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一知识疏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历史选修1知识梳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背景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 春秋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 前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战国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影响: 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5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背景 ①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③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④君权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⑤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356年
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内容 ①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②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
③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⑤改革旧俗: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败因 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②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③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④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自己的生命
成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历史潮流。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影响 积极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消极作用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特点①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②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③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④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背景 ①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②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③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④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⑤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定态度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内容: 经济:均田制: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受田农民纳租、纳调;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 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文化: 汉化政策: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提倡与汉族通婚; 迁都洛阳
作用 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②吸取了汉族先进政治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性质: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管仲改革实现了齐国的富国强兵,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鲁国“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从税制改革的角度看它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
魏文侯改革:通过李悝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国吴起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段时间内,楚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连连获胜,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魏文侯改革(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1、梭伦改革
  背景:
  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改革:
  1、内容:经济上,“颁布解负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政治上,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2、作用: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3、特点: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来社会化解矛盾。
  评价:
  1、历史意义: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②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③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④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 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
  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2、商鞅变法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政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
  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现
  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就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设中央集权制度
  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已经成为富强之国,周天子派人送礼,各诸侯派人来称贺
  3、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
  4、消极影响:
  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影响消极。
  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倡导君主独裁专制,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为后世君主专制埋下了祸根;
  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奴隶制残余。

  3、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的原因
  (一)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积贫局面
  1.出现背景:赵匡胤为防止割据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2.弊端表现:
  ⑴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③为防止
  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⑵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官多职。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⑶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冗费)。
  3、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二)军事上:策略失当,对辽夏战争失败——造成积弱局面
  1、策略失当:
  ⑴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⑵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2、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
  ⑴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⑵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⑶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三)阶级关系上——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
  1.原因:⑴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⑵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2.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四)揭开序幕——“庆历新政”(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1、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2、方案:《答手招条陈十事》。
  3、中心:整顿吏治。
  4、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5、原因:⑴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⑵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6、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变法目的和性质:
  1、时间:1069年。 2、人物:宋神宗、王安石。
  3、中心:富国(理财)。 4、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5、性质:在不触动封建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改革。
  三、变法措施:
  (一)富国之法(理财之法)
  1、思想和策略:
  ⑴对社会问题认识:①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
  ②农民贫困是由于官僚豪强兼并土地,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⑵变法的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农民积极开发自然资源,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2、具体举措:(商业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农业措施:青苗法、役免法、农田水利法)
  ⑴均输法:①内容:发运使须了解各地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需要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价款、转运的劳费。②作用:A.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东南财富的物资供应得到较好的配合;B.纳税户许多不合理负担有所减轻;C.节省运费和购价,增加财政收入,也避免囤积居奇。
