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出历史上的隐士,如:商山四皓,竹林七贤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例举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

翻开中国历史,历朝历代都有隐士。他们的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很长,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各不相同。在此,我们仅简略介绍最著名的一批隐士,以飨读者。
许由、巢父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尧曾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箕山隐居起来,尧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他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巢父也是同时期的隐士,是阳城(今山西洪洞)的大贤。山居不营世利,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传说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接受。
伯夷、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开始,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等到父亲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鹤壁市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子。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据说,苏秦与张仪、孙膑与庞涓都是他的弟子。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和《本经阴符》。
虽然鬼谷子是一名隐士,但他也怀着一颗济世之心。当弟子们掌握了足够的技能之后,鬼谷子是允许他们出山拯救苍生的。不过有些遗憾的是,鬼谷子的弟子们一旦出山,往往因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而导致同门相残,比如说苏秦和张仪,一人主张合纵对抗秦国等大国,一人主张小国要联合起来奉秦国为尊以求自保,结果师兄弟二人时常周游列国互相拆台。至于孙膑与庞涓,两人更是势同水火,庞涓设计挖去了孙膑的双膝,而孙膑则出“围魏救赵”的奇谋灭掉了庞涓。
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
据史料记载,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已经颇为有名,因此刘邦当初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是却被拒绝了。后来汉王平定天下,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可惜后来太子平庸,而次子却才学出众,这也使得刘邦动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为了保住自己亲骨肉的太子地位,吕后想方设法将商山四皓请来做太子的师傅,刘邦见太子能够有商山四皓这样的知名隐士辅佐,便觉得太子一定有过人的地方,自此之后便不再有废立太子的想法。
严光
严光,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生于西汉末年,会稽余姚人。原姓庄,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
如果我们看看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史,就会发现,严光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好像刘邦手下有张良韩信一样,刘秀能够平定叛乱建立东汉政权,与严光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刘秀即位后,严光改名隐居,周游名山秀水,拜师法门学道,广交文人豪杰。
而刘秀也深知严光是贤良之才,因此屡屡下书召严光见面,并授严光为谏议大夫。然而无论刘秀如何恳求,严光却始终坚辞不受,最终得以隐居田园。
诸葛亮
在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之前,诸葛亮在南阳过着“隐居”生活。对于这段生活,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史学家考证,诸葛亮大约在16岁开始来到了南阳隐居,隐居了10年之后,26岁时被刘备礼请出山。
在隐居期间,诸葛亮拜当时的“江南第一名士”司马徽为师。司马徽是一位大隐于市的高人,对于天文地理、兵法布阵都有很深的研究,且与当地名士庞德公等人交往甚密。诸葛亮在隐居期间还娶了当地名流黄承彦先生的女儿黄月英,而黄承彦则是荆州行政首长荆州牧刘表的连襟。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因“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隐田园。辞官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10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15岁著《寻山志》。20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6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华阳洞。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戴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人称“山中宰相”。
竹溪六逸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徂徕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郑连根 整理)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秦博士]。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四皓随即回商山,皆卒于商洛葬于商山脚下,丹江之 滨. 现在四皓陵墓以建成四皓碑林,由李岚清同志题词.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

商山四皓
白发四老人。
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
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
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
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
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
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 ( 圣一作两)
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
舒卷在胸臆。
□冥合元化。
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
万古仰遗迹。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秦博士]。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四皓随即回商山,皆卒于商洛葬于商山脚下,丹江之 滨. 现在四皓陵墓以建成四皓碑林,由李岚清同志题词.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遵照开国大臣张良的主意,聘请商山四皓。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上前谢罪道:“我们听说太子是个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礼贤下士,我们就一齐来作太子的宾客。刘邦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又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惠帝。

商山四皓
白发四老人。
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
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
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
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
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
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 ( 圣一作两)
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
舒卷在胸臆。
□冥合元化。 【上穴下目】
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
万古仰遗迹。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嵇康
嵇康(224—263),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獮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於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一、伯夷、叔齐。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当孤竹君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盛世的到来。

