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居士每天必须要做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
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以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庙,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佛教的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 《一》三类法门 修学佛法的法门虽多,若从大体上说,可分三大类: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脱道; 第三是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脱道;学佛的著力点,却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道,乃是生死与解脱的最大关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离开了人天道而另求解脱道。 解脱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圆成,解脱生死的人,并不就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须将人天道与解脱道兼顾并重,这便称为菩萨道。 从性质上说,人天道是偏重于福业的经营,比如布施、救济、放生、戒杀、社会公益等等;解脱道是偏重于慧业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佛、听经、看经等等。最要紧的,还是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如有恋世的心、虽修慧业,仍是人天福报;如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解脱之道。 毫无疑问地,学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态度,也不仅在解脱道。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可见,佛教的宗旨虽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因为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虽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乃至出离生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脱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缚,但也并不就是不受生死,为了度众生,他们仍须生死。不过,他们的生死,是出于自由意志(愿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由于烦恼造成(业力)的牵引。正像一个去监狱为犯人讲演的自由人,虽也进入监狱,接触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与被法律制裁而监禁在狱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经解脱了的人,虽入生死,仍不以生死为苦;虽在生死,却不受生死的束缚。 《二》解脱道与菩萨道 修持解脱道,毫无疑问,是佛教的本意;解脱道的修持工夫,也毫无疑问,是以出家的身分为宜,至少,出家人的牵挂没有在家人那么多。所以,出家人可证小乘四果,在家人最多只能证到三果,南传的北道派,虽主张在家人也可证到四果,但其既证四果,必然就会出家。 说到菩萨道,无疑地,菩萨道的精神,是佛教的根本,菩萨道的修持者,则以在家的身分更为相宜,至少,在家人的生活范围,可比出家人更大更广,深入群众而接触群众,正是摄化群众的最佳方便,所以佛经中的菩萨,除了极少数外,都是现在家相,乃至最后一生在兜率内院的菩萨,也是现天人相,而非出家相。当然,现在家相的菩萨,并不即有男女性的差别,三界内的色界天,已经没有男女欲,何况是圣位的菩萨。菩萨多现在家相的原因,乃在说明菩萨道的修持者,最适合在家人的身分。 解脱道是可贵的,但还不如菩萨道更加可贵。因为菩萨道的修持者,除了自求解脱,还要助人解脱;既是解脱道的求证(或已取得)者,也是人天道的实行者。从实质上说,菩萨虽现在家身,却比出家圣者更伟大。这也正是大乘佛教一向责斥小乘心行的基本原因。 但是,在家人,实践人天道的福业,是容易的,只要出钱出力,多做社会公益的慈善事业就行了。至于要求在家人能像莲花生于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修持解脱道,那就比较难了。如果只行人天道而不修解脱道,那仅仅是人天道而非菩萨道,只能换取来世人天界中的福报,不能解脱生死,更不能自主生死。这也就是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加尊贵与超胜的因素之一。 根据这一要求,便可进一步的知道,同样的在家人,信佛与未信佛的人是不同的,未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他是最伟大的慈善家,那也仅可获得人间及六欲天的福报,福报享尽,仍要堕落三涂──傍生、饿鬼、地狱中去受苦。至于信了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确实修持解脱道,也能对于解脱之道,生一向往之心,所以也必将进而修持解脱道,今生修不成,来生乃至许多许多的来生之后,必将有修成解脱道而得到解脱道的希望;信佛的在家人,纵然不能积极地经营人天福业,最低限度,也不致积极地造作三涂的恶业。所以,同样是在家人,信佛的要比未信佛的,前途更有希望,也更有保障。 《三》居士宜修菩萨道 到此,我们就要谈到居士的问题了。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多以为“居士”这个名称,是佛教称呼在家男女信徒的专有名词,其实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圣典中,尤其是在律部之中,居士乃是俗人的通称,梵语称为迦罗越,不论信佛、不信佛,凡是居家之士,便可以称为居士。男的称居士,女的称居士妇,是对已婚俗人的通称。故在罗什法师的解释是:“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注:《维摩经》卷一)《十诵律》卷六则说:“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 在中国,运用居士一词的,也不是以佛教为始,在《礼记》中就有“居士锦带”一语,那是指的为道、为艺的处士,含有隐士的意义,所以在中国古籍中,往往见到一些文人雅士,每喜以居士自号,但那并不表示他们是佛教信徒。 佛教习以居士称呼在家的信徒,大概是从维摩居士而来。维摩居士,确可称为居士,但也因此而被后人附会,如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说:“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正因如此,居士一名,渐渐地,也就成了佛教的专用。清朝的彭际清,编写一部在家佛徒的传记,也以“居士传”为命名。实际上,以居士称呼学佛的居家之士,固然没有什么不可,若以中国人的观念,以隐士的含意,来比附学佛的居家之士,那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意义相反的。因为,隐士是过独善其身、明哲保身的生活;而居家的学佛之士,应该是菩萨道的实行者,为度众生,可以不惜生命,自求解脱,也必助人解脱。