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虞世南的资料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贞观十二年(638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 4卷,收入 《四明丛书》。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3]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本名
虞世南
别名
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

伯施
所处时代
南北朝→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虞寄
继父
快速
导航
主要影响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人际关系后世纪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笃志勤学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像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6]
遵守礼法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7],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8]
二虞入京
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9]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10]。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11]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13],虞世南又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14][15]
刚烈敢谏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16][17]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武德五年(622年),与裴矩撰《凶吉书仪》[18]。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21]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22]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23]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24]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25]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赋。[26][27]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28]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29]
深受追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31]
虞世南题跋像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32](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31][33]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34]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35]。[3]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为第二等。[3]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为功臣上等。[3]
主要影响
文学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37]
虞世南头像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说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38]
被遗忘的三个诗人:大唐开国第一诗,是谁写出来的?
最爱历史
赞62
阅读1.2万
书法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下品”,评价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孔子庙堂碑
《述书赋》云:“永兴(虞世南)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认为他晚年的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人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39]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思想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40]
藏书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主编《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饰、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又奉敕参撰《群书治要》50卷,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收藏品钤有“世南”等印章[41]。
虞世南书法
著有《兔园集》10卷,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诗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42]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诗》编其诗1卷[43],《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39]。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历史评价
封德彝:世基(虞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许善心)之死,敬宗(许敬宗)舞蹈以求生。[45]
虞世南半身像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30]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③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30]④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30]⑤虞世南学综古今,行笃终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46]⑥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47]
褚亮:笃行扬声,雕文绝世。网罗百世,并包六艺。[48]
裴行俭: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49]
李嗣真: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吴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50]
白居易:国朝以来,有刘德威、张文瓘、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51]
张怀瓘:伯施隶行草入妙。[52]
贾耽: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飕飔,阔白如波长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53]
裴敬: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
刘昫:①虞永兴之从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阳翟之依薛举,盖大渴不能择泉而饮,大暑不能择廕而息耳,非不识其饮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烛天下,群贤雾集,人之所奉,方得跃鳞天池,擅价春山,为一代之至宝,则所托之势异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际;褚河南父子,箴规献替,洋溢于贞观、永徽之间。所谓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30]②猗与文皇,荡涤苍昊。十八文星,连辉炳耀。虞、褚之笔,动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弥新。[30]
宋祁:文本才猷,世南鲠谔,百药之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4]
岑宗日:世南潜心羲之,盖若颜子之亚圣。[54]
司马光: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上尝称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55]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56]
虞世南
米芾:虞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意虽清,而精气疲困。[57]
洪迈: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58]
高棅: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二陆,不信知言矣乎?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殆所谓圆融整丽,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至如“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又《长春宫应令》云“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下后世哉![59]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60]
许学夷: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按《唐书》:“世南文章婉缛,慕徐陵。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门:‘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也奉诏。’帝曰:‘朕试卿耳。’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灵座焚之。”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盖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61]
褚人获:学士虞世南文学迈世。[62]
曹树德:右军工书穷神化,嫡派相承虞永兴。内含刚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释,置之座隅忘朝昏。如与有道相接对,顿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监擅众长,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论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兰亭茧纸空复空,即此已可追其踪。晚近俗书体尤弱,妩媚祇成俳优风。临摹虽工神气失,枯枝断梗将无同。书法与世相流转,识者观此忧忡忡。[63]
轶事典故
以身请代
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65],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时人因而都称赞他。[66]当时,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虞世南伏地而行请求替兄受死,许善心被处死,许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时人以此为话柄。[67]
虞世南全身像
君臣相梦
虞世南逝世几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像平生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之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68]
博闻强记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它没有错一个字。[69]
虞世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70]
伯牙子期
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71]
虞世南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72]
身兼五绝
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
忠谠(忠诚正直)
友悌(能与兄弟相友爱)
博文(通晓古代文献)
词藻(诗赋)
书翰(作书)[73]
人际关系
父祖
祖父:虞检,南梁始兴王咨议。[5]
生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兼东扬、扬二州大中正。卒赠侍中,谥号“德”。[5]
继父:虞寄,虞世南叔父,因无子,便收养虞世南为子。官至中书侍郎。[5]
兄弟姐妹
虞世基,隋炀帝时官至内史侍郎、金紫光禄大夫。[5]
虞氏,嫁陆某。一子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另有一子,为“草圣”张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74]
虞秀姚,嫁朝议郎行右卫府长史萧鉴(后梁世宗萧岿之孙)。[75]
后世纪念
虞世南去世后,其在慈溪鸣鹤镇的故宅被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据《慈溪县志》记载:虞世南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国公袁韶墓约350米,东临里杜湖,西依青龙山,北邻白虎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30]
《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纠错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内史侍郎世基弟也。
[2] 《谥法考》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温柔圣善曰懿。
[3] 《唐会要·卷四十五·功臣》.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11-26]
百科星图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系
唐朝十八大学士
全部
杜如晦
房玄龄
于志宁
苏世长
薛收
褚亮
陆德明
姚思廉
孔颖达
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颜相时
许敬宗
查看
更多
最爱历史
知名原创历史作者
被遗忘的三个诗人:大唐开国第一诗,是谁写出来的?
王绩死后六年,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王绩的哥哥王通的孙子王勃出生。日后,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他们与陈子昂共同点亮初唐诗坛光辉璀璨的星空。
阅读1.2万
hot
游武当仙山,享福寿康宁
new
百科校园开学季,等你来参加!
权威
百度百科8月十大热词发布!
词条贡献统计
本词条由网友阿冷阳创建,小麒涵、百大湾区、微微妈咪f、w_ou等参与编辑。 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3]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本名
虞世南
别名
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

