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盖的移动岛屿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南极冰盖的秘密

由于南极大陆的冰盖厚度深达几百至几千米,而且气候极其寒冷,成冰过程中无融化现象,因而,冰川学家在研究南极大陆冰盖的年龄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时,采用了钻取冰岩芯样品的方法来测定冰川的年龄和形成过程。 他们发现,从冰川的冰岩芯样品中,不仅能测定冰川的年龄及其形成过程,还可以得到相应历史年代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相应年代的二氧化碳等大气化学成分含量,开辟了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的新的道路。

记载表明,从南极大陆冰盖获取的冰岩芯样品,至今已超过2 000米,获得了15万年以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

怎样从冰岩芯中获取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呢?

首先,谈谈怎样获取冰龄的资料。南极大陆冰盖是由积雪本身的重量长年挤压而成,称作重力冰。在南极地区,由于气温低,积雪不融化,每年的积雪形成一层层沉积物,年覆一年,从底部至上逐渐形成一层层的冰层,越向上年代越新。冬季气温低,雪粒细而紧密;夏季气温高,雪粒粗而疏松;因而,冬夏季积雪形成的冰层之间具有显著的层理结构差异,宛如树干的年轮一样,用这种直观的方法只可辨认约90米厚的冰层,代表近500年的冰沉积。

要测定100米以上深度的冰层年龄,必须采用氧同位素方法。

所谓氧的同位素,即同属氧元素(O)但具有不同质量数的氧原子,如160,170和180就是氧的三种同位素。氧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就是它的质量数,显然,180的质量大于160。180不易蒸发,160易蒸发。因而,在夏天高温时,水中所含160减少,故180/160的值增加;冬天低温时,180/160的值减小。据此,测定冰岩芯中各冰层的180/160值的变化,即可确定冰层的年龄,其比值的每一起伏为一年。

有了冰层的冰龄资料,再进一步确定各冰龄的气温和降水,便有了历史气候的最基本资料了。

原则上,可以根据各年冰层厚度来确定当年降水量。其条件是,必须选取风速很小地区的冰岩芯资料才能排除风吹雪的影响。如在南极内陆区域,由于风速小,冰芯资料最理想。

用冰岩芯提取古代气温资料的方法,可通过如下途径来进行。

首先,实际测定一组现代南极冰盖上某点的气温以及相应时间降雪中180/160的值,得到南极地区气温与180/160值关系的曲线;之后,把过去某一年冰层中180/160值与上述曲线比较,即可知道当年的气温。

原苏联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南极东方站0~2 038米的冰岩芯样,从中提取了15万年以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资料。获取古环境资料的方法可根据不同的大气化学成分而定。

二氧化碳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早为世界关注。因此,获取二氧化碳历史资料的问题首先得以提到日程。

在南极地区降雪堆积并挤压成冰层的过程中,总会保留下冰间空穴,保存着当年的空气。在分析冰岩芯样品时,分析冰芯中滞留氧泡的大气化学成分,即可测得其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了上述测定冰龄的前提,二氧化碳的历史演变资料即可得到。

依照同样方法,还可分析得到诸如甲烷、氮等气体的历史资料。

从冰岩芯样品中还可分析其他各种元素成分的历史资料,如硫,砷,氟,钾……这些都是研究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同钻取冰岩芯样品分析古气候和古环境资料的思路一样,从南极地区的湖底沉积中钻取岩芯,也可得到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历史资料。

南极自然环境

南极洲,位于南极点四周,为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岛屿星罗棋布。南极洲的面积,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岛屿面积共约1 40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与美国和墨西哥面积之和相当,是中国陆地面积的1.45倍,是澳大利亚陆地面积的2倍,为世界第五大陆。

南极洲四周围绕着多风暴且易结冰的南大洋,为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延伸,面积约3 800万平方千米,为方便研究,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洲距离南美洲最近,中间隔着只有970千米的德雷克海峡。距离澳大利亚约有3 500千米;距离非洲约有4 000千米;与中国北京的距离约有12 000千米。

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 350米。横贯南极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

