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朝古都的西安的繁盛和衰落和秦岭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西安是13朝古都,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却走向了败落?


  城市由来 历史上的西安在唐时称为长安,后来又有许多称谓,正式称西安是在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后,次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即现西安),把奉元路更名为西安至今,西安一名取安定大西北之意。
  市 花 石榴花
  气 候 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文化符号 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古城墙 秦腔 唐三彩 羊肉泡馍 半坡氏族社会遗址 书院路古玩街 西安事变 《女友》杂志 贾平凹 国际书法年会 闹元宵

  经济符号 西高新开发区 旅游业 杨森药业 海星集团

  城市定位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城 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中心 西北地区最大城市

  主要高校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

  旅游去处 明城墙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 碑林 大雁塔 小雁塔 钟楼 鼓楼 半坡遗址博物馆 黄帝陵 华山 华清池

  喜欢西安的N个理由 消费低 民风淳朴 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城墙 市区和周边名胜古迹多
  讨厌西安的N个理由 土气 粗糙 经济落后 空气干燥


  英雄老了 还是用大碗喝酒
  拼着老命喊一嗓豪迈的秦腔
  就已气喘吁吁


  昔日长安,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东方天堂。那时的巴黎、伦敦、威尼斯都还只是弹丸小城。曾经最让西安人感到骄傲的是,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首站就选择了西安,在西安古老的钟楼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并撂下一句"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从哪儿来"的名言,让西安人再次感受到了西安的大度和非凡。
  激动和兴奋是短暂的,失落和伤感却是永久的。光阴荏苒,岁月轮回,随着大唐王朝的寿终正寝,西安的无限辉煌和荣光也随风飘逝。

  名声在外的西安总是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古香古色,那样深沉和浑厚。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总给人一种灰头灰脸的感觉,整个城市是一副破落贵族的表情,让人提不起精神。西安的问题出在一个"太"字上,太古老,太悠久,太沉重,太深厚,太土气,太四平八稳,自然就太保守,太缺乏活力。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中,西安这头"老牛"一直是拉着一辆"破车"在八百里秦川艰难地跋涉,老英雄无法再现当年的英雄气概,直喘粗气。

  古老的西安,历史悠久但并非灿烂,犹如一幅早已过期并发黄了的挂历;沧桑的西安,一个正在熟睡、早已迟暮的老英雄,沉醉于往日叱咤风云的岁月之中。西安沦落了,已经沦落为中国落后城市的代表,这对于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西安来说,无异于讽刺和嘲弄。如今,是西安在历史上地位最差的时期,作为中国"老十大城市"之一的西安,内心肯定深藏着巨大的隐痛。

  西安,中国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在鼎盛的汉唐时期,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城市;唐时的西安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曾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中心;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是中国中、西两大经济地域的结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华东的门户和交通枢纽,目前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这一切都不是虚构和假设的,而是铁的事实,在这些铁的事实面前,西安强咽着满肚子苦水,张口结舌,无以言表。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西安就看到了深埋在地底下的树根。还有人说,万年历史看西安,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上海,十年历史看深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半发生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阅兵时,近半数的兵器都出自陕西。西安自古以来都是英雄形象,但英雄的西安已经有些苍老了,大唐帝国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僵化保守的思想根深蒂固,积极进取的锐气和磅礴的创造力日益丧失,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心态在古城西安的城墙头上升腾、弥漫,经久不散。

  西安历史的影子太长了,以致西安人永远走不出来。西安人爱收藏书画,见了上好的字画,是不惜重金甚至"不择手段"也要弄到手的,西安人的怀古心态是国内其它任何城市都无与伦比的。毕竟声色犬马、歌舞升平是唐时的长安,如今的西安已经远离了唐诗更接近钞票,西安人应该从故纸堆里走出来。

