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的发展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概述日本在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77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
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
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
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
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
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
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第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第五,美国的扶植政策。

扩展资料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
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
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参考资料:日本历史-百度百科

美国确实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是日本从政府到民间的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外因素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日本经济特征,而且日本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下面提供简单的和详细的两种分析:

(1)简单分析:

除多优良港湾外,促使日本工业业发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深刻的历史原因。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日本经济,使日本工业很快得到恢复。从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抓住机遇,使工业生产开始高速增长。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发展教育。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长期以来,日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摘自高中地理新教材)

(2)详细分析

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著。(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战后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日本认识到自身在资源、能源供应方面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决定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出于这种认识,日本大力开发自动化产品,建立新的资源开发和供应相结合的体制,倡导开展全民节约资源、能源活动,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国内市场。由此,很快就克服了石油危机的影响,并把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国际环境,作为其经济技术再次超越欧美国家的绝好时机加以利用。

8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经济,有能力和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纵横驰骋。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需要外部资金输血补充;以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要实现经济跳跃增长,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支持;以中国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国家,需要大量引进外资,不断吸收海外先进技术。这些无不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广阔的海外活动场所。于是,日本大举向海外投资,从国际化的角度安排日本产业、企业发展结构,与美国、欧共体、亚洲“四小龙”、东盟等组成多层次多水平和垂直交叉的国际分工体系,通过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绕过贸易摩擦暗礁,做到既广泛利用海外资本市场为自己眼务(这与欧美国家要借日本投资解决就业、经济衰退的愿望相反),又取得了土地利用、劳动力价格、产品市场方面的比较成本收益。

总的来看,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都能较深刻、较实际、较长远地认识自身及国际上的条件,进而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做到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 相对稳定、较有活力的政局

政局稳定是制定和实施连续的经济政策,合理分配经济资源,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保证;而政治活力又是关系到能否消除腐败和低效率,能否最大限度地促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战后日本在这方面也具有多项优势。

(一)一党长期执政

从1955年到1993年,自民党一党执政达38年。这使日本经济政策,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如从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和从7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日本先后长期推行了贸易立国战略和科技立国战略;又如80年代以来长期实施经济国际化政策等。

自民党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派系较多,各派系之间的争斗频繁。但在通常的情况下,争斗的结果是谁能给企业及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谁就能上台执政。上台执政者必须协调与其他派系的关系,保证自民党的统一,贯彻全党稳定发展经济的政策。

1993年7月自民党因一系列导闻接边曝光而终于被七党一派联合击败,让出多年执掌的大权。自此,日本政局进入相对不稳定时期。这种新的政局能否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二)政府的中坚工作人员稳定

日本政府各省厅的大臣和长官虽因首相更迭而变换,但各次长、局长及其下的课长和一般工作人员却长期稳定。这些人往往是政策的倡议者、最初起草者和组织实施的具体责任人。他们大多出身于以东京大学为首的名牌大学,经过严格筛选才进入政府工作,一般是出类拨萃者。他们入政府后可以一直工作到退休,岗位较为稳定,有条件从长计议,制定有效的政策,并认真组织实施。日本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地贯彻实施经济优先的路线,长期实行相应的贸易促进和保护政策,无不与这些精于的政府工作人员有关。

(三)依照法律进行管理

法律是政府工作长期稳定高效的保证。日本政府的全部运行都是在法律的规制下实现的。宪法和各种机构设置法,规定了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各个机构的性质,设置方法,规模,运行方法等,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所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责,工作范围,违犯法令的处置方法等。这些法令,保证了政府工作相对规范化、程序化、效率化,使各项工作、各种政策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反对党和相对独立的新闻媒介有利于防止政府腐败和僵化

政府任何一项法案在国会上的通过都要经过多党辩论,最后往往包含有向反对党妥协的成份。新闻媒介有助于监督和制止政府任何滥用职权的倾向。这些方面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日本政局既相对稳定,又具有活力,能够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三 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是一个加工贸易国,国际环境如何,对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极大。

