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谢利卡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又一次吸引了我的注意。拿起这本书是需要勇气的,还不是点把点,翻开他,我就开始了和自己的战斗,思想的内斗,完全的博弈。。。。。。

一、思考死亡

在作者谢利卡根的理论中,他要试着让读者相信,没有什么灵魂,永生不会是一件好事,畏惧死亡不是对死亡的恰当反映,死亡并非特别神秘,自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既理性又合乎道德……

这些观点,都不是我们常见的,所以他也尝试着,让大家带着这些辩证的思想,进入下面的内容。

二、死之后还有生命吗

按照常人来说,答案肯定是,没有。

哲学的观点来看,回答这个问题,还要知道,我到底是什么?还有死和活到底又是什么?如果把死定义为肉体之死,那么可能问到的问题,我能不能在肉体死亡之后继续存在着。我到底是什么,一种立场叫做二元论认为,我可能是肉体和灵魂,会把两者独立开来,另一种观点叫做物理主义的,会说人只是也只有肉体。在二元论者看来,死亡是心灵——非物质的灵魂——和肉体的永久分离,因为肉体毁掉了。但在物理主义者来看,没有灵魂一说,心灵就是大脑的功能,肉体各项运作能力被破坏后,心灵也就被毁掉了,死亡就是终结。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该相信谁?灵魂到底存不存在?

三、证明灵魂的存在

灵魂是无法被观察到的,无论是外感官还是内感官,于是我们就要用其他的办法去证明它。如果我们假设出了一个现象,物理主义者解释不了这一点,而二元论者设定灵魂的存在就能够解释了,那么我们就证明了灵魂的存在。

一个新的问题:一定要由某个肉体之外的东西来控制肉体吗?

二元论者会说,纯粹的物理对象远远没有可能拥有体验和感受性,甚至连可以想象的可能性都没有。但物理主义者会认为,以现在的科学认知还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到底人类或者生物的自由意志从何而来。

超自然的现象中,经常有人从手术台上没下来,死去了,但几分钟或者及时分钟之后又起死回生了,当事人常常提到都有非常惊人的体验。还有类似一些通灵的人,他的灵魂离开了现在的身体,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或来生或往生。或许手术台上的人,并没有死去,通灵之人的伎俩,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所以在灵魂的解释上,至少在现在,二元论的所有论证都无法成立。

坦率的说,看哲学书很累,翻两三页后,就会来回翻好几次,因为内心不断在比较,不断的论证,捋一捋思路,但不得不说,这本书我看的慢,但真的看进去了,引人深思!!

四、笛卡尔的论证

笛卡尔论证从纯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心灵和肉体是不是可以单独存在?假设,确定是一个假设:一天早上,我对着镜子,看到镜子里并没有肉体的我存在,我摸到全身上下,也并没有肉体的感觉。在这个假设的故事中,肉体并不存在,而心灵是真实存在的。

从笛卡尔的论证来看,这两个东西就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不同物体,原因就是你想象出了这样的场景。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玄幻,啊,哲学啊!

作者是不赞同这样的想象而来的论证的,他举出了启明星和长庚星的例子。在天空中,一个月里总有几天,你会在一早的天空发现一颗很亮的星星,人们叫它启明星;又会有几天,你会在夜晚来临时发现一颗很亮的星星,人们叫它长庚星。如果按照笛卡尔的说法,这两颗星星一定就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物体了。而从物理的角度和科学的发现来说,这就是金星的不同表现,这就是同一颗星星。

因此,作者在此论证了,脱离了肉体而独立存在的心灵没有依据,也无法说明灵魂的单独存在。

五、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不朽

人们之所以没有办法深入认识柏拉图式的理念世界,是因为我们被这个熙来攘往、喧闹异常的世界干扰了。按照苏格拉底的思想,哲学家试图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从肉体带来的干扰中赦免,比如对食物的欲望、对性爱的渴求、对快乐和悲伤的关注,哲学家们为了更专注于理念,而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忽视肉体,把它撇开,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心灵和肉体分离开来。因此他相信,当死亡到来,肉体和心灵最终分离时,他的灵魂会飞升到这个神圣之域,而不是被肉体的欲望拽落下来。

