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末维新时代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日本幕末维新时代历史

日本幕末维新始末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60pt 70pt 80pt 90pt 100pt

历史背景

1844年(弘化元年),荷兰国王致函幕府,举述世界局势的发展,劝告日本“开国”,幕府置之不理。1853(嘉永六年),培里(MathewC Perry)率“黑船”四艘进入三浦半岛的浦贺港,(横滨之南),,携带致“日皇国书”,要求开国通商,幕府在大炮威吓下屈服,受理国书,但言明至明年春天来长崎再议。老中阿部正弘这次打破了先例,向朝廷及诸侯徵询“开国”的意见。但开国与攘夷两论对立,幕府踌躇不决。其间俄使(Euphimius Putiaine)也率领军舰四艘开入长崎,要求划定俄日国界,开港通商,幕府极为狼狈。



1854年(安政元年)3月,培里依约再率军舰进入江户湾,要求答覆。幕府被迫在横滨签订“日美亲善和约”(神奈川条约),约定开放下田,箱馆二港,供几淡水,粮食,保护漂流船员,准许美人上岸游览,美国可派领事驻下田。此一条约附有最惠国条款,为日本不平等条约之嚆矢……



----以上节录自《日本史》



日本的江户时代采锁国政策,甚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发展出纯日本风格。但是在日本安乐和平的日子中,世界情势大变,欧美的民主及资本主义已形成风潮,并积极向海外拓张。日本偏偏是死硬排外,结果勒,当然是被列强KO,并且趁机勒索,从此一段悲惨生活……



黑船之后,日本的大门被迫打开,加上后来维新,整个时局大变,但幕府与的维新政府适逢递嬗,也没好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一片新旧交替,东西杂沓之中,以致於整个民生、经济、政治有好一阵子是乱七八糟的。



比古捡到剑心时说的,武士沦为浪人或盗匪,是很平常的现象。政治一片诡谲、争权、暗杀不断,民生也因经济转型而拉长贫富差距,官方的照顾与约束力反不如幕政之时,人民的知识及世界观倒是渐渐开放了……



浪客剑心的背景就在这一片混乱中构成……





19世纪中期,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天皇、将军、大名(诸侯)、武士构成了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当时,是由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天皇只不过是傀儡罢了,甚至有人在幕府统治的数百年内不知天皇的存在!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德川家族拥有全国1/4的土地,此外的全部土地,分封给260多个大名,大名的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拥有许多武士作为家臣。天皇是精神上的最高权威!但是他的领地是幕府给的,领地的支配权也掌握在木官吏的手中!占全国80%的人命是农民,是封建地主压迫的对象。农民的生活极其困苦,从18世纪后半期,大规模的斗争叠起,1837年爆发有名的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平民起义,起义者发表檄文,谴责幕府暴政,可惜的是在一天之内就被镇压!但是,因为他发生在日本经济中心和幕府统治重镇大阪,影响很大,所谓“一片叶可知天下秋”,此次起义显示了幕府统治的严重危机!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领的舰队抵达日本,驶入江户的蒲贺海面,开空炮示威,声震如雷,要幕府缔约通商。日本朝野惊慌失措,幕府为炮火的威力所胁迫,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条件!次年,幕府同美国签定了《日美亲和条约》,1858年又缔结《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时俄、荷、英、法也迫使日本缔结同样的条约。日本的民族的独立受到威胁!从而促使了“武装倒幕” 在日本同西方列强签定一系列条约后,打开了日本的港口,同时日本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引起了生活必须品的物价飙升。日本人民生活变得相当困难!



日本人民仇视外国侵略者,更痛恨引狼入室的德川幕府!以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长州番武士高衫晋作于1862年远航中国,目睹满清遭受列强压迫,沦为半殖民地的现状,激发其危机意识。回国后,即领导藩内的武士开展倒幕运动,组织以平民和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剑心曾是其中一员。当时日本发生过多次排外行动。1862年,高衫参加了火烧英国使馆的行动。1863年长州番在下关多次炮击外国船只。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舰队进攻长州下关,长军战败,其后不久,幕府又发动了第一次征长战争。长州的守旧势力趁机夺取藩政,向幕府投降谢罪。12月15日,高杉在马关功山寺以八十人起义,短短三个月即横扫整个长州,夺回了政权。1866年,幕府发动第二次征长战争,出动二十几个藩十五万大军,沿大岛口、艺州口、石州口、九州口四路进兵,故又称“四境战争”。高杉担任长州海军总督兼九州口参谋,以一当十,获得全胜,并于次年1月,逼降征长主力小仓藩。4月,高杉肺结核病发作去世。



1864年,坂本龙马在长崎龟山创立了商社“社中”,又名“龟山社中”,也就是后来声名显赫的“海援队”。“海援队”不仅仅是商务贸易组织,它是尊王志士们的总联络站和情报站。利用“海援队”,龙马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尊王倒幕运动中去,并反复奔走,终于促成了长州和萨摩的同盟、土佐和长州的同盟,把四强藩中的三个有机地联合起来。



经过几次战争,倒幕派受到事实的教训,认识到势力悬殊,盲目排外无济于事。他们知道不开国并发展经济、强大国力,亦无以抵御列强。于是用与外国通商的机会,推动日本的进步,于是转而全力倒幕! 人民是倒幕的决定性力量。在1860-1867年间,日本爆发了93次农民起义。1866年5月,爆发了大规模的市民暴动,从兵库开始,席卷大阪,江户等广大地区!大阪被捕的市民高呼:“这次暴动的元凶就是将军!”幕府在日本人中孤立了!



英国见幕府大势已去,又以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为前车之鉴,担心丧失已经取得的利益!于是支持倒幕运动,确定援助从上到下的改革!



幕府力求保持自己的地位,从1864年起,两次武力征讨倒幕派的据点——长州藩。1867年10月,倒幕力量联合起来,以年幼的天皇睦仁的名义发布讨伐幕府的诏书。1868年1月,在京都郊外的伏见、鸟羽一战,幕府军以3:1的优势与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的倒幕派交战,结果幕府军被击败。德川庆喜将军逃回江户。同年5月,倒幕派占领江户,德川庆喜投降。9月,天皇睦仁改年号为“明治”,又改江户为东京,次年迁都东京!

