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棣原文、翻译及赏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常棣原文、翻译及赏析 1

  原文: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译文

  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

  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

  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

  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赏析: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这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毛先舒说:“《常棣》,俗笔必先从和乐叙至急难,便乏味”(《诗辩坻》)。此篇则与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陆时雍《诗镜总论》曰:“叙事议论,绝非诗家所需,以叙事则伤体,议论则费词也。然总贵不烦而至,如《常棣》不废议论,《公刘》不无叙事。”《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境下对《常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伸发,可以互参。

  常棣原文、翻译及赏析 2

  常棣

  先秦:佚名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译文 」

  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又悲鸣,血亲兄弟有人陷入急难之中。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注释 」

  1.常棣(dì):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

  2.华:即花。

  3.鄂:通“萼”,花萼。不:“丕”的借字。韡(wěi)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4.威:畏惧,可怕。

  5.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

  6.原: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裒(póu):聚集。

  7.脊令(jílíng):通作“鹡鸰”,一种水鸟。水鸟今在原野,比喻兄弟急难。

  8.每:连词,虽然。

  9.况:更加。永:长。

  10.阋(xì):争吵。墙:墙内,家庭之内。

  11.外:墙外。御:抵抗。务(wǔ):通“侮”。

  12.烝(zhēng):长久。一说为发语词。戎:帮助。

  13.友生:友人。生,语气词,无实义。

  14.傧(bīn):陈列。笾(biān)、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

  15.之:犹是。饫(yù):宴饮同姓的私宴。一说酒足饭饱。

  16.具:通“俱”,俱全,完备,聚集。

  17.孺:相亲。

  18.好合:相亲相爱。

  19.翕(xī):聚合,和好。

  20.湛(dān):喜乐。

  21.宜:安,和顺。

  22.帑(nú):通“孥”,儿女。

  23.究:深思。图:思虑。

  24.亶(dǎn):信,确实。然:如此。

  鉴赏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小雅·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频频发生。《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创作背景

  此诗写兄弟宴饮之乐,关于其作者与背景历代存有争议。西周初年,出现过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据此,《毛诗序》似认此诗为成王时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更频频发生。据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

  后世影响

  《小雅·常棣》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的明理典范。《小雅·常棣》的“不废议论,不烦而至”,似可析而为二。一是真挚委曲,感人之至。开篇形象比兴,富于理趣;随之围绕“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丧乱”与“安宁”、“良朋”与“妻子”,及历史与现实、正面与反面,寓理于事,多层次地唱叹阐论,既感人亦服人。全诗笔意曲折,音调也抑扬顿挫,前五章繁弦促节,多慷慨激昂之音,后三章轻拢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诚。二是主题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爱,手足亲情,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小雅·常棣》对这一主题作了诗意开拓,因而千古传唱,历久弥新。同时,“常棣之华”、“莫如兄弟”、“兄弟阋墙,外御其务”,作为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母题和典故,对后世“兄弟诗文”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论》,在新的背景下对《常棣》诗旨作了创造性的申发。



  • 挽章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国家当日事,父母此时心。劫火分南北,秋风隔古今。病躯可堪此,无泪足沾襟。——宋代·罗公升《挽章》 挽章 忆昔垂髫日,相期志已深。 国家当日事,父母此时心。 劫火分南北,秋风隔古今。 病躯可堪此,无泪足沾襟。咿轧篮舆度晓岑,抚今怀昔泪淋淫。蓼莪老去仍追诵,常棣新来又废...
  • 《诗经·采薇》翻译及赏析
    答: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昔我”四句,分别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名的诗句。《诗经·采薇》翻译及赏析 ...
  • 《至后》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答: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赏析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 至后杜甫原文赏析在线翻译解释
    答: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
  • 关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雎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
  •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写一君子思念自己爱慕的淑女,希望与她成婚,是表现男女恋爱的作品,本文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借鉴。 《关雎》原文、翻译及赏析1 《关雎》 关关雎鸠,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答:《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注释 ①螭蟠,亦作“ 螭盘 ”。 如螭龙盘据。 ②长铗,指长剑。铗,剑柄。 ③鹡鸰,《 ·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赏析 纵观全词,气势雄浑,悲壮慷慨,大处着笔,有高屋建瓴之势,小处作...
  •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宋代·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赠别抒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兄弟俩在离家...
  • 摘抄段落要赏析50
    答:翻译时不应根据自己的好恶改变原文的意思23. 好行小慧 hào xíng xiǎo huì[be fond of using petty cleverness] 好炫耀小聪明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24. 好学 hàoxué(1) [be eager to learn;erudite]∶专心追求学问的只有最好学的学者才感兴趣的细节(2) [philo...
  • 古汉语常用字孺用法,古汉语常用字孺用法
    答:古汉语常用字孺用法 文言翻译rú ①<形>幼小。《晋书-食货志》:“可以长孺齿,可以养耆年。”②<名>幼儿。成语“妇孺皆知”。③<动>亲爱;亲睦。《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孺人]⒈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作为通直郎等到官员的母亲或妻子封号。⒉敬称已婚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