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素养怎么培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基本意义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二、深层含义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它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研究能力、语文心智体现和语文审美修养等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要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基本的读写能力是必需的,听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忽视。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课改语文教材中,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并列为了两个独立的教学体裁,必修课定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选修课定位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两者即对立矛盾,又相对统一,均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但是,从我自身体会来讲,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很多学生有明显的重理轻文的现象,对选修课程存有一定的误解。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是关键。
首先,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好文本资源,倡导个性阅读。这里的读书应该是包含三个意思,一个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必修和选修课内各个单元的阅读文章赏析品鉴),一个是经典名著的品读感悟,一个是泛阅读(带有研究性学习的读书)。
现行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堪称经典,充分经营使用好这些文本资源,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之一。我觉得高中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高一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关键要做到务实、有效。另外,现代信息社会,学生语言发展的渠道十分广泛: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脑网络、街道文化……大量阅读,勤于表达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倡导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倡导个性化阅读和对阅读材料的多元解读,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的价值,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举个例子热播电视剧《水浒传》
何以获得观众的青睐,我想个性化的解读、富有创意的表达形式才是人们的兴趣所在。“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其次,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学习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教师就有必要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学生在感兴趣的话题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我觉得课内外阅读相衔接,可以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通过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配合教师的辅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和《边城》等名篇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了影视鉴赏,并针对其做了影评,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
再次,加强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
在我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背诵,只有学生听得多,背得多,读得多,用得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否则,就不能得心应手。但是,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把知识要变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就显得很重要。如教学《再别康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不仅仅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词的精妙,更是在鼓励学生绘画审美。教学《变色龙》时,学生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变”来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人物性格,此时,我突发奇想,适时提问,奥楚蔑洛夫有没有“不变”的地方?从“不变”来分析人物形象。这样的巧问,活跃了学生思维,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在思考、讨论、顿悟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此可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老师的精巧点拨和指导。
最后,关注生活语文资源,研究性学习,学会体验感动。
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和语文使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语文素养包括了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主义、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世事洞明皆学问。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会真正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而演讲就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积极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基础写作能力,在高一到高二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喜欢在课堂留一些小练笔,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学完《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练习景物的描写,也要求用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这样在不断的训练中就会提高写作能力。我个人比较注重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疑问,有时学生的问题也许会很尖锐,甚至是怪论,老师如何处理就显得重要。通过质疑可以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有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习惯,就具备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先机。每册必修中都有名著导读,其中后面的问题都要求学生要经过阅读探究才能回答。包括我们在文本的教学中如果碰到一些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我们都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出合理的解释。比如,在讲《雷雨》时,对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个话题学生很感兴趣,我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辩论会,这样学生下去就认真阅读作品,查阅资料,很好地完成了一次探究。其实,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课堂进行,也可以写成文章、评论等。如讲《孔雀东南飞》时,就刘兰芝被遣为哪般就可以进行探究。另外,必修教材也有专门的“梳理探究”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就有必要把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从身体力行中感动生活。

三点,课内基础巩固,课外阅读积累,社会实践检验。
都是老生常谈了,一个筑基,一个造梁,一个修饰。
稳扎稳打,方得始终。
望顺遂。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高中生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也是将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方向和任务。
陕西省王吾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于近期在西安交大二附中举行一场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活动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以高效课堂为载体,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分专题进行了认知分享、经验交流和思维互动。现将有关老师的专题发言奉献给读者,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的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与门外的黄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诗意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语文教材过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②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③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④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④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⑤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3.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周凤娟)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①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1)把握审美思维的特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形象思维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约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与推理过程,很难用一般的逻辑语言来概括,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本身的形象规律来实现。所以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审美主体感知后,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再造审美形象,完成审美创造。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对象的再现也就越真实,学生对审美形象的再创造就越具体,学生的知识宝库就越丰盈,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2)通过阅读、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
我们所说的阅读,既指“篇”的阅读,更强调“本”的阅读。“本”与 “篇”相比 ,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学生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语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内容与成长经验相融合,使“整本”思想与个人思维相融合,使“整本”已然与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阅读因升值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中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4.多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敬畏之心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的过程。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书写越来越依赖于键盘,五笔字型和拼音输入系统,却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加之近年来各省市语文高考试题包括全国卷都取掉了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所以,规范汉字书写,学习硬笔书写和软笔书写汉字应成为不能因为教学工作还应常抓不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呼吁,高考应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题。
其次,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比如对诗词和对联的态度就很冷漠,如果不是教材所选、高考考查,几乎无人问津,也无暇问津,对其创作几乎是空白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门类的认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
第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学生读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时重点强调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只要学生把这些东西记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但学生却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句法?鉴此,高明一点的老师会从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质和生命意义。
5.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 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从学科角度来讲,普通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有四大内涵: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内涵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是:能力和品格。
二、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的要求从最初的“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再从“三维目标”走到“核心素养”,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它的进步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再到“终极目标”。从教学的角度讲,强调双基,就是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这是一维的。强调三维, 就是强调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就是“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的。而核心素养把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所以核心素养的关键点是能力和品格。
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在认识和理论上有哪些突破?
