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让科技为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3
2010上海世博会科技发明成果有哪些?

  上海世博会中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博会的规划和建设。上海世博会的规划与建设,主要突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体系和现代景观体系的紧密结合。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点开展了园区规划导则、展馆建筑设计、特种空间结构和地下空间、新型生态建筑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如,园区规划导则研究确立了和谐城市的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总体设计上贯穿了模块化、连续性、生态化、标志性和整体性五大元素;世博轴的建设中集成了大跨度连续张拉索膜结构,阳光谷自然采光等多项技术;中国馆通过采用倒锥型大空间建筑立体同步施工和大悬挑结构技术,建成了“东方之冠”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建筑;世博文化中心采用碟形结构与超曲面壳体施工安装等技术使建筑造型简洁、生态节能。此外,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还成功开发并应用了仿真环境虚拟真实互动的控制管理系统,为规划管理、工程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直观的可视化公共平台。

  二是绿色能源与节能减排。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是本届世博会的重要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我们重点组织开展了清洁能源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规模示范应用。作为“亮点”之一,1017辆新能源汽车在园区内外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其中包括196辆燃料电池汽车、321辆纯电动汽车、500辆混合动力汽车,预计将节约传统燃油约10000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约118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8400吨。实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世博园区的大规模应用,总装机容量达到约5兆瓦,其中世博会主题馆装机容量为2.8兆瓦,是亚洲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系统。半导体照明技术点亮了世博会,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完全采用LED,整个园区80%以上的夜景采用LED。实施了江水源热泵系统,总装机容量为75000kW,与传统水冷式冷水机组加锅炉相比可以节省10%-30%的运行费用;与空气源热泵相比,夏季节省40%以上,冬季节省30%以上的运行费用。又如,世博中心率先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最高认证,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节能率达到62.8%,预计每年可节约2160吨标煤。通过上述项目的实施,将实现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低碳排放”,其中园区内公共交通工具“零排放”、建筑和照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

  三是环境改善与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开展了生态环保和资源回用等技术的集成和应用。通过因地制宜地采用从防洪驳岸到河面的硬质驳岸生态软化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充分发挥了生态系统的自净化、自调解、自平衡和景观美化功能。在世博主题馆建设了生态墙,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对于世博园区内的绿地,集成采用了多种控虫技术,对绿化害虫进行防治管理,达到专一性强、不杀伤天敌,控虫持续时间长、不污染环境等效果。此外,还在安全饮用水保障、环境修复、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从而实现园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综合利用率达到30以上,工程废弃物和垃圾100回收利用、资源化利用50%以上等目标。

  四是运营管理。为了实现世博会高效、便捷的管理和运营,重点开展了世博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如,通过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建成了世博会交通信息服务保障系统,为交通管理部门和世博游客、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保证了交通高峰时段所乘区域以及换乘点的交通信息发布,可达到引导更新频率小于5分钟。通过采用视频识别技术的新型门票系统,具有凭证统计、快速检验和支持预约,以及其它拓展功能。据预测,将有7000多万张以上的门票通过这一新技术应用,人均通过世博会园区闸口入门时间不超过20秒,成为世博会高效运作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于RFID技术在公交一卡通、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全面推广后的又一大规模应用。本届世博会上还开通了全球首个TD-LTE规模演示网,应用了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创新技术,也为世博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

  五是展览展示。根据“精彩互动”的理念要求,重点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展创新、创意设计,为充分演绎和展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供技术保障。其中,网上世博会是本届世博会的一大创新,通过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世博会上的展示内容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上,搭建起一个能够进行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的世博会网络平台。网上世博会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网上直播,实现了民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世博会的梦想。这也是一项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工作,需要在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需要结合世博会的内容与互联网的特点进行有创意的策划。此外,我们还组织实施了系列技术创新和集成,实现中国馆、主题馆,以及开闭幕上有关展览展示项目的精彩、互动和创新。

