成为人上人。可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更多的是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回报可能与付出有关,但绝不是付出多少就能回报多少。因此,我们总是痛苦的,“悲观的”。因此,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火了。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会产生震撼、绝望、恐惧,如何不让我们的心理结构混乱、崩溃甚至瓦解,恢复我们的积极情绪、快乐感觉、巅峰体验。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来调整自己,远离悲伤,重获快乐。

  《象与骑象人》里作者用一个骑在大象上的人来比喻“自我”。我们的潜意识时刻都会对外部世界作出各种直觉判断,而意识也就是骑象人则为直觉判断编造出各种合理的解释。作为骑象人其实很难控制大象的,大象反而常常是主导者。我们说大象是一种自动程序,是一种本能,大象使用的语言最主要的字眼就是:喜欢,不喜欢。我们对人生的想法都是在无意识中快速形成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喜欢不喜欢。但我们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因而产生了很多烦恼。而大象不然,它就是简单的,是快乐的。

  快乐是可以及时反映的,喜欢就快乐,不喜欢就不快乐。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达成一小步快乐就会出现一次,换句话说,快乐在于过程。而我们人类更喜欢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快乐,他们对于学习似乎只是应付,究其原因跟我们的教育理念有关,或者说是价值观上的一种偏见。

  改变才能适应。在慢慢成长过程中,我承认我在不断改变,比如价值观。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价值观跟我以前是一样的,如果我问大家“你们是一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理性的人”,大家的回答一般都是理性,因为他怕回答“感性”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与责备。在比如“大家如何理解‘闲云野鹤’”,大家的态度一般是都是鄙视。而殊不知有时却是“闲云野鹤天地宽”。没错,在我们传统教育中,这样的“三观”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但是社会是多元的,价值观也应当是多元的。

  理性与情感必须协同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的工作。一直到大脑出现新的大脑皮层,骑象人才重新活跃起来,大象也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在跟自己的潜意识、本我或动物本能对抗,但其实这都是我们整个心理的一部分。意识是难控制潜意识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能让意识顺应潜意识。即理性服从于感性,我们的感受才会舒适。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本能和意志、行为与心理、左脑与右脑、感性与理性撕扯着我们,使我们每天都深陷大大小小的漩涡,被各种冲突的欲望和想法折磨着。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变通。虽不能“兴之所至,步之所及”,但也要尝试“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吧。教学自然在这其中,如果一味的按部就班,那么想要上出一堂学生喜欢、教师认同、效果良好的课是很难的,只有结合实际进行创新,让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是新课改的要求。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老师在上课时,如若照本宣科,效果自然是枯燥乏味,学生当然不愿意听。唯一的解决途径也是提高我们的创造性,扩散我们的思维。他也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试问如果老师自己不能先解放思想,创造改革,学生如何先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往往理论与实践总会出现一些脱离,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来指导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来动脑筋了。如果让自己和学生都能做一只简单、快乐的“大象”。

  象与骑象人读后感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所提论点,与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一本。今天借此机会,我也把我的论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跟一个人的原始性格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原始性格即为本心,不可逆转,“心”之所向便是幸福所在。性格行为体现则是实现“心”之意向的唯一途径。

  我们称之为智。“心”与“智”之间的关系犹如国王与丞相。

  国王无善恶之分,只有好恶之别。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便是不喜欢,谁也无法左右。丞相的决策,都只是为了满足国王的需要而存在。

  国王有着极为强大的吸收力,需求也会不断的提升,丞相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够继续满足国王,如此,人便能持续的感到幸福。

  国王一般不直接发号施令,然而当丞相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它便会跳过丞相这一关而直接行动,如此国王便可以获得短暂的幸福感。丞相的作用力越来越小,国王便越来越沉沦,不幸便会随之接踵而来。