[第2楼]

--------------------------------------------------------------------------------
默认字体 9pt 10pt 11pt 12pt 13pt 14pt 15pt 16pt 17pt 18pt 20pt 25pt 30pt 35pt 40pt 45pt 50pt 60pt 70pt 80pt 90pt 100pt

德川幕府 1192~1867年日本的将军政府。1185年源赖朝取得全国军事霸权,7年后称将军,在镰仓开创幕府,掌握军事、行政和司法实权。镰仓幕府垮台后,足利尊氏于1336在京都室町建立幕府,史称足利幕府。后来由于军阀割据,这个幕府日益衰微。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它是日本从来不曾有过的极为强大的中央政府,不但操纵天皇,控制大名,而且掌管外交事务。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把军政大权奉还天皇,日本的幕府时代结束。



明治维新前,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之下,是一个闭关、落后的封建国家。当时,将军是最大的封建主,掌握国家大权,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为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德川幕府多次颁布“锁国令”,实行锁国政策,几乎完全隔绝了日本和外部世界的交往。它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日本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倒幕派 倒幕派产生于日本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的背景下,其主要来自于接触西方先进思想较早的西南诸藩的中下级武士。这些武士中的不少人已与新兴资本主义发生联系,最关心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幕府的腐朽专制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及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悲惨命运的前车之鉴,使他们担忧国家的命运,思考日本的出路。最初,他们曾经希望幕府拥戴天皇,进行改革,实现民族振兴。但到1858年幕府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订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这些志士便萌生了倒幕思想,形成了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如首倡武装倒幕的吉田松荫就曾愤怒地怒斥幕府:“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他认为,“只有那些不再为封建主效力的浪人、爱国的豪农富商和粗食陋衣的农民等出身卑贱者,即被称为草莽的人们,才能献身于救国斗争”。1858年,吉田松荫被幕府杀害,这更坚定了人们的倒幕决心,倒幕派号召人们用武力集中力量打倒腐朽的卖国政府,进行社会改革。(注:维新派是众多倒幕派势利中的一支)



倒幕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一些对幕府统治不满、赞成改革的大名的支持,他们先后掌握了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的政权,建立了倒幕武装。首先,吉田松荫的学生高杉晋作在长州藩组织了第一支草莽武装—“奇兵队”。这是由爱国武士、豪农富商、农民、渔民、猎人、僧侣等组成的新兴队伍。长州藩成了倒幕运动的基地。在1864—1866年间,幕府曾两次征讨这一地区,结果第二次征讨以失败告终。幕府征讨长州的失败,大大鼓舞了其他反幕府的藩主,他们纷纷联合起来,组成联盟,势力日见壮大。1867年,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中得到密旨,准备讨伐幕府,并组织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即明治政府。幕府表面上同意奉还大政,暗中却积极策划反扑。1868年1月27日,以萨摩、长州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伏见、鸟羽之战”),德川庆喜(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位将军)败走江户。天皇军乘胜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此,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不久,江户改名为东京,成为日本首都。



新撰组 辨名,是“新撰”还是“新选”?“新党”当然是意译;然而“新撰组”、“新选组”同时在日文中出现,究竟哪个才是正名呢?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据日本学者最近的考证,“新撰组”才是正确的名称。至于“新选组”的由来,是近藤勇在家信中这样写道的(你可以称呼他“白字局长近藤”)。



来历,从“壬生浪”到“壬生狼”。德川幕府为了对付勤王志士,招募大批浪人,在京都组织了浪士队。虽然浪士队成立不久就因种种原因解散了,但有部分浪人成为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会津藩主)的部下,以维持京都治安为明目,成立了新撰组。新撰组最早的基地是在京都附近的壬生村,因此被称作“壬生の浪士”,但不久他们的残酷狙杀倒幕志士就使人人胆战色变,于是“壬生浪”也逐渐变成了“壬生狼”的。新撰组的第二个据点,是京都本愿寺。



血腥,岛原料亭之变!新撰组组织初期,由三位局长共掌内务,即芹泽鸭(?~1863)、近藤勇(1843~1868)和新见锦,其中以芹泽权力最大。1863年(文久三年)9月14日夜,芹泽在京都岛原地方的料亭中,与情人阿梅幽会,大醉共寝。夜半,风雨大作,近藤勇、土方岁三、山南敬助、冲田总司、原田左之助共五人突然袭至。芹泽虽身为神道无念流的高手,但醉中仓促应敌,终于倒在了血泊之中。此后不久,新见锦被怀疑与袭杀芹泽有关连,被迫切腹,近藤勇遂独掌新撰组大权。