伯施
所处时代
南北朝→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虞寄
继父
快速
导航
主要影响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人际关系后世纪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笃志勤学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像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6]
遵守礼法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7],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8]
二虞入京
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9]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10]。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11]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13],虞世南又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14][15]
刚烈敢谏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16][17]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武德五年(622年),与裴矩撰《凶吉书仪》[18]。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21]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22]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扩展资料: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

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执着且向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被称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3]
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本名
虞世南
别名
虞文懿、虞永兴、虞秘监

伯施
所处时代
南北朝→隋朝→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人物关系
虞寄
继父
快速
导航
主要影响历史评价轶事典故人际关系后世纪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笃志勤学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于陈朝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陈朝官至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5]
虞世南像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著名文学家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6]
遵守礼法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世南的父亲虞荔去世[7],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
到了守丧期满除服,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8]
二虞入京
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除任西阳王友。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朝京师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当时隋炀帝杨广还是晋王,听到他们的名声,杨广与秦王杨俊征召的文书一起送到,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9]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秘书郎,升迁为起居舍人。与虞绰、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10]。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11]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12]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13],虞世南又被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黄门侍郎。[14][15]
刚烈敢谏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虞世南被授任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天策上将,并建立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16][17]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
武德五年(622年),与裴矩撰《凶吉书仪》[18]。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太子中舍人。[19][20]
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转任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秘书少监。[21]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22]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23]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基转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24]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25]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天变”。虞世南以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康国进献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赋。[26][27]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28]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29]
深受追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优诏允许,仍授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31]
虞世南题跋像
同年五月二十五日[32](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31][33]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2][34]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35]。[3]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为第二等。[3]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唐德宗定为功臣上等。[3]
主要影响
文学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徐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37]
虞世南头像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以及《出塞》(一说为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代沈德潜在评论《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38]
被遗忘的三个诗人:大唐开国第一诗,是谁写出来的?
最爱历史
赞62
阅读1.2万
书法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唐人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下品”,评价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孔子庙堂碑
《述书赋》云:“永兴(虞世南)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认为他晚年的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人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39]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思想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40]
藏书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主编《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饰、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又奉敕参撰《群书治要》50卷,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收藏品钤有“世南”等印章[41]。
