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家的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个人观点: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是打着汉臣的名头管理朝政,讲究个名正言顺。杀了汉朝皇帝就是逆贼。称帝也对自己也不利,蜀国和吴国当时关系破裂加上本身实力也不弱,而且在外都说自己是汉臣,大局未定何必为自己埋下隐患。就把机会留给后代了。司马家只知道后面挺惨的,不太了解。

司马昭没有想杀皇帝,虽然皇帝死了,但他也不敢当皇帝。
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然而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曹魏政权和司马政权代表的阶层不同,第二,被杀皇帝的和存活皇帝的表现也不同。具体见下面。

一、曹魏政权和司马政权代表的阶层不同

曹魏政权,其实代表的是庶族阶层,曹操的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氏族的代表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被曹操大败。所以,一些氏族不得已投靠到曹操集团。二曹操集团一方面拉拢氏族的支持,另一方面,还打压士族。所以在曹丕时期,为了拉拢士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曹魏集团对汉室,还是有一种基本的尊敬的。如非必要,也没必要去刺激士族敏感的神经,汉室,多多少少还是寄托了士族的感情的。

相对比汉室代表的士族最高领袖,曹魏是庶族,司马氏也是士族出身,所以,在上层,其实是很多汉以来的世家大族主持司马氏的。这无疑给了司马氏胆子。

二、被杀皇帝的和存活皇帝的表现也不同。

杀与不杀,不是敢不敢,而是到没到那个程度。总体来说,在南北朝刘裕篡位东晋之前。主动禅让皇位的皇帝,并不会遭遇杀身之祸,包括亡国之君,如后主刘禅。刘裕开杀害禅位君主的先例之后,南北朝几乎就没有能禅位后还安然长寿的君主了,差不多都是没多久就非自然死亡。

汉献帝刘协之所以没有被曹操和曹丕诛杀,主要还是因为他很配合,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即便心中不满,还是悬着隐忍,他没有曹髦那么有血性。假设如果刘协也仗剑乘辇,出皇宫,拿着诏书讨伐曹操或者曹丕,而且是那种不死不休的情况,只怕当时曹操就是在顾忌世家大族的反应,也会忍不住痛下杀手。而刘协之所以没有被杀,不过是因为他没有做曹髦所做的事情罢了。

曹髦的表现就和刘协刚好相反,一心要诛杀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司马昭先下手为强,命人杀掉了曹髦。一开始司马昭也没有诛杀曹髦的心思。要知道在曹髦之前的皇帝是曹芳,当时司马师得知曹芳对他有杀心,于是编造了罪名将曹芳废掉,而后来被立为皇帝的曹奂则安分守己,与司马炎和平相处,并让司马炎顺利得到帝位,这两位帝王都没有被杀,足见司马氏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诛杀皇帝。

毕竟当时诛杀帝王是为不忠,是要被舆论谴责的,汉献帝没有被曹操或者曹丕诛杀,而曹髦却因司马氏而死,并不是因为司马氏更嚣张跋扈些,而是因为当时的汉献帝没有像曹髦一样公然撕破脸皮,与曹氏不死不休,因此他才能够安享晚年。



在儒家忠孝思想被大力宏扬,忠君观念深入人心的汉魏社会,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弑君”都被看成是十恶不赦之罪,将引发朝野震动,甚至是人神共愤。东汉清议最盛,士风激浊扬清,极重名节,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旦确立,忠君意识便成为士人伦理中最为重要的准则。在此背景下,若是曹操、曹丕胆敢弑君,这不止会造成极坏的政治影响,就连构建起曹氏权势集团的思想基础也会完全崩塌,曹氏集团的力量当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司马昭出身于世代为宦的诗礼之家、阀阅门第,不可能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司马昭不会不知道“弑君”之后会给自己留下千古骂名,然而司马昭却为何依然胆敢做出“弑君”之举?是其故意为之,还是出于无奈?我认为,司马昭“弑君”,并非是为了加快代魏步伐,而是为了保全家族,实属是被迫无奈的自卫之举。理由如下。

