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扩展资料
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2、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3、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改变教育观念 要培养全面的人就要重视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老师的心中要装着学生,要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教材为本位"的教学格局。学习不仅与考试挂钩,还要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学科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
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
(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
(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
(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北京市去年开始做一项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中国首都的孩子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素养。我认为我们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这个教育发展方式既包括孩子学习的方式,也包括老师教育的方式,还包括管理的方式,这三个方式都可以发生变化,而且是同时变化。

核心素养是个方向,不同的科目要求是不一样的,这是继新课程改革后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 什么是核心素养?
    答: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具备的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生活需求、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多个方面,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等。核心素养是人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有跨学科、跨界、终身学习的特点。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要...
  • 什么是核心素养
    答: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 什么是核心素养
    答: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
  • 什么是核心素养?
    答: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 新课标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
    答: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新课标强调以素养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 什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答: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学习模式的转变,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终身学习和生活做准备。让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不仅能推动我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也能...
  • 为什么叫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 什么是核心素养
    答:同时,核心素养兼备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化过程,使个体适应能力、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 什么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
    答: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的基础;思维发展与...
  • 什么是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答:培养语文核心素养:1、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