南极洲有藏量丰富的矿物资源,目前已经发现的就有220多种,包括煤、铁、铜、铅、锌、铝、金、银、石墨、金刚石和石油等。还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钍、钚和铀等稀有矿藏。据科学家估计,在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蕴藏着150亿桶的石油和3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南极洲煤的蕴藏量大约有5 000亿吨。在东南极洲的维多利亚地以南煤的蕴藏量极为丰富,煤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

在南极大陆的岩石或陡坡上惟一发现到的植物是最低等的植物,它们面北朝着太阳生长。生物学家在大陆的边缘及附近的岛屿,已经发现约400种不同的苔藓植物。在南极洲最温暖的南设得兰群岛以外和南极半岛的北部,也发现了两种粉红色的显花植物。在夏天解冻的池塘里,还发现了200种淡水藻类。在雪地上也有藻类生长。

南极地区的动物主要有鲸、海豹和企鹅。它们从陆地周围的海水中觅取食物。在20世纪50年代,南极海域的捕鲸量曾达到世界捕鲸量的70%左右。所捕获的最大蓝鲸,身长37.8米,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南极海域生产名贵毛皮的海豹惨遭捕杀,现有6种海豹。生活在南极地区的企鹅有4种,即帝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和帽带企鹅。帽带企鹅大部分分布在南极半岛。帝企鹅体型最大,高约122厘米,重达41千克;阿德利企鹅是南极洲最常见的鸟类,高约48厘米,重约5千克。南极洲的许多岛上也有其他种类的鸟,包括雪鸟、信天翁、海鸥、贼鸥和燕鸥。南极洲还有一些不会飞的昆虫。在南极点的483千米范围内发现有粉红色的小虫生长。南极海域的特色之一是浮游生物如甲壳动物丰富,其中磷虾的蕴藏量就有10亿~50亿吨。有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每年捕获1亿~1.5亿吨,不会影响南大洋的生态平衡。

南极大陆的98%被冰雪覆盖着。经过科学家多年的测量计算,南极冰盖的总体积为2 800万立方千米,平均厚度为2 000米,最大厚度为4 800米。最厚的冰盖位于东南极洲的澳大利亚凯西站以东510千米处。南极大陆常年被冰雪覆盖着,使得南极大陆,特别是东南极洲形成一个穹状的高原,平均高度为2 350米,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比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亚洲大陆的平均高度要高2.5倍。但是如果不计这巨大的冰盖,南极大陆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南极洲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库,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南极洲有众多的冰川。其中,兰伯特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这条冰川充填在一条长400千米、宽64千米、最大深度为2 500米的巨大断陷谷地中。它以每年平均350米的流速流注入海。南极洲四周的冰障有10多座。在罗斯冰架临海的罗斯冰障长达900千米。平均高出海面50米,是南极洲最大的一座冰障。据专家测定,冰障在不断地移动,罗斯冰障的前端一般每天移动3米,最快达4米。在南极大陆的毛德皇后地和阿黛利地的冰舌,向海中伸出100多千米,宽度达50多千米,高度20~30米。由于海冰从海岸向大洋延伸,南极大陆面积冬季和夏季相差甚大。科学家测定,在格林尼治子午线上,夏季南极大陆的直径为3 600千米,而冬季可达5 400千米。

移动的岛屿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 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千米。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千米,宽96千米。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千米,宽约40千米,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 400平方千米。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白色的沙漠

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高温少雨的典型热带沙漠气候,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南极大陆由于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

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东部濒临纽康姆湾的凯西站,就曾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此外,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火灾事故。有“南极第一城”之称的美国麦克默多基地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消防队,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杀人风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被称作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组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物品,以维持个人的生存。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奇寒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C,寒季时可达-80°C。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C~-20°C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40°C~-70°C之间。

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南极条约》和保护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该条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我国于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3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南极条约》的签署,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南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又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140余项建议措施,被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洲的主要岛屿包括:约翰森群岛、奥克兰群岛、安伯岛、施托尔茨岛、丁特岛、格林卡群岛、布韦岛、南设得兰群岛、南奥克尼群岛、阿德莱德岛、亚历山大岛、彼得一世岛、南乔治亚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南桑威奇群岛等。

