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袁隆平的资料。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的人生历程你知道多少?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袁隆平 (1930.9.7 -),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毕业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 Yuan Longping (1930.9.7 -) 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的故事
少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处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磨难伴随着他的成长.
袁隆平足迹江西德安。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做过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南京政府侨务科长。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其属马,大家又称它为小马驹。
童年的小马驹有着很多的调皮故事。在家人眼里,这匹小马驹长的不太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手笨脚。要他拿碗,碗被摔坏;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地上;穿的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烧一个窟窿。可是他爱动脑筋,对新奇事物总想体验一下,结果闯了不少的祸。
袁隆平的童年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正践踏中国。他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横尸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旧中国苦难的原因。激发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少年的袁隆平一直学业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喜欢提问。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到:正数相乘得正数,负数相乘也得正数。袁隆平觉得蹊跷。于是他向老师发问:老师,为什么负数乘负数还得正数?在50年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和另一为获奖者数学家吴文俊交谈时,袁隆平说:数学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现在我还是弄不清楚。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在那里学习,生活了四年.期间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无疑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博学中学一直强调的是英语的教育,幸好袁隆平童年时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他国文,母亲启蒙了他英文。使他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袁隆平自己说的:“我现在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书本中少年的袁隆平读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接触了他的理论。“当我从只当我知道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之日时,就非常崇拜他,我崇拜他那超乎寻常的思想方法和大胆创新的胆略”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对袁隆平后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袁隆平在学习上成绩优异,在同学中间更是一个活跃分子。他喜欢各种体育活动,学会了跳踢踏舞,这种爱好一直保留到现在。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游泳。袁隆平的游泳技术还是在童年时练就的。
那是1937年,他随父母从汉口逃难到湖南省桃源县。在乘船过沅江时,不慎落入滔滔河水幸亏一位船工及时相救,才捡回性命。7岁的他决心向船工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从那时起就苦练游泳,还不到十岁就斗胆去横渡长江,令同学和老师瞠目结舌。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不服气的他,在参赛那天,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在湖北省利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袁隆平很喜欢毛主席的这句诗。无论是在湘辉农校,还是在海南的试验田,还是在研究所里。他都会泅渡沅水、搏击海浪、或者在泳池里一展身手。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学习。高中毕业,他面临着升大学的选择。父亲劝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袁隆平却另有打算。动荡流离的童年,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天性热爱自然的他立志学农报国。倔强的袁隆平最终说服了家人,1949年他顺利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西南农学院的前身)。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这一选择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也因而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

我眼中的袁隆平
■辛业芸
四年前的一天,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他的办公室,我的敬畏感是不言而喻的:袁隆平,这可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呀!谁知只与袁先生交谈了几句,我的情绪便放松了许多,他亲切随和,没有架子,并勉励我好好工作。随着我对他愈是熟悉,我感到其人其事是多么地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从小家境尚可,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一直读书受教育,前后辗转了北京、重庆、武汉、南京。母亲启蒙了他的英语,后上过教会学校,因此会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生长于大城市,偏偏选择了学农、从农。1964年他翻开了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页,“文革”中他被险些划为“牛鬼蛇神”,却神奇地由于国家科委一纸公函而免遭批斗……
他是个没有私心的人。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稗”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他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十几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他还把每年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用作所长基金,捐资共计近100万元,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开展项目研究;国际上多家机构和组织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可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名和利是包袱。
他是一个时有灵感顿悟的人。他认为: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具有几乎相等的重要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切勿放过思想火花。他善于创造性思维,把握灵感带来的机遇。他研究杂交水稻源自灵感,1961年,他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虽来年把收集的种子种下后结果令人失望,但他却从中悟出了“天然杂交稻”,并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那么靠人工也能培育出杂交稻,从而选定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他又一次用灵感将杂交水稻的选育领进超高产研究的前沿阵地是1997年,他到江苏考察两系杂交稻,在观察一丘亚种间杂交稻时突然灵机一动,梦寐以求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有了!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以高冠层、矮穗层、高度抗倒为特点的形态模式,并制定了把优良的株叶形与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有机结合的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这一独创性理论对研究工作起到非常大的指导作用,现已取得重大进展,选育的苗头组合1999年在江苏、湖南多点示范,其中有14个百亩片和1个千亩片,平均亩产都超过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的产量指标(一季中稻亩产700公斤)。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8公斤纪录。他预计在1-2年内超级杂交稻就能研究成功,
并逐步投入生产应用,这即将为进一步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作出新的贡献。
他是一位乐观开朗、敏捷活跃的人。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不给人刻板学究之感。他风趣幽默,语言生动,今年四月他在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他用成语“如虎添翼”形容中国的超级杂交稻,后来外国专家们都兴致勃勃地向他祝酒“tigerwithwings”。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脑子的故事和笑话,所有的经历与故事一经他叙述,总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所以年轻人爱和他开玩笑,他也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他喜欢音乐,听到好听的歌曲,他便和着唱,高兴起来他还用小提琴拉一曲;他爱看书,喜欢逛书店,最爱买英文
小说,他对天文、地理也兴趣盎然;他还钟爱摩托车,前前后后买了八、九上十部摩托车了,美其名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游泳是他的长项,他在水中速度之快、时间之长,许多年轻人都难以匹敌;有时他下下象棋、打打麻将,以轻松轻松脑筋;他还在单位举行的联欢会表演过踢踏舞……
袁隆平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我心目中可亲可敬。