司马昭“弑君”事件始末

如果说,“高平陵事件”揭开了司马氏代魏的序幕,那么,司马师废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就有力地表明了司马家族代魏的进程已加快了步伐。

曹髦即位之时,司马氏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司马氏的党羽遍布朝堂,朝政大计都由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作主,曹髦已沦为十足的傀儡君主。面对如此的局面,曹髦并不甘心垂拱而治,任由司马氏摆布,为了挽救曹魏王朝,曹髦颇有心计地展开了一系列收拾人心的工作。比如,他即位不久就“遣侍中持节分适四方,观风俗,劳士民,察冤枉失职者”。同时,他自己率先垂范,“减乘舆服御,后宫用度,及罢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丽无益之物”。

曹髦还多次下诏,对战死的将士和饱受战火创伤的地方表示哀悼和抚慰。他颁发的此类安抚性质的诏书,其数量大大超过前任君主,这其中显示的用心恐非单纯用个人喜好与否来说明,而是曹髦要让臣下知道他并非是司马氏手中的玩偶,而是实实在在的大魏皇帝。

但曹髦的这些举措是瞒不过一些效忠于司马氏朝臣的,于是司马师对曹髦更加严密监控,并加快了代魏的步伐。此时的司马师虽然总揽朝纲,但他知道朝臣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忠于魏室,代魏时机远未成熟,于是他固辞相国,但曹髦的其余赏赐则一概受之,自此司马师“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较曹芳时威权更甚,成了名副其实的权臣。

曹髦虽无实权,但并不甘心碌碌无为,而有志于中兴曹魏。在曹髦看来,商汤王、周武王及汉高祖刘邦等创业之主未必皆优,他们尚不及夏代的中兴之主少康。言下之意,他将效仿夏朝的少康,从司马氏手中夺回大权,中兴曹魏王朝。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司马师击破毌丘俭、文钦后,因目疾加重而去世。一时间,曹魏政权的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不甘心当傀儡皇帝的曹髦认为,此乃天赐良机,可以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权力。曹髦诏敕司马昭驻守许昌,不让其返回朝廷,其目的就是乘机剥夺司马氏的兵权,至少不让司马昭弟承兄位,入朝辅政,从而改变政权在司马氏家族内部传递的局面。曹髦又令尚书傅嘏率领大军返回洛阳,其意在分化司马氏集团。然而,傅嘏不为所动,他与钟会一起劝说司马昭带兵,即刻从许昌返回洛阳。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之计,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从而迅速地稳定了政局。

司马师死后,傅嘏居中调度,使司马家族很快地渡过了危机,曹髦计划落空,无奈之下,不得不对司马昭加以笼络,遂拜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司马昭弟承兄位,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权。

司马昭掌权后,曹髦的境遇没有得到丝毫改善。甘露二年(257)忠于魏室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再次于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昭,是为淮南第三叛。司马昭遂率领大军,亲自前往淮南征讨诸葛诞。临行前,司马昭为防止自己离开京师洛阳之后,曹髦与郭太后勾结,乘机剥夺他的权力,遂上表声称:

“昔黥布叛逆,汉祖亲征,隗嚣违戾,光武西伐;烈祖明皇帝乘舆仍出: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陛下宜暂临戎,使将士得凭天威。”

司马昭的话说得如此冠冕堂皇,曹髦并无任何理由加以反驳,无奈之下,只得与郭太后随同司马昭南征。从曹髦内心而言,他是寄希望诸葛诞打败司马昭的,但由于双方实力对比的悬殊,忠于曹魏的诸葛诞终究不是司马昭的对手,司马昭攻破寿春后作出了如下部署:

