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5-05-21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在讨论这个问题前,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以胖为美的程度;二是以胖为美的适用时间。
首先,唐朝人的以胖为美,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胖,而是一种富态的丰腴,体脂率大概在25%至30%之间。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女性体态丰腴,但无臃肿的感觉。
其次,胖并不是有唐一代从始至终的审美取向。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也仅是盛唐时期才有的,初唐、中唐和晚唐基本还是以清瘦为美的。
那么,唐朝为什么会以胖为美?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时什么?
来自胡人的审美传统
隋唐的统治集团来自汉化了的鲜卑人,也就是关陇集团,承袭北魏-西魏-北周一线。鲜卑人属于北方少数民族,也就是五胡乱华中的一大主力。
从东汉末年到隋再次统一中国,中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一直处于汉人和胡人杂居状态,胡人归化汉人,与汉人胡化是很普遍的,前者主要发生在胡人的统治阶层,后者主要是贫苦百姓,但历史主流还是汉化。
但是西魏的宇文泰在建国之初,实行了胡化对鲜卑人部落、血缘和风俗的再强化。于是,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集团,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胡人,在风俗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此外,虽然唐朝李氏自托是道教李耳后裔,但是佛教在唐代也是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和发展,尤其是在武则天时期,从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造窟数量和规模就可见一斑。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有富态,形体柔美,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互为表里,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
物质丰富,想要吃成胖子很简单
当然,仅靠国家的宣传和倡导还不行,还要有物质基础。
虽然民众富足程度逊于宋代,唐朝国力强盛是毋庸置疑的。唐承隋制,但隋朝太短暂,并且隋炀帝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喜欢大兴土木,对百姓民生的恢复很不利。
所以唐朝建立后,不得不像汉代一样,减轻百姓的负担,以期国家复原。所以,才会有其后盛唐这样的局面,那时的人才能有丰富充足的物质条件。
那么唐朝的饮食是否真的有别于前代呢?
虽然官方并没有太多对食材的记载,但还是有些只言片语透露出了变化。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饮食上的胡化。
王谠在唐语林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侍膳的情形,提到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
胖子基因保存得很多
社会风尚的鼓励和饮食的支持,的确可以让人无忧无虑地长肉,但是如果本身是长不胖的体质,这些都是无用功。所以,唐朝的以胖为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战乱和基因。
从汉末到唐初,中国经历了近400年的战乱,人口由东汉末期的近6000万,经过汉末动乱和三国征伐,到西晋永康元年时人口才恢复到约3500万,到隋朝大业五年才又恢复到了4500万,是魏晋以来数百年间中国古代国家所控制的著籍人户的最高额。
但是唐经过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和征伐,以及隋唐之际的战乱,唐初人口只有1235万。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起伏是非常明显的。
究其原因,不外乎天灾人祸,在战乱年代战争伤亡是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更严重的是战乱对生活和生产秩序的破坏,使百姓无法较快恢复生产,由此带来的逃难和饥荒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但是有研究显示,正常人甚至是较苗条的人,仅依靠水和维生素也可以存活几周时间,其中脂肪就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在饥荒来临时,胖子有更大的存活几率,有可能会扛到下一次谷物的收获。胖的人在此时便更显出生存优势。
众所周知,基因是要遗传的,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长的战乱中,胖子基因相较于瘦子基因,更容易得到保存和流传,也就是说,在唐朝人中,胖子基因所占比例要远高于正常年代,人们更容易长胖,也更渴望长胖。
心宽才能体胖
然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不能说宋代没有很多胖人,但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才是主流,也没有那么奔放的服饰和形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略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危机意识。
胖不胖或许还真与心态有关,中国也有个成语心宽体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唐朝人之所以会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或许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这也是其他朝代无法复制的原因。这里既有统治阶层独特示范作用,也有赖以产生的物质和心理条件,更有深层次的基因缘由,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审美取向。
1. 唐朝人的审美观念中,“以胖为美”并非今日意义上的肥胖,而是一种健康的丰腴,体脂率大约在25%至30%之间。2. “以胖为美”的审美并非唐朝始终不变的取向,主要流行于盛唐时期,而初唐、中唐和晚唐则以清瘦为美。3. 盛唐时期以胖为美的原因,部分来源于胡人的审美传统。唐朝统治集团源自关陇...
一、汉朝与唐朝审美的差异 汉朝审美:汉朝人可能更喜欢柔弱、纤细的女性体态,这种审美与现代审美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肯定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差异。唐朝审美:唐朝的审美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虽然常被误解为以胖为美,但实际上唐朝更喜欢的是健康丰韵、胖瘦有致的女性。这种审美倾向不仅体现在对杨玉环等...
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有两种说法:1、游牧民族审美:唐朝皇室有着鲜卑族血统,游牧民族性格豪放、体态健硕,更崇尚“以胖为美”;2、衬托盛唐富贵气象: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崇尚以胖为美体现了盛唐的富贵气象。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1、游牧民族审美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是鲜卑族人,而鲜卑...
唐朝独特的审美观念认为胖为美,具体指何种程度的“胖”却未曾有确切的标准。然而,琳子推测,深受皇帝喜爱的应是那些身材适中的女子。那么,为何唐朝会对胖美人情有独钟呢?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唐朝的建立者有着游牧民族背景,鲜卑族以勇猛、健壮著称,身材高大。因此,偏好较丰满的体型似乎是自然而...
唐朝妇女以肥胖为美的原因复杂多样。首先,唐朝皇族与华夏朝代的民族血统有所不同,这种审美观念反映了李唐王朝鲜卑族的遗传印记。游牧民族中,女性往往需要承担大量的体力劳动,体态丰腴才能胜任,因此被视为优质媳妇的标志。其次,体态丰腴象征着家庭的富裕和营养的充足,这种审美观念在当时社会中极为普遍。
健硕的体魄。宋朝: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清雅内敛。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于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中国女性以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在此定下了基调。
有以瘦为美的时代就会有以胖为美的时代。以胖为美说到胖就不得不提杨贵妃了,因为她是唐朝以胖为美的代表人物之一。人们对杨贵妃体貌的判断主要来源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认为唐朝的杨玉环是肥的,而汉朝的赵飞燕是瘦的,所以“唐人以肥为美”,汉朝就以瘦为美。唐朝人之所以是以肥为美是...
唐朝以胖为美的观念形成,主要受到经济繁荣、政治文化开放、统治者审美偏好以及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唐朝的繁荣昌盛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够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同时,胖也被视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政治文化上,唐朝的开放包容和国力强盛使得唐人充满自信,不拘于传统,能够接纳不同的...
唐朝以胖为美的原因是:唐朝上到皇帝喜爱以胖为美,下到百姓跟风也喜爱。且以胖为美显示出唐朝的气度和雍容华贵。唐朝也出了个以胖为美的杨贵妃。唐朝,自618年-907年,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也是比较强盛的几个朝代之一,但是以胖为美,只有唐朝...
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以其繁荣的文化和独特的审美观念著称。2. 唐代的审美观念中,以胖为美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唐朝女子都是胖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有关。3. 唐代的审美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而变化。初唐时期,社会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