  最能反映西安人生存状态的是古老的城墙,封闭而保守,而最能折射西安人内在精神的是南城门进去呈左右布局的德福巷酒吧街和书院路古玩街,这两条街像两条并行的轨道,又像是支撑西安人前行的两根拐杖。德福巷代表现代时尚,书院街代表传统文化,许多年来,这两种文化在西安并行不悖,相安无恙,这就是西安的城市常态,解读西安必须从这里开始。

  西安是中国文化真正的发源地,周礼、秦制、儒学、法术都是在西安诞生并逐步发扬光大的,了解和理解中国,西安的确无法绕过。西安的历史太厚重了,这厚重的历史既是西安人的"定心丸",又是西安人心头沉重的包袱。在发展与保护的二难中,西安犹豫徘徊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于错过了许多发展和突围的机会。作为文化古都的西安,辉煌属于过去的事情,现在它更多的是个农村一样的城市,没有情调缺少格调,许多西安人感叹北京的大气、上海的繁华、广州的灯红酒绿和深圳的年轻时尚,从外地回到西安,觉得西安更像是一个县城或者说是村庄。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与西安恢弘的文化背景极不协调。

  有城墙的西安才叫西安,西安城墙全长13.74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城墙,但巨大的遗憾却不可挽回地存在着。解放后,为修建西安火车站,西安居然把古城东北角的城墙剖开了一个巨大的永远都不可能愈合的"伤口"。近年来,海内外专家、学者要求连接修复西安城墙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墙连接修复工作已于2003年12月30日正式动工,工程总投资1.5亿元,工程完工后,西安城墙将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完全环绕的古城墙。本次修复工程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对城墙的修复,更多的是对城市历史的修复、对城市文化的修复、对城市尊严的修复,同时也是对人们保护意识的修复。全面修复后的西安城,就像一枚巨大的印章,沉重地盖在中华大地的重心上。

  在西安,除了西高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区还算清爽,老城区到处都是灰朦朦的。西安著名学者肖云儒说,他的书架上常年是霰雪一样均匀的灰尘,读书像下地干活,满手全是土,这话挺有寓意的。在西安,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人阶级,统统都像农民,农民意识非常重,说好听点就是都保持着农民的本色。虽然今天住在西安的几乎都不是土著居民,但西安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的活力由于历史太长而早已丧失贻尽。唐代中期之前,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八百里秦川群山叠翠,水脉纵横,适应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千多年来,随着工业社会的慢慢到来以及通商的需要,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开始东移,西安随之衰落,西安及周边环境也逐渐恶化。从西安到黄陵的公路两旁有许多水泥厂和石灰厂,由于这些厂常年开山取石,对环境的破坏触目惊心。在西安,随处可见的烤羊肉串和烙大饼摊点,使用的燃料几乎全部是木炭,烧制一吨木炭需要十吨木材,对自然森林的破坏可想而知。生态破坏了,水土流失了,空气变差了,整个城市的"元气"就会大伤。10年前,站在钟楼,可以清楚地看见西安南面的南山,现在连高高耸立的西安电视塔都看不清了。如今,西部生态破坏行为在无力的保护状态下还再继续,西安的未来令人深深担忧。

  西安的文学艺术成就在全国独树一帜。文学上有柳青、杜鹏程先辈,有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当代中坚作家,还有诗坛"西北王"伊沙;绘画上有赵望云、后鲁、何海霞为代表的长安画派;电影上有吴天明和张艺谋,另外还有17家出版社,60多家报刊杂志,这一切构成了文化的西安,艺术的西安,人文的西安。在西安,最让人心动的时候,是偶尔在古城墙根儿听到有人吼起秦腔,那种凄厉,那种苍凉,那种悲壮,那种具有肃杀之气的生命"底音",像是在拼命地撕扯着绵长的历史,十分感人。在唱腔风格上,豫剧虽然也很硬朗,但好歹它是"唱"出来的,而秦腔却是"吼"出来的。作家高亚平也说得好:"秦腔的境界在于吼。"无法想象"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唱秦腔",那是一种怎样恢弘的气势和场面,肯定一点也不比世界杯足球赛逊色。