“(诸葛)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诸葛诞,传首,夷三族”。

随着诸葛诞的失败,其勤王救驾的目的也落了空,同时也扑灭了曹髦借诸葛诞之力摆脱傀儡君王的希望。曹髦性格刚烈,是个自尊性很强的帝王,司马昭的飞扬跋扈,以及种种约束和看管,皆引起他强烈地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在采取了多种措施,冀图摆脱司马氏控制皆无效之后,曹髦遂不计后果,亲自率众讨伐司马昭。甘露五年五月初七,曹髦拔出佩剑登上辇车,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数百人,鼓噪着出击。此时,司马昭之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和司马昭心腹、中护军贾充均率兵向皇宫进发。司马昭之弟司马干想从阊阖门入宫,被时任大将军掾满长武、孙佑等劝阻,改走东掖门;参军王羡也被满长武阻拦。曹髦在东止车门遭遇入宫的司马伷及其手下,曹髦左右之人怒声呵斥他们,司马伷的兵士吓得四散而逃。

曹髦率众继续向相府前进,至皇宫南阙,贾充率兵士数千人在南阙阻拦曹髦。曹髦手持利剑,称有敢动者灭其族,贾充的部众“莫敢逼”,甚至想要退却。骑督成倅之弟成济,担任太子舍人,在贾充麾下,见此情景问贾充说:

“事急矣,当云何?”贾充说:“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又曰:“(司马公)蓄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也,无所问也。”成济兄弟又问:“当杀邪?执邪?”贾充说“杀之”。

听得贾充这番言语后,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戈刃刺穿了曹髦的身体而从其后背露出,曹髦当场身亡。

司马昭“弑君”实属被迫无奈的自卫之举

汉魏时代,忠君意识是士人伦理中最为重要的准则。退一步讲,司马昭即使想加快代魏步伐,也不会主动采取这种弑君的极端手段,因为这会造成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司马昭的弑君之举甚至导致了两晋诸帝在日后一百五十余年政治上的被动地位。从东晋宰辅王导与明帝的一段对话即可看出此事过去数十年之后,即使是司马氏的后裔子孙也为祖上的弑君之行感到羞愧万分: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司马懿)创业之始,及文帝(司马昭)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那么,如何来看“司马昭弑君”事件呢?我以为,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司马昭弑君并非是为了加快代魏步伐,而是为了保全其家族。曹髦突然亲自出马讨伐司马昭,事起仓促,司马昭猝不及防,毫无准备,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弑君”实属被迫无奈的自卫之举。

司马昭虽在政坛历练多年,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但百密一疏,他万万未曾料到年仅二十岁的曹髦性格如此血性、刚烈,居然仅凭“僮仆数百”,就敢“鼓噪而出”,前来与自己拼命。然而,即便曹髦“宿卫空阙,兵甲寡弱”,但其贵为九五之尊的天子威严仍然具有极其强大的震撼力。曹髦在讨伐司马昭时,曾声称:

(吾)何所惧?况不必死邪!

曹髦的这番话虽太自信,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当众人看到天子曹髦手执宝剑,亲自披挂上阵,来势汹汹的气势,连司马昭之弟司马伷及其手下军士都震惊了,居然不作抵抗就“伷众奔走”。可见,当时情势之危急。

据上文可知,虽然贾充是司马昭弑君事件的头号帮凶,但细思贾充之言:“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有种乎?”亦不无道理。司马氏专权多年,在政治上已是曹魏王朝的死敌,一旦失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必遭倾宗覆族之祸。受其株连,其党羽如贾充、成济等人亦必遭诛戮。所以此时此刻,司马氏和曹氏的斗争已是你死我活,没有半点调和的余地。所以,当成济问贾充,对曹髦“当杀邪?执邪?”贾充毫不犹豫地回答“杀之”,其言虽然狠毒,但在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生擒曹髦之后,如何处理呢?是审判?还是幽禁?或者释放?都是极大的麻烦。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双方的矛盾就是死结,无法解开,所以贾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果断地命令成济弑君。

从司马懿开始发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传承,历经二代父子三人的苦心经营,司马代魏无疑已成了历史的必然,然而代魏是否要以弑君作为代价?这就值得商榷了。曹髦被弑,不仅曹魏江山从此万劫不复,作为胜利者的司马氏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与司马氏家族有通家之谊的陈泰当廷痛哭高贵乡公之死,固执地要求司马昭追查弑君元凶。据《资治通鉴》载:

“景元元年五月”条曰:“(司马)昭入殿中,召群臣会议。尚书左仆射陈泰不至,昭使其舅尚书荀顗召之,泰曰:‘世之论者以泰方于舅,今舅不如泰也。’子弟内外咸共逼之,乃入,见昭,悲恸。昭亦对之泣曰:‘玄伯,卿何以处我?’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昭久之曰:‘卿更思其次。’泰曰:‘泰言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昭乃不复更言。”

不仅陈泰要追究弑君的罪行,连司马昭之叔司马孚也觉得其侄司马昭弑君有悖君臣之道,故“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奏推主者”。临终前他一再声称自己是“大魏之纯臣”“有魏贞士”,对司马昭弑君、司马炎受禅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由于司马昭的弑君行为触及了儒家的道德伦理底线,所以饱受士人诟病。

司马昭秉政以来,未建重大功业,欲行禅代,恐人心不服,难孚天下之望。其时三国鼎峙的局面依旧,故司马昭弑君之后,图谋借伐蜀来建立功业,以摆脱弑君所带来的道德危机。总之,这件事带来了极坏的政治影响,司马昭亦为此留下了千古骂名。

当然,曹髦是司马师选的君主,“弑君”的责任不全都在司马昭身上。司马昭的失误是他对曹髦的性格缺乏深刻的了解。按照以往历史上的成例,凡为傀儡君主者,大都性格比较怯懦软弱,凡事皆由权臣摆布。例如,汉献帝终其一生都不敢对曹操的挟天子之举有丝毫反抗。但曹髦与以往这些任由权臣掌控的君主截然不同。

在曹髦看来,既然司马昭篡魏之心已定,废他只是旦夕之事,自己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最后一搏;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壮烈一死。面对这么一位刚烈过人颇有乃祖曹操之风的君主,司马昭太疏忽了,平时周密布署、心细如发的司马昭居然失策到让曹髦明目张胆地来讨伐自己,最后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措手不及,只能迫不得已,在大庭广众之下让贾充指使成济公然弑君。

最后补充一点,司马代魏和曹氏代汉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魏晋易代之际,儒家倡导的忠君思想已遭削弱。旧的两重君主观影响仍然存在,在皇权衰落的境况下,大臣极易操纵和控制才具平庸之君,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取而代之,登上九五之位。司马昭之后的历朝历代,弑君夺位者不可胜数,因此也绝无必要单单诟病“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弑君,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曹魏都城洛阳的重要历史事件。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曹魏皇帝曹髦被弑杀后,权臣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被夷灭三族。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司马昭弑君标志着自曹芳以来,曹氏恢复权力的努力彻底走向失败,而这,自然意味着司马懿家族进一步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笔者看来,司马昭弑君也给司马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魏晋禅代的历史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东汉王朝的过程中,不管是曹操还是曹丕,都不敢杀汉献帝刘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家的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没有杀汉献帝刘协,司马昭却敢弑杀曹髦,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对于曹操来说,前期确实是不敢杀汉献帝刘协,后期虽然有实力杀,但是因为汉献帝刘协已经没有威胁,自然没有除掉他的必要了。中平六年九月初一甲戌日(189年9月28日),刘协在司空董卓拥立下,即位为帝。董卓伏诛后,受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在杨奉和董承护送下,逃出长安,辗转东行。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刘协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自公元196年开始,曹操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一开始的时候,不管是曹魏内部,还是曹魏之外,都有忠于汉室的力量,这成为汉献帝刘协最大的护身符。所以,汉献帝刘协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而就曹操来说,则不敢趁机反杀汉献帝,就是担心会导致内忧外患的结果。

不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在此基础上,因为天下诸侯已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主要是魏蜀吴三足鼎立,并且曹魏一家的实力还超过了蜀吴之和,所以,此时的曹操,实际上是可以除掉汉献帝刘协,甚至篡位称帝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曹操出生于东汉末年,曾经也是东汉朝廷的忠臣,也即曹操不愿意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