  六是安全与健康。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安全与健康是首要保障,也是对世博园区、对整座城市的公共安保、交通、气象、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全方位考核。为此,世博科技行动计划重点围绕食品安全、防恐反恐、应急措施等提供大量的技术手段和科技装备。如,在安检和监控方面,通过运用视频人脸采集、识别系统,可以在确保快速入园的同时,根据摄像和资料对比来判断入园人的安全性。在食品安全方面,研制出多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产品,可以快速、便捷、准确地对世博食品生产的环境卫生和食品可能出现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实时监控。气象部门还针对上海的天气气候特点,构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区和世博园区三级综合立体观测网,可以提供高质量、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必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新的机遇,并为新一轮科技创新提供思想引领和创意动力。

  一是新理念,新的发展理念将广泛传播。2010年上海世博会践行的是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许多国家和地区,以及企业产业展馆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演绎,汇聚了全球最先进的城市低碳发展理念及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对城市的发展意义深远。与此同时,这些新理念、新创意,特别是未来城市生活的新模式,也直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相信其中许多内容将为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点和亮点。

  二是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快发展。本届世博会的举办,正逢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经济企稳回升之时,各国都在思考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作为成果推广和应用的舞台,世博会为全球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各国在世博会中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大批新技术和新成果,通过后续的应用和产业化,无疑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世博会中所运用的许多创意、设计新理念和手段,也为知识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三是新应用,城市运营管理的科技水平将有效提升。城市化是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趋势。当前,全球各国城市化同样面临许多复杂和共性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城市建设,包括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中的老房和新房问题,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建设发展等问题。本届世博会上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城市建筑、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必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城市运营管理的科学运用,从而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四是新境界,市民科学素养将进一步提高。世博会也是一场盛大的科普活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理念和科技创新成果渗透于展馆展示、论坛和活动的各个方面,科技世博不仅是对世博柱体和理念的静态呈现,更多地体现在科学理念、知识的教育、启迪和普及,以及行动上。我们将联合各方力量,积极策划组织“科技世博”系列活动,激发公众参与世博的热情,满足公众共享世博的意愿,从而促进市民科学素养的新提升。