  西安是一个粗犷豪放的城市,这不仅体现在西安人的性格上,更体现在西安城的吃食上。首先是羊肉泡馍,没开始吃之前,外地人就被那深不见底的大海碗吓饱了。还有那"黄河面",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旁边有一家经营"黄河面"的小店,我每次逛罢书店就去那里吃面,所谓的"小碗"就跟小盆子一样大,听服务小姐介绍大碗相当于四小碗,我想那肯定是跟锅一样。我没这饭量,但我欣赏这豪情,大概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和两千多年前的刘邦就是专用那大碗喝酒吃肉的。

  西安人真正的个性集中体现在声嘶力竭、像黄河一样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秦腔里面。但在日益市场化的陕北大地上,尽管历经了二十多年的改革,秦腔作为一门艺术还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毫无疑问这是西安人"陕北精神"的沉重衰落。其实,对秦腔的改革是有着极大的风险的,事实证明改革后的秦腔是不伦不类的。作为古老艺术的秦腔,我们要做的是像保护兵马俑一样地保护秦腔的本色,大可不必把秦腔配上西洋乐器搬上交响舞台,离开了母体的秦腔是不敢想象的。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英雄》等获奖影片无不受惠于秦腔的滋养。据说西安出名和没出名的摇滚乐队就超过100支,从西安走向全国的优秀歌者张楚、郑钧、许巍,都是秦腔文化的精神再现,同时也是西安这座不擅张扬的城市内在精神的泄露。值得思考的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西安人并没有把秦腔作为一项艺术工程来开发,而在国家"振兴东北"的大好形势下,沈阳人肯定会把已经做了深度开发的"东北二人转"继续发扬光大,这就是沈阳人跟西安人的区别,东北人和西北人这种人文精神的区别还没有引起西安人的高度重视。

  西安人太自尊了,所以才常常表现出一种不服气的作派,但常常搞得更加没有面子。2002年发生在西安的那场著名的球迷骚乱事件,第二天西安的各大媒体似乎是不约而同地没有刊发任何消息。震惊全国的西安麦当劳爆炸案第二天最先播发消息的是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掩耳盗铃式的做法肯定是愚蠢的。在西安,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非常差,什么红灯绿灯?许多行人跟没看见一样,横穿马路的人比比皆是。西安人鲁莽好斗,甚至连一些被认为儒雅的知识分子也有强烈的好斗意识。两个男人在大街上因自行车挂了一下,就开始连吵带骂,希望有人解围,忽然一教授模样的人上前说:"这哪里是吵嘴的事儿,应该动手打呀!"。西安人好斗,但又都善跟自己的同胞斗,2003年8月,在西安,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在大街上被陌生男子狂砍24刀,20多位西安市民围观而无人劝阻和援手,西安人好斗,为什么不敢跟犯罪分子斗?西安人赢得起输不起,缺少度量和气节,有本地西安人和外地人(特别是外国人)比赛,若胜了还好说,若输了,西安的球迷就会失去理智,做出过激行为,西安就曾因球迷闹事被足协取消了主场比赛权。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0月29日晚,发生在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4名日本师生的下流表演事件而引起的西安5万大学生长达3天的反日大,尽管有其过激的一面,但再次展现了当代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再次展现了西安城市文化中雄性和英雄的一面。

  健全的人才机制始终是西安城市发展的"瓶颈",让我们先从发生在西安的"孔雀东南飞"事件走进西安古老的城门。那是发生在2000年年初的事情,浙江温州市委书记和市长率领由500人组成的庞大招贤团到西安招兵买马,200多家企业狮子大张口,要一次性招聘1700多人。这次招聘事件,与其说使西安承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精神地震",不如说是给西安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人才管理课。西安好像突然从梦中惊醒,一下子意识到西安原来遍地都是让外地垂涎三尺的人才,这些人才却从来没有引起过西安的高度重视。