残酷,高台寺党与内部整肃。芹泽之死,据传是因为他过于心狠手辣,冷酷无情,连新撰组内都人人自危。但是如果这样解释的话,新见又为何被逼切腹呢?近藤夺权的理由,或许朋友们可以在“幕末十大剑术流派”一章中找到新的端倪。其实近藤上台以后,新撰组内部的整肃更为残酷。譬如说据传为津藩藩主藤堂和泉守私生子的藤堂平助(1844~1867),他因为厌恶幕府狙杀队的身份而脱组,成为洛东高台寺的卫士。和他一起逃走的还有不少人,统称“高台寺党”—不过据说这些人不久就被近藤派无情地镇压了。顺便提一句,在KOEI的《维新之岚》中,藤堂平助的剑道高达90—不要惊讶,这是新撰组中最低的记录。近藤勇是98,永仓新八是92,土方岁三是95,冲田总司是100!新撰组真是个可怕到令人神往的组织! 诚忠,矛盾的思想源泉。新撰组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最早有统一制服的组织。他们的旗帜,是白底,上有红色横纹,下有红色山形折纹,中间一个大大的“诚”字;其服装亦由旗帜的样式转化而来:在衣袖和下襟,均有连绵不断的山形折纹。“诚”,是新撰组思想之旗,但“忠”,才是其思想之源。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一帮幕府的走狗,嗜血如命,杀人如麻。不,他们是狼,而不是狗,他们有自己独特但完整的思想体系。那就是尊王、攘夷、护幕。攘夷不必多说了,连高杉晋作、坂本龙马之类的革命家最初都曾怀抱着攘夷思想,何况近藤之流不读书的人。但尊王和护幕这对矛盾的统一,却实在让人有点摸不到头脑——也许接近公武合体的思想吧。 血祭、非情的池田屋之斩!使新撰组名声大噪的,是元治元年(1864)发生的池田屋事件。6月5日夜,三十余名攘夷志士集合于京都一间名为池田屋的小旅馆开会,会议内容主要包括:1、乘狂风之日在京都纵火;2、趁乱突袭御所,斩杀佐幕的中川官亲王、京都守护职会津藩主松平容保等人;3、劝说天皇离开幕府的控制范围;4、奉天皇的命令发动倒幕战争;5、袭击新撰组屯所,夺回被捕的同志古高俊太郎。然而,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及内容,经过严刑拷打,已经从古高俊太郎口中泄露了出去。当晚,新撰组全体集合于八坂神社,由局长近藤勇亲自带队,奇袭池田屋。开会的志士们当场有七人被斩,剩余二十多人大部被擒。新撰组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浪客剑心追忆篇中有对于此次事件的详细描写) 人殉,最终的败亡。新撰组虽然厉害,但逐渐不少倒幕派人斩(刽子手)也出现了,而且作为幕府下属半警察性质的团体,其命运不能不随着幕府的败亡而败亡。新撰组几乎参加了戊辰战争中的每一仗,先是伏见、鸟羽会战,失败后据守大坂城;由于将军德川庆喜的阵前逃亡,大坂已不可守,于是再退至江户,与彰义队遥相呼应。彰义队被大村一日荡平,新撰组又在甲府、下总等地数度战败,损失惨重,逃至会津。然而,奥羽越列诸藩在新政府军的讨伐下也倾刻崩溃,土方岁三率领新撰组余部(近藤勇已先在甲州之战中被捕)北依大鸟圭介(与榎本武扬等在北海道闹独立)。五稷郭之战,土方被乱枪打死,新撰组遂亡,真正成为了德川幕府的殉藏品。



回想,正反两面的悲壮。有人认为,新撰组的悲剧,产生在于混淆了德川氏与德川幕府这两个概念,八王子千人队把对德川氏的忠心推广而成为对德川幕府的忠心,于是成为新时代的反动者。然而,在日本,对整个维新运动的看法也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曾有部电视剧中的情节,一个萨摩出身的老太太和一个会津出身的老太太,互骂对方祖先为叛贼,而称自己的祖先为官军—新撰组代表了正义吗?

银魂是EG的...求真实的话这个不符合要求囧
但时间构成设定在幕末,也有新撰组和维新,只不过名字都被改了
EG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幕末时期的著名人和事
你可以百科一下银魂,在相应人物后面有标注

天保异闻妖奇士也是幕府时期的

新撰组在动漫中都被美化了很多...总不能满目解释朝天月带头...
要真实的话最好找时代剧来看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德川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德川时代,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十分缓慢,但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显著的。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商业性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业中占的比重显著提高。特别是靠近大城市(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一些地区,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世纪上半期已超过稻米的种植面积。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同农业分离。随着商业性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发展,商品交换关系也日益频繁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全国市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经营“木棉寄屋”的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商业资本进一步控制生产的形式是“换棉”和“出机”。“换棉”即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指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里织成布匹,商人则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手工工场,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即女工从事生产。幕末,由包买主直接控制生产从事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经营方式,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如浓尾、泉州地区的棉织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总的说来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他们或者雇用工人自营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征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与新兴地主,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处于幕藩领主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动力。在德川时代日本共发生2809次农民暴动,幕末农民暴动更加频繁,仅1801—1867年就爆发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中叶日本能够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日本的封建制度异常僵化,缺乏自我调节的机制,统治等级的内部矛盾重重,从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者。

在德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幕藩领主土地所有制。幕府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因此,领主阶级不仅不能将他们包容进自己的队伍之中,相反却将其推向反对派的怀抱。就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言,日本是一个封建的幕藩制国家,它既有作为中央政权的幕府,又在地方保留了由领主 ——大名自行统治的二百几十个藩国。一些藩国的领主,主要是外样大名,对幕府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不仅会导致领主阶级的公开分裂,而且为倒幕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他虽被剥夺了统治大权,但历史的传统使他仍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可以成为革新势力反对幕府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在德川时期,日本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实行的是世袭门阀制。幕府和诸藩的各种官职,均依武士等级身份的高低来分配。“权门武士”把持了政府要职,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下级武士则无缘获得较高的职位,对上层武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幕藩体制和武士等级的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这一方面使幕府的统治易于陷入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便于在旧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

在德川时期,全体武士的年均收入为35石,下级武士的收入自然要比这个数字还低得多。从18世纪中期起,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将军和大名“皆感国用不足”,常采用削减甚至停发下级武士俸禄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财政困难。对门阀制早已怀有不满情绪的下级武士,由于经济地位的急剧恶化而“恨主如仇”。这就使武士等级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大批下级武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生计。他们的实际阶级地位随之发生变化,逐步转化为同幕藩体制相对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另外,下级武士中经营商业或组织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则以从富有的商人家族中间收容养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或者是同富商通婚,甚至过继给他们作养子,来解救自己的经济困难。这就使他们同资产阶级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经济利益上逐渐趋于一致。此外,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改业为教师、医生等,补充了知识分子队伍。他们中间有些人就学于兰学家,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深受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朦胧愿望。正是通过上述途径,部分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这就使日本能够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就国际环境而言,明治维新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下爆发的,这一外部条件催化了这场革命的提早发生。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一支船队来到日本江卢湾的浦贺港,要求日本放弃锁国政策,同美国友好相处,缔结通商条约。在武力威胁下,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国国书,答应在1年内给予答复。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浦贺港。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培里举行谈判,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英、俄、荷等国也先后援例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和好条约”。1856年8月,美国任命的驻日本总领事来到下田,同幕府进行谈判。他利用英、法在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恫吓,终于迫使幕府于1857年6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年,英、法、俄、美也同日本缔结了通商条约。因为这些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通称“安政五国条约”。西方国家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迫使幕府同意开港通商,还取得如下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认定关税权、建立居留地权等等,使日本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从1859年7月起,日本据约正式开港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本被迫开国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对革命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因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虚弱。开国所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与社会灾难,又使幕府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甚至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裂。这就使幕府已无法再按老样子统治下去。其次,开港通商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1863—1868年共发生370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其中仅 1866年便发生141次。由于开国而受到打击的工商业者和下级武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就是以他们为社会基础而形成的。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开国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在日本“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必要性,为此就必须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动统治。他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正是他们成功地领导了倒幕维新运动。