这怎么可以与隐士同一意义? 然而,既已相沿成习,我们也只好随俗称呼了。 照理,一个名副其实的在家居士,便是一位大乘的菩萨。 虽然,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是简单的事,太虚大师曾说:“悺正须入祖位者,乃能宏大乘教,否则……但能令得人天权小之益,及种大乘善根,不入大乘。”(见《佛法导言》)要到禅宗的破了三关,相当于六根清净位,才入祖位,入了祖位,才能弘扬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真是难能可贵。 可是,我们总不该因了菩萨道的难行而就不行,虽然不能即生成就优入圣位的大乘菩萨,如若继续种下了大乘的善根,终究必将成为优入圣位的大乘菩萨。 所以在家的居士们,不要气馁,在家人虽在解脱道的求取上比出家人相差一阶,然在菩萨道的实践上,却比出家人的条件优胜得多。 《四》菩萨道的重心 我们知道,人天道的主要德目,是五戒十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为五项必戒的德目,故称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欲、不镇恚、不邪见,称为十善。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第三篇〈人间天上的护照〉);解脱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三学;菩萨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三学,三学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萨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 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为首,可见,菩萨道的实践,是以布施为重心,因为要度众生,必须先要安慰众生,先使众生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得到了安慰,然后才能对你发生好感,接受你的化导,并也信任你的化导。 布施,分有财施、法施(离苦的方法)、无畏施(给怯弱者鼓励)三种,财施属于物质的,法施与无畏施属于精神的。理想的布施工作,最好能三种并重,但在一般的众生(人),在现实生活的驱迫之下,对于物质的要求救济,远比对于精神的要求寄托,更为急切,首先使他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再谈精神的追求。近世**教在中国的风行,原因也在于此,不管**教的教义怎样肤浅,能给人群以物质的实惠,总是真的,除了破衣面粉的诱惑,他们也办了许多的医院和学校。一般人,那能都是神学家或哲学家,会去研究它的教义和内容?所以**教的分子,传教士的群中,有以信教为职业的伪善者,信徒的多数,是出于盲目的附从(他们的确需要宗教的安慰,但却未得到正确的引导),另有一些是出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别有用心。在佛教,以布施的工作来说,居士要比僧尼更能做得彻底,因为根据律制,出家人是不该有财富也不会有财富的,既然没有财富的积蓄,对于物质的布施,就无法做到。即或今日的僧尼,未见有几人是把银钱一戒持得清净的,但是除了公有的寺产,也不致有太多的私产。所以,出家人,只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的精神鼓励,却不能利用物质来救济。虽在佛经中说,布施的功德,以佛法的布施最为殊胜。但在前面说过,接引众生的先决条件,应以物质第一。至于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走向解脱之道,那才是佛法的功能,这个功德虽大,却不是解除现实贫困的直接方法。同时,在所有的出家人之中,能以佛法及无畏来布施的百分比,也是相当低的,我们在原始圣典中可以得到证明:佛世的出家弟子,经常随从的,约有一千人左右,那些多数是大阿罗汉,此外的凡圣僧尼,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但在僧团中能起领导作用的,不过数十位而已,至于弘化方面有大成就并有名字记载的人,比数上也是非常之少,虽然圣典的记载,不免挂一漏万,但在法施方面真起大作用的人,确实不会太多,那当属于事实。后世的僧尼,当然更加不用说了。因为出家人是以修持解脱道为主,行有余力,才能谈到救济众生的工作。 至于居士,如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菩萨道的实行者,也便可以做到三施并重了:自己有财富,可用物质救济贫困,自己深通佛法的胜义,可以用来教化众生,安慰众生,鼓励众生。 所以,真正的大乘精神,虽由出家的大菩萨乃至佛陀来摄化,一般凡夫的出家人则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唯有发大心的在家居士,才是菩萨道的理想实行者。 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想居士,在历史的记载上,也是数得清的。至于一般的居士,确实不容易做到理想那样的境地。有钱的居士,能够以财物布施,但也仅止于财物的布施,未必也能够深达佛法的胜义而用佛法布施。若期他们进一步地对于解脱道的欣求,那是难上加难了(当然不是没有);所以,他们的布施,乃是局限于人天福业的经营。 至于深达佛法胜义的居士,虽可做到法施,但他们未必就是大富长者,对于物质的布施,也就力不从心了。大多数的正信居士,是在人天道与解脱道的交叉路口徘徊,既向往解脱道,却无法摆脱人天业;乃是在人天业中,慕求解脱之道。他们当然还是幸运的,也是可敬的,最低限度,他们必将走上解脱之道,乃至走上真菩萨道的。 《五》居士应具的条件 上面是讲理想的居士。理想的居士,是从一般的居士中产生的,也是要从一般居士的立足点上做起的。那么,一般的居士,应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 在《杂阿含经》三三.九二七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是不必谈的。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的。佛法是由僧众结集(编辑)、传流、住持、弘扬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来,便是信仰“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信仰的入门,便是归依三宝,归依三宝,是将整个的身心,无条件地□没在三宝的光辉与恩德之中,归依三宝之后,便能从三宝的启导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归──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 主要是指五戒──不杀生(不杀动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盗、不邪淫(不与夫妇之外的异性交接)、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三归弟子的必修德目,归依三宝与受持五戒,本不该看作两个阶段的两层意义,如果归依了三宝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学校登记注册,而不真去上课求学,那只是种善根而得不到现实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业,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连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岂能解脱生死?