  西安高校林立,人才济济。西安拥有近50所高校和国内重点科研院所30多家,这是西安向世界发言的资本,加之为数不少的民办高校,西安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接近10万人。然而,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西安国民生产总值只有600多个亿,排名倒数第二。每个人才都在寻找自己的事业坐标点,经过数年培养出的人才如果得不到重用,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报酬,离开就成了最后的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人力资源,而户口问题一直是制约西安人力资源配置的"瓶颈",在国内许多大、中城市都相继对户口进行开放的今日,西安在这方面显得太保守,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不知有多少雄心勃勃的学子因为户口问题而寒心地离开西安。

  在以工农业生产总值为"门票"的"千亿富豪俱乐部"中,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十大城市"西安榜上无名,并且是轻易地被一些东南沿海的地级城市甩到身后,西安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没落"贵族"。让国人尤其是西安人不安也不解的是,古老而悠久的西安,如今居然成了一个落后城市的代表。西安,古称长安,肯定是长治久安之意,为何让我们感受到的总是"长期安逸"的现状。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西安是一座"废都",青年作家摩罗干脆就说西安是一座"墓都"。"废都"加"墓都"难道就是今日的西安?西安的城墙厚实而完好,莫非正是这厚厚的封闭的城墙把西安隔绝在黄土高原之上,挡在了市场竞争的洪流之外?对以西安为龙头的陕西来说,特色产品多,知名产品少。相比羊肉泡馍、凉皮等特色产品,杨森、505等品牌形象显得如此孤单。如今保存完好的西安城墙内早已拔地而起了许多中高层建筑,令体现西安古城特色的钟楼、鼓楼、城门楼以及城外的大小雁塔"相形见绌",如此这般,所谓保存完好的城墙还有什么意义?

  西安高等教育发达,科技人才荟萃,在重大尖端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产业方面最具竞争力,曾经创造过许多‘全国第一',现在正着手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城,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科研基地。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但科技转化能力不强是西安发展的软肋。西安是一个农本主义的城市,崇农尚耕,这是西安的纯朴所在,也是西安发展的局限。鲁迅笔下的阿Q喜欢说"我们从前如何如何",如今西安人的文化性格中,这种心理依然普遍存在。西部大开发是西安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给西安带来多少活力和生机,西安好像没有折腾几下就失去了斗志和信心。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许多企业家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番,但总是事与愿违。目前,西安高校的科研单位自我封闭状态非常严重,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严重不平衡,甚至有经济学家把这种不平衡现象称为"陕西现象",究其原因,西安发达的高科技并不是这块落后地区自然衍生出来的,而是国家政治权利空降到那里而形成的,也就是著名城市研究专家倪鹏飞先生所说的"飞地效应"。长期以来,它的军工、科研和高校一直是自成一体,是国家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文化、管理、开放等竞争力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投资"软"环境,低效的投资"软"环境大大制约了西安的科技转化能力。