二、倒幕运动

幕府在开国问题上屈辱和无能的表现,引发了早已不满幕府专制统治的强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样大名的反幕活动。他们乘机抬出天皇,围绕缔结通商条约和因将军家定后嗣而引起的继承人问题对幕府施加压力,以图改革幕政、参与中央政权。于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公开的对立。一些主张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标榜“尊王攘夷”,积极配合强藩大名进行反幕活动。但幕府竭力维护它的专制统治,拒绝实行任何让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经天皇批准便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同意开港贸易。同时他还决定由血统最近的德川庆福继任将军(就任后改名家茂)。接着就在1859年10日(阴历)发动“安政大狱”,逮捕了从事反幕活动的志士百余人,将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等处死。主张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处罚。为了替被害者复仇,水户和萨摩两藩的18名志士于1860年3月24日(阴历)在江户的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给予幕府的专制统治以强烈的冲击。“安政大狱”和“樱田门之变”是幕府专制势力同反幕势力之间公开冲突的开端,从此斗争便日趋激化了。

井伊的后继人久世广周和安藤信正为缓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策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家茂,实现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①。强藩大名也接过“公武合体”口号,以萨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为首,积极推进他们自己的公武合体运动。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权威,迫使幕府进行改革,建立以将军为首的雄藩联合政权,使整个幕藩领主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克服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但因受到坚决维护幕府专制制度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以雄藩大名为主导的公武合体运动虽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让步,但终于还是破产了。

在两种对立的“公武合体”运动交错展开的同时,以西南强藩的下级武士为主体、得到“豪农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运动也迅速兴起。对领导这一运动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先进分子来说,尊王是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府专制制度之实;攘夷则已不是盲目的排外运动,而是为了反对列强的殖民侵略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一方面通过尊攘派公卿三条实美等人把孝明天皇争取过来,并利用他的权威迫使将军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阴历)开始实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动天皇“亲征攘夷”,企图借机发动政变,举兵讨幕。5月10日傍晚,长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实行攘夷,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一艘美国商船,随后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军舰。但长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两国军舰的报复。1864年9月英、美、法、荷4国组成联合舰队,再次炮击长州藩的下关(史称“下关战争”),长州藩惨败后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败的同时,尊攘派的反幕活动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虽然是个狂热的攘夷分子,但他不愿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坏,暗中把尊攘派的政变计划告诉了幕府。于是幕府便联合公武合体派大名,于1863年8月18日(阴历)先发制人,用武力把以长州藩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尊攘派尽行逐出京都,史称“八一八政变”。而早在同年7月,长州藩尊攘派的著名领袖高杉晋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负责守卫下关以防西方列强进行报复。他建立一支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组成的武装队伍—奇兵队,到1864年已发展到4000余人,在经济上得到豪农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长州藩还出现了一些效仿奇兵队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装队伍,泛称为“诸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加,长州藩的尊攘派产生了急躁冒险的情绪。为了报“八一八政变”之仇,他们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于1864年7月(阴历)向京都发起进攻,在宫门外与幕府军发生激战,结果遭到惨败,史称“禁门之变”。幕府随即联合萨摩藩的公武合体派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尊攘派的势力。长州藩的保守派借机重新掌握了藩政实权,并向幕府谢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下关战争、“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之变”中遭到的挫败,使长州藩尊攘派认识到,在与外国武力悬殊的情况下,实行攘夷是轻率无谋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实行“开国进取”的方针,使日本真正富强起来,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此,必须“联合草莽志士”,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 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倒幕阵线,以实现武力倒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倒幕便取代攘夷成为尊攘派的首要战略目标,尊攘派也就开始转化为倒幕派了。

1864年12月(阴历),高杉晋作等人以藩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下关为据点,依靠豪农豪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藩政实权。随后,他们就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长州藩建设成为“割据倒幕”的根据地。这时,萨摩藩的实权人物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岛津久光的公武合体路线失败,转化为倒幕派。这就使萨、长两藩开始接近。因此,当幕府打算再次发动征讨长州的战争时,萨摩藩不但表示拒绝参加“私战”,而且经土佐藩坂本龙马从中斡旋,在1866年1月(阴历)与长州藩结成倒幕的军事联盟。萨长联盟的建立改变了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倒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幕府一意狐行,于1866年6月(阴历)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征长战争。但因萨摩藩拒绝参战,幕府直辖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及长州藩全体军民的奋勇抵抗,幕府遭到失败。在战争进行期间,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庆喜继任将军职。1867年初,他接受法国公使的建议,进行军事和财政改革,以图重振幕府的权威。与此同时,萨长两藩也在积极进行讨幕战争的准备。英国看到倒幕势力壮大,决定支持他们倒幕,积极出售武器给他们。不久,安艺藩加入讨幕联盟,土佐藩也约定响应,进一步扩大了倒幕阵营。这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根据地关东一带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幕府统治势力薄弱的边远地区斗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使幕府统治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867年 10月24日(阴历)向朝廷提出辞职报告,将“大政奉还”于天皇(孝明天皇已于1866年底死去,15岁的太子睦仁即位,即后来的明治天皇),企图以此来剥夺倒幕派起兵的借口,继续维持其反动的统治。