亚历山大一世岛Alexander,南极洲岛屿。是在别林斯高晋海中,与大陆相隔乔治六世海峡(George VI Sound)。位于南纬70°46′,西经 71°15′?,岛长435公里(270英里),宽201公里(125英里),面积49,070平方公里(18,950平方英里),是南极的第一大岛屿,世界第28大岛。地形起伏极大,多山地,覆有很厚的冰层,最高点斯蒂芬森(Stephenson)山海拔2,987米(9,800呎)。1821年1月28日为俄国探险家别林斯高晋和拉札列夫首先到达发现,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之名为其命名。原先认为是大陆一部分,直到1940年一支美国探险队才证明是一个岛屿,与大陆之间有一宽32公里(20哩)冰架相连。英国1961年在岛上设有福西尔布拉夫(Fossil-Bluff)科究站(71°20′S 68°17′W)。
约翰森群岛Johansen Islands,是南极洲的群岛,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的拉扎列夫湾海域,位于69°3′S 72°52′W,亚历山大岛西北端,沃斯托克角西北22公里,岛屿被冰雪覆盖,1940年美国南极探险队发现,以1928年至1930年美国伯德南极探险队飞行员约翰森(Bendik Johansen)命名,现时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安伯岛Umber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的拉扎列夫湾海域,丁特岛西北6英里(10公里),位于69°13′S 72°0′W,长2.4公里,岛屿被冰雪覆盖,1947年和1948年由挪威出生的美裔芬兰人龙尼(Ronne)(1899年12月20日 - 1980年1月12日)率领美国南极探险家空中拍色照片发现,1960年由英国南极地名委员会对亚历山大一世岛西北阿弗尔山脉调查后命名该岛。现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施托尔茨岛Stoltz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西北海岸,东方角南部13公里,位于69°15′S 72°9′W,岛屿被冰雪覆盖,1966年美国海军空中拍摄发现并绘制入图,1977年以1970年和1971年在南极工作的美国海军空中摄影师查尔斯·L·施托尔茨少校命名。
丁特岛Dint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4公里的拉扎列夫湾海域,位于69°17′S 71°49′W,长3公里,岛屿被冰雪覆盖,该岛屿在1939至1941年间被美国探险队发现,岛上无人居住。
格林卡群岛Glinka Islands,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西北海岸,位于69°23′S 72°17′W,在拉扎列夫湾,罗斯柴尔德岛东南,岛屿被冰雪覆盖,1940年12月由美国南极服务队从空中拍摄发现,1960年英国南极地名委员会以俄罗斯作曲家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命名。
保德岛(粉岛)Powder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位于69°32′S 68°47′W,帕尔默地西海岸3.7公里,乔治六世冰架的西海岸,杰里米角东南15公里(8海里)的乔治六世海峡,乔治六世冰架的西海岸,1948年英国南极考察队首先调查,以在岛上找到和研究该岛岩石易碎性质而命名,现时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罗斯柴尔德岛Rothschil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北岸以西8公里(5英里),位于69°36′S 72°33′W,长39公里(24英里),面积500.2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被冰雪覆盖,该岛是由法国南极考察队1908至1910年发现。
奇斯曼岛Cheesman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别林斯高晋海东部,夏科岛北部海岸,位于69°44′S 75°5′W,岛屿被冰雪覆盖,1929年由澳大利亚发现和拍摄空中照片,现时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夏科岛(沙尔科岛)Charcot,是南极洲的岛屿,别林斯高晋海东部,位于69°45′S 75°15′W,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约90公里,由威尔基斯海峡将该岛与西部的亚历山大一世岛隔开,位于南纬69°45′、西经75°15,该岛长48公里(30英里),宽40公里(25英里),面积1500平方公里,由火山岩组成,覆有很厚的冰层,最高海拔1000米。无居民。1910年1月11日法国南极探险队夏科首先到达。
默杰岛Merger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海顿湾入口,威尔金斯冰架内,岛屿被冰雪覆盖,位于70°6′S 71°13′W,长6公里,岛屿被冰雪覆盖。1947年至1948年美国南极探险队空中拍摄发现,1960年绘入地图,现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多西岛Dorsey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南极半岛西部,位于70°22′S 71°33′W,长22公里(13.7英里),岛屿被冰雪覆盖,最高点斯内尔山海拔500 米。1939-1941年美国南极探险队空中拍摄发现,以赫伯特·G.·多尔西的名字命名。
拉塔地岛Latady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位于70°45′00〃S 74°35′00〃W,威尔金斯冰架的东南,亚历山大一世岛以西,沙尔科岛以南72公里,岛屿长约60公里(37英里),宽约40公里(25英里),面积 3,300平方千米(1,300平方英里),岛上土地被冰雪覆盖。1929年休伯特威尔金斯爵士从空中看到,挪威裔美国南极探险家芬兰·罗恩纳在1947年和1948年发现。
斯迈利岛Smyley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以西海域,亚历山大岛西南,位于72°50′31〃S 77°50′00〃W,岛屿长68公里,宽14至38公里,面积1,000平方公里,岛上完全被冰覆盖。在《南极条约》下,智利和英国均搁置宣称拥有主权。
