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头上的香疤,为什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9个?有什么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和尚头上应该点几个点?为什么有6个,也有9个的?

一般和尚头上的点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数目的多少在各寺院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入寺以后,和尚是需要学习的,经过学习,分析考试成绩才可以点戒疤。 一般而言,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而第十个戒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

拓展资料:
烧戒疤俗称烫香洞,是元代僧人的一种习俗,唐、宋时尚无此例。据说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世祖的尊祟,当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都必须执顶香,作为终身之誉。这种做法来自印度婆罗门教,以肉体的受苦来表达内心的诚笃,与佛教教义无关,只是后人盲目传承,已成习惯,影响至今。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在这里,“九”是最大的,也是终极的,古今人文建筑都以之为“最”。要想“九九归一、终成正果”,还需要“一四七,三六九”,一步一步往前走。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腋、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关于其起源,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此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梵网经》四十八轻戒之第十六条说:“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又《法华经�6�1药王菩萨本事品》中说:“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从这几段经文的内容,说明了原来烧身有二重意义:一、是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至于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另说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戒疤的数目凡是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佛门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即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如果表现良好,则有资格得到第二个戒疤,名为“乐福”。一般而言,如果顺利的话,庙里一些年长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拥有五六个戒疤;而像少林寺等重要寺庙的住持,则有八或九个戒疤的“高级和尚”或是“特级和尚”。而第十个戒疤却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拥有的,除了达摩祖师、六祖禅师以外。在中国十个戒疤的“首席和尚”不超过五个。

和尚头上的那个不是洞!是戒疤!

是和尚受戒时用艾火烧上去的,戒疤越多,受的戒越多,相对而言资格也比较深。戒疤最少1个,最多9个。

烧戒疤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另说
和尚的光头上,用香火烧灼出几个疤痕,这叫烧戒。凡愿遁入空门者,剃度之后,便是烧戒,烧戒结束,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奇怪的是,佛教发源地印度的和尚从不烧戒,他们进佛门时免受这皮肉之苦。
原来,中国和尚烧戒始于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他曾三次舍身佛寺当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庙赎回。当时,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脸面刺字的一种刑法)为范本,在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此即中国佛教徒烧戒的开始。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的和尚,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标识之一。但是,我们决不可认为各国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东西差别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国和尚多看几眼女香客,也被认为是犯戒条,甚至于逐出山门,不入轮回。

古代戒疤也是区分是不是真正的和尚的标志,只剃个光头冒充和尚一看头上没有戒疤就会露馅了。

解放后这项习俗被政府废止了,不过中国还是有某些寺庙遵守这项仪规,为新来的比丘受戒时为他们烧戒疤。

和尚头上的香疤数目,要么三,要么六,要么九,或者是十二个。
中国的出家僧众往往以烧戒疤来表示自己的出家的信心,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而这一仪式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据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
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
那么香疤的数目跟什么有关系呢?答案是没有一个标准,有人说是和尚“依自己的热忱和勇气”可以燃三个、九个、或十二个疤;如果某年传戒师父规定至少要燃九个疤,戒子可以多燃三个疤,以示虔诚。各地的标准都不一样,仅以江苏宝华山为例:受比丘戒者一律燃十二个疤,不多不少。受优婆塞戒者,九个。沙弥,三个。据说疤数在江苏省全境都是这样的标准。而在广东的鼎湖山及其他寺院,燃疤处是在左前臂内侧,不是头上。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腋、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关于其起源,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逐渐演变成惯例。后世中国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众之烧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此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香疤3.6.9.12个的都有习俗不一样罢了
一个人入佛门剃光头原要用燃着的香火在光头上烧九个香疤,除为烧戒,以表明正式出家,苦修行开始。通常这一仪式由方丈来主持。
和尚为什么必须烧戒呢?据说在宋朝,佛教有两大派,即密宗派与显教派。由于皇帝特别优待密宗派(即喇嘛),总是给予丰厚的赏赐,这样使得显教派和尚即妒忌又羡慕,为此,他们从服饰到仪式极力模仿密宗派,一下子,全国的喇嘛就激增了几十万。皇帝闻讯后,问大臣怎么回事?大臣解释道:“这是很多显教派和尚着喇嘛服饰的继故。”皇帝对此甚为不高兴,决定防止此事再发生,下令全国除喇嘛外,所有的和尚都必须在光头上烧疤,以示区别,渐渐地便形成了和尚入佛门修行的一种制度。
另有一种说法是:南朝梁武帝 信佛教,曾三次出家三次被重金赎出。为了表示禅心,他大赦天下死囚,希望这些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了对其监督,就在光头上烧些疤作标志。后来,普通的和尚也开始“烧戒”。