二、中国还有两位隐士,隐得比较彻底。他们就是尧时的隐士,许由和巢父。
许由和巢父,是很好的朋友。巢父居住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他在树上筑巢而安然地沉睡其上;许由则“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因此许由赢得了尧的高度信任,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但许由毫不忧郁地拒绝了尧的好意,逃遁到了“颖水之阳”。后来尧又派人来规劝他,许由感到非常肮脏,等规劝他的人走后,许由就跑到河边,用清水来洗耳朵。这时,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洗耳的许由,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许由告诉他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对此,巢父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这个故事其实对中国的读书人影响深远,总认为政治是肮脏的、邪恶的。所以,大多数读书人都以避世田园,耕读教子为人生最高境界。我不可理解的是,尧的时代可是被中国文化视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清明的时代了。那么,许由和巢父他们厌恶的是什么呢?难道世俗的利益就有这么可怕吗?
而且,许由和巢父都隐藏在“高岸深谷,人道不通”的地方,他们的对话又怎么传播出来并流传到今呢?何况我们到底要歌颂他们什么呢?其实历史中有太多的人,默默无闻地走过一生,这些恐怕才是真正的隐士。而许由只是有机会做九州长而没有做罢了,巢父不过是因为与许由认识而已。因此,他们成了著名的隐士,他们真的是隐士吗?

竹溪六逸 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金陵五老 周左麾、姚璧垣、郑季申、华金昆、孙云伯

  • 给出历史上的隐士,如:商山四皓,竹林七贤等
    答: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秦博士]。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丹凤县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
  • 汉惠帝为刘邦找来了哪4个隐士
    答:你好,汉惠帝为刘邦找来的4个隐士合称四皓 商山四皓,秦时隐士,汉代逸民。是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他们四位分别是苏州太湖甪里先生周术,河南商丘东园公唐秉,湖北通城绮里季吴实,浙江宁波夏黄公崔广....
  •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隐士 古代隐士有哪些品牌网
    答:“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
  • 商山四皓指的是什么?
    答: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中文名称 商山四皓著名景点 丹凤四皓墓四皓碑林解释 旧时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商山四皓 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成语解释解释:旧时泛指有名望的隐士。出处:《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的汉初商山的四个道家隐士。事例:...
  • 例举中国历史上的著名隐士
    答: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据史料记载,商山四皓在秦末汉初时已经颇为有名,因此刘邦当初曾请他们出山为官,但是却被拒绝了。后来汉王平定天下,...
  • 商山四皓指的是谁
    答: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商山四皓是秦末汉初比较德高望重的四位隐士。汉高祖刘邦开国以来,一直素问此四人的大名,也一直想请这四位世外高人出山,但都被他们拒绝了。这四位江湖人士之所以大隐,主要是因为他们...
  •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隐士高人
    答:“商山四皓”指的是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角(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其大名,曾请他们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
  • 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商山四皓”和黄石公
    答:“商山四皓”之一,秦末汉初有名的隐士,另外还有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有个说法是齐国人,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抗儒和当时的战乱,之后隐居在夏里。也称“四皓隐士”,刘邦当时平定天下,希望夏黄公帮助辅助太子,想招入宫里。《史记》里面有记述,刘邦多次请求四皓出山未果,张良就献策请来了四皓...
  • 商山四皓的典故
    答:一、商山四皓的典故 一叫做东园公,一叫做夏黄公,一叫做绮里季,一叫做甪里先生。秦末汉初的四位隐士,向来蛰居商山,年龄都八十多岁,须眉皓齿,衣冠甚伟。汉高祖刘邦多次征召而不得,后来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后世称之为“商山四皓”。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
  • “商山四皓”有什么恐怖力量?“商山四皓”到底是什么人?
    答:其实,商山四皓不过是4个有才华的老头而已。在今天陕西省商洛市境内,有一座名山叫着商山,常有品德高尚、才能超卓之人在那儿隐居。其中最著名的隐士有四位: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用里先生,此四人因不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而隐居商山。由于四人隐居之前名气就很大,所以“天下无人不识君”;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