斯帕茨岛Spaatz Island,是南极洲被冰封的岛屿,位于73°12′S 75°00′W,亚历山大一世岛(Alexander Island)西南,南极半岛以西,接近埃尔斯沃思地(Ellsworth Land)海岸,斯迈利岛(Smyley Island)以东48公里,岛的一部分由乔治六世冰架包围,岛屿长80公里(50英里),宽40公里(25英里),面积约4,100平方公里(1,600平方英里)。1940年12月美国南极探险家芬兰·罗恩纳坐雪橇到达岛的北侧,1947年和1948年美国南极考察家芬兰·罗恩纳和卡尔埃克伦德空中拍摄发现,以美国陆军航空队参谋长卡尔·斯帕茨命名。该岛东南的帕尔默地有英国南极蓝天(Sky Blu)站(74°51′S 71°34′W)。
埃克伦德群岛(埃克隆群岛)Eklund Islands,是南极洲的群岛,南太平洋海域,位于73°16′S 71°50′W,南极半岛海岸外,帕尔默地的乔治六世海峡西南端,1940年12月由美国研究队卡尔· R·埃克伦德发现该群岛的最大岛屿,岛上被冰雪覆盖,长5海里(10千米),最高点海拔410米(1,350英尺),现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德阿特莱岛DeAtley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西部,亚历山大一世岛南部海岸,位于73°18′S 73°54′W,斯帕茨岛以东19公里,岛上被冰雪覆盖,1947年至1948年美国龙尼南极考察队从空中发现和绘入地图,以美国上校埃尔斯沃思·德阿特莱的妻子塞尔·德阿特莱命名,因她为南极考察队贡献了衣服和食物,现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凯斯岛Case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位于73°19′S 77°48′W,南极大陆和斯迈利岛之间,斯迈利岛东南,直径22公里,岛屿被冰雪覆盖,1961年至1966年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龙尼南极考察队1947年至1948年的空中照片被绘入地图,以美国参议员命名。
西姆斯岛(锡姆斯岛)Sims Island,是南极洲的岛屿,南极半岛帕尔默地西南部,位于73°21′S 78°19′W,里德贝格(Rydberg)半岛和凯斯岛之间,卡罗尔湾(Carroll Inlet)南部,岛屿被冰雪覆盖,1940年12月22日由美国南极服务队从空中拍摄发现,以远征考察队的美国海军外科医生西姆斯中尉命名,现由南极条约体系管理。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 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千米。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千米,宽96千米。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千米,宽约40千米,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 400平方千米。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白色的沙漠
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高温少雨的典型热带沙漠气候,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南极大陆由于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
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东部濒临纽康姆湾的凯西站,就曾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此外,各国都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火灾事故。有“南极第一城”之称的美国麦克默多基地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消防队,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杀人风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
南极被称作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但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组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物品,以维持个人的生存。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奇寒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C,寒季时可达-80°C。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C~-20°C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40°C~-70°C之间。
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南极条约》和保护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是由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比利时、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于1959年12月1日在华盛顿签订的,1961年6月23日生效。该条约共14条,主要内容是南极的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进行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我国于1983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1983年10月7日被接纳为协商国。
《南极条约》的签署,对缓和有关国家对南极的领土纷争,促进各国在南极考察方面的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南极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南极条约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1988年6月又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的最后文件。《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南极条约协商国通过的140余项建议措施,被称为南极条约体系。



