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戏的历史起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提线木偶起源于何时?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提线木偶直到19世纪中叶才得到充分发展,但用铁棒替代细绳来操纵的原始活动木偶仍残留在西西里岛等处。根据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线木偶歌剧在18世纪极其风行。

福建闽南地区至迟在南宋已有傀儡戏演出。《漳州府志》卷三十八记载,朱熹任漳州知事时,曾禁止傀儡戏演出。他发布的《谕俗文》称: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裒敛财物,装弄傀儡。曼特刹《中华大帝国史》记载,西班牙奥斯定会土公使团,于明万历三年(1578),由菲律宾来泉州,在官府宴会上就看到木偶戏的演出。明万历时,晋江人李九我,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民间尊称李相国,有许多与傀儡戏有关的轶闻趣事,傀儡戏棚上的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据传是他书赠木偶艺人的。泉州市文管会所收藏的宋南外宗正司皇族《天源赵氏族谱》抄本,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赵怔(号古愚)所撰《家范》共53条,其中有:家庭中不得夜饮妆戏、提傀儡娱宾……的禁律。20世纪50年代发现木偶戏落笼簿《卢俊义》(《水浒》前身)、《跳檀溪》(《三国》之一)等,注明是乾隆八年(1743)、四十一年(1776)或嘉庆年间的演出脚本。清代晋江人蔡鸿儒在他撰写的《晋水常谈录》中称:泉人最攻此技(提线木偶)。所有这些,足以证明至少自明及清数百年间,泉州傀儡艺术一直十分繁盛。

汉高祖刘邦率军进驻平城,被匈奴大军包围。毛顿的妻子毛氏带领强兵来到平城边,伺机攻城。一个多月后,平城的汉军粮草告罄,饿死,没有援军可救。

这个城市处于危险之中,刘邦处于焦虑状态。刘邦的辅导员陈平中尉在走访中发现:茅盾以前是个好色的人。他偷偷地要了花和柳树。

陈平利用马登的弱点来了解开石的心理状态。他让工匠们做许多漂亮的木偶。每个木偶都有几根丝线。然后他让士兵们每天背着线,引导木偶美女们在城垛上走来走去,跳舞跳舞。

木偶美女很迷人。他误以为城里有那么多美女。他怕攻克平城后,会选择美人和妾,于是下令退却。就这样,平城的围攻解除了。

刘邦登基后,认为木偶美女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给每一个木偶美女以妃嫔贵族的称号,并将这些木偶美女珍藏在国库中作为国宝。到汉文帝时,乐府模仿木偶,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拜神驱魔的仪式。

扩展资料:

提线木偶戏班只有四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种行当,故称四美班。四美班共36尊木偶形象,能演42部落笼簿。

清道光年间,出现编演七天七夜的连台本戏《目连救母》,增加了副旦一种行当,称为五名家。此后,提线木偶戏即有四美班与五名家并存的两种演出体制。

一般前者演出的是古老的传统剧目落笼薄,后者演出的是后来陆续新编的连台本戏,木偶形象也由36尊增至75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汉代(前206--220年),已有"作魁儡"(《后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三国(公元220--265年)时马钧的"水转百戏"显然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

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暗示了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后世历朝多有木偶戏演"郭秃"故事的记载,陕西合阳线戏至今犹在的"来报子"(癞包子)角色,也有"郭秃"的影子。

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

扩展资料

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轨迹,大体分三个阶段:

⑴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雕头形,再画脸谱,以区别人物,造型主要靠画脸。

⑵雕绘结合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法性,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属这两个阶段。