但是,萨长两藩的倒幕派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向京都集结兵力,于1867年12月9日(阴历)发动宫廷政变,以天皇名义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并正式成立设有总裁、议定和参与3种官职的新天皇政府。当晚新政府举行会议,决定让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即交出“兵马之权”和领地、领民。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立即奔赴大阪,纠集幕府军向京都进发,于1868年1月3—4日(阴历)同以萨长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幕府军失败后,德川喜庆由海上逃归江户。4月(阴历),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占领江户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地方的叛乱诸藩,于10月初平定了这一地区。第二年3月又出兵北海道,在5月18日(阴历)攻下幕府残余势力固守的军事要塞五棱部。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因这场战争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史称“戊辰战争”。

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7年12月倒幕派在发动“王政复古”的政变时,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号为明治)为首的“三职”政府。从1868年4月(阴历)起,又改行“太政官制”,一直到1885年始为内阁制所代替。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显要职务均由亲王、公卿和藩主担任,但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实际负责处理政务的主要是出身于下级武士的倒幕派领袖。他们在中央政府的不断改组中,逐渐排除了官居显位的公卿和藩主。1871年后,除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和右大臣岩仓具视是公卿外,担任参议和省卿(相当于部长)的实权人物,几乎都是萨、长、土、肥4藩的倒幕派领袖。

早在1868年3月(阴历),刚刚成立的明治政府便宣布了它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其内容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具有一些军国主义的色彩,但却表明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因此,这是一个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资产阶级改革纲领。然而,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步骤,仍然是模糊的。于是决定到西方去考察。1871年11月(阴历),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赴欧美考察。使节团通过考察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日本的独立富强必须实行全面的改革,并找到一条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归国后,大久保等人于1873年10月掌握了政府实权,建立起所谓“大久保体制”,进一步推进了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1869年6月(阴历)新政府利用在戊辰战争中获得全面胜利的有利形势,诱使各藩藩主自动“奉还版籍”于朝廷,把藩主变为藩知事(地方官)。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7月(阴历)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这就一举夺得地方政权,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2.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在“奉还版籍”时,新政府就废除了公卿、诸侯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称为士族和卒(后一部分编入士族,一部分编为平民)。1872年3月,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分制,在幕藩体制下处于被压迫等级的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随后,又逐渐剥夺了旧统治等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废除了对平民的各种封建性限制,并准许华族、士族与平民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旧统治等级——武士的特权主要包括:统治权、封建财产特权和垄断军职的特权。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和夺得地方的政权之后,明治政府又废除了一般武士均可对平民“格杀勿论”的特权,从而彻底剥夺了武士等级过去享有的统治权。在幕藩体制下,将军和大名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均享有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的权利,隶属于他们的武士也通过领取俸禄的形式参与了对农民的剥削。这成为新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于是它便逐渐减少俸禄总额,最后于1876年8月用发给“金禄公债”的方式赎买了武士所享有的这种封建财产特权。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也早在1872年随着征兵制的实行而被剥夺了。这样,武士作为一个特权等级被消灭了。其上层因领取高额的“金禄公债”,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广大的下级武士则沦为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或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3.土地改革

在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新政府便着手确定土地所有权。1868年12月(阴历)新政府宣布:“各村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之土地”。 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在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取消过去封建贡租按村摊派,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的办法,改为由持有土地执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纳;不再以土地收获量作为征收贡租的标准,改为以土地的法定价格为标准;废除贡租按四公六民、五公五民等不同税率征收的规定,新地税的税率一律定为地价的3%。此外,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将旧税法水田交纳实物,旱田交纳货币或实物的规定改为一律用货币交纳。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大体上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实行的土地税制也属于近代税制,地税额虽不下于封建时代的贡租,但却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4.殖产兴业

岩仓使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考察认识到:迅速建立近代大工业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大久保利通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亲自担任内务卿,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的政策。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采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方式,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为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将官营企业转让给同它密切勾结并因而拥有特权的大资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下,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产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得异常迅猛。经过10 年左右的时间,近代大工业便首先在这一部门占有了统治地位。5.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革中世纪的风俗习惯,提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明治政府虽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但它的统治方式却是专制主义的,从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在日本掀起一场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帝国宪法, 1890年召开了第一届帝国议会。虽然人民还享受不到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但毕竟确立了有着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使统治者在施政时不得不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比之于“朕即国家”的绝对专制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之,通过倒幕维新运动,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简史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德川时代(1603—1867年)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初期,日本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8世纪中叶起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转化,并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德川时代,日本农业的发展虽然十分缓慢,但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显著的。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商业性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业中占的比重显著提高。特别是靠近大城市(大阪、京都等城市)的一些地区,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19世纪上半期已超过稻米的种植面积。农村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同农业分离。随着商业性农业和农村手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发展,商品交换关系也日益频繁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全国市场。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大阪附近的棉织业中心河内为例,在19世纪中期出现了许多经营“木棉寄屋”的包买主,他们收购农村手工业者的产品,再转售给大阪的棉布批发行。商业资本进一步控制生产的形式是“换棉”和“出机”。“换棉”即商人供给皮棉,由农村手工业者纺成纱或再织成布,商人按成品数量支付现款,或分给一部分产品作为工资。“出机”是指商人供给棉纱和织机,由手工业者在家里织成布匹,商人则按成品多少支付工资。后来,“出机”资本家便设立自己直接经营的手工工场,从贫苦农家招募“机织下女”即女工从事生产。幕末,由包买主直接控制生产从事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经营方式,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也陆续在制丝、丝织、棉织、陶瓷、酿酒、造纸等生产部门出现。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如浓尾、泉州地区的棉织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总的说来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还是不高的。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虽然还没有能力领导革命,但对现存的旧体制是不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导致新兴地主阶层的出现。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他们或者雇用工人自营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征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这些被称为“豪农·豪商”的资产阶级与新兴地主,后来成为倒幕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处于幕藩领主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民是反封建的主要动力。在德川时代日本共发生2809次农民暴动,幕末农民暴动更加频繁,仅1801—1867年就爆发了1169次,在推翻幕府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世纪中叶日本能够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日本的封建制度异常僵化,缺乏自我调节的机制,统治等级的内部矛盾重重,从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代替资产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者。
在德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幕藩领主土地所有制。幕府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无法得到法律的承认。因此,领主阶级不仅不能将他们包容进自己的队伍之中,相反却将其推向反对派的怀抱。就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言,日本是一个封建的幕藩制国家,它既有作为中央政权的幕府,又在地方保留了由领主——大名自行统治的二百几十个藩国。一些藩国的领主,主要是外样大名,对幕府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不仅会导致领主阶级的公开分裂,而且为倒幕势力进行反对幕府的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幕藩体制下,日本除实际上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将军外,还存在着形式上的国家君主——天皇。他虽被剥夺了统治大权,但历史的传统使他仍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可以成为革新势力反对幕府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在德川时期,日本在选拔和任用官吏方面,实行的是世袭门阀制。幕府和诸藩的各种官职,均依武士等级身份的高低来分配。“权门武士”把持了政府要职,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下级武士则无缘获得较高的职位,对上层武士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幕藩体制和武士等级的内部充满了各种矛盾,这一方面使幕府的统治易于陷入孤立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便于在旧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主张变革的力量。