  • 欧洲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答: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港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米。这就形成了众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轮冰海沉船就因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无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伟大的挪威探险家费里特乔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兰岛冰原。 6.经济发展 格陵兰岛在20世纪90年代...
  • 东南极洲冰架解体,冲击全球气候变化
    答:有记录表明,冰架一旦发生塌落,海平面则以 2.5 米/世纪的速度上升。如果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大块冰盖迅速分解,它们就会让全世界的海平面再上升几米。 冰川的迅速解体是一幅骇人的景象,一旦开始,就很可能无法停下,而且进展之快,人类根本来不及适应。而近日,东南极洲的一个冰架则被发现发生了完全解体...
  • 世界三大冰川是哪几个
    答:一、南极冰川 地球上最大的冰川是南极冰川,占整个南极大陆的98%,称为“南极冰盖”,直径约4500千米,面积约1398万平方千米,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98%。平均厚度为2000~2500米,最大厚度达4000多米。冰盖的总体积约2450万立方千米,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淡水总量的70%。二、格陵兰冰川 第二大是靠近...
  • 冰川融化,地球最大冰山A68即将挣脱南极,面积有多大?
    答:然而,科学家还是十分担心A68冰山会在某一天远离南极,所以世界上很多卫星都在注视着它的举动,但从目前的观测情况来看,A68正在加速移动,面积也在不断缩小。根据俄罗斯卫星的最新报道,在A68冰山移动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和南乔治亚岛相撞,这座岛屿上可是海豹和企鹅的栖息地,如果两者相撞将会导致这里的...
  •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答:5万多千米。全岛终年严寒,是典型的寒带气候,沿海地区夏季气温可达零度以上,内陆部分则终年冰冻。格陵兰岛既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也是大部分面积(约83.7%)被冰雪覆盖的岛屿。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或称冰盖)的面积达181.3万平方千米,其冰层平均厚度达到2300米,与南极大陆冰盖的平均厚度差不多。
  • 【云游南极】南极在哪里?
    答:冬季平均气温为零下55~60度,有记录到的最低气温为零下82.8℃,年平均降水量3毫米。南极点并非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覆盖在南极点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动,因此,科学家每年都要重新标定一次南极点的最新位置,立上标杆。3、南极大陆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
  • 南极洲有哪些奇特的自然现象
    答:南极洲由围绕南极的大陆、陆缘冰和岛屿组成,其中大陆面积1239.3万平方千米,陆缘冰面积158.2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7.6万平方千米。不过南极洲有什么奇特的现象呢?接下来就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南极洲的介绍 南极洲(英文名称:Antarctica;法文名称:Antarctique)是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四周环绕着南冰洋,外接太平洋、印度洋...
  • 格陵兰岛旅游景点介绍 格陵兰岛的地理位置
    答:冰盖产生了巨大的冰川:雅各布 港冰川每天将几百万吨的冰排入海中,移动速度约每小时1米。这就形成了众多的冰山,1912年泰坦尼克号巨轮冰海沉船就因为撞上了一座冰山。1888年前,无人成功穿越冰原,是年,伟大的挪威探险家费里特乔夫·南森利用雪橇作冰上旅行,穿越了格陵兰岛冰原。 格陵兰岛是一个无比美丽并存在巨大地理...
  • 研究显示:南极冰盖融化将“让海平面上升50厘米”
    答:诺布尔说,这大大高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3年预计的15厘米。她说,50厘米的预测具有高度确定性,因为它“相当保守”,而且是基于南极冰盖在 历史 上变暖时期的表现得出的。海平面上升50厘米将给沿海和岛屿的人类居住地带来重大挑战。诺布尔说:“我们谈论的是洪水增加、海岸侵蚀、耕地盐碱化、...
  • 南极的资料
    答:整个南极大陆被一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南极冰盖最高点为4100米。西南极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最高峰。 水资源 南极洲 98% 的地域被一个直径 4500 千米的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围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积为 265 万平方千米,冬季可扩展到南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