袁隆平传
http://www.my285.com/zj/zgxd/ylpz/index.htm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历任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科院名誉院长、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故事

少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处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磨难伴随着他的成长.
袁隆平足迹江西德安。祖父袁盛鉴在孙中山领导的民国时期曾做过广东琼崖行政长官秘书长、文昌县县长等职。父亲袁兴列做过县高等小学校长、督学,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任南京政府侨务科长。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在兄弟五个中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其属马,大家又称它为小马驹。
童年的小马驹有着很多的调皮故事。在家人眼里,这匹小马驹长的不太顺眼,有时还显得笨手笨脚。要他拿碗,碗被摔坏;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地上;穿的长袍不是被扯破就是烧一个窟窿。可是他爱动脑筋,对新奇事物总想体验一下,结果闯了不少的祸。
袁隆平的童年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正践踏中国。他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横尸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旧中国苦难的原因。激发了他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少年的袁隆平一直学业优异,志趣高远,爱好广泛,喜欢提问。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到:正数相乘得正数,负数相乘也得正数。袁隆平觉得蹊跷。于是他向老师发问:老师,为什么负数乘负数还得正数?在50年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和另一为获奖者数学家吴文俊交谈时,袁隆平说:数学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向老师提问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现在我还是弄不清楚。
1943年,袁隆平转学到博学中学。在那里学习,生活了四年.期间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吃的是杂粮饭,点的是桐油灯,一两个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学习还是紧张而有规律的,早上6点钟起床,10分钟后就得洗漱完毕在操场集合做操,这无疑养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时间的作风。
博学中学一直强调的是英语的教育,幸好袁隆平童年时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父亲教他国文,母亲启蒙了他英文。使他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正如袁隆平自己说的:“我现在之所以能在各种国际活动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给我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书本中少年的袁隆平读到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接触了他的理论。“当我从只当我知道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之日时,就非常崇拜他,我崇拜他那超乎寻常的思想方法和大胆创新的胆略”爱因斯坦的创新精神对袁隆平后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袁隆平在学习上成绩优异,在同学中间更是一个活跃分子。他喜欢各种体育活动,学会了跳踢踏舞,这种爱好一直保留到现在。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游泳。袁隆平的游泳技术还是在童年时练就的。
那是1937年,他随父母从汉口逃难到湖南省桃源县。在乘船过沅江时,不慎落入滔滔河水幸亏一位船工及时相救,才捡回性命。7岁的他决心向船工那样学会“划水”,也能在水里救人。从那时起就苦练游泳,还不到十岁就斗胆去横渡长江,令同学和老师瞠目结舌。
1947年,湖北省举行游泳比赛,袁隆平由于个头小,没有被选中。不服气的他,在参赛那天,坐在参赛同学的自行车后面进入了赛场,体育老师发现他热情很高,才勉强答应让他去试一试。结果,他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汉口赛区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学无一入选。不久在湖北省利的比赛中又夺得了男子自由泳的两块银牌。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袁隆平很喜欢毛主席的这句诗。无论是在湘辉农校,还是在海南的试验田,还是在研究所里。他都会泅渡沅水、搏击海浪、或者在泳池里一展身手。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塑就了他百折不挠,勇于搏击的个性。
1948年,袁隆平随全家迁往南京,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附中学习。高中毕业,他面临着升大学的选择。父亲劝他报考南京的名牌大学,将来出人头地。袁隆平却另有打算。动荡流离的童年,形成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情。天性热爱自然的他立志学农报国。倔强的袁隆平最终说服了家人,1949年他顺利考入重庆湘辉农学院(西南农学院的前身)。
大学期间,袁隆平主修专业是遗传育种学。这一选择决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轨迹;这一选择使他的人生丰富而具有传奇色彩,中国也因而出现了一位蜚声世界的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抢注旺铺得超值礼物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等8项国际奖励。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

一九六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一九六四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一九七三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一九七四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一九七九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