所以,作者又从两个辩证的角度来分析,柏拉图要证明灵魂的不朽,没有证据或理论能够足够支撑。

六、个人同一性

作者强调,他的观点是灵魂是不存在的,或者说,那些让我们相信灵魂存在的的理由并不充分。

一块表被修理师拆散了重新组装,你认为它还是以前的那块表吗?孩子搭了一个大型的积木城堡,但是被妈妈撞散了,妈妈又重新按照原图纸进行了复制,你认为它还是以前那个城堡吗?

在作者的心目中,他认为表应该是同一块表,而城堡已经不再是同一个城堡了,我也有同感,你呢?

那么肉体重新组装的话,会有什么影响吗?

有一个段子说,一个律师盘问一个医生:

问:医生,在你验尸前,你查验过脉搏吗?答:没有

问:那你查验过血压吗?答:没有

问:那你查验过呼吸吗?答:没有

问:所以,你开始验尸时,病人还有可能活着了?答:不可能

问:医生,你凭什么这样肯定?答:因为他的大脑放在我桌上的罐子里

问:即便如此,病人是否还有可能活着?答:是有可能,他可能在哪里活着当律师

段子归段子,但表明了我们都深信身体的关键部分是大脑。移植了别人的大脑,这个肉体还会是原来的肉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人的同一性就是有同一个人格。

第一次对这样的书籍感兴趣,但真的看的欲罢不能,惊叹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又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了阐述,怪不得他的课程会那么受到欢迎,Respect!

七、两种理论之间的选择

上一章,作者介绍了个人同一性的三个对立理论,这一次他又再次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不相信灵魂论,同时,在肉体论和人格论之间,他选择了人格论。

为了证明这个理论,他假设了一个例子:疯狂科学家把一男一女的人格进行了对换,然后问你希望折磨谁?你的人格在别人的身体里,折磨别人的身体,你会感受到疼。而你的身体里是别人的人格,折磨你的身体,疼的是别人。所以,大多数应该选择的是自己的身体,别人的人格吧。哈哈哈,好有趣的例子,我同意这个选项!!!因此作者认为,人格才是最关键的。

这套理论不会试着把人从宗教信仰里拉出来,只是阐述了作者的观点,他认为,死亡是人最终的结局,是我的终结,也是人格的终结。

八、死亡的本质

从物理主义的角度出发,死亡究竟是什么?又要探讨的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在何时死亡?

一般物理主义者会说,当肉体功能开始损坏并停止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便死亡了。但这一说法还不够完善。在定义死亡时间的时候,到底哪些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到底是肉体停止运作是死亡,还是人格停止运作是死亡,要归结到,你到底接受的是肉体轮还是人格论。根据肉体论,我的肉体存在就足够了,即使它只是一具尸体。又回到了作者上一章论述的观点,关键不是继续存活,而是在存活中你想要得到什么?人格是否还在运作。

所以,如果接受了人格论,死亡的时刻就需要由人格功能而非肉体功能来界定了。

九、关于死亡的两个惊人言论

惊人言论1:我们都知道,我们会死去。但是一些人却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人真正相信自己会死去。没有人能描绘自己的死亡状态,因为大家说这是一个谜,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很多人不真正相信他们的肉体死去,但是仍然会购买人寿保险,写遗嘱……可能大多数人还是意识到了他们会死去。或许我们中的大多数实际上都跟托尔斯泰笔下的伊里奇一样,口头承认自己会死去,但某种程度上,却并不当真相信。就像一个有洗手强迫症的人,我们问他,你的手脏吗?他可能会回答,不,当然不脏。然后,他又回到了洗手间,再次洗手。对这一行为的唯一解释,就是他的确相信自己的手脏,尽管事实上他说不脏。

