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试指出该体系的三大经济支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3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低潮的关联看当代社会主义命运 宋萌荣 正视和全面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与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关联,至关重要。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命运同经济全球化之间确有着内在、复杂的关联。从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与经济前提。但在目前的世界历史环境中和现实进程中,它对社会主义的作用明显具有双向性。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是在当前世界历史特定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两种力量、进程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必须清醒看到全球化进程对当前社会主义发展和命运的双刃作用。执政党能否恰当地判断和把握,关乎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几乎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欧洲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消失。后者的变化,实际上又成为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特征。据此,西方有些学者,宣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性推进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击退了所有对其制度的威胁”,资本主义的胜利、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而洋洋得意的精神充斥着世界。甚至一些左派也觉得难以否认“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的文明我们是不能想像超越它的”。这就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经济全球化的当前进程与社会主义世界性的低潮的出现究竟有无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何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中世界社会主义,也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将会如何?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对社会主义现在和未来发展及命运,都是至关重要的。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从生产力的社会化的角度看,还是从迄今为止其中占主导的经济关系的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都不是在20世纪最后一二十年突然蹦出来的现象和趋势,而是一个至少经过200多年发展长期积累而最后在20世纪末特别突显的不争的事实。只要稍加历史的分析,就可看到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即生产、贸易、投资、金融、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从生产力的社会化的角度看,是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一个新阶段;从其发展至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实质看,它是少数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关系的新发展[1]。这三者都是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条件密不可分的。 从趋势上讲,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可概括为: 第一,经济全球化作为推进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经济前提。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人类才有可能建立起普遍的世界联系,创造出彻底摆脱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全部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条件,才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能,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不至于因条件不具备而导致停滞和倒退。 第二,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生产力社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更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存在、生长的物质前提。近几百年来,生产力的社会化经历了由家庭走向企业、由单个企业内走向多个企业,由民族国家内走向全球这一不断扩展的过程。这一发展日益显示,人类必须按照生产力本身具有的社会属性来对待它,社会主义的因素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迅速成长着,在世界范围内锻造着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 第三,经济全球化,首先由资本主义关系的萌发和发展所孕育,随资本主义的高度发达、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的突破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全球化而突显,以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全球化、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因素不断成长、社会主义和各国人民的力量和影响日益发展并最终取得主导为历史趋势。它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过程,一个文明和野蛮、富裕与贫穷、神奇和腐朽交织的过程。 正因为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进程之间有着内在的复杂的关联,200年来,特别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高涨与低落,稳定与变革,都与全球化孕育到突显的特定阶段的情况和条件密切相连。当然,这种关联并非都是正向的。 经济全球化最初的孕育阶段,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也是为一些当今权威国际机构和多数学者认同的),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孕育、创立的时期。正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著名的世界体系理论所指出的,尽管世界性的经济体系的出现,是同资本主义关系的出现相联系的,但在16世纪以前,只存在着世界性帝国,不存在世界性经济,16—18世纪,逐渐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世界”经济体。到了产业革命后,主要在1815—1917年,这个“世界”经济体才逐渐扩及全球。被沃氏称为“扩及全球的世界经济体”,同我们今天称之为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着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是相同的,虽然其特点和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大量资料表明,基于劳动分工的、超出国家范围的生产、流通、消费的一体化联系,从19世纪初起开始迅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性经济开始了最初的发端、发展的阶段。19世纪初这种一体化联系的趋向仅仅露头于西北欧国家及其扩展地区(美洲等地)内,它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和扩张、同市场化的迅猛推进紧密结合,也同西北欧国家殖民扩张,更大的空间的军事占据和掠夺相联系,尽管这时的全球经济活动是以政治和军事上的控制关系或核心与外围的联系而存在的,它已经表现出了其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就在当时,《共产党宣言》对此趋向的本质已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商品和大炮为纽带的欧美资本主义为核心和主导的全球性的经济体已经确立起来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初孕育,既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起码的“世界历史”条件。 经济全球化孕育的中期阶段,即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社会范围的生产贸易和直接投资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它推动了资本向全球的疯狂扩张,为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与欧美工人运动相结合铺垫了更为充分的世界历史性基础。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欧洲经济的世界性扩张,造成人口和资金的大规模的流动。从1865年至1915年间有3800万人离开了欧洲移居海外,与此同时资本输出的增长更是惊人:根据国际收支资料的最低估计,仅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两项,1840年时不足20亿美元,到1870年就上升到90亿美元,1900年则达289亿美元,1913年达440亿美元[2]。世界银行的报告也称,19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已在欧美发达地区出现了一次高峰,甚至国家间的贸易和资本流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接近或高于目前(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水平。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疯狂地在全世界进行更大规模殖民地扩张的时期,是用炮舰和商品将整个世界全部强行推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时期。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孕育的中期阶段,由于资本的大规模运动,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随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造就了科学社会主义传播的现实基础和国际环境,由此社会主义理论完成了科学论证并在西欧和世界的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运动在欧美国家蓬勃展开。同时,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重因素作用下,19世纪末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大分裂,并由此拉开了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个方向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演进的序幕。 经济全球化孕育成长的阶段性中断,即20世纪上半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相间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靠军事和暴力的全球扩张遭受了一次历史大挫折,社会主义的实践取得了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突破。