因此,曹操不仅没有弑杀汉献帝,还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对于魏王曹丕来说,也拥有弑杀汉献帝刘协的实力。不过,汉献帝刘协非常配合曹丕的篡位行动,甘愿禅让自己的皇位,这让曹丕没有必要多此一举。换而言之,如果汉献帝刘协拒绝让位,甚至还要策划诛杀曹丕的行动,那么后者确实有可能反杀汉献帝。

但是,饱经风雨的汉献帝刘协,早已看淡了一切,甘愿成为一个远离权力斗争的山阳郡公。另一方面,对于司马家的司马昭来说,如果遇到的是放弃反抗的汉献帝,很可能也不会弑君。不过,他偏偏遇到了倔强的高贵乡公曹髦。曹髦生于正始二年(241年)。正始五年(244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曹髦从小好学,才慧早成,有祖父曹丕的风范。正元元年(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一开始打算推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不过遭到了郭太后的反对。当时曹髦是魏文帝曹丕在世诸孙中的庶长孙、东海王曹霖的在世庶出长子,也即郭太后倾向于曹髦即位。


嘉平五年(254年),大将军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后,曹髦被拥立为帝,年号正元。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曹髦见大权丧失,朝政自己不能作主,心中不安,又常忧虑被废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百官废黜司马昭。

最后,在此背景下,曹髦这位皇帝亲自率军讨伐司马昭,想要夺回曹氏的权力。而这,无疑让自己和司马昭陷入到势不两立的状态中。结果,太子舍人成济刺杀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司马昭闻讯大惊,自投于地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在得知自己手下弑君的消息后,司马昭其实也担心会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换而言之,司马昭是不愿意主动弑杀曹髦的。但是,因为曹髦已经起兵后,自己不可能坐以待毙,这才有了弑杀曹髦的结果。对此,司马昭弑杀曹髦,并不是一件有意谋划的事情,而是意外发生的情况。司马昭弑君之后,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天子,改元景元。


当然,在司马昭弑君时,经过司马懿、司马师等人的努力,曹魏宗室的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了,也即此时的司马昭,客观上具有篡位称帝的实力。当然,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给了司马昭不小的压力,这让其没能完成篡位称帝的目标。为了抵消这一负面影响,司马昭在公元263年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等人消灭了蜀汉。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历5月2日),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时年五十五岁。在司马昭病逝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也即司马昭和曹操一样,都将称帝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不过,司马昭的相让,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弑君行为所导致的。



其实看看曹家跟司马家对待皇帝的态度,可能曹家还算比较仁道了,起码从始至终都没有杀掉汉献帝,还让他过了一个比较好的晚年。而司马师直接弑君,根本不把皇帝放眼里,不过当时曹魏的实际掌权者也已经是司马师跟司马昭了。其实曹操当年想称帝也就一句话的事,为什么这句话曹操就那么难开口呢?实际上曹操心中还是有敬畏之心的,而且一生也都是汉城。汉献帝从称帝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是被挟持的命,而且在那个位置上整天还提心吊胆,前半辈子都没过过平静的生活,如果汉献帝没有这个汉室血脉的话说不定日子还会过的更舒坦一些。

曹操、曹丕为什么都不敢杀汉献帝?曹操不称帝真实原因揭秘
汉献帝一共当了31年的皇帝,但是在这期间没有一天享受到一位皇帝应有的权利,董卓和曹操前后挟持汉献帝权倾朝野,汉献帝更多是个摆设,或者汉室血脉延续的象征。不过这股象征已经名存实亡,等到曹操统一北方后完全有能力取代汉献帝,曹操为什么没这样做呢?实际上曹操想称帝,但得不到朝中士族的支持,而且曹操不愿让自己的宗亲权利被稀释,所以曹操只要称帝那留给后人的竟是唾骂,“汉贼”这个名号就要做实了,毕竟记载史书的还是文官,而且曹操也不可能说把他们全杀了。