  皇城的背影愈行愈远,老英雄西安老泪纵横。让西安感到异常苦恼的是,外界一直抱怨西安步子迈得太稳、发展得太慢,西安何尝不想加快步伐呢?在西安的精神轮回里,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始终是终点回到起点,百思不得其解。西安信利网络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军的观点一语道破全部的秘密,他认为,西安没有整体发展起来,好像在一个高压锅里,蒸汽很足,在里面好像活得很热烈,但盖子始终未开。也许盖子一开,西安的能力就会"哗"地一下升腾起来。韩军同时认为,盖子的揭开有赖于本地公司和外地公司的合力,一旦西安的市场力量在某一领域得到巨大突破,西安这个老英雄就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也许是西安长期的发展方向。韩军的公司从1996年创办时的3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135人,无论是技术力量和产值在西高新地区都名列前茅,韩军也坦言,随着公司的发展,在西安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大,从长计议,他已在北京、上海、深圳分别建立了新的营销和研发基地。其实何止是韩军,赫赫有名的西安杨森早就把总部搬到了北京。陆陆续续被沿海地区和海外挖走的高科技人才更是数不胜数。在深圳高级人才中,"陕军"位居众乡党之首,流传甚广的"孔雀东南飞"的说法就是从西安说起的。西安这个在怀古悠思中认命的城市,能够培养充满创业激情的高级人才,但如何留住他们,仅靠热爱故乡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无庸置疑,西安的西北中心城市的地位目前还无法动摇,但从长远来看,就很难说了。著名的渭水三国蜀汉交兵时,能够阻挡军队前进,而现在连三岁小孩都可以趟过,西安周围环境的恶化可想而知。中国西部大开发刚开始时热热闹闹,很多投资商都看好西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海内外许多投资商还是选择了离开。中国西线调水工程的实施,使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连绵的农业经济带,农业经济地位的回暖,大工业格局的逐步形成,将使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甚至陕甘高原经济一体化格局得以确立,加之东进西出、南下北上西部交通枢纽地位的强化,无疑会动摇西安在西部的中心地位。历史悠久的省府城市兰州已被国家确定为西北商贸中心,兰州的"西控河湟,北扼朔方"的地理位置优势,西夏国都银川"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自信,都会成为未来西安的中心地位的威胁。
  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南郊的大学城,西郊的电子城以及西高新开发区,身着唐装的历史巨人与身着西服的现代巨人正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对话。现在,西安"合纵咸阳"的宏大计划已经出台并将逐步实施,西安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西安建成中国西部的科技创新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市政府设立了两个高新开发区:城西南的工业高新开发区和城西北渭河农业开发区,这两个经济开发区是西安起飞的平台,更是西安人的骄傲。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西安出台了"合纵咸阳"的重点规划,全力打造"大西安都市经济圈",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各项大手笔的运作已经开始。西安应首先发挥旅游大省的优势,把旅游做大做强。目前西安的西高新开发区已初具规模,西安向西的发展计划正在连接咸阳。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2003年视察西安后感慨地说,西安两年后就可以赶上香港。这当然是一种充满善意的鼓励和希望。西安独具特色的历史注定了西安不是要赶超谁的问题,而是要把自己沉重的历史包袱卸下来,不要去怀念早已过气的盛唐大都,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西部龙头,把西安的沉沉暮气甩在身后。
  西安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西安的天空真像一张没有洗干净的脸,这就是西安的土气。西安人说,这是一张古老的脸,洗干净了,就不是西安了。周恩来总理早就有过指示,西安只能动一步看一步,看一步动一步,从此西安人在城市改造上不敢轻举妄动。几十年来,西安人对周总理的指示一直没有领会透,不能乱动不等于不动,保护和开发始终是矛盾而又统一的。

  高楼大厦可以克隆,广场公园可以模仿,而历经几百几千年而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却无法复制,许多城市都在打这张牌,杭州对西湖、武汉对东湖、兰州对沿黄河沿岸景观等等的开发和利用,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在西安,民间有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翻身靠共产党,致富靠秦始皇。"旅游业是西安的支柱产业,对西安旅游业贡献最大的景点就是兵马俑和以秦始皇陵为首的巨大陵墓群,然而西安并没有经营好自己的旅游资源。西安值得开发利用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在国内城市中只有北京可比,但西安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给人以"捧着金碗要饭"的感觉。西安的城墙根下到处可见搭建的又低又矮的房子和摆摊设点的帐篷,有的甚至把钉子或木楔钉进城墙的砖缝,护城河里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西安不仅对旅游景点保护不够,而且配套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都不敢恭维。旅游景点采取诱惑甚至欺骗手段吸引游客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几乎每年旅游旺季都要发生扯皮闹事甚至打官司事件,服务质量一直是"五·一"、"十·一"黄金周游客投诉的核心内容。今日西安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老祖先留下来的一代又一代人保护下来的名胜古迹,是一张牢牢握在手中的"硬牌",如果不打好这张牌,全盘就会输掉。