惊人言论2:每个人都会独自死去。人独自做某件事情的意思是,他们做这件事的时候,身边没有别的人。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人们会在自己的朋友、家人、爱人身边死去,显然这就不是独自死去。也有可能有人会反驳,说即使是在他人身边,但死去这件事还是自己独自在做的事情。有一个更妙的例子来证明,在许多战场上,人们都和其他人一起死去,琼斯正在死去,但并不是独自,史密斯也在死去,就在他的身边。或许又有反驳之声,说死亡并不能作为一个共同事业,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比如病房里或者战场上。诚然,共同死亡远比独自死亡少见得多,然后共同死亡并非不可能,比如自杀契约,他们期望作为群体死去,共同死去,恋人一起殉情等等。

十、死亡的坏处

死亡怎么会有坏处?坏在哪里?或许,死亡不是对死者本身的作用,而是对生者来说有坏处。因为亲人朋友的离世会让人感觉很痛苦。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从根本上看,死亡的坏处在于,当你死了,你不会再经历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死亡对你有坏处,正是因为你没有了你未死之时生命能赋予你的东西。

十一、永生

如果死亡是有坏处的,那么是否意味着,最好的事就是永生?

如果我们经历的那些老化随着年岁增长持续累积,那么你不仅会变的越来越老,也会越来越虚弱和无法自理。你越来越不舒服的同时,衰老带着对你的报复来了,最终让你精神恍惚,痛苦不堪。如果永生是这样的,那么死亡就是一种赐福。

十二、生命的价值

乐观主义者认为,在既定的实际生活中,多活几年总是一件好事。悲观主义者会说,死亡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从不曾来的太早,未来的一段生命总是不值得一过的,虚无比拥有更好。温和派认为,我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因生活的痛苦而备受摧残,无力承受,饱受折磨,继续活着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赐福,这种活着是可怕的延迟。

十三、死亡的其他特征

死亡的必然性。你必然会死。我们都必然会死。

死亡的差异性。我们能够活多久,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死亡的不可预测性。你不知道你还能活多少时日。

死亡,无所不在。普遍存在,死亡的风险无处不在。

生而后有死。

十四、面对死亡而活

不要无视死亡,也不要太看重死亡,或许最佳的方式应该是一个中立的立场。你有一些实践和场合可以用来思考死亡,但当你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时,就把思考死亡的事情放下。

恐惧、愤怒、小心谨慎、想对策……归于最后,都是尽量让我们拥有的生命更有价值。生命中有苦难、疾病、死亡、痛苦,而生命中也有我们希望拥有的东西,如果足够幸运,我们就可以得到他们。

十五、自杀

区分理性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在某种情况下,自杀是合理的,再来研究道德的问题。

怎么判断自杀是否合理呢?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什么时候,是否有这种时候,死了真的会更好,是否存在这种情况,你的生活已经遭到生不如死的地步。如果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在问第二个问题,你凭什么信赖自己的判断,相信现在就到了死了反而更好的时刻?而根据这一判断采取行动为什么会是合理的?或许得了非常严重的病,痛不欲生,有两种选择,手术或者不手术,但哪种决定是值得信赖的呢?这个例子跟自杀很类似,自杀还是不自杀,哪种方式能够终结痛苦,哪种决定是值得信赖的呢?

如果我们遇到有人自杀,应当怎么做?笔者的建议,你有充分的理由问问自己,确定这个人符合同意原则的所有限制条件吗?如果我们认定,他们已经考虑了方方面面,同时有充分的理由,对情况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心甘情愿的做出了这种决定,那么自杀很可能是正当的,我们也不应加以阻拦。

十六、结语

当我们想到死亡时,不应当将其视为艰深奥秘,难以面对,可怕至极。恰恰相反,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至少曾经活过,这何其幸运,或许就能抵消这种悲伤情绪。

通过这本书,我邀请你思索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此外,我邀请你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全书完!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
    答:“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又一次吸引了我的注意。拿起这本书是需要勇气的,还不是点把点,翻开他,我就开始了和自己的战斗,思想的内斗,完全的博弈。。。一、思考死亡 在作者谢利卡根的理论中,他要试着让读者相信,没有什么灵魂,永生不会是一件好事,畏惧死亡不是对死亡的恰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