虞世南书法
著有《兔园集》10卷,另有诗文集10卷行于世。原有诗文集30卷,由褚亮作序,[42]但已散失不全。《全唐诗》编其诗1卷[43],《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39]。民国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 《四明丛书》。
历史评价
封德彝:世基(虞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许善心)之死,敬宗(许敬宗)舞蹈以求生。[45]
虞世南半身像
李世民:①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30]②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③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30]④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备,文为辞宗,夙夜尽心,志在忠益。[30]⑤虞世南学综古今,行笃终始,至孝忠直,事多宏益。[46]⑥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47]
褚亮:笃行扬声,雕文绝世。网罗百世,并包六艺。[48]
裴行俭: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49]
李嗣真: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吴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50]
白居易:国朝以来,有刘德威、张文瓘、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51]
张怀瓘:伯施隶行草入妙。[52]
贾耽:书之中虞书巧,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怀素只攻颠,岂类张芝惟创草。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飕飔,阔白如波长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青箱中至宝。[53]
裴敬: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
刘昫:①虞永兴之从建德,李安平之佐公祏,褚阳翟之依薛举,盖大渴不能择泉而饮,大暑不能择廕而息耳,非不识其饮憩之所。及文皇帝揭三辰而烛天下,群贤雾集,人之所奉,方得跃鳞天池,擅价春山,为一代之至宝,则所托之势异也。隋掌郢握,曷有常哉!二虞昆仲,文章炳蔚于隋、唐之际;褚河南父子,箴规献替,洋溢于贞观、永徽之间。所谓代有人焉,而三家尤盛。[30]②猗与文皇,荡涤苍昊。十八文星,连辉炳耀。虞、褚之笔,动若有神。安平之什,老而弥新。[30]
宋祁:文本才猷,世南鲠谔,百药之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4]
岑宗日:世南潜心羲之,盖若颜子之亚圣。[54]
司马光: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上尝称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55]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56]
虞世南
米芾:虞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意虽清,而精气疲困。[57]
洪迈: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58]
高棅: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二陆,不信知言矣乎?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殆所谓圆融整丽,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至如“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又《长春宫应令》云“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下后世哉![59]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60]
许学夷: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按《唐书》:“世南文章婉缛,慕徐陵。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门:‘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也奉诏。’帝曰:‘朕试卿耳。’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此诗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其灵座焚之。”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盖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王褒、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61]
褚人获:学士虞世南文学迈世。[62]
曹树德:右军工书穷神化,嫡派相承虞永兴。内含刚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释,置之座隅忘朝昏。如与有道相接对,顿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监擅众长,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论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兰亭茧纸空复空,即此已可追其踪。晚近俗书体尤弱,妩媚祇成俳优风。临摹虽工神气失,枯枝断梗将无同。书法与世相流转,识者观此忧忡忡。[63]
轶事典故
以身请代
江都之变时,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65],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时人因而都称赞他。[66]当时,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虞世南伏地而行请求替兄受死,许善心被处死,许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时人以此为话柄。[67]
虞世南全身像
君臣相梦
虞世南逝世几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像平生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之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68]
博闻强记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它没有错一个字。[69]
虞世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70]
伯牙子期
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71]
虞世南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72]
身兼五绝
李世民曾称赞虞世南有超世之才,身兼五绝:
忠谠(忠诚正直)
友悌(能与兄弟相友爱)
博文(通晓古代文献)
词藻(诗赋)
书翰(作书)[73]
人际关系
父祖
祖父:虞检,南梁始兴王咨议。[5]
生父:虞荔,官至太子中庶子、大著作兼东扬、扬二州大中正。卒赠侍中,谥号“德”。[5]
继父:虞寄,虞世南叔父,因无子,便收养虞世南为子。官至中书侍郎。[5]
兄弟姐妹
虞世基,隋炀帝时官至内史侍郎、金紫光禄大夫。[5]
虞氏,嫁陆某。一子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另有一子,为“草圣”张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昶,官至工部侍郎。[74]
虞秀姚,嫁朝议郎行右卫府长史萧鉴(后梁世宗萧岿之孙)。[75]
后世纪念
虞世南去世后,其在慈溪鸣鹤镇的故宅被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画像。他的子孙便迁居长安。据《慈溪县志》记载:虞世南故宅位于鸣鹤解家自然村村北的定水寺,距越国公袁韶墓约350米,东临里杜湖,西依青龙山,北邻白虎山,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史料索引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30]
《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纠错
参考资料
[1] 《旧唐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隋内史侍郎世基弟也。
[2] 《谥法考》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温柔圣善曰懿。
[3] 《唐会要·卷四十五·功臣》.国学导航 [引用日期2014-11-26]
百科星图发现万物之间的联系
唐朝十八大学士
全部
杜如晦
房玄龄
于志宁
苏世长
薛收
褚亮
陆德明
姚思廉
孔颖达
李玄道
李守素
虞世南
蔡允恭
颜相时
许敬宗
查看
更多
最爱历史
知名原创历史作者
被遗忘的三个诗人:大唐开国第一诗,是谁写出来的?
王绩死后六年,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王绩的哥哥王通的孙子王勃出生。日后,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他们与陈子昂共同点亮初唐诗坛光辉璀璨的星空。
阅读1.2万
hot
游武当仙山,享福寿康宁
new
百科校园开学季,等你来参加!
权威
百度百科8月十大热词发布!
词条贡献统计
本词条由网友阿冷阳创建,小麒涵、百大湾区、微微妈咪f、w_ou等参与编辑。 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内容均由网友贡献,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 详情