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上海是否能把握世博机遇,由世博会带动软环境建设,借力世博成功调整产业结构,转身成为高科技、信息、会展、金融等服务业中心是众多目光聚焦之处。正在制定中的中国“十二五”规划,仍将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并城镇化,上海世博催生的高科技产业是否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亦为举国上下所关注。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与中国的每个城市,若视此次世博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契机,世博的意义便不止于数字。 城市,开始用解析自然的方式重新亲近自然。 这个因为集中的资源与机会被人依恋,又因为疏离与冷漠为人憎恨的地方,正在用科技自我瓦解冷面,让自己接近土地的温度,接近树木的清新,接近山泉的纯净,接近本真的气质。 到此,无需再像古巴比伦人筑墙为城,已经无所谓城里城外,谁也不会想冲进去,或是逃出来,人栖居在此,是最原始的意愿。 “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芒福德) 工业文明带动了城市化浪潮,而工业化、城市化又会促进和推动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本届世博会提出“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绝对不是为了区别于往届,而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 工业化进程伴随产业结构升级,同步存在两次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浪潮——第一次劳动力转移浪潮由市场条件下的轻工业大规模发展导致;第二次则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结果。在非农产业中,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性,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空间。转移的结果就是,作为劳动力的人由农村转向城市,直至实现城市化过程,最终,将一个国家由传统农村社会送达现代城市社会。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逻辑是: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经济支持,而城市化为工业化创造适宜的空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空间调整,而其他结构调整的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生育人口结构等,都建筑于城市化的基础之上。 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注重重工业的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从根本上扼制了城市化进程。由于限制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城镇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极其有限。最终的结果是,工业化不断推进,而城市化却止步不前——当然,那时城市化也并没有被重视。并且,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使得重工业只有能力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几乎不可能。 这种违背人的基本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实现一个国家的持续良性运转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在传统体制下严格限制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市场急速扩张的拉动下得到了充分迅速的发展。但是进入19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第三产业从迅速发展,变成徘徊状态,似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而第三产业,第二次工业化的核心,亦是城市化(中国称“城镇化”)的核心。 这就是正在酝酿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以往的国家战略中,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转型与促进城镇化是一个战略整体,密不可分的原因。世博主题,之所以定义在城市生活之上,亦有此深刻背景。而世博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展现的高科技与新技术,无一不是人类工业文明的结晶,可以说,正是集中了工业文明精华的城市,令人类因为自己的智慧,让未来有希望“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亦绝非单纯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在其中居民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帕克) 中国2007年“十七大”报告强调“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此报告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对于城市圈的划分,开始以经济概念和文化概念为主导,这被认为是对城市化理解的思路转变。 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几年来‘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出口;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本来希望服务业更多带动经济发展,但实际结果是工业发展大大快于服务业的发展;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城市化的进展不是很理想。 而此次世博,事实上刚好可以作为一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至少,可以作为一个从上海发端的调整机会。 据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介绍,历届世博会的数据表明,世博会可以带动举办城市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例如,西班牙塞维利亚在1992年举办世博会后,使服务经济的比重从1990年的57%上升到63%;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期间,第三产业增长率同比上升了3.2%,超出全德第三产业同期增长率2.9个百分点。典型的偏重第二产业的上海,借世博加重第三产业的比例,或许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说,上海世博会吸收、展示了各国的生态建筑、新能源、信息运营等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广世博会的科技应用,会有助于加快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世博159年的历史来看,一段时间内的科技新产品,都会通过世博会的通道最先展示。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展示了700多项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新成果。虽然这些科技成果在短时间内还不一定可以规模应用,但已经可以预示一种趋势。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是高新技术产品运用和展示的平台。 科技是世博会的核心元素。世博中运用到的节能建筑材料、节能空调技术、新能源汽车、新媒体展示技术以及智能信息技术等行业,都被世博强调了增长机会。这些创新性的科学技术极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性产业化或市场普及化。 对于正处于经济增长转型关键阶段的中国而言,抓住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先突破几个重点领域,继而会带动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些科技元素如果得到重视和培植,会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极。 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产业转型,探索与创新,亦正是人类的内生需求,城市的集聚效应放大这种需求,并运用资金、技术、空间将之产业化,由此产生的产品又为人类服务。城市文明与人类内在需求互生互动,有机共存。而随着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会向乡村渗透和传播,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上海六千年文明史,包括城市的百年文明史的延续,体现了文化多元和文化融合。近代上海文化直接受惠于开埠以后的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交流,受惠于从岭南到燕北、从江浙到川湘的中国各种区域文化在这里的汇合。上海文化,是南北东西交汇、融合的结晶。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方之巨港,东南之都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它融汇东西方文化,汲取南北潮精华,善于得风气之先和开风气之先,惯于洞察世界文明走势和拓展新的文明。

  随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日益临近,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在以世博精神进一步养育城市精神,以城市文化积极展示世博精神。

  在延续世博精神中弘扬上海城市精神

  世博精神可以提炼成“欢聚、沟通、展示、合作”八个字,世博精神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精神。当一个城市代表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庄严地对举办世博会进行精神追求、文明寄托、文化思考、综合承诺的时候,往往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

  世博精神的延续是科学精神的凝聚。自1851年英国首开世博会至今的150多年中,历次世博会始终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摇篮”,是新思想、新概念的载体和传播交流平台之一。世博会让世人了解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等,让世人熟悉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人类基因研究、现代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现代数码影像摄影技术等。世博会是各国在企业间展示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技成就、科技实力与智慧成果的盛会。

  世博精神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融合。在本质上,世博会是人文精神的科技化、物化和科学技术的人文化。科技是人文的产物,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的催生。人文精神总是顽强地从科学精神中表现出来,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管理模式强有力地改变着科技图景、社会百态、生活走势。科技发展也越来越体现人文化取向。如果说在世博会的演进过程中,交织着技术发展和人文发展这两条基线,融汇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那么,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则更多地关注人文发展和人文精神。

  世博精神的延续是民族精神的坦示。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世博会的全球性、世界性正是在世博会举办国、举办城市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性的坦示中集聚而成的。世博会的多样的主题既反映了世界文化的热门话题,同时给各自的民族文化的风采展示留有偌大的空间。世博会上的琳琅满目的各种展览既集约地反映了世界文明中的技术、商品、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的主流屐痕,又呈现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多样性。正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坦示,才使世博会有了“万国博览”的美誉。