⑶可塑性与随意性阶段。现、当代木偶造型艺术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更具木偶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的传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这是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和吸引观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的起源,古代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率军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顿的大军四面围困。冒顿之妻阏氏带领强兵扎在平城的一面,等待时机攻城。一个多月后,平城的汉军粮草已经吃尽了,饿死官兵无数,又无援军解救,孤城危在旦夕,军心浮动,刘邦急得心如火焚。刘邦的谋士——护军中尉陈平查访得知:冒顿原是个好色之徒,暗中寻花问柳,阏氏妒忌心重,经常醋海兴波。陈平利用冒顿的弱点,摸透了阏氏的心理状态,令工匠制作了好多木偶美女,每尊木偶人装置几根丝线,再令士兵每天提线引木偶美女在城堞孔穴之处走动,手舞足蹈,木偶美女绰约多姿。阏氏误以为城里美女如云,提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顿选美纳妾,便下令退军。这样,便解了平城之围。
刘邦登基以后,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赐每尊“偶人”以贵妃、贵嫔、贵人等封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嘉会和敬神驱邪仪式。
傀儡受过汉高祖的御封,便提高了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地位。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脚色”,属于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不得科举考试;惟独傀儡艺人被尊为“先生”,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傀儡轻台搭为“八卦棚”,演师身穿长衫在围屏内操纵木偶,不可抛头露面,称“内帘四美”,戏班则称“四美班”。凡是官府要演傀儡戏,要称“请戏”。若遇“人戏”与傀儡轻同时在一个地方演出,须让傀儡轻起鼓先演,这叫“前棚嘉礼后棚戏”。
嘉礼戏分生、旦、北、杂四个行当,由四名演师分别表演。至清道光年间,为演出七天七夜的连台本戏《目连救母》,增加副旦一名,称“五名家”。共有三十六尊木偶形象,可以演四十二部传统剧目。一个不过 六平方米 的戏棚,傀儡一登场,可以驰骋千万里,呈现千百年来的历史画卷。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晋江人李九我为嘉礼戏撰书一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木偶艺术的特色,流传至今成为木偶戏棚前的对联。



  • 什么是提线木偶
    答:该物品是中国古代的傀儡。提线木偶,古称“嘉礼”或“悬丝傀儡戏”,起源于秦汉时期,并在唐末五代时期开始在泉州及周边流行。提线木偶的表演主要由艺人用线牵引,木偶的动作由线的提放来控制,因此得名“提线木偶”。提线木偶戏是福建泉州的传统戏剧,也被称为“嘉礼戏”。
  • 提线木偶起源于何时?
    答: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
  • 泉州提线木偶起源于
    答:泉州提线木偶起源于宋代 泉州提线木偶简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
  • 提线木偶皮影戏是什么意思
    答:提线木偶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傀儡受过汉高祖的御封,便提高了傀儡戏艺人的身份地位。过去,戏曲艺人被称为“戏子”“脚色”,属于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不得科举考试;唯独傀儡艺人被尊为“先生”,而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傀儡轻台搭为“八卦棚”,演师身穿长衫在围屏内操纵木偶,不可抛头露面,称“内...
  • 五华提线木偶戏详细介绍
    答:五华提线木偶戏,源于明朝初年,自福建流传至今日,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这一传统戏剧形式又被称为"傀儡戏"或"悬丝戏",其木偶形象精致,高大如人,通常高达90厘米。操控者需掌控多达14至20条线,以展现木偶的灵活动作。演唱方面,五华提线木偶戏主要采用汉调,间或穿插客家山歌、民歌以及采茶小调,语言...
  • 泉州提线木偶戏简介
    答:“嘉礼”、“加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泉州地区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因此,泉州自古以来便称提线木偶戏为“嘉礼”戏、“加礼”戏。历史 据传,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大建宫院,由中州聘请不少名士...
  • 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戏的记载
    答:早在南宋时期,闽南地区就已经有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据《漳州府志》卷三十八记载,朱熹在担任漳州知事期间,曾对傀儡戏实施过禁令,他在《谕俗文》中要求城乡不得以祈福为名敛财,表演木偶戏。西班牙奥斯定会士公使团在明万历三年(1578)访问泉州时,有幸在官府宴会上观赏到木偶戏的演出。明代晋江人李九我...
  • 历史悠久的泉州提线木偶戏
    答:福建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被誉为“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和“南音之都”。在清朝道光和咸丰年间,泉州的木偶制作技术经历了显著的提升,活动头像的改进更是将木偶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让我们探索一下泉州的文化瑰宝。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悬丝木偶”、“线戏”、“弦丝傀儡”...
  • 郃阳提线木偶戏戏剧概述
    答:在中国陕西省的郃阳县,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形式流传着,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郃阳提线木偶戏,也被亲切地称为“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它的诞生源于民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957年以后,为了与大型舞台上由真人表演的戏剧有所区分,这种艺术形式曾被官方称为“线腔戏”。提线...
  • 历史悠久的泉州提线木偶戏
    答:清末民初,号称“嘉礼才子”的林承池在当时反帝思潮影响下,曾与文人杨秀眉创作了《说岳》、《水浒》等连本戏,从而把木偶戏脱出仅服务于婚丧喜庆的圈子。林承池、连天章等人,还创造和改进了不少表演艺术技巧。如拔剑、插剑、弄蛇、伞舞、织布、弄钹等,大大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泉州提线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