一、核心素养使教学从知识建构延伸到品格培养。
素就是素质,养就是教养。素养就是素质加教养,是天性和习性的结合。素养是人内在的秉性,素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素养(教育价值所在),而不是知识建构,知识建构只是培养人素养的必备途径,所以核心素养才使我们真正从人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定位教育。核心素养使课程标准的形态从教学大纲(双基)、内容标准(三维目标)走向成就标准(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使教学从过程目标走向终极目标。
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路径和过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语文学习之后,获得的能力与品格,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遗忘就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来的就是能力和品格(素养)。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
三、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呢?简单说就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得到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呢?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彼此接纳、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其次要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帮助。教学还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化,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具体的能力目标。它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如《六国论》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通过诵读,学生要深入体会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辩证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3、通过探讨和思考,学生能够掌握史论文一个中心(借古讽今)两个基本点(叙史实,论史训)的写法。
条件 对象 程度 行为
(三) 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提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如《六国论 》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按文本的思路可提出以下问题,“刘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六国都贿赂秦国呢?”“没有贿赂的国家有哪些?”“贿赂的国家有哪些?”“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不仅问题的思路清晰,而且也暗示了教材的思路也很清晰。既着眼于细节,又着眼于整体;既着眼于文本,又着眼于学生。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让学生有可操作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过程。
语文活动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一般情况下,语文活动包括听、说、读、写、思和演等活动。如《六国论》教学,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齐声诵读、教师美读、男生大声意读、女生轻声情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探讨、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思路,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大宋的背景,取材生活世界,激活大脑思维,能够正确认识苏洵“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让学生尽情地倾诉情感,表达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对于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主要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熟读成诵。老师的指导主要是根据“语”和“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如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记忆方法,可放在语境中采用推断记忆的方法。如“信”字的意义: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确实)2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相信)3信义著于四海。(信誉)4怀信侘傺。(忠诚)
对于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主要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老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而定。如《六国论》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体验)——复读升华和熟读成诵。再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言外之意,体会思想感情,最后体会论证方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六)让学生有向上的动力
核心素养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思维与品质,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尤其是学生答不出问题时,老师不能压制学生,代替学生回答,应该采取恰当的方法耐心帮扶学生。
即使学生答错了,也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纠正和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有向上的动力。
核心素养要在课堂教学中彻底的落实,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程度,取决于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6.
核心素养的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比起财富和权势,文化最长久;比起法律和制度,文化对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温和。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文化和文化自觉最为关键。
文化和文化自觉首先应当归属语文的范畴。语文是什么?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从根本上说,语文就是文本解读。文本的背后是一颗高贵的灵魂。教师以文本为媒介,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精神丰富精神,用情感涤荡情感。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于知识教学的层面,注重于作者和背景介绍,注重于字词句篇的解释和分析,最多上升为文学审美的层面,对抽象意境、艺术手法、风格特色等加以引导和评析,而很难上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很难从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样就难以正确解读文本的思想意蕴,难以发挥文本的人文教育功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文化因子,强化其文化自觉,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
那么,怎样从文化审美的层面进行文本阅读教学呢?