曹操、曹丕为什么都不敢杀汉献帝?曹操不称帝真实原因揭秘
刘协当了大半辈子的傀儡皇帝,熬死了曹操,他自己反而没事。等到了曹丕继位时,曹丕推行的政策更加开明,所以得到了朝中士族的支持,这下曹丕就可以安心称帝,改朝换代了。后来曹丕逼刘协禅位,其实刘协早就不想当这个皇帝了,让他禅位也基本上不带犹豫。而且曹丕还给刘协把养老都给安排好了,安心过着小日子什么也不用担心,可能这才是刘协想要过的生活,最后活的比曹丕还要长。

曹操、曹丕为什么都不敢杀汉献帝?曹操不称帝真实原因揭秘
在196年的时候,曹操抢得了一个先机。当时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已经展开了全方位的斗争,而孙策拿下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韩遂马腾还是在凉州观察局势。天下群雄四起,但是曹操却找了一个机会,抢先入住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格,其实就是曹操代替了先前董卓的位置。当时汉献帝是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就是对抗曹操,只可惜刘协多年都活在阴影之下,已经没有任何做出反抗的想法,什么都是逆来顺受,所以从这点来看刘协早已失去斗志,那曹操也是毫无办法。

曹操、曹丕为什么都不敢杀汉献帝?曹操不称帝真实原因揭秘
好在曹操一直不敢取代他称帝,不然汉献帝的下场可能还没这么舒服。不过刘协失去皇位以后,另一边的刘备似乎非常关心刘协,急忙给刘协封了谥号叫“孝愍皇帝”,这时候刘协还没死呢,而且最后刘协的谥号也不是这个。只能说刘备太会给自己加戏,实际上跟他也没什么关系,他哪有资格给汉献帝封谥号呢。234年,刘协寿终正寝,曹睿带领群臣哭祭,封谥号为“孝献皇帝”。

因为时势不同:先来说说司马昭弑君:1、司马昭弑君时期三国分裂已久,作为敌国蜀、吴即无为曹髦报仇的必要,也不可能以此为借口的能力(以此为借口蜀一直说汉贼不两立,随时可以开战,何必为汉贼出头;吴国手头没有曹魏宗室拿什么介入;实力上曹魏东西两线防线稳固吴蜀都无法突破),使司马昭弑君没有外忧。2、经过“高平陵之变”、“夏侯玄、李丰、张缉案”、“废黜曹芳”、“淮南三叛”曹魏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已完全落入司马家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手中。3、此时没有内忧外患,能够阻挡弑君的只有道德束缚和口实。曹髦披甲持兵驱车上街,司马昭不露面心腹代劳直接将最后的闭环完成。再来说说曹操、曹丕:1、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以“奉天子以不臣”才得以从汉末群雄脱颖而出。这造成前期他不能砸自个的招牌让自己落的个群雄共讨,“董卓、袁术”一般的下场,所以哪怕“衣带诏事件”曹操只能杀了董承等人。2、赤壁之战后群雄逐鹿慢慢变成三足鼎立,留着汉献帝虽然不如前期顶用了,可大伙都是汉臣,但我曹丞相中央,你孙、刘是地方叛臣,我可以给手下加官进爵,你们最多给手下官至太守、刺使、中郎将,对人才的吸引力谁高谁低?3、最重要的是在长期“奉天子”过程当中,曹操集团不纯粹,内部有两大杂音:1、曹操迎奉天子他不是只接纳了汉献帝一个人他是连同从长安跑出来的整个朝廷,文武百官一块接收了,形成了一个依附于曹操核心集团外围的遗老集团;2、核心集团中为尊汉而聚拢的荀彧等人才。(司马家为核心的政治集团:大伙可是一起政变、一起杀宗室、外戚;一起废立天子(曹芳)是纳了投名状的共犯,你觉得自个可以下船脱离组织漂白吗?做梦去吧。)杀汉献帝等于自爆啊!