从总的方面来看,战后的国际环境一直比较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美国的扶植和利用

战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帮助日本铲除了军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及其社会经济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现代法令,建立起比较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1947年以后,美国又变打击日本为扶植和利用日本,与日本建立安保体制,美国负责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不设立正式军队。由此,日本大大节省了军费开支,相应增加了发展经济的能力。在1950~1952年的朝鲜战争中,美国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23.9亿美元,1964~1968年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又从日本订购军需物资达18.8亿美元。除这些有形的直接订购物资外,美国还相应地为日本产品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打开了通道。

另外,美国为了扶植日本这个远东地区的盟友,为其提供了一系列帮助和支持,如允许日本自由地从美国及相关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引进各种技术,允许其产品自由进入它们的市场,允许日本从美国等国引进资金,等等。

(二)相对充足而廉价的资源能源供应

战后,世界资源、能源的新发现和大量开采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廉价供应,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战后东南亚、大洋洲和南美许多国家铁矿的开发,以中东和非洲新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为中心的世界石油产量激增和价格的低廉化,对日本这个极端缺乏资源、能源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如在1955~1970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仅为1.59美元,此间日本以大量消耗石油为基础的重化工业正处于发展中,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三)世界性科技革命高潮的出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在5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电子和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和利用技术等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这就为日本更新技术设备,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特别在美国侧重于研究而忽视应用的情况下,日本捷足先登,直接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成果。

(四)国际经济组织作用的加强

战后,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创立以美国为核心的自由贸易体制,先后成立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一系列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这些组织在排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日本从1952年重返国际舞台后。也相继参加了其中的一些组织,并享受到进出口方面的许多特殊优待,如贸易、资本自由化进程被获准相对滞后等等。这对战后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无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以高储蓄为基础的高投资

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投资水平的高低。战后日本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以高投资为基础的。无论从投资的增长速度还是从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中日本都是极高的。1961~1970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2%,而其他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法国也只有9.1%,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更分别仅为3.9%、4.7%、5.7%、5.2%和5.4%,均远远低于日本的水平。

企业设备投资的增长,不仅是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还是其得以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落后的机器设备,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日本在战后之所以能大量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推进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与其高水平的企业设备投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增加设各投资,主要并不是依赖其自身的积累,而是依赖从银行的贷款。战后直到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企业资金筹措中来自银行贷款的比重一直呈上升之势,最高的1975年曾一度达到过85%以上。之后虽有所下降,但直到1990年仍高达80.9%。

银行贷款是以其吸收存款为基础的。战后日本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向企业投放大量资金,是以其存款规模迅速扩大,储蓄率不断提高为条件的。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的储蓄率在战后始终是最高的。如在1955、1960、1965、1970、1975和1980等6个年份,日本的家庭储蓄率分别高达13.4%、17.4%、17.9%、18.1%、22.8%和17.9%,远远高于美国的5.8%、5.0%、6.6%、7.6%、9.4%和7.3%,英国的1.0%、5.1%、6.3%、6.2%、8.9%和11.2%。

五 较协调的经济体制

日本是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但日本又与美、英等国那种强调经济自由的经济体制或经济模式有着重大区别。日本的经济体制较为协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官、企三方结合

自民党长期执政,其经济方针。政策与政府的方针政策相统一。在议会中自民党多年来占有大多数议席,政府的经济方案能够通过。议员们借助于企业的支持进行活动,因而积极为企业谋取利益。这样,国会、政府、企业三者的关系便协调起来了。

(二)政府中设有大量审议会,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日本内阁各省厅都设有大量的审议会。如通产省内设有100多个审议会,共有审议会成员3000多名,他们由政府、企业界、研究者、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所组成,审议经济方案,提出意见,以供政府决策时参考。审议会集中反映各方面的见解,可以事先协调各种关系,有利于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防止经济漏洞的出现。

(三)充分发挥各种经济团体的作用

日本的经济团体,主要是企业自愿联合组成的经济技术协调组织。它们的大量存在和充分发挥作用,协调了政府与企业,以及团体内各个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用联合的力量解决各种困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共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防止内部过分竞争所带来的损失。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协调只反映在共同对外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并未因此而消失,相反变得更加激化和深入。