一九七九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一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一九八一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一九八五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一九八七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一九八八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一九八九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一九九一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一九九三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一九九五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一九九六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一九九七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一九九八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一九九九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二000年五月三十一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资讯 行情 论坛)”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二000年八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虽年届七十,袁隆平仍然活跃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工作之余他的爱好是看书、听音乐和拉小提琴。

袁隆平
袁隆平 Yuan Longping (1930.9.7 -) 出生于北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

袁隆平:让人类远离饥饿

【解说】

一项惠泽世界人民的发明

一位赢得全世界尊重的农学家

历经坎坷时,他矢志不渝

功成名就时,他依然奋斗不止

(感动中国人物展播片花)

【字幕】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74岁

【解说】

2004年,以色列沃夫奖、泰国金镰刀奖、世界粮食奖、先后授予了中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沃夫奖被称为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而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这位久负盛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这样评价自己的贡献:

来源:《大家》“泥腿子”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我现在认为我是做了一点工作。很难说,有什么成功呢,我搞杂交稻这么一个事业,我带头搞起来,现在呢,全世界都承认了,这个杂交稻呢,是水稻一次革命,世界粮食也是这么讲的,开创了一个水稻的一个育种的一个新的途径。

【解说】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东方之子·袁隆平2002

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平大概一亩三分地,到了2030年要达到16亿,人平就是一亩地的样子。我们要修高速公路,修铁路,修机场,城市要扩大,耕地在缩小,还要退耕还林,还要退田还副,每年的耕地几百万亩减,人口每年一千多万在增,这个非常严峻。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耕地再减少一两千万就不够了,所以说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产。

来源:《大家》“泥腿子”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我有点雄心壮志,要改造,看到农民这么苦,我们学农应该有这个义务,有这个任务要帮助发展农业,帮助农民如何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生活。

【解说】

为了这个目标,为了当年许下的诺言,现在74岁的袁隆平依然要经常穿上水田靴,骑上摩托车到水稻田里看一看,这位总是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的科学家,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而研究水稻的这几十年,他就是这么过来的。从1979年至今,由于常年的奔波,他已经骑坏了八九部车。

东方之子·科学本色——袁隆平

袁隆平:我们没有上班下班制,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真正打雷我们也去的,你别看那次打雷,下大雨,也要到田里面去看的,大风大雨就要去,看它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真要去看的哩!

来源:《大家》“泥腿子”科学家——袁隆平

袁隆平:搞科学研究,我想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你要怕失败,你就不要去搞研究。第二一个搞科研呢,你就不要怕辛苦,书本上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出来的。

【解说】

袁隆平经常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他在研究水稻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1965年10月,当袁隆平写出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的时候,由于论文和当时的经典学说相背离,学术界并不认同,有人甚至嘲讽他异想天开。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的第五大发明。

东方之子·科学本色——袁隆平

袁隆平:我认为我总结我的科学研究,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一下,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我在科学上,那我绝对是要一往直前的。我不怕失败,不怕难的,这里面我觉得我还有老骥伏枥的壮志的。

【解说】

因为袁隆平的杰出贡献,多年来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几乎成了得奖专业户。198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2001年他又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被估价超过1000亿元。然而荣誉和财富的不约而至并没有改变袁隆平科学家的本色。

袁隆平:我感到最愉快的事是出新成果,这个成果给不给我荣誉是另外一回事,无所谓,能够在灵魂上得到安慰的有所寄托的要出新成果,我不停留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

【解说】

袁隆平用得来的奖金设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2004年他把刚刚得来的十二万五千美元的世界粮食奖奖金也全部捐给了基金会。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袁隆平担任首席顾问,并把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杂交稻。国际上这样评论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而袁隆平给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东方之子·科学本色——袁隆平

袁隆平:我这个人水平不高,但是我有种认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要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色。

  • 关于袁隆平的资料有哪些
    答:关于袁隆平的资料: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
  • 如何介绍袁隆平?
    答: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毕业于西南农业学院农业系。离开学院后,他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水稻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严重饥荒时,他提出了杂交水稻高产的想法。Ten years later, he succeeded in inventing a new species that produced a 20 percent higher yield than common types of rice. ...
  • 袁隆平的资料
    答:1、袁隆平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2、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
  • 袁隆平的简介袁隆平个人资料
    答:1、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
  • 袁隆平的简介及故事是什么?
    答:姓名:袁隆平 出生日期:1930年9月7日(农历七月初九)籍贯地:江西德安 出生地:北京 家人: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妻子邓哲,有3个儿子,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三儿媳段美娟 身份: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简介:袁隆平,汉族。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
  • 袁隆平和钱学森的重要介绍!
    答: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
  • 袁隆平的介绍
    答:袁隆平的生平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平(今北京市),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 袁隆平的资料。
    答:袁隆平 (1930.9.7 -),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
  • 袁隆平个人资料介绍 袁隆平人物简介
    答: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