自由竞争的恶性发展和为争夺全球市场和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角逐霸权的战争终于演变成世界大战,不到30年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使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所积累的深刻矛盾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孕育中发展着的更高水平的社会化国际化的生产力,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的加深和不相容性,也表现出资本主义野蛮的早期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已经释放到了极限,其破坏性已经成为主导的方面。因此,正是在经济全球化成长进程的阶段性中断的20世纪上半期,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在世界上诞生,并先后出现了两次世界性社会主义高潮,社会主义风靡全球。在这个阶段的后半期,在战争和危机不断、社会主义迅速崛起形成的强大压力和示范影响下,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调整和改良的酝酿和准备期,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确立进行了尝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暂时出现了两种世界经济体系并存的局面。 经济全球化孕育成长进程重新启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严格意义上的当代“经济全球化”现象出现,即生产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科技信息的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交相并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全球村”第一次成为可以感受的未来。在这个阶段内,资本主义出现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进程则出现低潮。在全球化发展中断期诞生的早期社会主义体制无法适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重新融入全球经济、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的浪潮,一些国家的改革失败,社会主义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解体,市场化迅速向这一地带推进,到20世纪最后十年,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瞩目的不可抗拒的现实世界性潮流。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期,世界社会主义理论、运动进入了一个调整和酝酿、创新和振兴的时期。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出现了与右翼意识形态相融合的趋向。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成功,开始探索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新体制。 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处于这一阶段中,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阶段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在的旧的和新的矛盾与对抗也随之迅猛推进而不断加深。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出第一个危险的信号起,进入21世纪以来,局部的金融危机接连发生,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欧洲经济停滞,持续美国新经济的奇迹因信息产业泡沫的破灭而淡然失色,全球南北两极分化,一些发达国家内部的社会分化也在加深,由此引发加剧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局部冲突、环境危机此起彼伏,特别是“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美伊战争,“新帝国主义”正成为世界议论的热点,反战和反全球化运动在西方突起,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在西方社会不断深化,由此社会主义思潮在西方又出现了重新活跃的迹象。同时一些西方著名学者、政治家、银行家都在呼吁,建立和发展国际合作的极大必要,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机制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能有效遏制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和作用的调控机制和秩序。 回顾经济全球化孕育、突显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受世界生产力的变革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制度、体制变革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与经济周期诸多因素影响的历史进程,因其仍受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主导,它至今为止也还是一个在对抗中发展同时也在发展着对抗的进程,因而也是一个波浪式前进、伴随巨大的发展跳跃和危机以至断裂的过程;伴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潮起潮落也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产生发展的物质前提、现实要求、社会力量和社会变革的环境,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形成巨大的压力、渗透力和严峻挑战。从根本上和发展趋势上看,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同人类对全球范围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民主控制和协调、对新的人类文明和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呼唤日益增长相联系,同推动社会主义的振兴革新、社会主义从幼小走向成熟的历史条件的成熟相联系。 正像20世纪上半叶经济全球化的中断并不意味着已经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改变一样,20世纪末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挫折不仅绝不意味着21世纪社会主义的消失,而且意味着新的复兴必将出现。 20世纪末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为弄清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大挫折,其深层原因同经济全球化突显和迅猛推进之间的关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一点进一步的分析。从总的方面和历史的客观的角度看,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是经济全球化中包含的两种力量和进程在当前世界历史特定条件下的碰撞和交汇,也可以说,它是不成熟的经济关系、物质基础和世界联系所产生的早期社会主义与在高科技和经济全球化中继续向全球全面扩张的成熟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对垒中的一次失败,也是早期社会主义体制无法适应真正“世界历史”的出现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一个结果。现实社会主义的进程和命运,是同它赖以存在的世界和国情环境分不开的,更是同它本身及其经济全球化和当代资本主义进程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方位相联系。虽然可以说社会主义学说是与资本主义几乎相伴而生的,但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实现和制度在世界上最终确立,却只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成熟的结果。“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如果将20世纪末社会主义低潮的出现置于一个广阔的世界历史背景,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早期模式的一种遭遇,暂且忽略其主观因素的话,马克思的这句话还是非常值得回味的。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已近500年,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牢固确立,从19世纪70年代算才不到150年,资本主义从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跨国垄断资本主义,其发展仍有很大的余地和相当的活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但在当前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1)它必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进程,是资本继续完成其历史使命的过程,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条件下推进全球市场化进而使世界联系空前密切化的过程,因而它也必然是资本主义借助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力力图使世界每个角落、每个民族纳入它的体系的过程;(2)它必然是社会主义因素在全球环境中成长的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是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造成的进步和积累的矛盾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在较落后国家的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伟大实验也正是资本主义所创造开辟并不断扩展强化深化的世界市场、世界联系为基础的,也是这一过程内在矛盾的世界性激化的结果,但社会主义尚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存在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和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国度,从其所处的历史的空间和时间方位来看,它只有参与并借助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经过若干次社会主义体制更新(也可比喻为蝉蜕),逐渐汲取和享有当代资本主义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依靠不断加深的经济全球化提供的高度发达的普遍的世界联系,才能逐渐巩固发展成长起来。当然,社会主义建立以后由于多种原因相当时间被隔离于经济科技发展的世界联系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成长受到严重的限制和挫折。20世纪末社会主义的挫折正是这两种进程的碰撞和交汇。 从更具体的方面看,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同经济全球化的高潮挺进之间也确实存在某些相关主客观因素,主要是: 经济全球化呼唤的开放和市场化,反映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潮流,它对社会主义传统僵化的体制形成极大冲击波,由于从50年代起在一些国家几起几落的社会主义改革终没找到成功突破传统模式的道路,这个冲击波在这些国度没有转化为成功改革的动力,而成为摧毁旧体制连同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破坏力。 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飞跃,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成功,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形成鲜明对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竞赛明显失利,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及执政的合法性构成颠覆性威胁,执政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意识形态基础被极大动摇。 在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有意识地将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西方的价值观、政治制度整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向社会主义输出。