(四)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行政指导作用

日本政府通过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融资、设立政府金融机构、开办国营和半国营事业,掌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同时利用经济计划、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投资政策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与欧美不同的是,欧美国家政府侧重于反危机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总需求来刺激或1抑制经济发展。日本则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控,在此基础上较多地刺激社会总供给能力的发展、出口的增加。另外,日本政府还利用行政指导的方法参与社会经济管理。行政指导与审议会制度往往有联系。它随时进行,能够深入到社会经济的具体环节之中,非常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高效发展。

(五)企业推行集团主义经营方式

日本大企业多数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对企业职工工资采取年功序列工资制与奖金制度相结合,按照企业而不是按行业组织工会;把企业看成是全体工作人员的一个命运共同体,企业有风险,全体从业人员共同承担,宁可减少工资也不轻易裁员;企业采用职务晋升、调转工作来保持领导干部的勤奋廉洁,利用奖金等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的劳资关系比欧美国家协调,从业人员往往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家,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由于日本经济体制具有较强的协调色彩,以至于有人将其概括为“协调型经济体制”或“协调型经济模式”。战后近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日本的这种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适应并促进了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需要。

当然,日本经济的超常高速增长还有很多原因,如长期大量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巧妙加以利用和发展,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日元汇率长期偏低对日本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建立分工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长期限制证券交易事业的发展,抑制金融投机以及日本民族的忍辱负重、勤奋耐劳精神等等。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的1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

疯狂的岛国(日本的兴亡):http://www.ebookcn.com/book/79767
日本崛起系列:http://book.sina.com.cn/nzt/1102661624_japanrebuildingup/index.shtml

拯救日本——泡沫崩溃后的银行危机和华尔街行动

我和楼主一起等答案了!我也想要

  • 求二战之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简史
    答:历史上,日本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得以重建并发展起来,特别是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关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中,教材把其阐述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第二,美国扶植日本;第三,国民经济的非...
  • 二战后日本经济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日本人在二战结束后的第一桶金是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美国需要大量军需,日本天时地利人和,离朝鲜半岛那么近,自然成为了制造武器的大本营。制造业,军工,以及相关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在战后初期,从美国国会到普通民众,对于日本远没有像他们对欧洲那么有同情心。而且对美国来说,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太大战略...
  •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位如何?
    答: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
  • 日本在二战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答:英美法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宪法、商法、诉讼法等领域,刑法和民法则仍以罗马法为基础,而日本固有的行之有效的某些法律制度也同时得到并存并获得发展。时至今日,日本的法律制度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可以说,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分不开的。在二战后,经济方面的立法成为日本发...
  • 二战后日本二十年是如何重新崛起的?
    答:当时日本的发展其实也是离不开美国的支持的,以为日本在刚结束二战的时候是相当困难的,那时候也是美国给了日本大量的支持,并且后来一直扶持着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能够经济复苏起来。正是因为这个几个原因,日本在战败之后的大伤元气,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
  • 求二战后日本的服务贸易发展历史
    答:2009-05-01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史 39 2015-01-08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110 2013-10-08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42 2017-06-13 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6 2016-03-06 二战后日本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几个时期 2 2018-02-27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分为哪三个时期...
  • 二战后日本是怎样崛起的?
    答:在美日关系缓解后日本天皇启用亚洲掠夺来的财富快速发展。二战时期,整个亚洲的大量稀有资源被掠夺填埋在日本地下。二战时期亚洲文物大量运往日本,二战时期亚洲各国所有黄金几乎被日本掠夺一空,二战期间整个亚洲能开采的矿产几乎被日本掠夺一空。二战后日本是以二战掠夺的亚洲财富为基础迅速崛起的。
  •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
    答:1.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美国托管,美国为防止日本再次崛起,制定让日本由工业国改造成农业国的计划,还实行了如强制解散日本全部大财团,限制日本资本家的社会地位等一系列打击日本垄断公司的举措,使日本在接下来的五年经济毫无起色 2.日本经济的转折点是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的朝鲜战争,因为美国为进行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