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出自哪一篇

《论语》问答录(178):述而篇第30章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
陈司败: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昭公:鲁国国君,名稠。巫马期:孔子的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党:偏私,包庇。取:同娶。为同姓:鲁国和吴国的国君同姓姬。周礼规定同姓不婚,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的行为。谓之吴孟子:当时称呼国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本姓。鲁昭公娶于吴,姓姬,应称吴姬。为了掩盖同姓通婚的事实,所以称吴孟子。
【译文】
陈国的司败问:“鲁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国司败作揖请巫马期进来,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的错误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位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做吴孟子。要是鲁君也算懂得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巫马期把陈国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是幸运的。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问答】
问:孔子明知鲁昭公娶同姓女是违礼行为,为什么还说昭公“知礼”?
答:陈国的司败问孔子本国国君是否知礼,在涉及国与国关系的场合下,在当时“为尊者讳”的礼制下,他只能笼统地回答说“知礼”,而不能就昭公娶同姓女一事指出昭公违礼。可事后得知陈国司败就此事指责孔子有偏私时,孔子不为自己辩解,只说自己有过,人必知之,是自己的幸事。如此回答,既是代人受过,也体现了“闻过则喜”的精神。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


言行知礼意思
言行举止
知礼懂礼

意思是: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弟子《论语》第七篇《述而》。

扩展资料: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这一章是讲孔子遇到有一个人来问他,这个人叫『陈司败』,陈是陈国,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陈蔡绝粮,陈是陈国。陈国有一个人是个官员,他官职是司败,司败就跟司寇是一类的,那是很高的官职,如同像宰相一样的高官。

他来问孔子,说鲁昭公,这是鲁国的,孔子是鲁国人,鲁『昭公知礼乎?』这样问孔子。他也是想要考考孔子,看看孔子怎么回答,甚至他也有点想刁难孔子的味道。

因为孔子是鲁国人,而鲁昭公确实有干过一次违礼的事情,所以陈司败提出鲁昭公来问孔子,说你们这个国家的国君知不知礼?要知道鲁国是周公的属地,周公制礼,那周公后代应该最知礼才对,所以你看陈司败问这个事情。

鲁昭公是周公之后,他曾经娶了吴国泰伯之后,这是吴家小姐,他娶了这个小姐,其实这个小姐跟他同姓。按照《周礼》,同姓,姓氏相同的不能够结婚,这是《周礼》规定的。

鲁昭公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泰伯是周公伯祖,泰伯是周公的爷爷的哥哥,叫伯祖,因为什么?周公的父亲是文王,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个兄长,泰伯是他的其中一个哥哥。

王季的父亲看到文王,就是自己的孙子有帝王之相、有圣人之相,所以很想把王位传给王季,将来能够文王继位。那么王季两个哥哥知道了,于是就为了帮助父亲实践他的愿望,两个人走了,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所以很自然的王位就传到王季那里,这是什么?孝悌,很难得!

孔子很赞叹,说王季两位哥哥能以天下让,这个礼让达到了极处。如果他们不走,可能父亲不好意思传王位传给王季,现在他们一走了,王位很顺利传给他,才有后来文王和武王,文王生武王、生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盛世。所以泰伯是周公的伯祖,当然都是姓姬的,姬姓。

昭公与吴俱为同姓,他娶的这个太太也是跟他同姓,姓姬的,依周礼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吴女为夫人,这就是违礼了。所以陈司败在这里问:昭公知礼乎?其实他心中是指这个事情来考考孔子,甚至刁难刁难他。

『孔子曰:知礼。』孔子答,说鲁昭公知礼。那显然这个话是答错了。为什么答错?这是有孔子的用心,我们等一下看。司败听到孔子这么回答,他不好意思再问下去了。

等孔子离开了之后,『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这个揖,是向孔子的弟子巫马期作揖,这也是很懂礼貌了,「而进之」,进之就是向他说话。

『曰』,这是陈司败讲的,『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这个党就是私党,结私党,我们讲结党营私,君子不干这个事情。难道君子还会有私党吗?这个意思是指孔子是不是跟鲁昭公结私,所以为鲁昭公来开脱?本来鲁昭公违礼了,孔子还说他知礼。



陈国的最大司法长官在一番寒暄后问起鲁国已故国君昭公的公案来,说:先生认为贵国的昭公是否算得知晓礼呢?孔子认为人都死了,又谥为昭公,于是说:昭公, 肯定是知晓的。孔子说完就走了,这位司败趁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还没离开的时候就作揖建言了:我听说真正的君子是不媚俗而崇拜权势的,难道如今的君子也不免俗 了?贵国的昭公与吴姓同为姬姓的后代,他却娶了个叫吴孟子的女子,这是明显违背西周以来礼制的呀。巫马期

  • 论语第七章原文?
    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近,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 有关《孔子游春》的论语
    答: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子曰:“...
  • 论语第七章怎么翻译
    答:32、【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33、【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答:陈司败问孔子曰:“鲁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退而揖巫马旗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鲁君娶吴女为夫人,命之为孟子。孟子姓姬,讳称同姓,故谓之孟子。鲁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梁鳣字叔鱼。少孔子二十九...
  • 君子六事
    答:我们看孔老夫子是如何做的。《论语·述而篇》第31章记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周游列国...
  • 我欲仁,斯仁至矣;苟有过,人必知之
    答: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
  • 推荐三则论语
    答: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
  • 论语第七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七章怎么翻译
    答:32、【原文】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 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33、【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答:他谦称道,说起圣与仁,自己还愧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自己也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自己也会不感疲倦地去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原文节选: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
  • 孔子有一句赞扬学生的话,甚至称其为自己的老师,是哪句?
    答:“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雍也》)马上承认自己的认识不如冉雍的认识全面、深刻。“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