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9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发现古人对和谐的理解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一种大和谐:“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是人与人的和谐;“吾养吾浩然之气”是人自身的德性之和谐,“万邦协和”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1、人与自然和谐。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儒家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既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类理应善待自然,就更应尊重自然秩序。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什么是天?春夏秋冬皆按照规律运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便生息不至。

儒家认为“天”即自然界有着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

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

在《荀子·王制》中,荀子也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龟鱼鳖鱿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吁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是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赶尽杀绝”,不能无度索取,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

《礼记·中庸》指出:“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以助天地之变化,则可以与天地和谐并立。

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提了出来,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了宇宙包括人本身,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或违抗大自然的意志就会受到惩罚。

“道法自然”说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

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的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则提出了“与天为一”观点,他认为,“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 《庄子·达生》,就是要求人抛却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齐物论》)。

《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人类社会今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应该是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的精神和理念。

“天人合一”的命题实质上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和“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都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至今价值不减。

宋明理学也很看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认为这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他们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十分重视并强调物我一体、人我一体,追求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合一、协调发展。

宋代大儒张载在其著作中首阐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公平善待每一个人和天地万物的思想。

宋明理学将先秦儒、释、道各学派的和谐理论,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完成了对和谐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

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还落实到制度上。

如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危的基础,即所谓“王道之始”。

除了儒道之外,中国古代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各具特色的“天人协调”思想,如《吕氏春秋》主张善用资源,反对“竭泽而渔”,《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理,则少用力而减功多”。

2、人与人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能够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是君子人格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人们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更是把“人和”看得高于一切。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提出的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礼记·礼运》)等等都是这一价值理念的具体表述。

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又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

(《荀子·富国》)群体对于个体来说是前提,无数个体只有结成群体才能战胜自然,求得生存。

不仅如此,更进一步就是要“泛爱众”、“兼爱”。

墨子说:“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最反对社会冲突,最希望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家代表作《老子》说:“知和曰常。” 在老子看来,整个天地是一个和谐。

《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言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老子》第77章)。

他主张人要效法天道,通过无争、去奢、知足,达到人与人的相对和谐。

3、人与自身和谐。

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理与欲的关系。

破坏人身心和谐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从一定角度可以说是欲望,特别是对于物质生活资料占有的贪欲。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是,欲望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需要,不仅无法去除,而且还有益处。

荀子认为,欲望是“知所必出也”。

儒家重视人的身心和谐与个体的人格完善,并把它作为实现社会、人、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

儒家要求人们首先要妥善处理义与利、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

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孟子亦云:“人亦孰不欲富贵”,“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不过,孔子认为富贵有义与不义问题,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并不笼统地排斥富贵,而承认合乎道义的富贵。

儒家强调“欲而不贪”(《论语·尧日》),反对放纵欲念。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季而》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

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现了对物质享受的淡泊对精神享受的追求,避免因对金钱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导致的人的异化。

孔子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以培养坦荡荡的心胸开阔、仁民爱物、“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的君子就成为实现社会和谐、天人和谐的基础。

孔子曾经对颜渊大加赞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大致如此,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为后儒所称颂的“孔颜乐处”。

老子也主张人之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第10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第56章)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

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的修道方式。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功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

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道方法,通过摒弃内在的心理干扰以及外在功名利禄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以开阔、通达的心态面对现实人生,将阻碍和不利于个体达于静极状态的因素驱散、排除,使心灵澄明出一个纯净的天地,使人真正成为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异己力量的奴婢,从而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境界。

4、世界的和谐。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无争无讼,平等待人,和谐共处,协和万邦,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

《尚书·尧典》说:““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文字颂扬了帝尧以其超群的修养和光辉的人格去亲和本族,辨明其他各姓部落之责,以至于万邦和睦、民众和悦之盛况。

“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 (周礼·天官冢宰)。

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把“协和万邦”的理想运用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大师维厄,邦郑维屏,大宋维翰,怀德维宁”的思想,“布恩信,怀远人”以求得中外和谐共存的局面。

《尚书·精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

《论语·颜渊》》中有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保患乎无兄弟?”孔子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主张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

这种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外交文化,体现了一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外交策略,是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的精髓。

孟子提出“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王道与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后盾,处理国内和国际关系;王道则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过在国际间建立相互间的信任关系而扩大自己的影响。

中国古代三国时诸葛亮的“七擒孟获”,汉武帝时的“昭君出塞”,唐太宗时的松赞冈布和文成公主,都是“以德服人”、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的典范,成为千古佳话。

《礼记》中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说的则是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圣贤政治,正是以达到天下一家的和谐理想即“大同社会”为目标的。

  • 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哪些关于 和谐 的思想?
    答: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的思想,就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几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
  • 孔子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答:仁者爱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只是宏观的大体上的的做人准则,具体的待人、做事准则,孔子都有很多、很好的思想,你可以看看《论语》,也可以听听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 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哪些关于 和谐 的思想?
    答:孔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仁”的思想,就是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几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老子:主张“...
  • 中国古代老子 孔子 庄子等儒释道关于和谐的言论
    答:自然和谐观:《老子》:“充气以为和。”《荀子》:“阴阳之和。”荀子与《吕氏春秋》将“和”引入社会领域。天人和谐观:天人合一。《老子》:“道法自然。”《易传》:“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孟子》:“尽性知天。”《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孟子说:“___,___”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
    答: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 中国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
    答:儒学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儒学对中国社会思想有着持久的影响,如果有机会,就去看看 ...
  • 我国古代的哪些思想主张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列举我国古代的和谐社会...
    答:和谐思想最主要还是儒家。孟子提出得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开唐年间和贞观年间应该是社会最和谐的时期了,夜不闭户就是出自那时候吧。那时候儒家文化是三大主要文化之一。
  • 材料一: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
    答: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6分)(2)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
  • 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其中提出“和为贵”观点的是...
    答:【答案】:B 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不少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我国古代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和谐”、“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集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和而不同”...
  • ...你列举三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他们关于和谐的观点
    答: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系列旨在实现“人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