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按照“统”、“聚”、“活”、“控”“实”五字真言来调整。
  (一)结合实际,资金管理环节“统”
  涉农项目资金统一申报、统一下达、统一考核。按照“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下达、综合考核验收”的要求,由基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在综合本级涉农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本级下年度农业农村需要建设的项目报市级人民政府备案,由市级统一上报省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省级财政根据省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的情况,将相关项目资金下达到对口涉农部门,由部门根据项目下达渠道的规定将项目资金直接下达到县,并负责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工作。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项目主管的同级纪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选业务骨干组成综合考核组,统一验收考核,从而使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拨付、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四者有机区分开来,避免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发生,从机制上堵住项目资金跑、冒、漏、滴的问题。
  (二)资金整合,财政支农力量“聚”
  资金整合,即是变分散投入为集中建设,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的要求,以县为单位,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除扶贫、救灾、救济和中央明确要求直接补贴到农户手中涉农资金不允许整合外,省级其余投入到农村的各级财政资金,可以直接下达到县,只明确建设内容和建设数量,将选点权交由县级政府自主决定,验收时,只考核县级建设质量和项目建设点是否符合要求。同时,为了避免“吃大锅饭”,省级可以从总的资金盘子里拿出不低于20%的资金量,作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那些建设成效的县。县级政府根据项目资金的问题,充分利用好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工程这四个平台,按照“集中连片”建设的思路,将性质趋同、目标接近的资金捆绑打包、拼盘使用,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滚动推进,力争在一定的时期内,将区域内的所有村庄集中打造一片,切实扭转有点上典型,面上难以开花的局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投入特点,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如此,可降低中间成本,减少资金运行过程中“线损”与“耗损”,从而不断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具体而言,本着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县级政府为单位,统筹安排本级财政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整合基点而言,可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为平台;就整合范围而言,除救灾资金等特殊用途资金外,尽可能将所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打包”使用;就整合重点领域而言,可聚焦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领域;就整合方法而言,要坚持统一、严格的申报立项、计划部署、组织操作、执行监督及绩效评价。整合财政支农赞釜关键在于实现相关主体激励相容,打破原有部门界限,这必然涉及各方利益重新调整,有待厘清各职能部门间“利益同构体”关系,核心是明确整合资金的牵头部门。
  (三)改良机制,资金配套方式“活”
  现有财政支农资金配套机制有待改良。财政支农资金分级配套制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值得肯定,但同时衍生的“累退效应”也不容忽视,公平与效率必须兼顾。新时期,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农业支持资金分配机制。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支农的财权与事权相协调。针对基层财政困境,上级政府要有效辨识各级政府的支农边界,适当地放宽财权、压缩事权,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监管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要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高度重视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体地位,通过修正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取缔支农项目地方财政配套等方式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国家支农政策落到实处,财政支农资金有效投放。同时,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帮扶力度,实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大地。简言之,财政要坚决履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正视区域间发展差异,致力于全国范围内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配置。
  (四)加强监管,资金使用全程“控”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力度。长期以来,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重投入、轻效益”的思维定式,“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重事前淮备、轻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行为。很多情况下,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投放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定量评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缺乏有效考核。一些项目建设,由于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奖补配套制存在监管漏洞,造成基层政权时常合谋套取财政资金,并引发道德风险与逆行选择。事实上,尽管各类资金在具体用途上均有清晰的归属管理关系和规则,但实际执行中,条块分割、分散决策的问题依然严重。下一步,要改变以往“事后检查,违纪处罚”的模式,积极吸纳多元主体,创新改良各类手段,实现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从法制、制度、技术等全方位、多视角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具体而言,在事前,要审查把关,有效规范资金管理;在事中,要跟踪监控,切实保障资金安全;在事后,要检查稽核,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合理评估资金效益,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项目和资金的参考因素。
  (五)强化政策,立足三农脚步“实”