  古老的城墙充满了歧义,它是权利的象征、等级的象征,也是封闭保守的象征,但同时又具有保护传统文化不受侵害的重大意义。我们已经听见了三秦儿女的心愿:西安这位沉睡的老英雄,何时再叱咤风云,重振盛唐的雄风。我们看好西安,我们用西安球迷的热情为西安扼腕鼓劲。

  西安是一座空气干燥的城市,这座干燥的城市随时都会被激情点燃。

同众多历史城市的形成一样,都城在一地的建立和维持是以该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依托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被山带河,金城千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而且,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有“天府之国”的盛誉。正是因为关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方面的优越性,位于这一地区的西安才有可能成为历代王朝的都城,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是,反过来说,都城是人类积极改造自然的产物,一地区的长期建都必将导致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经济基础的削弱,而当这种破坏和削弱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城就因失去其依托而渐渐衰落甚至消失。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城市历史中屡见不鲜,如楼兰古国和统万城等。据统计,“历史时期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四位农民起义领袖在关中建都”,它们是“西周、秦、西汉、新、绿林、赤眉、东汉献帝、西晋惠帝和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黄巢的大齐和李自成的大顺”,“总计历时1077年,如此多的朝代在西安建都,这不仅给西安这座古都带来了历史和文化上的无限荣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西安带来了环境和经济上的重负。
回顾西安漫长的建都史,我们从字里行间随处可以感受到西安为其荣耀而付出的沉重代价,而且隐约可以听见西安在艰难承载起一个个巨型帝国时,在其重压底下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和啜泣。西周是第一个在关中建都的统一王朝,后历经秦、汉而迄于隋、唐。在从西周到唐末的漫长历史中,西安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在开发中不断破坏,在战乱中不断衰落。关中地区开发较早,周、秦属于开发的早期,西汉时达到较高的开发程度,隋、唐两代300余年,关中地区的人口激增,对其开发也随之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长期大规模的开发不仅使关中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而且使得西安在中唐以后“气候振动较大”,“地震活动频繁”,“水旱灾害不断”打开《西安市志》,像“关中饥馑”,“关中旱涝相继”,“蝗灾,飞天蔽日”,“饥荒严重,陆游饿殍,人相食‘’等等这样的记载不绝于目,令人触目惊心,很难相信这些是在堂堂一国之都附近发生的事情,而且这样的记载在唐代中后期更多。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关中地区粮食产量的剧减,,严重影响到西安作为一国之都的经济基础。尽管关中平原以土地肥美,物产丰殷著称,关中粮食不足的问题却是古而有之,从秦开始历朝历代都要通过漕运从关东运粮以解关中缺粮之急。这种情况发展到唐代变得更为严重,甚至酿成震动京师的粮食危机。
据史书记载,唐中后期许多皇帝因为京城缺粮而率文武百官去洛阳“就食”,成为“逐粮天子‘’甚至高宗皇帝因此死在洛阳,不能终老故都,含恨而终。可见,关中地区的经济基础在唐中后期已显现出明显的颓势,且政治中心亦随之向关东倾斜。战乱对长安城的破坏也是极其惊人的。从西周末年的犬戎灭镐,到秦末项羽火烧咸阳,再到西汉末年的新莽之乱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西安不断地遭到战乱的洗劫,对西安的人为破坏可谓陈陈相因,变本加厉。
唐末的历史大动乱更是对西安致命性的破坏。据史书记载,长安城及其郊区在僖宗和昭宗时曾四次陷于战火之中。883年,黄巢在长安与官军激战空前惨烈,四月离开长安时,下令焚宫闱、省寺、居第殆尽,官军进城更是暴掠与贼无异,长安室屋及民居所存无几;885年,王重荣、李克用与田令孜大战于沙苑,田令孜败归后,令焚坊市及宫城,长安城唯昭阳、蓬莱等三宫仅存;896年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放火,使长安城宫室建筑统统化为灰烬。而到八年后的904年,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行前不仅“强令京师民按户籍迁居洛阳”,而且下令“拆毁长安宫室、百司公廨、民间房屋,将所得木料由渭水漂流而下运往洛阳”这使长安城遭受了致命的一击。此后京城成为废墟。严酷的战火摧毁了长安城,也摧毁了长安郊区,使长安不能作为都城继续沿用下去。