作者: yangharrylg 2007-4-4 19:32 回复此发言

--------------------------------------------------------------------------------

2 明治维新简史
在德川时期,全体武士的年均收入为35石,下级武士的收入自然要比这个数字还低得多。从18世纪中期起,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将军和大名“皆感国用不足”,常采用削减甚至停发下级武士俸禄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财政困难。对门阀制早已怀有不满情绪的下级武士,由于经济地位的急剧恶化而“恨主如仇”。这就使武士等级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大批下级武士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从事手工业生产以维持生计。他们的实际阶级地位随之发生变化,逐步转化为同幕藩体制相对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另外,下级武士中经营商业或组织资本主义家庭劳动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则以从富有的商人家族中间收容养子的方式出售自己的武士身份,或者是同富商通婚,甚至过继给他们作养子,来解救自己的经济困难。这就使他们同资产阶级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两者在经济利益上逐渐趋于一致。此外,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改业为教师、医生等,补充了知识分子队伍。他们中间有些人就学于兰学家,接触了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并深受兰学家的朴素民主思想和富国强兵主张的影响,产生了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朦胧愿望。正是通过上述途径,部分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地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这就使日本能够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进行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就国际环境而言,明治维新是在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威胁下爆发的,这一外部条件催化了这场革命的提早发生。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一支船队来到日本江卢湾的浦贺港,要求日本放弃锁国政策,同美国友好相处,缔结通商条约。在武力威胁下,幕府被迫接受了美国国书,答应在1年内给予答复。1854年2月培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浦贺港。3月幕府被迫在神奈川同培里举行谈判,签订了《日美和好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随后,英、俄、荷等国也先后援例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和好条约”。1856年8月,美国任命的驻日本总领事来到下田,同幕府进行谈判。他利用英、法在中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进行恫吓,终于迫使幕府于1857年6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同年,英、法、俄、美也同日本缔结了通商条约。因为这些条约均签订于安政五年,通称“安政五国条约”。西方国家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迫使幕府同意开港通商,还取得如下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认定关税权、建立居留地权等等,使日本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从1859年7月起,日本据约正式开港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日本被迫开国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对革命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首先,幕府因屈服于西方殖民者的武力威胁而被迫开国,暴露出它的腐朽和虚弱。开国所带来的严重民族灾难与社会灾难,又使幕府成为众矢之的,陷于孤立,甚至在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严重分裂。这就使幕府已无法再按老样子统治下去。其次,开港通商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而反封建的斗争空前高涨。1863—1868年共发生370次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其中仅1866年便发生141次。由于开国而受到打击的工商业者和下级武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尊王攘夷派和倒幕派就是以他们为社会基础而形成的。最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随着开国而逐步加深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了解,使一些出身于下级武士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在日本“采取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必要性,为此就必须首先以武力打倒幕府的反动统治。他们从爱国主义的立场出发,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道路。正是他们成功地领导了倒幕维新运动.
二、倒幕运动
幕府在开国问题上屈辱和无能的表现,引发了早已不满幕府专制统治的强藩大名主要是西南外样大名的反幕活动。他们乘机抬出天皇,围绕缔结通商条约和因将军家定后嗣而引起的继承人问题对幕府施加压力,以图改革幕政、参与中央政权。于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发生了公开的对立。一些主张改革的志士和浪人,也标榜“尊王攘夷”,积极配合强藩大名进行反幕活动。但幕府竭力维护它的专制统治,拒绝实行任何让步。1858年7月,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一意孤行,未经天皇批准便与美国签订通商条约,同意开港贸易。同时他还决定由血统最近的德川庆福继任将军(就任后改名家茂)。接着就在1859年10日(阴历)发动“安政大狱”,逮捕了从事反幕活动的志士百余人,将倒幕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等处死。主张幕政改革的一些公卿和大名也受到了处罚。为了替被害者复仇,水户和萨摩两藩的18名志士于1860年3月24日(阴历)在江户的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给予幕府的专制统治以强烈的冲击。“安政大狱”和“樱田门之变”是幕府专制势力同反幕势力之间公开冲突的开端,从此斗争便日趋激化了。
井伊的后继人久世广周和安藤信正为缓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巩固幕府的统治地位,策划将天皇的妹妹嫁给将军家茂,实现以幕府为中心的“公武合体”①。强藩大名也接过“公武合体”口号,以萨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为首,积极推进他们自己的公武合体运动。目的是利用天皇的权威,迫使幕府进行改革,建立以将军为首的雄藩联合政权,使整个幕藩领主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克服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但因受到坚决维护幕府专制制度的反动势力的阻挠,以雄藩大名为主导的公武合体运动虽曾在1862年7月和1863年底迫使幕府作出一些让步,但终于还是破产了。
在两种对立的“公武合体”运动交错展开的同时,以西南强藩的下级武士为主体、得到“豪农豪商”支持的尊王攘夷运动也迅速兴起。对领导这一运动的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先进分子来说,尊王是借“王政复古”之名,行改革幕府专制制度之实;攘夷则已不是盲目的排外运动,而是为了反对列强的殖民侵略政策,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他们一方面通过尊攘派公卿三条实美等人把孝明天皇争取过来,并利用他的权威迫使将军同意在1863年5月10日(阴历)开始实行攘夷;另一方面又鼓动天皇“亲征攘夷”,企图借机发动政变,举兵讨幕。5月10日傍晚,长州藩的尊攘派率先实行攘夷,炮击了通过下关海峡的一艘美国商船,随后又炮击了法国和荷兰的军舰。但长州藩很快就遭到美、法两国军舰的报复。1864年9月英、美、法、荷4国组成联合舰队,再次炮击长州藩的下关(史称“下关战争”),长州藩惨败后宣告投降。
在攘夷遭到失败的同时,尊攘派的反幕活动也受到挫折。孝明天皇虽然是个狂热的攘夷分子,但他不愿使封建秩序遭到破坏,暗中把尊攘派的政变计划告诉了幕府。于是幕府便联合公武合体派大名,于1863年8月18日(阴历)先发制人,用武力把以长州藩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尊攘派尽行逐出京都,史称“八一八政变”。而早在同年7月,长州藩尊攘派的著名领袖高杉晋作便被藩政府起用,负责守卫下关以防西方列强进行报复。他建立一支由下级武士和农民、市民组成的武装队伍—奇兵队,到1864年已发展到4000余人,在经济上得到豪农豪商的有力支持。此外,长州藩还出现了一些效仿奇兵队而建立的名目繁多的武装队伍,泛称为“诸队”。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加,长州藩的尊攘派产生了急躁冒险的情绪。为了报“八一八政变”之仇,他们不顾高杉晋作的反对,于1864年7月(阴历)向京都发起进攻,在宫门外与幕府军发生激战,结果遭到惨败,史称“禁门之变”。幕府随即联合萨摩藩的公武合体派发动第一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尊攘派的势力。长州藩的保守派借机重新掌握了藩政实权,并向幕府谢罪投降。幕府在同尊攘派的斗争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在下关战争、“八一八政变”和“禁门之变”中遭到的挫败,使长州藩尊攘派认识到,在与外国武力悬殊的情况下,实行攘夷是轻率无谋的;只有推翻幕府的反动统治,实行“开国进取”的方针,使日本真正富强起来,才能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为此,必须“联合草莽志士”,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并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倒幕阵线,以实现武力倒幕。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倒幕便取代攘夷成为尊攘派的首要战略目标,尊攘派也就开始转化为倒幕派了。
