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厕所文化”是怎么发展的,为何把如厕叫“出恭”?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什么叫历史?

十万个冷知识

现实生活中,总能听到“人有三急”这句俗语。所谓“三急” 其实指的就是,尿急、便急和屁急。虽然听上去有一些不够文雅,但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生理需求。当然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转变,“人有三急”也逐渐演化为,排泄与饮食等问题的代名词。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以在面对“三急”问题时,也都能通过现代手段完美解决。尤其是对于住楼房的群体来说,上厕所的时候只要直接去卫生间,找到马桶就可以轻松解决尿急、便急的问题。

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人们的生活也十分困苦。所以在处理上厕所这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底层贫民,基本上都站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那就是统一使用“蹲坑”的方式,来解决上不了台面的生理内需。

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将上厕所的行为直接说成“蹲坑”,不仅有违“礼仪”和孔孟之道,甚至还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粗俗的人。所以很多文人雅士,就用“出恭”来代替“蹲坑”二字。不仅显得特别文雅而且也能避免尴尬。

古代的“厕所文化”发展与演变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礼仪典籍《周礼》, 曾记载生活于三千多年以前的古代人,就已经用上了“公共厕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随地大小便的行为,而且也让古代“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据史料记载古人还曾专门研究过“厕所”二字。他们认为“‘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大概意思就是自从有了“厕所”之后,人们就可以在有遮挡的专门空间中,解决“三急”问题了。

这不仅体现出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环境清新。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与朝代频繁更迭,古代的“厕所”及“厕所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尤其是自周超在路边道旁设立“厕所”开始,就开启了古代中国人的“厕所文化”之旅。

1.古人对“厕所”的称呼演变

先秦时期,人们管可以藏污纳垢的“厕所”叫做“圂”。之所以会有这种晦涩难懂的称呼,皆因当时的“圂”都建设于猪圈之上。简单的说就是在猪圈的顶棚之上,放上两块木板并在中间留出空隙。

这样无论是粪便还是小便,都可以直接落入猪圈之中。不仅特别方便而且也减少了清理污秽的环节。但由于这种“蹲坑”也就是所谓的“圂”,过于简陋而且安全性也比较差,所以稍有疏忽一脚踩空,轻则满身污垢重则身残或死亡。

随着古代“厕所”不断演化,又出现了“溷藩”、“圊”、“轩”等称呼。但无论是哪种名称的“厕所”,其结构都无法摆脱“蹲坑”的束缚。即使是王公贵族们的“轩”,也只是脚踩两块木板的坑位。

古代民间的“厕所”就更加简陋了,很多人家只是找一个僻静之处,直接在掘地三尺后,在坑边放上两块可以垫脚的木板,然后就地取材使用茅草进行遮蔽。这种形式的“厕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茅坑”或“茅厕”。

2.秦朝“以缸为厕”

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秦朝之后,由于生产力也向前迈了一大步。秦朝人在上厕所的时候,要比先秦时期的古人更为聪明一些。他们会将特制的大缸直接嵌于深坑之内,然后在缸内注入清水并在大缸上面放置中空的木板。

上厕所的时候只要直接蹲在大缸上面,就可以解决内急的问题了。但由于缸内污水较多,所以在上厕所的时候就要掌握一定技巧。否则污水四溅后果就会苦不堪言。这种“以缸为厕”的做法,其实与现代的抽水马桶颇为类似。

在缸内的污秽积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有的直接倒入大江大河之中,有的会直接拉入农田作为肥料。秦朝时的“厕所”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分男女”,讲究的是先来后到的淳朴民风。

但是秦朝这种用大缸制作的厕所,其实危险系数也比较高。对于年幼的孩子或年纪比较大的老者来说,一旦出现了腿脚不利索,或者蹲坑时间过长腿脚发麻,就很容易一头载入这口满是粪便的大缸之内。

笔者认为秦朝时期的“厕所”,虽然要比先秦时期的“厕所”先进了一些,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上厕所的形式和状态。所以这个时期的“厕所”,其实也依然处于蛮荒阶段,并且“不分男女”的做法,其实也与礼仪和文雅相去甚远。


3.汉唐时期的“厕所”

相比较于先秦和秦朝,汉代人的“五谷轮回之所”,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改观。虽然从体积上来说要明显缩小一些,并且也多以方方正正的小房子为主,但依然没有改变古代厕所的“整体”格局。