从南北差异和对峙的意义上来看,西安的地理劣势在唐以后暴露得愈来愈明显,不宜作为后来王朝的都城。这是西安丧失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外在因素。
辩证地讲,任何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暴露出其相对劣势,即所谓的地理优势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时代性。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也是如此。人们习惯于这样来描述关中的地理优势,说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被山带河,金城千里”或者说关中“居于四塞之内”,“有高屋建瓴之势”,“近可攻退可守”。这是不错的,但却主要是从军事战略意义上来说的。那么在沟通东西南北的意义上来讲又如何呢?作为一个统一帝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恐怕沟通的便利比军事的易于据守更为重要吧。
从关中地区自身的地理特点来看,关中地区显得太过封闭。正如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关中地区在军事战略意义上的优势刚好是其在沟通不同地域方面的劣势。作为一个统一大帝国的都城,其军事战略上的意义应比一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要淡化得多。虽然都城在军事战略上的优势对于一国在立国之初政权的巩固意义非凡,但随着帝国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军事战略上的全副装备则会转变为沉重的包袱,制约着都城在对全国进行有效管理和统一调度全国人力物力方面职能的发挥。像秦、汉、隋、唐这样的大帝国,无疑需要一个足够开放的大都市与之匹配,而西安在这点上显然并不称职。西安深居内陆,“居于四塞之内”,“周围有崇山峻岭环绕”,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秦岭将西安与南方阻隔,这是西安要沟通南方所无法逾越的障碍。水运方面,西安虽然河流不少,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但河流的规模太小;而黄河又有三门峡之险,严重影响到黄河沟通东西功能的发挥,这成为历朝历代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西安在唐代虽称国际性大都市,但交通却多由陆路,无法在水路交通方面施展身手,这与英国之伦敦、法国之巴黎及日本之东京形成鲜明对比。而唐之后取代西安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洛阳、开封、南京和北京则无不是水陆交通的枢纽,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可见,唐以后的帝国统治者们在择都问题上表现出走出封闭,兼顾水陆交通的择都取向。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西安的地理位置太过偏西。周隆兴于西岐,数迁而至于丰镐;秦国被关东六国讥笑为“西戎”,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入秦;西安在历史上也多次被称为“西都”。可见西安之“西”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地理位置偏西之弊有很多。首先,都城地理位置偏西使国家对广大的关东之地的管理尤为不便,甚至酿出许多祸端。如西周为了解决对关东管理不便的难题,于是大封诸侯,最后导致诸侯坐大,周室衰微;秦吸取周之教训,罢分封,置郡县,结果过犹不及,短命而亡;西汉初立,再行分封,又导致了“七国之乱”;隋炀帝为了加强与关东的联系而开运河、营建东都,却劳民伤财,激起民怨,使隋王朝顷刻土崩瓦解。唯唐朝坐享隋炀帝之功,后来更是凭借其强大的国势所生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向心力才勉强维持了较长时间稳定和统一的局面。其次,西安地理位置的偏西与中国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大势相背离。历史发展在地理位置上的趋向是由开发较早的文明中心向四周扩散。隋、唐之世,中原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已经走向衰落,而南方作为一个新兴地区,其经济地位开始不断攀升,这就使得作为都城的长安对南方越来越倚重,而两者地理上的阻隔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了克服这一矛盾,唐以后的统治者倾向于将都城建于西安之东之南,以适应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势。如“东汉时期,以及后来的北宋初年,也曾有人设想定都长安,只是考虑到粮食问题不好解决,方才作罢”。