  • 曹操和曹丕都不敢做的事情司马昭却做了,真相是什么
    答:为何曹操和曹丕不敢弑君,但司马昭却敢?汉献帝刘协之所以没有被曹操和曹丕诛杀,不过是因为他没有曹髦那么有血性罢了。毕竟司马昭也没有诛杀曹髦的心思。要知道在曹髦之前的皇帝是曹芳,当时司马师得知曹芳对他有杀心,于是编造了罪名将曹芳废掉,而后来被立为皇帝的曹奂则安分守己,与司马炎和平相处,...
  • 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家的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答:个人观点: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说是打着汉臣的名头管理朝政,讲究个名正言顺。杀了汉朝皇帝就是逆贼。称帝也对自己也不利,蜀国和吴国当时关系破裂加上本身实力也不弱,而且在外都说自己是汉臣,大局未定何必为自己埋下隐患。就把机会留给后代了。司马家只知道后面挺惨的,不太了解。
  • 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答:汉献帝刘协之所以没有被曹操和曹丕诛杀,主要还是因为他很配合,知道自己的处境,所以,即便心中不满,还是悬着隐忍,他没有曹髦那么有血性。假设如果刘协也仗剑乘辇,出皇宫,拿着诏书讨伐曹操或者曹丕,而且是那种不死不休的情况,只怕当时曹操就是在顾忌世家大族的反应,也会忍不住痛下杀手。而刘协之所...
  • 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弑君汉献帝,而司马家的司马昭就敢弑君?
    答:司马昭没有想杀皇帝,虽然皇帝死了,但他也不敢当皇帝。曹髦即位前为高贵乡公,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身为宗室的曹髦被立为新君,但曹髦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带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授予铠甲兵器,率领僮仆数...
  • 曹操和曹丕不敢弑君,那司马昭凭什么敢杀曹髦呢?
    答:而是把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操丕,曹丕也没有直接废掉汉献帝,而是采用了一定的手段让汉献帝禅位给他,更没有杀掉汉献帝,第1个原因是汉献帝是曹皮的妹夫,第2个原因是曹皮觉得被废的汉献帝已经对自己没有任何威胁,第3个原因或许是曹丕的母亲不想让自己的三个女儿成为寡妇。但是魏朝没有延续它的...
  • 曹操和曹丕为什么不敢弑君?司马昭为什么敢杀曹髦?
    答:所以,汉献帝刘协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兵反曹,结果没有成功。而就曹操来说,则不敢趁机反杀汉献帝,就是担心会导致内忧外患的结果。二 不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在此基础上,因为天下诸侯已经被消灭的...
  • 心狠手辣的曹丕,为什么不杀汉献帝以绝后患?
    答:一、汉朝已经完了那个时候的汉朝已经完了,所有的文人大臣全部都会把心思放在汉朝,因此曹丕改朝换代,这本身就属于一个大逆不道。曹丕的做法会违背这种思想,曹操这辈子都没有做过,但是曹丕毫不犹豫,但完全没有必要去选择杀掉汉献帝。二、考虑到刘备的实力曹丕当时也会考虑到刘备的实力,虽然汉献帝并...
  • 为什么曹操、曹丕不敢杀汉献帝,而司马家的司马昭却敢弑君呢?
    答:那哥们叫曹髦,突然毛了,在司马昭不知情的情况下,手下干了这事
  • 曹丕篡位后不杀汉献帝,难道不怕汉献帝造反吗?
    答:首先,在笔者看来,曹丕和曹操之所以没有对汉献帝刘协赶尽杀绝,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己不亏欠汉献帝什么,而汉献帝反而应该感激自己。在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已经是傀儡皇帝了,并且在战乱中,汉献帝刘协更是差一点被饿死。在此背景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利用了汉献帝,不过,正是因为曹操的...
  • 曹丕为什么不杀了汉献帝?他难道不怕汉献帝造反吗
    答:首先,在我看来,曹丕和曹操不杀汉武帝刘协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欠汉献帝什么,而汉献帝应该感谢自己。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已是傀儡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利用皇帝的帮助,确保他继续享受皇帝的待遇。更何况,对于曹魏的江山来说,不是汉献帝刘协的战役,而是曹操多年的战役。对于曹丕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