  ⑵市易法①内容:A.政府出资在开封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市场短缺时再卖。B.商贩向市易务缴纳抵押品,可成批赊购官府仓库里货物到各地出售,半年出一分利息。
  ②作用: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⑶青苗法①内容:各州县在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②作用: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⑷募役(役免)法①内容:废除以前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②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扩大了生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⑸农田水利法①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②作用:各地农田水利有了很大发展,大量薄地变良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⑹方田均税法①内容:政府重新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赋税负担的依据。②作用:克服官僚地主隐产逃税,田赋不均的弊病,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二)强兵之法
  ⑴将兵法①内容:A.对原来禁军进行精简裁并,淘汰老弱,对整编后军队进行训练;B.在全国各路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的军队。②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⑵保甲法①内容:A.每十家农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B.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②作用:使各地壮丁受到军事训练,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使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⑶保马法①内容:废掉依靠政府的牧马监,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同时以优惠政策,使民户踊跃养马。②作用:节约朝廷开支,降低马匹死亡率。
  ⑷设军器监①内容:在开封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②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产量提高,数量足够十年之用。
  (三)育才之法
  1、改革科举制度(王安石认为科举的变更是除旧布新的开端)
  ⑴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取士,在《诗》《书》《易》《周礼》《礼记》中选一经。
  ⑵作用: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也是目的)
  2、改革学校制度
  ⑴认识:要统一思想,培养改革派人才在于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发展。(也是目的)
  ⑵原因:①太学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长期以来是高官子弟装饰门面的地方,已徒有虚名。②太学被保守派所把持,成为反对变法的舆论阵地。(甚至以“王莽变法”考题攻击王安石)
  ⑶内容:整顿太学,把改革派编纂的《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也使科举考试的依据。
  ⑷作用: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3、育才之法的影响: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直到北宋末年仍在太学中流传。
  四、改革的结果和认识(短暂的变法)
  1、变法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⑴改变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经济很大发展,国库积蓄够20年之用。
  ⑵抑制兼并,人民负担减轻:方田均税法,限制隐田漏税行为。
  ⑶改变积弱局面:扭转西北边防屡战屡败局面,1072年王韶拓地千里,是北宋军事空前大捷。(强兵措施)
  2、改革的失败
  ⑴失败标志: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
  ⑵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③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⑤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⑶失败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注意用人。
  3、改革评价:
  ⑴变法不足: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
  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
  依然沉重。
  ⑵进步意义: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⑷改革启示:见探究一的认识部分。
  【探究一】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③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④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
  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背景:
  1、俄国农奴制的建立
  2、农奴制下的社会关系
  (1)封建地主拥有土地和农奴。 (2)农奴是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可随便处理,生活悲惨。
  (3)自由农民耕种公地,向国家纳税、不准离开土地。
  3、19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危机
  (1)19世纪中期,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农奴制危机加剧。
  (2)俄国工业步履维艰:特点:发展缓慢、落后。表现:①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②蒸汽动力很少。③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远远落后于英法。原因: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
  (3)反对农奴制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
  基本主张:都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产生背景:都受西方社会进步影响
  不同点:主要活动内容不同。十二月党人为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而发动武装起义;知识分子激进派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对革命思想的宣传上。
  (4)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发动战争目的:①扩大地在中海和西亚的势力②转移国内矛盾。俄国失败原因:英、法势力强大、制度先进;俄国政府腐败、社会落后,根源是农奴制。对俄国国内影响:加剧了农奴制危机,推动了农奴制改革的进行;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动摇欧洲大陆霸权地位。
  二、改革:
  1、改革的酝酿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局势动荡。国外:国际地位下降。(2)特点:缓慢而谨慎
  (3)表现:通过舆论减轻阻力;先秘密后公开;成立委员会。(4)原因:阻力大;借鉴以前改革失败教训。(5)结果:通过了改革法案
  2、内容: “二一九法令”
  ①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可获得块份地;农民需缴纳高额赎金赎买份地 ③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④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三、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2、进步性: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俄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3、局限性:农民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实际上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原因:①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②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四、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原因:农奴制改革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表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成为俄国农业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产量大幅增加
  特点:落后于西欧;对外国资本严重依赖;发展不平衡
  2、推动政治缓慢变革
  目的: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以维护其统治
  主要措施:政治体制方面改革:设立选举产生的城市和地方自治机构,但有财产限制。
  司法制度方面改革:废除等级审理制,实行公开审理制,但农村照旧。
  军事、教育方面:略
  反映的问题:农奴制改革实际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推动了俄国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3、推动矛盾向深层次发展——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原因: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表现: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农民贫困,反抗斗争不断
  民粹派—基本主张: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活动:到农村发动农民革命被镇压;暗杀亚历山大二世。

  5、明治维新
  一、历史条件:
  (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政治上,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日本沦为半殖民地。
  (2)武装倒幕成功;
  (3)明治政府建立;
  二、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措施简表:
  项目 内容 目的
  政治 (1)废藩置县(2)四民平等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殖产兴业 拓展海内外市场 发展资本主义
  文化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派遣留学生,社会生活习俗“西化” 发展近代教育
  军事 实行征兵制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2、1889年日本宪法:
  内容:
  ①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
  ②臣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
  ③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议员任期分别为终身和7年;众议员选举产生任期4年
  ④内阁只对天皇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
  性质: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特点:①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法相比,却又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局限性)
  ②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③议会、内阁和法院只是辅佐天皇行使权力的机构,实际上并不能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