1864年12月(阴历),高杉晋作等人以藩内最大的商业城市下关为据点,依靠豪农豪商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武装起义,夺取了藩政实权。随后,他们就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开港贸易”的近代化方针指导下,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把长州藩建设成为“割据倒幕”的根据地。这时,萨摩藩的实权人物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等人也因岛津久光的公武合体路线失败,转化为倒幕派。这就使萨、长两藩开始接近。因此,当幕府打算再次发动征讨长州的战争时,萨摩藩不但表示拒绝参加“私战”,而且经土佐藩坂本龙马从中斡旋,在1866年1月(阴历)与长州藩结成倒幕的军事联盟。萨长联盟的建立改变了幕府与倒幕派之间的力量对比,倒幕派开始占据优势。
幕府一意狐行,于1866年6月(阴历)悍然发动了第二次征长战争。但因萨摩藩拒绝参战,幕府直辖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及长州藩全体军民的奋勇抵抗,幕府遭到失败。在战争进行期间,德川家茂突然去世,德川庆喜继任将军职。1867年初,他接受法国公使的建议,进行军事和财政改革,以图重振幕府的权威。与此同时,萨长两藩也在积极进行讨幕战争的准备。英国看到倒幕势力壮大,决定支持他们倒幕,积极出售武器给他们。不久,安艺藩加入讨幕联盟,土佐藩也约定响应,进一步扩大了倒幕阵营。这时,人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席卷了包括京都、大阪、横滨、江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幕府管辖区;幕府的根据地关东一带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幕府统治势力薄弱的边远地区斗争更加激烈。这一切使幕府统治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庆喜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1867年10月24日(阴历)向朝廷提出辞职报告,将“大政奉还”于天皇(孝明天皇已于1866年底死去,15岁的太子睦仁即位,即后来的明治天皇),企图以此来剥夺倒幕派起兵的借口,继续维持其反动的统治。
但是,萨长两藩的倒幕派并未因此而动摇。他们向京都集结兵力,于1867年12月9日(阴历)发动宫廷政变,以天皇名义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并正式成立设有总裁、议定和参与3种官职的新天皇政府。当晚新政府举行会议,决定让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即交出“兵马之权”和领地、领民。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立即奔赴大阪,纠集幕府军向京都进发,于1868年1月3—4日(阴历)同以萨长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幕府军失败后,德川喜庆由海上逃归江户。4月(阴历),政府军兵临江户城下,德川庆喜被迫开城投降。占领江户后,政府军继续征讨东北地方的叛乱诸藩,于10月初平定了这一地区。第二年3月又出兵北海道,在5月18日(阴历)攻下幕府残余势力固守的军事要塞五棱部。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以政府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统治日本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终于被彻底推翻,因这场战争发生在农历戊辰年,史称“戊辰战争”。
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7年12月倒幕派在发动“王政复古”的政变时,建立了以天皇(1868年9月改年号为明治)为首的“三职”政府。从1868年4月(阴历)起,又改行“太政官制”,一直到1885年始为内阁制所代替。在明治政府建立之初,显要职务均由亲王、公卿和藩主担任,但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实际负责处理政务的主要是出身于下级武士的倒幕派领袖。他们在中央政府的不断改组中,逐渐排除了官居显位的公卿和藩主。1871年后,除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和右大臣岩仓具视是公卿外,担任参议和省卿(相当于部长)的实权人物,几乎都是萨、长、土、肥4藩的倒幕派领袖。
早在1868年3月(阴历),刚刚成立的明治政府便宣布了它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其内容未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影响,甚至还具有一些军国主义的色彩,但却表明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因此,这是一个引导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资产阶级改革纲领。然而,对于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步骤,仍然是模糊的。于是决定到西方去考察。1871年11月(阴历),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为副使的大型使节团赴欧美考察。使节团通过考察加深了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日本的独立富强必须实行全面的改革,并找到一条在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归国后,大久保等人于1873年10月掌握了政府实权,建立起所谓“大久保体制”,进一步推进了资产阶级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1869年6月(阴历)新政府利用在戊辰战争中获得全面胜利的有利形势,诱使各藩藩主自动“奉还版籍”于朝廷,把藩主变为藩知事(地方官)。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7月(阴历)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置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这就一举夺得地方政权,消灭了封建割据,形成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成为维新运动中的一次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2.废除封建身分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在“奉还版籍”时,新政府就废除了公卿、诸侯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称为士族和卒(后一部分编入士族,一部分编为平民)。1872年3月,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分制,在幕藩体制下处于被压迫等级的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随后,又逐渐剥夺了旧统治等级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废除了对平民的各种封建性限制,并准许华族、士族与平民通婚,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
旧统治等级——武士的特权主要包括:统治权、封建财产特权和垄断军职的特权。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和夺得地方的政权之后,明治政府又废除了一般武士均可对平民“格杀勿论”的特权,从而彻底剥夺了武士等级过去享有的统治权。在幕藩体制下,将军和大名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均享有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封建年贡的权利,隶属于他们的武士也通过领取俸禄的形式参与了对农民的剥削。这成为新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于是它便逐渐减少俸禄总额,最后于1876年8月用发给“金禄公债”的方式赎买了武士所享有的这种封建财产特权。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也早在1872年随着征兵制的实行而被剥夺了。这样,武士作为一个特权等级被消灭了。其上层因领取高额的“金禄公债”,转化为地主和资本家;广大的下级武士则沦为小商人、自由职业者或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
3.土地改革
在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同时,新政府便着手确定土地所有权。1868年12月(阴历)新政府宣布:“各村地面均应作为农民占有之土地”。1872年2月(阴历)又明令解除幕府颁布的永世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宣布“自今以后,允许四民买卖和私有”。同年7月(阴历),进一步通告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在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取消过去封建贡租按村摊派,由实际耕种者缴纳的办法,改为由持有土地执照的土地所有者交纳;不再以土地收获量作为征收贡租的标准,改为以土地的法定价格为标准;废除贡租按四公六民、五公五民等不同税率征收的规定,新地税的税率一律定为地价的3%。此外,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将旧税法水田交纳实物,旱田交纳货币或实物的规定改为一律用货币交纳。上述一系列土地改革措施,使日本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大体上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土地所有制。明治政府实行的土地税制也属于近代税制,地税额虽不下于封建时代的贡租,但却成为明治政府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4.殖产兴业
岩仓使团通过对欧美各国的考察认识到:迅速建立近代大工业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大久保利通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亲自担任内务卿,大力推行殖产兴业的政策。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采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方式,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为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将官营企业转让给同它密切勾结并因而拥有特权的大资本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下,从80年代中期起在日本出现了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它几乎扩展到一切主要产业部门。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得异常迅猛。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近代大工业便首先在这一部门占有了统治地位。

