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用什么来传递信息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古代人用什么来传递信息?

用快马传递时最安全以及最快的方式,当成本很高,所以这种方式只是官方采用,一般用于军事情报的传递,如果是机密文件,会将内容藏于蜡丸中,由传递者置于头发里。
飞鸽传书是另一种方式,成本低,但安全性也低,很容易被敌方拦截,而且信鸽也会遭到猛禽的袭击。
狼烟烽火安全性高,但所表达的内容有限。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各地诸侯以为天子有难,纷纷率军前来勤王,结果褒姒笑了,诸侯才知道被耍了。后来犬戎攻镐京,再点烽火无人理会,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这个故事像极了“狼来了”的故事。
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用快马日夜不停传递,三天到达长安。本人认为这可信度不高,从广东乘车到湖南与贵州交界,需要两天的时间,而且还是上高速公路的。要知道当时最发达的官道连现在的省级公路都比不了,而且马的速度比不上汽车。本人的观点,当时应该是将荔枝树整棵连根刨起,连同土壤运载车上,这样即便过许多天亦可以保持荔枝的新鲜,过了长江之后再行采摘,快马送到长安。

烽火台、狼烟、邮驿、鸿雁、击鼓等。
1、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2、狼烟
早在宋朝,大宋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就在秦长城上的每个风火太上放上狼粪和柴草,一旦发现有侵略者,就会点燃狼粪和柴草放出信号烟火,这就是狼烟的本意,其实狼粪点燃后并不是能够燃起熊熊大火的样子,而是白色的轻烟,之所以用狼粪是有含义的,军队就能即可做出反映防御。
3、邮驿
驿传是从早期的声光通信和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中国的邮驿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出现了以物示意的通信,奴隶社会发展为早期的声光通信和邮传,到封建社会时,中国的邮驿在世界上已居于前列。

4、鸿雁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鸿雁传书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5、击鼓
击鼓传声,我国最早的军事通信厅式,足采用击鼓以鼓声宋传报军情,在尚代即巳使用。

1、八百里加急

古代最快的信息传输就是这个了。一般每个传令官都会带两匹到三匹的马,以最快的速度奔驰,跑死一匹,就换另一匹,到了驿站以后,立即换三匹马继续奔驰。这种传递,一般用于军事预警,战斗动员等军事行动。 

2、烽火狼烟 

顾名思义,作为历代王朝最高级的预警措施,每个烽火台都会驻守30-50人,备有大量的干草料与狼粪。白天少狼粪,晚上烧干草。用来传达军事危险信息,吸引就近驻地的守军前来援助。 

3、飞鸽传书

属于非正式传输手段,一般用于密探之间联系,多为朝廷鹰犬惯用手段。 

4、钦差任命

一般是由中央下达地方信息的一种官方手段。一般用于官员调动,将领任命,昭告天下,对外交涉等。传输方式比较慢,经过地方钦差都要逗留数日,接受款待,收受贿赂。所以一般半个月的路程都需要三到五个月才能下达到位。 

扩展资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不通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

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通信



  1. 古代人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方法有:快马传递、飞鸽传书、烽火报讯、钟鼓传讯、托人捎信。

  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1、快马

中国古代一般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而要传递的公文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 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

2、飞鸽

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3、烽火

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褒姒一笑,博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

4、钟鼓传讯

钟和鼓,都是打击乐器,通过敲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响。除了作为乐器外,二者均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尤其是鼓,在古代军事领域应用广泛。

5、个人长跑传书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人的长途跑步来完成。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戴宗素有“神行太保”之称,能日行八百里。国外亦有马拉松的故事。



1,八百里加急。
古代最快的信息传输就是这个了。一般每个传令官都会带两匹到三匹的马,以最快的速度奔驰,跑死一匹,就换另一匹,到了驿站以后,立即换三匹马继续奔驰。这种传递,一般用于军事预警,战斗动员等军事行动。
2,烽火狼烟。
顾名思义,作为历代王朝最高级的预警措施,每个烽火台都会驻守30-50人,备有大量的干草料与狼粪。白天少狼粪,晚上烧干草。用来传达军事危险信息,吸引就近驻地的守军前来援助。
3,飞鸽传书。
属于非正式传输手段,一般用于密探之间联系,多为朝廷鹰犬惯用手段。
4,钦差任命。
一般是由中央下达地方信息的一种官方手段。一般用于官员调动,将领任命,昭告天下,对外交涉等。传输方式比较慢,经过地方钦差都要逗留数日,接受款待,收受贿赂。所以一般半个月的路程都需要三到五个月才能下达到位。
都是手打累死我了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
远在周代我国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烽火作为一种原始的声光通信手段,服务于古代军事战争。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内储柴草,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燃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马上派兵相助,抵抗敌人。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答:1、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
  • 在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答: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
  • 中国从古至今所有传递信息的方式
    答: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代有什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答:2、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相传古时用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传给对方,后来改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装书信,于是,就形成了“鱼传尺素”这句成语。“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3、飞鸽传书。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答:古代 靠驿差长途跋涉 信息传递速度慢、信息形式单一。古代主要依靠动物或者人力传递,传递的主要是信件等实物,方法落后,口口相传。1、飞鸽传信,2、鸿雁传书,3、千里马传递,设立驿站,像接力一样,一站一站的接续传递下去,直至达到目的地。4、再不然,就是张榜公告。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
  • 远古时代人们怎么传递信息的?
    答:飞鸽传书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例如我跟用户是朋友...
  • 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答: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且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2、烽火 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
  • 古代用什么传递信息
    答:古代最快的信息传输就是这个了。一般每个传令官都会带两匹到三匹的马,以最快的速度奔驰,跑死一匹,就换另一匹,到了驿站以后,立即换三匹马继续奔驰。这种传递,一般用于军事预警,战斗动员等军事行动。2、烽火狼烟 顾名思义,作为历代王朝最高级的预警措施,每个烽火台都会驻守30-50人,备有大量...
  •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答: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5]快马传书。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
  •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答:1. 羽檄:古代战时插有羽毛的紧急书信,用以加快传递速度。2. 鸡毛信:民间常用的书信传递方式,通过插上鸡毛以示紧急。3. 羽书:官方用于征调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书信,具有官方权威。4. 信鸽传书:利用鸽子这类候鸟,特别是鸽子和雁,进行书信的远距离传递。5. 快马传书:通过快马递送信件,这种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