  进步性:宪法承认了人民享有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权,居住、通信、宗教信仰权等权利。
  3、日本工业化特点和局限:
  ①特点: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垄断组织较早地产生
  ②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及影响
  局限:①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岛国面积较小,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还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
  ②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
  影响:由于不及西方列强,采取军事手段为国内的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
  三、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四、历史影响:
  进步性: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改革的经验。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突出表现: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五、日本近代化的表现:
  1.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2.政治: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4.影响: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
  明治维新的领导集团注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联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
  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却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二,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
  日本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从旧大名、武士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掌握着改革的领导权,
  中国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国内的顽固势力很大。
  第三,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日本明治维新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备的学校体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人才。
  中国的戊戌变法虽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
  第四,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
  日本非常重视并接受消化外来先进文明,充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自大、保守,漠视外来先进文明。
  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
  中国正值列强在中国的争夺白热化,各国进行联合,扶植反动政权,维新派失去有利时机。
  第六,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6、戊戌变法
  一、变法的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2、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初步发展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主张思想:(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内 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裁冗员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开矿产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西法练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改书院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三、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①缺乏坚持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3)客观: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古代著名的改革
历史:古代历史上无数次革新与变法实践表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秦国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王莽改制:公元8年改制:王田私属,不许买卖;多次改变币制。改制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严格纪律。后周力量增强,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金世宗改革:提倡开荒,利用黄河故道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种,遇到荒歉年,减免租税。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理解古代的改革变法。
运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王莽改制。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表明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的道理。
理解我国古代的改革与现今的改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联系有关时事,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深化农业改革和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改革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 高二历史课本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答:高二历史课本各章节知识点总结1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区别影响 显著特点: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
  •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取舍
    答:牛顿所采用的“归纳一演绎”方法也是建立在伽利略、培根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他是第一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所以牛顿把前人都看作自己的朋友,但又不盲目地迷信前人,而是不断发展、创新,因此牛顿说“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 这样的知识梳理,能让学生建构起选修课与必修课内容的联系,又能挖掘历史学科的深刻...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答: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相关 文章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期末复习试题 ★ 高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期末复习试题 ★ 2017高中历史二战知识点总结 ★ 历史战争与和平知识点 ★ 高三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复习题及答案 ★ 历史选修3知识点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 ...
  • 高三历史选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答:高三历史选修二的主要知识点 《独立宣言》的发表:①启蒙思想是《独立宣言》的理论渊源。②英属北美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高三,是《独立宣言》发表的内在动力。③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为一场民族独立战争。④《常识》的发表,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
  • 历史选修4第一课知识点,要求具体点,速回,本人要使用,谢谢!1
    答:你好。选修4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首先你要了解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遵循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看其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注意史论结合。第一课是秦始皇,你要把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错一并列出来,然后进行评价。功:1、统一六国,...
  • 求高中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背景和影响……
    答:求高中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背景和影响…… 我急需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以及戊戊变法的背景和影响……最好是课本原原本本的………答后必加分……谢谢现在只需欧... 我急需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宗教改革 ...
  • 高三政治第一轮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答:一轮复习中要狠抓书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主干知识、重点问题要深刻透彻熟练掌握,坚持记得牢、用得准;要全面阅读教材,细化课本知识,尤其是课本正文的文字都应充分注意;要注重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络,寻找贯穿知识点的红线,通过比较、列表、画图等方法构筑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知的整体把握。总之,要通过关键知识强记,...
  • 历史人教版选修一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框架,,只要框架,或者大概...
    答: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使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 高中历史选修都学那几本?都是什么
    答:高中人教版的历史书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别是: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高中历史书一共有九本书,必修书有三本,选修书有六本 历史人教版必修书分别...
  • 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整理
    答:说到这个高中历史选修一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如果认真的学习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也不算难,搞清楚这次改革的前因后果改革带来的各种好处什么的就比较好理解了,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看看!一、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史中的改革是历史学科教师招聘笔试考试的重要专题,而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