此外,从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峙的形势来看,西安易于遭到游牧民族的侵袭,其位置极为不利。西安的地理位置偏于西北,而这一地区正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最为频繁和激烈的地区。当北方某一游牧民族兴起的时候,他们就会从西北向中原地区侵袭和骚扰,而关中地区南有秦岭阻挡,东又有黄河和函谷关相阻,往往形成自缚之困局,极不利于战略迂回和在纵深上的展开。而开封、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借助河海进退自如,从而保护自己。由此可见,西安虽然在东西对峙和南北对峙方面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地位,但是也随之与中心远离了。

农业时代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完全不一样的,农业时代,京城就是全国最大的军事要塞,全国军队的主要驻地,其位置需要对外能迅速调动抵抗外敌,对内能防控诸侯。关中四塞之国,非常利于对内防控诸侯,而且在西北边患严重的时代,也是前线堡垒。从经济角度考虑,本地要有好的耕地,同时也要有方便的运输。
现代工业社会,战争已经信息化,信息传递无延迟,指挥官不需要亲临前线,京城不需要距离边境近,不存在内部诸侯问题,同时,古代关口也无法阻碍现代军队,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古代的都城在今天失去了价值。
环境破坏也是一方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古代集权专制国家,全国生产力供养独裁者,京城必然无限扩大。现代民主国家,主权在民,首都只是政府驻地,不存在供养问题,因此,首都的地理位置并不很重要。

西周,秦,西汉,新, 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
但是由于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西安是几朝古都这个问题产生分歧。
现将各种观点中提到的西安曾是首都的情况汇集如下,再做分析。
1. 最早的是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定都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部)。
2. 秦朝一个鼎盛短命的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建都西安,地理位置应该在现在的西安和现在的咸阳之间。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3.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 陕西西安是哪13个朝代的古都?
    答:西安古称镐京、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如今还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第一个在西安建都的是西周。周人兴起于今陕甘一带,慢慢走下高原,都城...
  • 秦岭挡住沙尘暴南下的背后,西安为什么会成为“十三朝古都”?
    答:西安成为“十三朝古都”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处中原地带的西安,历史上处于古代国家的中心位置,这对于古时候的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西安的丰富物产和发达的农业也是其成为古都的重要因素。这些条件对于古代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秦岭作为我国南北的重要分界线,多次成功阻挡了...
  • 中国十大古都西安
    答: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陕西省,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它不仅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更是世界四大古都之首,与罗马、雅典和开罗共享历史辉煌。坐落在陕西关中平原的渭河南岸,秦岭山峦环抱,秦川景色尽收眼底。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西安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西汉,至公元9年王莽改...
  • 西安被称为十三朝古都,它都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答:西安,古称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靠中国南北分水岭——秦岭,北依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地理位置特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今西安地区早在100万年前,便已经有了原始人类活动--蓝田猿人。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半坡氏族晨,西安原始社会被历史推向了新高峰。 步入封建社会之后,中国历史上有西周建都于西安、秦、西汉、新...
  • 西安是几朝古都
    答: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润长安”之美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西周是第一个在西安建都的。公元前...
  • 西安十三朝古都
    答: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在我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自古有着“八水润长安”之美誉,是联合国。Xi是十三朝古都Xi安建城有3100多年的历史,建都有1100多年的历史十三个朝代,即西周秦西汉东汉辛西晋皇帝前秦后秦西魏...
  • 西安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
    答: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的说法,西安为17个政权的建都之地,历时1077 年之久。即: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建都的11 朝古都;再加上东汉献帝建都和西晋惠帝建都,西安可为13 朝古都;如再加上汉更始帝刘玄的短暂建都,以及赤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
  • 西安被誉为13朝古都分别是哪13个朝代?
    答:西安,这座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的历史遗产。自西周以来,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朝在此建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的省会,也是副省级市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具有...
  • 西安十三朝古都都有哪些
    答: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西安市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安 ...
  • 西安曾被很多朝代作为都城,它在地理位置上很优越吗?
    答: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众流之隈,汧涌其西。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防御之阻,则天地之隩区焉。”这无一不是对西安天然地理位置的赞叹。也正是因为西安天然的地理环境,成为了13朝古都,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