  唐朝书家——虞世南

  虞世南: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字伯施。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把虞世南召来说:「朕近日来,已命人将大明宫的巨幅屏风装饰一新。你才思敏捷,书法精妙,快把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传用工楷写在屏风之上。」唐太宗边说着便拿出稿本,把这些烈女的主要事迹一一介绍给虞世南听。虞世南听完圣意,来到大明宫,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一边挥毫,一边构思,在屏具上写了起来。为了保持脸部与屏面平行,虞世南忽而垫凳而上,忽而又弃凳蹲下,笔法纯熟,姿态稳健。只花了一昼夜的功夫便完成了任务。虞世南写毕屏风,犹无倦意,细心校阅一过,竟一字不误,一笔未改!

  他的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可与《兰亭序》比美。

  1、《孔子庙堂碑》:楷书,为历代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唐高祖李渊武德和九年(公元626年)十二月立碑。记唐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

  2、《汝南公主墓志铭槁》:行书,温润圆秀,笔意近似宋代米芾,所以也有说是米芾的临本。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书。

虞世南诗集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1]

  • 初唐四大家是谁?
    答: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1、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
  • 虞世南整理国家藏书
    答:除了学术贡献,虞世南也是一位书画收藏家,家中珍藏了许多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图籍。他的藏品上常常可见“世南”等印记,彰显了他的个人风格。他的书法技艺与欧阳询齐名,两人并称为“欧虞”,对后世书法爱好者有着深远的影响。虞世南的传世碑帖作品,如《孔子庙堂碑》和《破邪论》等,至今仍被书法爱好者...
  •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兄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的全文翻译
    答:http://www.jledu.com.cn/book/lswk/book/Xts1/Xts1_27.htm http://www.jledu.com.cn/book/lswk/book/Xts1/Xts1_28.htm http://www.jledu.com.cn/book/lswk/book/Xts1/Xts1_29.htm 虞世南的资料全在那了 http://www.jledu.com.cn/book/lswk/book/Xts1/Xts1_30.htm ...
  • 虞世南唐初四大家
    答:首先,我们提到的是欧阳询,他生于公元557年,逝于641年,字信本,是潭州临湘人。他以楷书见长,被誉为唐人楷书的第一大家,其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为“欧体”。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至今仍被书法爱好者所推崇。虞世南,生于公元558年,逝于638年,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
  • 《蝉》译文!!!
    答:《蝉》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 作者虞世南《蝉》的中心思想
    答:《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
  • 虞世南《蝉》的主旨是什么???
    答: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这是一首...
  •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答: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释:垂緌(ruí):低垂着触须。緌,古人结在颔下的...
  • 唐代四大书法家
    答:欧阳询 颜真卿 虞世南 柳公权
  • 蝉诗句蕴含着怎样的志向?
    答:唐诗《蝉》暗示着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行志趣。《蝉》唐代 虞世南 原文: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