  “三农”问题互为表里,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广泛,既要考虑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更要系统辨识政策完备性,有效减少政策偏差,合理规避政策失败。尤其在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相对有限及财政绝对实力相对不足的大背景下,更是要科学化、精细化地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兴农爱农的大浪潮,要对财政支农政策效应进行理性的预判,立足于“三农”发展全局进行政策“顶层设计”,梳理各类政策间交叉性,正视外部性,强调互补性,加强协作性。另一方面,用动态眼光密切关注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现状,若发现由于制定误差而导致政策执行的目标缺失、手段不力、范围模糊等问题,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政策损失放大化。此外,还要关注财政支农政策执行中的多元化情况,聚焦区域差异性与个体异质性,在各级政府提高执行监督力度的同时,提倡部分政策执行与基层情况相结合,增强适用性与可行性。(作者:梁昌斌)

加强日常跟踪监督,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挪用、挤占、套取,防止资金浪费。
规范各类账户管理:
1、加强财政专户管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通知》(财库[2011]1号)要求,切实做好地方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工作;
2、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财政专户开立、变更、撤销等审批管理程序,对违规开设财政专户的,要追究责任;将财政专户统一转归财政国库机构管理,并明确相关业务管理机构的职责分工;
3、制定国库与财政专户之间资金调度、资金运行内控管理、档案资料保管以及定期检查报告等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财政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
4、加强部门和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要进一步清理各部门各单位银行账户,凡是不符合规定设置的账户要一律撤销。各部门各单位开设银行账户要经过财政部门严格审批;
5、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让下属单位代存代管资金,否则按违反财经纪律处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部门银行账户的监控;完善账户日常审批管理制度和年检制度,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各部门各单位银行账户设置。

有必要针对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调整意见。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一)资金数量“变”,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
  最近三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对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相继提出了“三个明显高于上年”,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三个大幅度增加”,即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三个优先”,即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预算内固定资产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各省区市都制定和实施了有关措施,明确了相关比例,特别是对土地出让纯收入、耕地占用税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支持“三农”的指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落实起来,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对各地这三项收入中究竟有多少收入底数不清,不好考核,有的地方甚至把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也纳入了当地“三农”工作的投入,导致“三农”投入的“虚胖”,加之一些地方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文件“三农”、会议“三农”、口头“三农”的问题依然存在,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还有折扣。鉴于多数农业支持政策实施时日尚短的事实,政府也是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相关资金供给,但这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支农资金数量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各类支农政策的补助对象、内容、标准、方式上。以农业补贴为例,粮食直补、种粮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标准时常发生变化。如此,便给基层政府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经常难以适应,无法进行预判,产生时滞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金渠道“散”,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央涉及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与管理的机构包括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发改委等多部委,资金下达地方财政后又相应进行部门对接,呈现系统内纵向流动的局面。实践中,由于各类支农资金来源不同,管理权限也不同,各部门经常“各行其道”,互不沟通,职能重叠。如此,既难以进行统筹管理,又不利于执行监督,更增加运行成本。同时,这种“撒胡椒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也极易造成资金使用摩擦与抵消效应,难以形成合力,继而降低使用效率。究其根源,除历史惯性外,部门利益难辞其咎,都希望在资金博弈过程中坚守并扩大自身资源配置权,继而维持现有格局,关键还是项目不配套、难集中,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
  (三)地方配套“难”,属地政府盼因地制宜
  为激励各级政府提高农业投入积极性,多数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中要求地方政府予以配套。然而,相关机制设计中相对忽略了区域差异性与个体异质性,造成当前财政支农资金配套难的困境。一方面,在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财力短缺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县级财政。很多基层政府抱怨申请项目越多,所需配套资金也越多,既使得职能部门“勉为其难”,又造成决策部门“两难抉择”。另一方面,鉴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少地处粮食主产区的欠发达地区在资金配套上愈发无力。很多地方农业规模越大,所需要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就越多,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也越多。据此,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因可满足资金配套要求,而越早、越快地争取到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反之,越是农业大省越是难以落实资金配套。粮食主产区在承担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重任的同时,也给属地政府带来巨大财政负担。
  (四)使用效率“低”,基层实际操作被迫“违规”
  尽管项目下达和主管的上级部门,对项目建设都有明确要求,但这些项目资金下达基层后,尤其是到了县区和乡镇一级,多数地方还是将这些分散的项目资金集中统一使用,集中力量搞连片开发,集中片区的逐步推进,到了项目验收的时候,无论上面来的是那个部门,检查考核的项目点大体一致。基层的这种“违规”做法倒不失为一种值得总结和推敲的做法,如果像“撒胡椒面”一样的星星点点,倒不如集中力量连片开发。当然,推行这种做法,监管工作必须到位。否则,就容易出现套取资金、打造“面子工程”的现象出现。