另外,在西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是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强调自由放任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居于主导地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在国际社会内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氛围和意识形态攻势,对正在试图寻找改革方案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决策智囊团施加多方影响,成为导致这些国家社会主义改革转向的重要因素。 在汹涌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长期封闭后突然面对一个发展变革的世界,一些执政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党内相当部分党员,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失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主心骨,丧失对自己经验、历史、现实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科学全面的判断,理论转向、方向迷失、战略判断失误、决策失当、党内发生分裂和背叛接踵而至,最终导致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中党亡国破。 上述分析表明: 经济全球化对20世纪最后十几年以来社会主义进程的作用,也仍然是双向的:一方面,作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它是促使早期形态的社会主义向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演进的巨大动力,是推动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同世界文明进程更密切结合和融合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新旧体制转换、使社会主义向成熟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与环境,也提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利用其实现自身经济和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巨大机遇;另一方面,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主导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对现实社会主义来说,又是一个埋伏着陷阱和存在着被演变和被吞噬可能的进程。这就是说,如果在某一民族国家内执政的共产党在融入经济全球化中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理论导向,高超的战略驾驭能力,必要的自主独立和主动,并善于趋利避害,社会主义在这一国家就可能出问题。 20世纪最后十几年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消失的直接原因,并不能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是植根于执政党本身,即执政党不能主动适应世界和本国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客观要求,不能正确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和机遇,不能抵御当今世界和经济全球化中仍居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攻势,不能与时俱进地正确制定和调整执政党改革的理论、路线、战略和目标,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总之,从历史的世界的角度看,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潮中,20世纪末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遭受的重大挫折,不是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历史性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性终结,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从幼小走向成熟的第一次痛苦的蝉蜕,是早期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就在前苏东国家社会主义消失的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范例,它展示了社会主义振兴发展的新前景,社会主义新体制的生命力和活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世界文明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深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刻汲取社会主义在20世纪留给人们全部教训和经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始终不丧失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方向,善于把握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中和本国发展中的主动权,始终坚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活力。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二战后初期,体现以上思想的经济领域中的合作有(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世界银行 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组合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④是军事政治集团,体现的是美苏冷战对峙,排除即可。
答案: A
2.(2014·山东临沂高三期中)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银行的成立
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第二次世界大战
解析: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储备的中心货币,因此出现其他国家用商品换美元的情况。
答案: A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它们的相同作用不包括(  )
A.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美国霸主地位
C.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
D.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解析: 三大组织并没有消除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这项任务是各国现在及今后将要努力解决的问题,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4.(2014·河南洛阳高三统考)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材料反映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分析理解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60年代西欧经济普遍恢复,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利用美元特权掠夺其它国家,故D项正确。
答案: D
5.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 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指(  )
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德关系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法德和解是欧共体成立过程的最关键的因素。
答案: B
6.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欧共体前身)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停滞
B.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C.美国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D.西欧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如果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可以看出戴高乐是反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答案: B
7.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它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性国际组织,符合材料信息描述的情况。欧盟是发达国家的合作,东盟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世贸组织是全球性质的,故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C
8.(2014·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考试)欧元纸币共分为5、10、20、50、100、200、500欧元7种面值,对于这七种面值的纸币,都无一例外的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如下图),欧元纸币背面的桥形建筑代表着(  )

A.开放与协作 B.悠久与连接
C.动力与团结 D.合作与沟通
解析: 欧元纸币正面上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纸币背面的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
答案: D
9.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其主要表现是(  )
A.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B.不同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欧洲共同体的出现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的理解能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 D
10.(2014·辽宁大连一模)美国投资专家麦克法伯说:“联邦政府给每人600美元的退税。如果拿这笔钱去沃尔玛消费,钱归了中国;如果拿它买汽油,钱归了阿拉伯;如果买电脑,钱归了印度;如果买水果,钱归了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如果买好车,钱归了德国;……” 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增大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人们可以在各地消费,说明世界经济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反映全球化趋势。
答案: B
1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之一是(  )
A.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贸易规范化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C.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D.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能力。从材料可以判断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C项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答案: C
12.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1%~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发展中国家正确的态度是(  )