好象没有6个的吧~~~~~~~~
一个人入佛门剃光头原要用燃着的香火在光头上烧九个香疤,除为烧戒,以表明正式出家,苦修行开始。通常这一仪式由方丈来主持。
和尚为什么必须烧戒呢?据说在宋朝,佛教有两大派,即密宗派与显教派。由于皇帝特别优待密宗派(即喇嘛),总是给予丰厚的赏赐,这样使得显教派和尚即妒忌又羡慕,为此,他们从服饰到仪式极力模仿密宗派,一下子,全国的喇嘛就激增了几十万。皇帝闻讯后,问大臣怎么回事?大臣解释道:“这是很多显教派和尚着喇嘛服饰的继故。”皇帝对此甚为不高兴,决定防止此事再发生,下令全国除喇嘛外,所有的和尚都必须在光头上烧疤,以示区别,渐渐地便形成了和尚入佛门修行的一种制度。
另有一种说法是:南朝梁武帝 信佛教,曾三次出家三次被重金赎出。为了表示禅心,他大赦天下死囚,希望这些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了对其监督,就在光头上烧些疤作标志。后来,普通的和尚也开始“烧戒”。

  • 为何古代和尚的头上有六个点,而现代和尚很少看到足够的六个点?
    答:之所以在古代的时候和尚出家,头上要点6个有规律的点,这是起源于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时,与七众授戒,燃香于顶,指为终身之誓。此事一出之后,便有许多的和尚模仿这样的做法,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子的行为来表示自己的信心以及诚心。但是这样子烫疤的行为,并不是...
  • 和尚头上的香疤,为什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9个?有什么区别?
    答:和尚头上的香疤数目,要么三,要么六,要么九,或者是十二个。中国的出家僧众往往以烧戒疤来表示自己的出家的信心,戒疤更成为是否受戒的辨识方式。然而这一仪式并非佛制,且为中国所独有,并未见于其他国家。据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 香疤考证》所述,相传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门志德住持...
  • 古时候的和尚为什么要在头上点六个点?
    答:和尚头上的六个点叫做“香疤”,很多影视剧中都体现过,最出名的应该是《西游记》了,唐僧的头上就有戒点香疤。打那以后只要看到影视剧中头上有香疤的人,就知道他一定是和尚。因此,戒点香疤成为了出家人的标志。每一个看破红尘世俗的人出家的时候,寺庙的方丈都会用燃着的香火在出家人的头上点几...
  • 为什么天音寺和尚头上六个疤
    答:受戒时燃戒疤又称 “烧香疤”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佛门除了剃度仪式外,还有“清心”仪式。入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优秀者,老和尚会用线香为他们点上僧侣生涯的第一颗戒疤,称之为“清心”。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两年...
  • 和尚头上的香疤,为什么有的是6个有的是9个?有什么区别?
    答:展开全部 师父的香点有1\3\6\9\12之分,是受的戒有所不同,有俱足戒、沙弥戒、菩萨戒,最高是菩萨,83年后成自愿的,可以烧也可以不烧,用其它方式来受戒
  • 古代和尚头上的6个点是什么意思呢?
    答: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戒疤是和尚在受戒的时候用艾火烧上去的,刚入门的和尚头上只会有一个戒疤,随着时间的增加,戒疤...
  • 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是什么意思
    答:和尚头上6个点和9个点的意思是:6个点代表资历较浅,9个点代表资历较深。和尚头顶上的点内行人叫戒疤,又称香疤。戒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戒疤越多表示资历越深,其中十二点表...
  • 为什么和尚的头上要点几个点?怎么弄的?
    答:我们在看很多影视剧的时候,经常看到和尚们头上有疤点,而且基本在6-9个之间不等,而有的和尚头上却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呢?元代初期,有一位和尚叫志德,他特别受到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尊敬,而他在为自己受戒之时选择将燃香置于头顶,以香对头顶点疤表示自己要信守佛教誓言。因为这样的举措...
  • 为什么和尚头上要点一些红点,有多少个,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何来历
    答:指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不等,或三,或六,或九,或十二。在家众多于受菩萨戒日的前夜、烧戒疤于手腕;出家众的戒疤多烧于头顶。关于其起源,依谈玄《中国和尚受戒↙香疤...
  • 古代和尚头上的6个点,究竟是什么意思?释永信为何却没有?
    答:和尚点戒疤习俗相传源于元世祖年间,根据《中国和尚受戒·香疤考证》的说法,沙门志德主持金陵天禧寺的时候,与七众共同受戒。为了体现对佛祖的诚心,便选择在头上用香在头山点了戒疤。这一说法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权威性,为我们说明了戒疤的起源。其实,古代和尚头上的点,绝非刚开始都是6个点,主要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