一、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学审美到文化审美的跨越
审美文化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方式。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就是要从文本中发现对人格的形成有教益的东西,它就像矿石,潜伏于地表之下,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需要一双巧手去开采。梅尧臣的《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解读,就是一种清淡平远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是诗人畅游东溪时欢愉情怀的再现;若引导学生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发掘,它就又有更深的意蕴:在戴花的老树身上体悟到天地间无所不在的勃勃生机,这生机正是天地万物最本源的生命力所在,人为万物之灵,更应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而另一句则承载着人生的另一重价值:生命也需要自我调适,保持一种悠闲从容的精神状态,如此才有生活的质量,不至于仅为目标所驱使而造成精神上的焦虑与异化。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又如《氓》,一个女子诉说自己从恋爱到婚变的全过程,诗中女子和氓的形象栩栩如生,女子的人生悲剧令人同情,氓的形象令人厌恶。此时,若引导学生思考女子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再引进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明白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忠贞不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对学生的未来无不是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篇篇文字如颗颗珍珠,只要我们具有文化审美的意识,总能发现取之不竭的育人素材,这正是文本的文化价值所在,是形成核心素养的主要元素。
二、培养文化审美的意识,养成文化自觉的习惯
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养成审美的习惯,唤醒文化的自觉。特别是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比如,读《静女》、《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就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又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著名教育家黄玉峰说“读李白、杜甫的诗,读孔子的书,是没有直接利益,但他能够陶冶情操,澡雪精神,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性情中人。我们不能太功利了,我们对人本身的关怀实在太少了。”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一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 让古典诗词的情感,给学生干涸的心田,注入一泓清泉,使他们以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去看待春夏秋冬,山川景物,感动于一片凋零的落叶,一棵枯黄的小草;让他们以一颗关爱柔软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去对待生活和人生,同情弱小,向往美好。坚持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精神丰盈圆润了,生命的质量自然就高了。 三、从文化的视角观照文本,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读什么很重要,怎么读更重要。读懂了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还不算数,还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他(她)要把我们引领到什么地方去。有担当的作家写出的作品都在教人崇真向善,只要用心去品味,就能活得无穷的向上的精神动力。关键问题是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师生都要主动去阅读。钱理群教授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就是爱阅读、爱写作的老师带领学生爱阅读、爱写作。从文化审美的层面解读文本,教师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打开自己的文化视野,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正如深圳宝安区特级教师吴泓老师所说:“读什么决定了你想什么,想什么决定了你说或者写什么;说写的质量取决于你阅读的质量,说写的高度取决于你思想的深度。离开了思想,你说不好,也写不成;离开了思想,你听不明,也读不懂。”现代教育带给教师以严峻的挑战,故步自封、自我满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读过这样的文字:“爱读书的教师总是喜欢倾听自己的心跳,总能唤起内心成长的渴望,给生命一种力量,给灵魂一个方向。”因此,只有在不间断的读书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才会溢满温馨的人文情怀,我们的课堂将会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让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受到教育的浪漫和深邃。也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书中丰厚的营养才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骨肉,使自己一点点厚重起来、自信起来,并通过这些沉甸甸的厚重和阳光般的自信实现自我的超越。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在阅读中培养起来的,反过来,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有效地促进阅读的质量。
四、跳出文本但不脱离文本,强调育人更要坚守语文的本性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观照文本,强调文化育人,但前提条件是立足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课,让学生在对语言涵泳、咀嚼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伟大胸怀,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语感是语文永恒的主题,只要朝着培养语感的目标迈进,语文课就不会变味。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使命之一是塑造人的灵魂。文本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促进灵魂走向高贵和完美,完成“教人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留下的痕迹的轻重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信和文化审美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根,归根结底,在教师的文化和文化自觉。

平时多看书,多写作

  •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
    答: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文字。  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在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推进思维机制的发展,提高思辨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
  •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答: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设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放在首位,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具备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探究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而当前语文课教学目标设定应从原来...
  •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答: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各种文本、文章的意思、脉络、主题,包括文学作品、社科文章、新闻报道等。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文本的内容、观点,判断其合理性、可信度、立场等。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学科,还包括文化学科。学生需要了解...
  • 如何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答: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 一、 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要谈“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厘清几个概念。什么叫“素养”?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可以理解为修养、教养、培养。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养,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历练。“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
  • 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答: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也是由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的。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
  •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答: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2、思维发展与品质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
  •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
    答: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一是人格雏形的培养。小学阶段,不可能完成确立价值观、人生观的任务,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其中,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责任感,有国际视野,有友善、诚信等品德,是人格雏形培养的重点。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为小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做人的底子。二是夯实听、说、读、写、...
  •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素养
    答:基本的读写能力是必需的,听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忽视。学生进入高中后,“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学会鉴赏和写作具有艺术性的语言作品,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程在促进...
  • 语文课程从哪些方面培养语文素养
    答:语文课程从兴趣和情感方面培养语文素养。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兴趣方面,启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景,设置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
  • 高中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答:高中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有6个层次:1、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2、丰富的语言积累;3、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4、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5、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