  世博精神的延续是时代精神的展示。世博会总是技从当代、思随时代、目向未来,人类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往往在世博会上初露端倪,现代社会的不少概念和活动方式往往始于世博会或从世博会得到启发而后形成,如百货商店、现代旅游、主题公园、游乐场、度假村等,世博会还较早提出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控制人口、发展交通、开发海洋和太空等与人类生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命题。

  世博精神的延续是创新精神的吞吐。创新是世博会的灵魂和动力。世博会全力打造的创新精神具体化为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创新、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的创新、管理方式和运行规则的创新以及增长方式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创新。

  在延续世博精神中弘扬上海城市精神,是具有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综合意义的命题。“以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在艰苦奋斗中追求卓越”,上海城市精神与“欢聚、沟通、展览、合作”的世博精神将相互融汇,支撑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在世界博览中凸显城市的六千年文明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界博览”。展示世界博览的特定的时空指向使全球瞩目上海,关注上海城市的六千年文明,倾情于六千年文明延续过程中的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

  寻觅上海城市的文化血脉,其源头竟在6000年前。在上海文明的发祥地,距今约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和3700多年前的马桥文化依序演进,上海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血脉清晰可见。这是城市的文明之源、文化之根,是绵延6000多个春秋的城市文明的先河和根基。

  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27处古文化遗址,对其中的14处进行了近30次的科学发掘,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近半个世纪以来,按照年代顺序,马桥遗址、广富林遗址、崧泽遗址和福泉山遗址等古遗址先后发掘,这对于城市文化血脉的寻觅和解密具有直接意义。古文化遗址的发掘,古墓葬的清理,古代陶瓷、铜铁器的发现,炊器、盛储器、食器和酒器等先民日常使用的器物的出土,古代建筑遗存的显露,极其恢弘地展示了上海古代文明的社会风情、生活长卷、起居变迁和文化风骨。

  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崧泽遗址进行了数次发掘,在文化类型上涉及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后者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偏晚阶段,在文化面貌上反映了由今浙北、苏南地区较早阶段的马家浜文化的向东扩展。然而崧泽文化却是具有文化命名意义的独立文化类型。2004年2月底,崧泽遗址考古发掘又获辉煌成果。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因为遗址区内将建造遗址博物馆而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从2月至4月底结束,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成果。

  一是发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由人工堆筑成土台作祭坛,并在祭坛上举行祭奠祖先或神灵等礼仪活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中极其盛行。这次发现的马家浜时期祭坛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二是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坛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1座,平面呈圆形,外圈柱洞15个。房内地面硬实,面积约5.5平方米。三是发现上海最早的先民墓葬。俯身葬墓主人头骨保存得较好,经鉴定为一年龄在25——30岁的男性。四是出土一批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重要文物。这次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石斧磨制,斧身上有一双面管钻的穿孔。管钻穿孔的技术以前一直认为出现在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时普遍应用。此件石斧的发现,将管钻穿孔技术提前了一千多年。这对于探索研究上海地区科学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发现了一只表面上有红彩的陶塑小猪,从体态上看是一只已经被人类驯化、圈养、野性荡然无存的家猪。小陶猪的发现,为中国动物驯化史、家畜饲养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五是发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墓葬及一批文物。此次发现和清理了12座崧泽文化墓葬。自1960年以来,共发现崧泽时期墓葬148座,为我们了解、研究崧泽墓地的布局及遗址所处的假山墩的形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广富林遗存发现于1959年,早在60年代初,就进行了试掘工作,但是,取得重大进展却是近年的事。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松江城西北6公里,上海博物馆考古部近年在广富林遗址进行全面勘探,从而对遗址的分布范围有了新的认识,发现在超过10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都有古代遗物的分布,初步确定了遗址区域。在勘探的基础上对遗址进行重点发掘,取得了新的成果。考古工作者首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人工堆土筑建的台形基地和23座墓葬。在有些墓葬中发现了明显的人骨错位现象,这表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殡葬方式。良渚文化墓地上的祭祀手段主要是“燎祭”。广富林遗址发掘的另一项重要收获是新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通过比较可以认为这一文化遗存来自于主要分布在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广富林文化遗存的发现为探讨4000年前族群的活动范围和迁徙、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材料。在广富林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东周——汉代遗存,并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材料和青铜生产工具,充分证明广富林在东周——汉代是一处非常重要且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聚落。另外还新发现了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填补了广富林遗址年代上的空白。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中,上海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文博、文化、历史的两个跨世纪命题,一个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另一个是长江文明。最近上海市文管委和上海博物馆正在考虑后一个命题。上海既然有5000年到6000年的文明史的积累,能不能在长江文明的研究上率先跨出一步,为中华文明再创我们的一个理论建树?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的国内的跨地区的研讨会,我们已经开始迈步。我们的观点是,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依据大量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的考古文物依据,可以这么说,长江文明可以和黄河文明相媲美,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文化——科技——经济——社会的动荡性互动中,上海城市建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20世纪以来,上海建筑风格纷呈。作为标志性上海建筑形象之一的海关新楼落成于1927年12月,建筑形式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钟面分设塔楼的东西南北,用英国伦敦大笨钟的乐曲报时打点,成为上海外滩一景。位于北京路外滩转角上的信和洋行最初是晚期文艺复兴风格建筑,1921年在原址上翻建成6层大厦,造型改为新古典派康林特式,风貌保留至今,成为外滩颇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位于圆明园路的仁记洋行建于20世纪初叶,带有圆锥屋顶,窗间外墙均有希腊古典式装饰,呈现折衷主义风格。于1925年落成的汇丰银行新楼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的白令海峡之间一座最讲究的建筑。”在宗教建筑方面,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混合体式建筑圣约瑟教堂,法国哥特式建筑徐家汇天主堂,由当时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师史浩德设计的圣三一堂,美国学院哥特式风格的慕恩堂,陡峭的两坡屋顶采用近于英国悬锤式人字屋顶、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国际礼拜堂等,都以鲜明的建筑特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建筑门类。