  • 在家居士怎么做早晚课,内容是什么
    答:在做晚课时,未诵经前、已诵经後,对佛像前,合掌三拜。如无佛像,面对佛经或是面向西方礼拜亦可。果能如此常行无间,佛必哀怜,求愿往生,必能满其所愿。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放光接引,往生极乐。修学净土法门,当生信愿,切勿狐疑。以上所举,是每日早晚课诵仪规,若是极闲之人,除早晚课外...
  • 在家居士每天做什么功课
    答:每天念诵 心经 普门品 就挺好的 观音菩萨和我们这个世间的人 缘分最大 加持力业大!!每天念诵《普门品》就行了 或加大力度 抄经文 或礼佛拜忏 《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 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
  • 作为一个在家学佛的居士,平时生活中应该做些什么?
    答:在家学佛,首先要做好家事;上敬下护、兄尊弟联、邻睦友和、尽职负责、仁慈宽厚、勤奋营做、、、众生因有你而欢乐。诵经不解也妄然,不着相修行是最上修行。
  • 在家居士既有效又方便的早晚功课怎么做?
    答:能做早、晚功课是好的,有头有尾。早、晚上心香,然后做功课。我是念观世音菩萨的经文的,比如大悲咒、心经等等。功课数量按照自己情况来定,你可以各念3遍,也可以各念7遍、11遍、21遍、49遍或者更多。然后,平常在路上也会念经,做家务扫地也可以念经。不管是因为什么而学佛念经,总比不念经的...
  • 大悲寺居士需要做什么
    答:跟师父一起做功课,还有听话,干活。 吃的了苦 方成大器 去历练历练吧 得克服魔障
  • 居士为什么要有早晚课
    答:早晚课,本来是寺院出家人的日常修行功课。在家居士按照寺院的仪轨,用早晚课方式诵经修行。
  • 怎样做居士?
    答:一、对三宝应有坚信不疑的信心、竭诚的尊敬心,一分尊敬消一分罪业,得一分利益;十分尊敬消十分罪业,得十分利益,没有尊敬就没有利益。二、遵守戒律,忏悔罪业。根据戒律、十善, 对照自己, 找出自己的罪过,认识自己的罪业,竭诚祈祷三宝加持,忏悔自己的罪业,每天记住不再犯,并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
  • 我没出家,但想成为在家居士修行者,用每天都做早晚课吗?可以只做早课吗...
    答:这是您自己的功课,用自己的时间来安排,不需要依照寺庙的早课或者晚课的时间。在家居士修行者,也就是说没有正式成为在家居士对吧?但最起码三皈依应该受了吧?如果没有的话,做功课的时候别忘了诵念三皈依以及三皈依戒律。这有助于‘正信’‘正见’。至于佛号,经典都随意。
  • 居士每天该做哪些功课?哪位师父或者居士能详细说下。
    答:因为感觉到佛菩萨一直在指导帮助末学,所以遇到困难,有佛菩萨的大力扶持,也一直坚持着。。。其实每个人根性都不一样的,所以,不是说一定就要看哪本经书,经书的讲授也是佛应众生根基而讲,通常有些居士将《地藏经》作为每日必诵,这样来修习,也有人会选择《佛说阿弥陀经》,还有很多经书,根基不同...
  • 在家居士怎样做早晚课?
    答:2012-04-09 在家居士怎么做早晚课,内容是什么 565 2013-12-16 在家居士怎样上早晚课为好? 594 2019-11-11 在家居士怎么做早晚课,内容是什么 6 2013-10-07 在家居士如何上早晚课 35 2020-05-02 刘素云老师在家居士应该怎样做早晚课 6 2012-12-08 在家居士既有效又方便的早晚功课怎么做? 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