  (五)指标规划“乱”,发展规划欠缺科学依据
  尽管目前各地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制定了规划,但规划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的地方,为了争取上面的项目资金支持,所做规划主要是盯住上面的项目,有什么项目做什么规划,导致规划跟着项目跑,影响到当地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有的项目主管部门,过分的强调本部门项目建设的特殊性,要么不允许基层整合,要么凭印象确定项目指标随意性较大,导致一些基层单位为了争取项目资金,跑、送行为时有发生,像这种争取到的项目,很难说在建设过程中不会出现“偷工减料”或克扣的问题。反正项目资金是上面给的、验收也是上面的人来验收,只要一个环节打通了,一般情况下也就“一通百通”。或许这也是目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扭转这种局面,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按照“统”、“聚”、“活”、“控”“实”五字真言来调整。
  (一)结合实际,资金管理环节“统”
  涉农项目资金统一申报、统一下达、统一考核。按照“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下达、综合考核验收”的要求,由基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一由县级人民政府在综合本级涉农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本级下年度农业农村需要建设的项目报市级人民政府备案,由市级统一上报省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省级财政根据省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的情况,将相关项目资金下达到对口涉农部门,由部门根据项目下达渠道的规定将项目资金直接下达到县,并负责组织实施和服务指导工作。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项目主管的同级纪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选业务骨干组成综合考核组,统一验收考核,从而使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拨付、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四者有机区分开来,避免在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发生,从机制上堵住项目资金跑、冒、漏、滴的问题。
  (二)资金整合,财政支农力量“聚”
  资金整合,即是变分散投入为集中建设,加大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的要求,以县为单位,以新农村建设为龙头,除扶贫、救灾、救济和中央明确要求直接补贴到农户手中涉农资金不允许整合外,省级其余投入到农村的各级财政资金,可以直接下达到县,只明确建设内容和建设数量,将选点权交由县级政府自主决定,验收时,只考核县级建设质量和项目建设点是否符合要求。同时,为了避免“吃大锅饭”,省级可以从总的资金盘子里拿出不低于20%的资金量,作为奖励资金,用于奖励那些建设成效的县。县级政府根据项目资金的问题,充分利用好各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工程这四个平台,按照“集中连片”建设的思路,将性质趋同、目标接近的资金捆绑打包、拼盘使用,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滚动推进,力争在一定的时期内,将区域内的所有村庄集中打造一片,切实扭转有点上典型,面上难以开花的局面。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投入特点,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如此,可降低中间成本,减少资金运行过程中“线损”与“耗损”,从而不断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科学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具体而言,本着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的原则,以县级政府为单位,统筹安排本级财政支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整合基点而言,可依托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教育与培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为平台;就整合范围而言,除救灾资金等特殊用途资金外,尽可能将所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打包”使用;就整合重点领域而言,可聚焦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领域;就整合方法而言,要坚持统一、严格的申报立项、计划部署、组织操作、执行监督及绩效评价。整合财政支农赞釜关键在于实现相关主体激励相容,打破原有部门界限,这必然涉及各方利益重新调整,有待厘清各职能部门间“利益同构体”关系,核心是明确整合资金的牵头部门。
  (三)改良机制,资金配套方式“活”
  现有财政支农资金配套机制有待改良。财政支农资金分级配套制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值得肯定,但同时衍生的“累退效应”也不容忽视,公平与效率必须兼顾。新时期,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调整农业支持资金分配机制。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级政府支农的财权与事权相协调。针对基层财政困境,上级政府要有效辨识各级政府的支农边界,适当地放宽财权、压缩事权,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监管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要继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高度重视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主体地位,通过修正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取缔支农项目地方财政配套等方式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国家支农政策落到实处,财政支农资金有效投放。同时,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帮扶力度,实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大地。简言之,财政要坚决履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正视区域间发展差异,致力于全国范围内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配置。
  (四)加强监管,资金使用全程“控”
  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力度。长期以来,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重投入、轻效益”的思维定式,“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重事前淮备、轻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行为。很多情况下,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投放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定量评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缺乏有效考核。一些项目建设,由于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奖补配套制存在监管漏洞,造成基层政权时常合谋套取财政资金,并引发道德风险与逆行选择。事实上,尽管各类资金在具体用途上均有清晰的归属管理关系和规则,但实际执行中,条块分割、分散决策的问题依然严重。下一步,要改变以往“事后检查,违纪处罚”的模式,积极吸纳多元主体,创新改良各类手段,实现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从法制、制度、技术等全方位、多视角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机制。具体而言,在事前,要审查把关,有效规范资金管理;在事中,要跟踪监控,切实保障资金安全;在事后,要检查稽核,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合理评估资金效益,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项目和资金的参考因素。