  因此,人是否能够拥有持久的幸福感,全在于“智”是否能够满足“心”,而非控制“心”。若只是一味控制,是行不通的。控制得住,则心不甘,控制不住,则心无度。故而,我们所下的功夫,与其说是控制“心”,不如说是培养“智”。



  • 大象与骑象人的隐喻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他的著作《象与骑象人》中提出了大象与骑象人的隐喻。海特认为,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自动化系统,另一套是控制化系统。自动化系统如同大象,而控制化系统是大象背上的骑象人。当我们骑在大象背上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大象。但其实,我们只能在大象愿意...
  • 《象与骑象人》简评
    答: 8 月参加了北趁的阅读营,选了《象与骑象人》这本还蛮有名的心理学书籍,但也或许是因为下意识的期望太高了吧,以至于阅读的过程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喜点,很多类似的观点在其他的心理学书籍里都曾见过一二。不过用象与骑象人来类比大脑的感性和理性,还是很恰到好处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 再读《象与骑象人》01
    答:(请记住5:1这个比例)在我看来,静以修身,凡事有定时。这句话前半部分,我并不完全赞同。第一,一个知恩图报,却不报仇的人,他的人际关系应当不错。第二,能做到原谅与饶恕,难能可贵。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圣经教导我们要“爱仇敌”;第三,恶人的报应迟早会有。印象管理——指一个人...
  • 让心中的大象跑起来--读《象与骑象人》
    答: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于是,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1、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人的心理分裂为若干部分,不同的部分会引发冲突。2、人象对峙:是什么令你不幸福?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3、大象的力量:互惠的本能,是我们与...
  • 好书推荐《象与骑象人》 情人节之真爱的迷思
    答:海特对此做了补充:大部人对工作有三种态度:差事,职业,事业。不过这种划分和工作本身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位学校学者可以把工作当差事,一位医院勤杂人员可以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事业。大象和骑象人的协调,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万事万物,包括幸福、人生、爱、工作和金钱等的...
  • 《象与骑象人》02-02我们如何相处?
    答:4)所以单靠意志力,我们根本无法改变“心里过滤器”,关键是人往往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虚伪,我们必须借助冥想或认知疗法重新训练我们心中的大象。2.先做判断,在编造说辞-我就是喜欢这个,因为这个理由 人是感觉在先,理性在后的动物。一般人都会采取先决定自己的立场,再来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骑象人...
  • Do书 | 《象与骑象人》(一)- 如何统一分裂的自我
    答:《象与骑象人》这本书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作者乔纳森.海特更是积极心理学的先锋派领袖。在预习的时候读着书就很喜欢,里面的很多实验数据,让我知道作者的每一个结论都是收集了大量的分析研究,是站在几百年的哲学以及近现代心理学基础上的,是学者也是实践派的发声是有坚实研究的,是可信的。所...
  • 关于象与骑象人的十个感悟:
    答:8.理解与尊重,真诚地对话。9.建立默契,充分发挥大象的优势,协助实现大象的价值与天命。10.人象合一,共同迈向幸福。妙平平加注: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写过一本很有名的科普书,叫《象与骑象人》,大象与骑在大象身上的人。他用大象来比喻人的情绪,大象力气很大,如果我们想靠蛮力制服一头大象,一...
  • 象和骑象人
    答:当讨论理智和情感时,我们虽然知道两者关系复杂,经常互相博弈,但是又难以解释清楚。最近看的几本心理学相关的书,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象和骑象人”这个类比来讨论相关的问题。大象代表着感性,是我们的情感和潜意识;骑象人代表理智,负责我们的推理、逻辑、语言等,驾驭着大象往前走。但是...
  • 《象与骑象人》读书笔记1
    答:作者在《象与骑象人》中,以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提出人类如何寻找到幸福与生命的意义。 第一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关于心理的比喻,佛陀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柏拉图把自我“心灵”比喻成一辆马车。马夫必须驾驭两匹马,一面是情绪好的,一面是情绪有害的。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