但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汉代的“蹲坑”口径有明显缩小的趋势。而且一般都是用整块的石板搭建而成,蹲位上的石板会被开凿出长方形的窄口,这样不仅看起来更加高大上一些,而且也能够有效预防掉入粪坑的悲剧反复发生。

唐朝作为古代历史发展的高峰期,不仅仅是体现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即使对于上厕所这种小事也可以用心。现代社会中的公共厕所,基本上都会放置隔断。这种做法其实与唐基本类似。因为大唐厕所都会在蹲坑位置,放上一圈半人高的瓦片。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蹲坑时尴尬,而且也预示着古代“厕所文化”,正在向文雅的方向发展。这其实与隋炀帝独创的科举制有很大关系,通过科举取士不仅提高了,全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了,即使是上厕所也应该“附庸风雅”。

古代“出恭”二字的来历

大多数人在阅读古典书籍的时候,或者是在看古装影视剧之时,都会听到“出恭”两个字。比如,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就曾在,《四春园》第三折中写道:“俺这里茶迎三岛客,汤送五湖宾,喝上七八盏,管情去出恭。”

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九回中,也曾写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 出恭来。”这两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出恭”,其实就是古代人上厕所的雅称。实际上“出恭”的来历也颇为传奇。

在一开始的时候,“出恭”根本没有上厕所的意思,如果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应该是出入恭敬之意。尤其是“恭”字作为一个敬称,原意为恭敬、恭谦、恭让等。而“出恭”则是指出入都要恭敬而小心。

1.“出恭”

“出恭”能与上厕所联系在一起,其实与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有很大关系。在科举考试之时为了防止作弊,举子们在进入考场之后,就需要在“号房”内待上几天几夜。但是为了解决考生们的“拉撒”问题,确实让考官们大费脑筋。

但考生们有了内急又不能不让去,所以只好配置专门人员,与考生同进同出考场与厕所。这种做法不仅大费周折而且也浪费人力,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元代人想出了一个好法子。

从元代起科举考场为了更好的管理考生,以及解决考生们的内急问题,曾专门设置了“出恭”与“入敬”两块牌子。当有考生需要上厕所时,就可以领取“出恭”牌。至此之后古人就就将上厕所称为“出恭”,即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考生擅离座位,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作弊。到了明代的时候不仅规定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可以上厕所,而且也只需领取一块“出恭入敬”牌子即可。这种凭牌进出考场与厕所的做法,一直沿用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出恭”被作为上厕所的代名词,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科举考场是非常肃穆的地方,所以考生们只有做到“出恭入敬”,才能体现出科举考试的正规性。事实上这也体现出了古人注重繁文缛节的弊端。

2.“如厕”

其实古人管上厕所除了叫“出恭”之外,还有一个名字就是 “如厕”。据《晋书·王敦传》记载:“石崇以奢系于物,厕上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

这个记载中不仅写出了,石崇家厕所的奢华程度,而且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人上厕所的另外一个名字“如厕”。无论是“出恭”还是“如厕”,其实都是对上厕所这一行为的雅称。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古人对不登大雅之堂行为的鄙夷。

到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时,诺大的紫荆城内不仅没有烟囱,而且也没有厕所。这不仅令世人产生了很多遐想,生活在紫禁城内的人,都是如何上厕所的呢?这件事就是“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

清朝皇族已经开始使用“坐便器”。这种所谓的“坐便器”的构成十分简单。就是将便盆放置于中间镂空的板凳上。“出恭”的时候排泄物可以直接落入便盆,并由专人倒入粪车运出紫禁城。

仆人们在宫里出恭的时候,由于条件比较简陋,所以直接使用一些比较破旧的便盆即可。但是在出恭前会在便盆内铺上碳灰,完事之后必须用灰盖好。至于小便无论是皇族还是仆人都使用“便桶”。然后会有专门的太监倾倒、刷洗,这样才能保证紫金城内空气不被污染。

结 语

笔者认为从古代人上厕所,以及“厕所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礼仪发展和社会意识的进步。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上厕所这件小事,因为能够将小事做好的民族,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古代厕所从“蹲坑”到“大缸”,再到“方寸之地”和“坐便器”,其实都预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转变。但是这个发展过程其实也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从“出恭”的危险系数逐渐降低,再到现在家家户户使用抽水马桶,这其实也不失为一种进步。