  (五)强化政策,立足三农脚步“实”
  “三农”问题互为表里,财政支农政策影响广泛,既要考虑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更要系统辨识政策完备性,有效减少政策偏差,合理规避政策失败。尤其在当前我国综合国力相对有限及财政绝对实力相对不足的大背景下,更是要科学化、精细化地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针对当前社会兴农爱农的大浪潮,要对财政支农政策效应进行理性的预判,立足于“三农”发展全局进行政策“顶层设计”,梳理各类政策间交叉性,正视外部性,强调互补性,加强协作性。另一方面,用动态眼光密切关注财政支农政策的执行现状,若发现由于制定误差而导致政策执行的目标缺失、手段不力、范围模糊等问题,要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政策损失放大化。此外,还要关注财政支农政策执行中的多元化情况,聚焦区域差异性与个体异质性,在各级政府提高执行监督力度的同时,提倡部分政策执行与基层情况相结合,增强适用性与可行性。

  • 财政支农的新的建议
    答:要强调依法治农,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确保财政农业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以拓宽农业投资渠道。(二)完善现行财政制度,统筹城乡发展依据统筹...
  • 浅谈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策略 农村信用社支农支小
    答: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集农村闲散资金,引导农村资金流向。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遍布农村各地,最贴近、最了解农民。农民手中有较多的闲散资金,有的因一时找不到合理的投资经营而长期闲置。农村信用社通过吸收农民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农业的投资渠道。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地的实际,...
  • 未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会有哪些变化?
    答:1、提高农业科技投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未来财政支农支出会增加用于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资金,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未来财政支农支出会增加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包括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的...
  • 财政支农资金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
    答: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2008年对种粮农民的两项关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总额达到了633亿元,直接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这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不仅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在直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财政支农资金的运用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的优化和拓宽增收渠道。通过资金...
  • 什么法律规定什么人不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答:法律对农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界定:一、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强化农业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二、要充分运用直接补贴方式,调动农民积极性。三、要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方式,贷款...
  • 发达国家在财政预算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答:发达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与管理经验,对中国政府财政支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的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我们应做好以下工作:一要确保政府财政农业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入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二要加快农业立法工作进程,逐步将财政农业投入法律化,把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 湖南省农业投资条例第四章资金管理
    答:湖南省农业投资条例的第四章着重于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首先,各级政府被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投资管理体系,通过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发挥(第十八条)。县级以上的计划部门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负责编制和下达投资计划,审查批准项目,以及管理以工代赈项目和资金(第十九条)。这些...
  • 财政局农业科上半年工作总结
    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开拓思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全心全意为基层搞好服务。强化资金监管措施,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责任状任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现将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一、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在20*年支农项目及农发项目申报...
  •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研究:以山东省平阴县为例内容简介
    答:平阴县的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策略,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它揭示了资金有效配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强调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对于改进我国...
  •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三农问题都有哪些着力点
    答:针对财政支农资金普遍使用效率不高,尤其是补贴资金,存在着“散”、“乱”等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惠农增收效应。据了解,我国现行很多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