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外部圈层对岩石圈的作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0
岩石圈板块运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影响

主要由地球内动力驱动的岩石圈板块运动,可造成全球海陆分布形式的重要变化,增加地表(包括海底与陆地)的地形高差,形成宏伟的造山带与广阔的高原,还可引发强烈的火山活动等,这些都可对地球外部的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平面升降,造成海陆分布格局及海洋与陆地面积对比的变化,并使陆地的位置和组合关系不同,这对全球的气候和降水格局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据研究,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是由古生代末期的联合古大陆(潘基亚大陆)和泛大洋(特提斯洋)逐渐裂解形成的。对联合古陆存在时期的气候分析与模拟结果表明,巨大的陆地上由于缺乏海洋的气候调节作用而使得冬季更加寒冷、夏季更加炎热,主要表现为极其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缺乏气候的多样性。随着大陆的裂解和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一些大洋和海域开启,导致大洋环流形式发生变化,大陆与海洋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海洋的气候调节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气候类型变得多样化。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对生物圈也有重要影响,除通过气候变化对生物圈影响外,大陆的裂解由于切断了生物之间的交流通道,使得生物在各自的大陆上独立进化,助长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板块的俯冲-碰撞作用所形成的高大山脉与高原可引起大气环流的区域性变化、大范围的气候变化、水体分布与水圈循环模式的变化等,并进而造成生态环境与生物分布特征的变化。如新生代晚期以来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升,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的平均高程达到了对流层高度的1/2以上,青藏高原达到了对流层高度的1/3左右,它们对北半球相关地区的气候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根据古气候分析与气候模拟结果(D.H.Yeh,1981;S.Manabe et al.,1974),不仅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区本身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温热气候演变成为了现今的雪域高原气候;而且它们还阻挡了从印度洋向北运动的潮湿大气环流,使原来近于平行分布的季风带与气压带发生扭曲、迁移,造成其相关邻区更大范围的气候变化,如喜马拉雅山南侧可能由原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干旱(沙漠)型气候变为湿热型气候,而青藏高原北侧的广大地区则可能从原来的中纬度温湿气候逐渐演变为干旱型荒漠气候(图10-2)。
板块作用最活跃的地区也是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而板块作用最显著的时期也是火山活动最剧烈的时期。强烈的火山喷发能够将大量的气体和火山灰抛向高空,并可穿过对流层到达平流层中长时间停留(1年以上),还可在平流层下部形成一种含有硫酸盐粒子的气溶胶层。平流层中的火山气体、尘埃和气溶胶层增加了大气的反射率,因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直接太阳辐射,进而导致气温下降,这种作用被称为“阳伞效应”。如1963年3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阿贡火山爆发约3个月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直接太阳辐射减少了23%。一般认为,一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后1~2年,半球或全球平均气温可下降0.3 ℃左右,以后逐渐回升,4~5年后恢复正常。

图10-2 青藏高原隆起前(实线)后(虚线)东亚大气环流状况的数值模拟

(引自张兰生等,2000)
G—高气压区带;D—低气压区带

自然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外部圏层对岩石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各种表层地质作用过程(图10-1)。例如,大气圏对岩石圈的作用,当大气为相对静止状态时主要表现为各种风化作用;当大气运动时便形成风,主要表现为风的剥蚀(风蚀)、搬运与沉积作用。水圈对岩石圈的作用是三个外部圈层中表现最为显著和强烈的,它是塑造地表地貌形态和形成沉积物的主导营力,其中包括地面流水(片流、洪流与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及沼泽)和海洋的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生物圈对岩石圈的作用要相对弱一些,它往往是与大气圈、水圈的营力融合在一起而发挥作用,如生物风化作用、各种营力中的生物剥蚀、搬运与沉积作用;其中生物风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生物沉积作用是煤、石油与天然气形成的最主要地质背景。

图10-1 地球表部圈层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据陶世龙等,2010)

各种表层地质作用不断地改造岩石圈表面的地表形态,其原则和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也就是说剥蚀作用总是将高处的物质剥离原地并搬运到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使地表起伏减小,向平缓的方向发展。因此,大陆山地是最主要的剥蚀作用场所;大陆上的大型湖泊与盆地则以沉积作用为主;而海洋则是全球最重要和最广阔的沉积作用地区。在大陆山地及邻区,如果构造运动长期稳定,各种表层地质作用“削高填低”的最终结果将形成起伏很小的“准平原”。但是,以构造运动为主导的内部地质作用改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则是不断增加地表起伏,使它凹凸不平,从而使各种表层地质作用增强活力。因此,早先形成的“准平原”地貌可因强烈的构造隆升或造山运动而重新成为山地,并遭受切割形成残留的“夷平面”,同时又进入到新一期的准平原化过程。所以,地表地貌形态在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的共同控制下总是处于不断地演变、发展之中,这种从山地—准平原再到山地—准平原的演变趋势被称为地貌发展的“旋A性”(W.M.Davis,1899)。



  • 不同的外部圈层对应的地质作用是什么?
    答:折叠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
  • 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吗?
    答:属于的。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及其上地幔的顶部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 地球表面的圈层结构是怎样的?
    答:地球的岩石圈已经形成40多亿年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其成分、结构、构造直至地球表面的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使岩石圈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了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圈层,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圈和大气圈通过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气体的溶解、挥发等...
  • 水圈 土壤圈 大气圈 岩石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答: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岩石圈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 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
    答:在岩石圈底部也可以因为在一些层位含有超临界气体而变为软流圈。不仅相邻两圈层之间可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而且相隔甚远的圈层其实也可能以某种形式互相影响着。例如在固体地球表层及其以上、大气圈下层内的重力场就受深部密度不同的物质分布的影响。地表的磁场则主要受地内核转速较快,使流体地外核与...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
    答:地球外部圈层包括介绍如下:地球外圈分为四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2、水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大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沼泽、冰川以及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地球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 岩石圈的圈层范围只有地壳
    答:此外,岩石圈还为人类提供了居住和耕种的场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4、地球内部其他圈层:岩石圈与地球内部其他圈层如地幔和地核等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例如,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可以影响地幔的稳定性和地球的磁场,进而影响地球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表现。
  • 三大类岩石的互相转化与圈层互相作用
    答:在岩石圈内,任何岩石都可能在高温、高压和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变质岩。这表明三大类岩石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图9-8)。总之,岩石圈内岩石的不断运动和变化,是由岩石圈自身的动力学作用及其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软流圈等圈层的相互作用驱动的。从地质历史的长时间尺度来看,岩石...
  • 地球外部结构及成因
    答: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 上界 ,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 的主要成份为氮、氧。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
  • 岩石圈属于内部还是外部圈层
    答:4、岩石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岩石圈包围着地球,起到一道保护屏障的作用。它对地球的生命和地质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岩石圈的稳定性和形态结构影响着地球的地貌和地热分布。5、岩石圈地质活动是岩石圈中最重要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之一。它包括构造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和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