古代刚开始的时候都是用蹲坑的方式,后来才开始有了有遮挡的、独立的厕所,再后来就用上了马桶。出恭这个词是源于古代参加考试的考生,出去上厕所要拿着恭牌才能出去,所以才有了这个词儿。

因为古时候上厕所有一个桶,这个桶就叫做恭桶。所以慢慢的就把如厕叫“出恭”。

出恭的来源就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考生要上厕所了必须要领出恭牌,出恭入敬。所以衍生到后面就把上厕所就变成了出恭了

  • 厕所是文明的尺度议论文
    答:现在的冲水马桶已经变成了一个巧妙设计、高科技和艺术造型于一身的物品,出现了“玻璃厕所”和“航天坐厕”等,表明了“厕所文化”的发展轨迹。 目前,在一些国家,“厕所文化”得到显著的发展,并且,有关组织在2011年举行的首届“厕所会上”决定: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在日本的城市和乡村,任何一个...
  • 3000年前的公共厕所是怎么样的
    答:如“清、溷藩、溷轩、圊、偃、屏厕、都厕、西间、西阁、舍后、更衣室、雪隐、公厕、官厕、路厕、民溷、屏、厕、圂、茅厕、茅坑、粪坑、坑厕、厕坑、厕屋、溷厕、厕溷、藩溷等,可见中国的如厕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先秦时代的公厕什么样子,《墨子·旗帜》载,“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为民溷...
  • 人生超过1.5年的时间在厕所度过,“世界厕所日”的起源是怎样的?
    答:最终危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所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人们发明了最早的厕所,厕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前西安半坡氏族部落的一个路边土坑,到春秋时期,古人的厕所仍然是个大土坑,只不过大多与猪圈并排,粪便留作肥料,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直到近代,偏远地区仍有在使用这样的厕所。厕所日的设立让厕所文化...
  • 日本厕所“奇葩”按钮,为当地女性解决了烦恼,外地游客却不理解_百度...
    答:日本的女厕所中有一个“奇葩”按钮, 为日本女性解决了很大的难题, 但 赴日本 旅游 的女士却表示不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了解日本女厕所中的按钮前,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厕所文化。 日本人对于厕所看得很重,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日本人信奉着八百万神明,这些神明中咱们熟知的有天照大御神、...
  • 古代的厕所怎么说
    答:古代“厕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如下:1、春秋时期称为“溷轩”。《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宛陵大姓羊元羣罢北海郡 ,臧罪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2、唐代称为“更衣室”。现在所指为用于更换衣服的室内独立空间。商场中经常设有更衣室,试穿需要的衣物。3、宋代称为“雪隐...
  • 便当历史
    答:知道快餐是怎么来的么?今天在五谷轮回处又翻鹏Sir的《伟大的博弈》,居然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要是知道这本书已经成了我厕所文化最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主题不知道当时还会不会慷慨相借。嘻嘻。快餐这种形式居然是从华尔街开始的,原因就是19世纪后期,随着美国鬼子铁路的发展,南北战争的结束,能源开发的兴起等等...
  • 山西因厕所出名的城市,被誉为“厕所之都”,究竟有着什么特色?
    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出门旅游,开始去一些从未去过的地方,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可以吸引人的点,除了美丽的景色和当地的文化以及某个人,也似乎没有别的了,但是你听说过因为公共厕所走红的城市吗?而且还被誉为厕所之都,我们都知道被誉为某某之都是因为这方面这座城市已经做到最好了,但是厕所之...
  • 厕所在古代叫什么?
    答:爱创文化 2022-10-26 · TA获得超过185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7.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问题一:厕所在古代叫什么名字呀 厕所古称“涸藩”或称“圊”、“轩”;又因古时农家厕所只用茅草遮蔽,故称为“茅厕”。《晋书・王敦传》云:“...
  • 上厕所还有节日,为什么现在奇怪的节日越来越多了?
    答:据统计人一生中有3年的时间在厕所中度过,厕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这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卫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二、奇怪的节日越来越多厕所日其实早在2013年就有了,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它的出现是代表了人类发展与进步。如果人类不去注重厕所文化,那么就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