A.要采取措施抵制外来文化产品
B.全力进口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
C.让市场自由选择各类文化产品
D.积极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全球化的理解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规则是社会体系的基本因素,是人类交往和合作的基础。市场经济运行也存在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工业复兴法,成立了有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根据法案还确定由国家调节雇主同工人之间的关系,确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及签订集体合同事宜。
——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二 鉴于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便利国与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交流和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体制,鉴于主要目标是继续发展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所必要的有秩序的基本条件,各会员国保证同基金和其它会员国进行合作,以保证有秩序的外汇安排,并促进一个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1944年)
材料三 世界贸易组织8月31日就巴西和美国之间持续多年的棉花补贴争端案作出最后裁决,认定美国为其国内棉农提供巨额补贴的做法违反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贸易规则,并批准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措施。……此次世贸组织的裁决虽然并没有完全满足巴西的愿望,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裁决可能影响到其他棉花种植国家,因此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美国的补贴政策帮助美国生产商以低于外国竞争者的价格销售产品,此种不公平行为压低了世界市场的价格,对巴西和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商构成了双重打击。
——《新华月报(记录)世贸组织批准
巴西对美国实施制裁》(2009年第10期)
(1)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复兴工业的主要措施。从中反映了美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建立了怎样的“汇率制度”以达到“稳定”的?(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世贸组织的职能。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两个组织构建世界经济体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8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知识点,主要措施依据材料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第(2)问,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知识点,叙述相关内容即可。第(3)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其不同点要从两者不同的性质来分析。
答案: (1)措施:建立工业复兴局;调整企业关系(制订公平竞争规则);调整劳资关系。
变化:由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8分)
(2)制度: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4分)
(3)职能:调节贸易纠纷(争端);稳定世界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健康发展。
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货币金融体系;世贸组织主要是维护贸易公平秩序。(8分)
14.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作为回报。这些金钱的大部分流到东印度群岛,支付丝绸、香料、钾硝、冰糖、茶叶、纺织品、钻石和古董。”
——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
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
材料二 

材料三 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西欧经济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一扩张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6分)
(2)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3)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6分)
解析: 本题围绕全球化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列强的侵略特点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考查变化及其原因,扣住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变化及政治史实来分析原因。第(3)问则要扣住材料三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措施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来答题。
答案: (1)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投资遍及世界(资本主要流向欧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
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6分)
(2)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
原因:旧的经济体系在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冲击下瓦解;二战使欧美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变;美苏两极对峙。(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两点即可)(8分)
(3)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中国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世贸组织的建立使世界经济活动更加规范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6分)

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经济组织

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

  •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由哪两个部分构成,其形成的...
    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的标志:1947年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经过了如下步骤: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
  •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答:(1)知识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2)技能: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运用: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作用。 过程与方...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体系(货币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世界...
    答:最佳答案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原因: 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 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
  •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3.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和德国掀起,以技术为导向,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特征,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 二战后重建:二战后,各国开始重建经济,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机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集团...
  •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包括哪些
    答:二战后,西欧相对衰落,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建立;2、1945年,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3、1947年《关贸总协定》,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成立。这些举措基本上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
  • 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有哪两个部分
    答: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如果满意,求采纳。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金组织,成立了关贸总协定,这些在二战之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从未有过的现象。而这些是制度性协调机制的表现。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其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反映了世界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虽然...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部分构成
    答: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
  • 怎样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
    答: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立...
  •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下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知识框架
    答: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历史纵横】内容,使学生通过具体数据理解,二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崛起,成为建立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核心力量的必然性。 2.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英等西方国家为了稳定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于1944年7月10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决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