  上海六千年文明史,包括城市的百年文明史的延续,体现了文化多元和文化融合。近代上海文化直接受惠于开埠以后的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交流,受惠于从岭南到燕北、从江浙到川湘的中国各种区域文化在这里的汇合。上海文化,是南北东西交汇、融合的结晶。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方之巨港,东南之都会,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它融汇东西方文化,汲取南北潮精华,善于得风气之先和开风气之先,惯于洞察世界文明走势和拓展新的文明。

  与时俱进的上海文化品格

  在迎接世博的过程中,上海正在努力塑造城市的文化品位,追求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品格,进一步强化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在规划新的文化空间模式时理应体现这一特色;上海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全面整合文化遗产;上海曾经拥有世界瞩目的文化名人,应进一步构筑文化名人高地;上海曾经推出一大批文化精品,应塑造新的富有艺术感染力、历史穿透力的文化品牌;上海正在落实文明行动计划,有利于整体打造世博文化胜地;上海正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法治建设,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强化文化的科技支撑,全力推进数字化计划;拓展全球视野,积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上海在奋力推动专业文化的同时,支持和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上海打造标志性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改革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运作机制,发挥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市重大节庆活动中的作用,在日益广泛的国内外文化交流中提升和展示上海文化活动新水平。在迎接世博的过程中,上海将进一步拓展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渠道,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支柱文化产业,完善文化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优化文化发展格局,改善文化生态环境,使上海真正出现人才荟萃、精品迭出、和谐有序、走势强健的文化发展新局面。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上海当代城市文化已出现了以下明显特征:

  一是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上海既注重发扬民族文化的精粹,又积极吸纳着世界优秀文化;既十分珍视历史的文化积淀,又热忱地孕育和创造着现代文化。近年来,每年都有10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来上海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风采,使上海的文艺舞台生机盎然。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等众多著名芭蕾舞团轮番在上海演绎不同版本的芭蕾经典《天鹅湖》。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上海演出了全英文版的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费城交响乐团、英国皇家BBC交响乐团。法国图鲁兹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世界众多著名交响乐团相继在上海举行交响音乐会。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名作经常在上海大剧院演奏。此外,一年一度的上海艺博会,吸引了诸多世界优秀美术作品来沪展出,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恺撒的雕塑《大拇指》由此落户上海。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不断推出毕加索画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展、古埃及国宝展、玛雅文物展、古罗马文明展等许多世界著名美术作品展或珍稀文物展览。上海还每年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集中展示当今世界电影、电视的优秀作品。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文化汇聚在上海,使上海文化丰富多彩,满足了上海市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二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上海海纳百川、各方杂处的特性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近代中国,被称为国粹的京剧、中国百戏之母的昆剧等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因得到上海这块土地的滋养而发扬光大,越剧、淮剧等起源于外省的剧种也因进入上海而发生质的飞跃。上海本地的艺术品种如沪剧、滑稽戏也在本土文化的培育和外来艺术的影响下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艺术品种的保护和继承,2000年上海启动了“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资料”的跨世纪工程,在3年内,投入1500万元专用经费,录制200台优秀传统剧目。上海还专门设立了文艺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等资金,对优秀文化艺术予以扶持。上海昆剧团、上海京剧院、上海民族乐团等从事民族艺术的专业艺术团体都被列为重点扶持单位,使这些艺术院团得到了充足的艺术生产资金、人才培养资金,有力地促进了优秀民族艺术的发展。多年来,上海着力于创造新的优秀民族文化,涌现出京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昆剧《牡丹亭》、《班昭》、淮剧《金龙与蜉蝣》、越剧《红楼梦》、舞剧《闪闪的红星》、《野斑马》等一大批代表当代中国表演艺术水平的优秀民族艺术剧目,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评价。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也得到有效的开发、保护和发展。土生土长的农民画、锣鼓书、滚灯、舞龙等一批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魅力,上海已有16处区县、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上海的每个区都有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如南汇的桃花节、徐汇的桂花节、奉贤的风筝节、闸北的茶文化节、宝山的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都成为一年一度区域性的民俗文化盛会。

  三是现代文化的创造性。上海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的诞生地,西方的油画艺术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西方戏剧也因为进入上海后被移植成为中国话剧。这种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一直延续到如今。进入新世纪后,上海的文化创新力更加勃发,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从1999年至2003年,上海的各类新创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作品共获得全国性艺术奖项286项,国际性奖项40项。在2003年中国国家精品工程评选中,上海成为唯一有2台剧目获此殊荣的省市。至今已举办五届的上海双年展,是当代中国第一个定期举办的国际性现代艺术大展。自1996年创办以来,以其探索性、前瞻性、实验性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现代艺术活动的品牌。

  进入新世纪之后,上海正在抓住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更加开放的新机遇,进一步提升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中的文化推动力,多方面营造城市的个性魅力和文化风格:

  第一、建设充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文化服务体系。面对近年来上海市民不断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市政府致力于保障市民的文化权利,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正加快建设与上海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周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市,人均拥有量为0.1平方米的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市民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上海正在进一步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在影剧院建设方面,将统筹规划全市剧场、影院的建设布局,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在全市构建若干剧场群落,和一批多厅影院。今年,一座可以与上海大剧院相媲美的东方文化艺术中心即将在上海浦东落成,成为上海的又一座标志性文化建筑。

  第二、塑造海纳百川独具魅力的都市文化形象。上海将构建优秀文化艺术的创作高地。目前,上海已经拥有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文艺团体,拥有“全国三大影视中心”之一的影视剧创作基地,拥有一大批多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艺术人才群体。在此基础上,上海将着力提升本土艺术创作的原创力,重点扶持精品之作,努力以世界一流水准的优秀作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对话。在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中,城市雕塑的总体思考、整体规划正在形成。城市雕塑是反映一座城市“精、气、神”的公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及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理应彰显城市雕塑在全球发展的背景中,所反映出来的城市的文化特质、文化情趣、文化追求以及演变的文脉轨迹,从而在“精、气、神”上辐射这座城市强烈的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城市雕塑浸透了城市精神,要为城市提神;城市雕塑反映了城市性格,要体现城市的文化魅力;城市雕塑要有时代整体特征,要综合反映艺术性、历史性、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与长效性。

