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推荐算法: 听音乐就是给我当下的情绪找BGM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听音乐有两种场景,一种比如,刚看完一场《无敌破坏王2》,电影的主题歌很好听,我打算上下班路上听听,于是我打开音乐App,输入关键词 “无敌破坏王2”搜索,找到Imagine Dragons的《Zero》,重复收听直到哪一天听腻了。另一种,在某个下雨天,躺在沙发上,找点音乐来配合我当下的心情,至于听哪一首,我也不知道,但听音乐的需求是确实存在且强烈的。

两种场景截然不同,前者需求明确,用户主动搜索获取资源;后者需求隐意,需要挖掘。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第二种状态,即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单纯想听听音乐。我不会在乎耳边的音乐来自于哪一个歌手,乡村还是民谣,中文还是英文,甚至不会仔细聆听,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是给自己的生活播放合适的BGM。

腾讯近日发布了一款音乐App --- MOO ,在接触MOO之前,我基本上用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我细数了我自己的使用习惯发现,很多时候,基本上只会顺序播放喜欢列表中的歌曲,而这些歌曲都来自于上文描述的场景一「激发 -- 搜索 -- 试听 -- 添加喜欢」。QQ音乐和网易云也会花大量的尽力打造“发现”板块,榜单、作者、专题等,不过我很少使用,原因是:没有探索的欲望。音乐是需要听过之后才能发现是否喜欢,而点开榜单、作者、专题来试听寻找喜欢的音乐,成本太高且收效不大。因此,QQ音乐、网易云音乐这类App,于我而言是 音乐的搜索、播放工具 。初次使用,眼前一亮,亮点列举如下:

    1. 启动App后进入的沉浸式的全屏模式,播放动效酷炫,有视觉冲击力;

    2. App内去掉了几乎大多数icon注释,让界面非常简洁;

    3. 上滑切歌,右滑换tab,底部横向滑动调节播放进度;

    4. 每天会推荐20首,不用搜索,打开就能听。

总体来说是一个非常95后、00后的年轻产品。但是更加吸引我的不是以上这些,而是Moo改变了我听音乐的习惯,或者说 重新定义了我的听音乐场景 。最近我几乎每天下班路上都会带着耳机听Moo,20首歌曲足够满足一天的新鲜感,我也不用再思索“ 听什么” 这个问题。喜欢的收藏,不喜欢的上滑,就是这么简单,操作成本极低,让听音乐变成了一个纯粹的 探索和欣赏的过程 。

那么决定这种使用体验好坏的关键就在于:音乐 推荐的准确性 。

我眼中的理想态是:它可以越来越了解我,知道我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甚至能猜到我在某一个时刻想听什么音乐,然后播放!

其实Spotify(一个正版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2008年10月上线)就已经在做这件事了,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推荐策略:

    1. 协同过滤 ,寻找爱好兴趣相似的用户,然后给一方推荐给另一方的歌单上的歌曲;

    2. NLP ,爬取网上关于音乐的信息,并分析用户讨论的具体的艺术家或者歌曲内容,比如用的什么形容词或者哪些词用的最多,经过统计分析得到“文化向量(cultural vectors)”和“高频短语(top terms),通过文化向量与高频短语,就能大概率找到风格近似的音乐。

    3. 原始音频模型, 卷积神经网络(CNN), 通过计算机分析音频的信息(节奏、音调、音色),然后向用户推荐信息数据相似的歌曲。主要用于处理新歌的冷启动问题。

关于音乐的推荐,个人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被解决:

1. 节奏、音调、音色维度上的相似性,未必能代表情绪、风格维度上的相似性;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甚至用户的评论、歌手信息等,但这些信息就能表达音乐的情绪和风格么?咨讯新闻的消费,是客观的没有情绪的,音乐不是,恰恰相反,音乐的消费很大程度上由听者及音乐本身传递的情绪所决定。因此,情绪上的匹配就很关键了。

2. 能获取听者的用户画像,但未必能获得听者当前的情绪画像;

音乐是情绪的表达,情绪不同于兴趣,兴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即使用户的潜在兴趣被挖掘了,基础的兴趣画像是稳定存在的。情绪不同,这一秒我哈哈大笑,下一秒也许就因为某件事而陷入忧思,情绪会变,且稍纵即逝。所以对于推荐算法来说,如何及时捕捉、解析、存储、处理用户的情绪画像是很大的挑战。

3. 音乐的重复消费性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对于新闻资讯而言,基本上用户只需要读一遍即可,很少有人会去重复阅读。但音乐不同,音乐是具有可重复消费属性的。难点在于:你怎么知道用户在什么时候听腻了这首歌?又在什么时候突然想听听曾经以为听腻了的那首老歌?

---------------------------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拙见,欢迎大神扶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