5.文明开化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推行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运动。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家、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一些洋学家和思想教育界名流于明治六年(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创办机关刊物《明六杂志》,积极宣传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义、欧化主义,对日本人民进行启蒙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以改革中世纪的风俗习惯,提倡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6.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明治政府虽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但它的统治方式却是专制主义的,从而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在日本掀起一场要求开设国会、制定宪法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了第一届帝国议会。虽然人民还享受不到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但毕竟确立了有着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使统治者在施政时不得不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比之于“朕即国家”的绝对专制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之,通过倒幕维新运动,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使日本由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很复杂,不过有专著。中国的戴季陶曾专门分析过,可以一看

现在有个专门的网站:明治历史网



  • 明治维新的起止时间
    答:开始时间是1868年,结束于20世纪初。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 明治维新的历史起因
    答: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 “倒幕”运动与明治维新有什么关系?
    答:例如,有强调"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者 ,有强调"草莽"--下级武士是"倒幕斗争中一支积极的、主体的力量"者 ,有强调武士阶级通过自我变革调整完成"政权交替"者等等,而较少重视幕末士农工商诸阶级中惟一可代表日本资产阶级前身的町人阶级的作用。在德川幕府末期,由于掌握政治权力的...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4、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
  • 日本明治维新后萨长争斗史,忘有知道的告知一下,谢谢
    答:萨长同盟 (さっちょうどうめい) 是日本江户幕府时代末期(幕末)的1866年,在萨摩藩与长州藩间缔结的政治、军事性同盟。幕末时日本诸藩当中,以萨摩藩和长州藩最具政治上的影响力。虽然当时双方都已经有武力讨伐幕府(讨幕)的打算,但因为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主导下的萨摩,曾于1864年的禁门之变...
  • 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
    答:1、背景: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2、内容: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
  •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四,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它的国内改革能够在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日本明治维新历史背景 幕末危机 佩里来航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
  • 明治维新是使日本强大的原因吗?日本以前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懂的人...
    答:日本最幸运的是,在这个角力之中没有过多的战争,从而没有在列强的眼皮底下发生让列强有太多机会可乘的内战,达到了一个至少在中上阶层内部的民主。然后在此基础上,日本明治天皇进行改革,即明治维新。维新时期,日本在列强压力之下能在40年间就强大起来,其关键是首先权力转移顺利,不像中国,从太平...
  • 日本明治维新“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他们在明治维新期间都做了什么...
    答:木户孝允(1833—1877),幕末阶段以“长州藩的桂小五郎”之名出名日本,为尊王攘夷派核心角色。而后因受慕府追捕,长州藩主毛利敬亲赐姓木户,改名木户孝允,维新后参与拟定《五条誓约》,是政府部门的关键人物,推动赔罪版籍、废藩置县。后被任命为总裁局咨询顾问专任,1868年的集议所、1869年...
  • 有关日本历史
    答:有关日本历史 明治维新前,京都有一组织叫“新撰组”,其中有人叫冲田总司,谁知道这二者的详细资料... 明治维新前,京都有一组织叫“新撰组”,其中有...幕末,激进派维新志士曾以“天诛”的名义,斩杀与己持相反观点的人,执行斩杀行动的人便称为“刽子手(人斩り)”。为竭制勤王志士的“天诛”,幕府招浪士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