  上海将构建展示世界优秀文化的大舞台。上海近年来依托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交流项目的拓展和文化影视节庆品牌活动的举办,努力营造中外优秀文化积极交流的开放格局。2003年,上海与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往来,各国、各地区来沪演出、展览和交流的项目398批、共4672人次;上海出访演出、展览和交流的项目313批、2147人次。在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上海将更加积极地拓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项目,在交流种类、交往方式、服务规范、法律保障等方面主动与国际接轨。

  第三、发展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开放性文化市场。目前,上海文化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文化市场之一,基本建立了影视、音像、演艺、娱乐等多层次的文化市场体系。通过文化市场这一中介,增强了文化对市民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实现市民多层次、多元性的文化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基本保障。随着上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市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上海将大力培育、拓展和规范文化市场,积极发展市场中介,激发市场活力,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服务。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崛起。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艺术展览、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制作、影视动漫制作、视觉艺术创作、工艺美术创作等领域。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应注意增加城市文化色彩、注重城市“人文天际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构建新的城市文化生活图景,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延续城市历史,进一步激励“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拓展文化产业的功能,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使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之初就有较高的逻辑起点。

  第四、推进文化发展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推进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加紧构建适应国际惯例、符合中国国情和上海文化特点的文化政策体系,推进文化发展机制的创新,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一是加大政府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政策扶持。二是积极实行多元化文化投资政策。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部门的企业化改造进程。

  上海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来临。

  • 上海世博会知识问答(附答案)
    答:A.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国际旅游促进处 B.旅游咨询中心、国际旅游促进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所 C.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所 339、我们承诺要通过我们的表现让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成为一个“___”的世博会。 A.成功、出色、难忘 B.成功、精彩、感人 C.成功,精彩,难忘 340、上海要不断...
  • 求有关世博会场馆里高科技产品或现象的资料
    答:1、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报名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有240多个,为历届世博会之最,超过了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最高纪录。吸引了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前来参观。上海世博会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参加国家和组织最多的世博会。 2、志愿者人数最多:本届世博会对志愿者提出了新...
  • 上海世博会主要是以什么为主题?
    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上海世博会作用:1、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2、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
  • 世博会展示哪些内容?
    答:再具体点,我们可以说是看文化、看科技、看发展。首先,看文化。世博会是个文化盛会,参观世博会首先是看文化。我们不妨来看一下与世博会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含义。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上惊艳亮相的水晶宫开始,历史世博会总有一些建筑引领时代潮流,成为经典,为人津津乐道。上海世博会预计有200多个国家...
  • 世博资料
    答:(2)充分体现出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应该成为主题演绎的形象载体和视觉标识,与历届世博会或其他国际大型活动已有的吉祥物形象在主题表现、造型设计等方面有明显区别。 吉祥物形象要通过创意提炼、造型设计、理念阐述、性格设定、动作演绎等手段,充分表达上海世博会“城市,让...
  • 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为什么要求提高全民特别是上海市民的礼仪修养...
    答:世博会对上海市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 上海市民素质建设势在必行。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人是世博会的主体和建构者,世博会是人的社会建构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解放的表现形式,它的本质在于“人民性”。世人看到的是城市,交往的是市民,2010年世博...
  • 2010年上海世博会资料
    答:【上海世博会代表团参加国际展览局第一三三、一三四次成员国代表大会】6月3日,上海世博会代表团参加国际展览局第一三三次成员国代表大会,这是中国上海在取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首次在国际展览局亮相。中国政府在大会上陈述,表示将履行申办时的承诺,做好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一切准备工作。上海2010年世博会场址较...
  • 世博会历史图片
    答:中国馆展示了航天科技、三峡工程等。接待游客350万人次,为所有展馆之冠,被评为五大最佳展馆之一。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1998年是联合国批准的国际海洋年。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财富。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主题为人、自然、科学和技术有172个国家和组织参加,是历届世博会中国家、地区和组织最多的一届。2005...
  • 世博会的小故事
    答: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
  • 上海世博会资料
    答: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办好一届成功的世博会”。这充分显示出上海对举办世博会的重视,以及办博工作的国际视野和开阔思路。出席这次会议的外宾和上海市各副市长都参与专题讨论并作发言,涉及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内涵的深入阐述,吸引更多参展国家、参展机构和游客的推广策略,以及世博会场馆建设、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