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得完整介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28
丝绸之路的简单介绍

晋中之窗: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

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扩展资料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中“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丝绸之路



公元前后的几个世纪,在亚洲、北非、欧洲曾先后存在过汉代中国、安息、贵霜、萨珊朝波斯、笈多朝印度和罗马等强大国家。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这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后来,这一名称被普遍接受。丝绸之路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碛和盐碱沼泽。在生产力和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古代各国劳动人民、商旅、使者和僧侣等冒流沙、风暴冰雪袭击的危险,披荆斩棘开通商路,对于加强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Seres),意即丝国。这说明我国的丝织品早就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也说明丝绸之路早有开端。但有史记载的大规模的交往却始于汉代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中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

从公元前2世纪以后,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南道,从我国玉门和阳关(今敦煌西),经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沿南山(今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循着河流西行,在莎车(今新疆莎车县)以西越葱岭,至大月氏、安息。在大月氏有多条岔道:向北越妫水(阿姆河),与康居、奄蔡(约在今咸海至里海间)道通;向南和印度相通;向西南与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乌弋山离(赫拉特)至条支(喀拉塞涅)之路通;向西则至木鹿、赫卡铜皮洛斯、爱克巴坦那、泰西封直抵叙利亚的安条克,渡海到达希腊、罗马,或南下经大马士革、推罗进入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北道,自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蕃西)沿北山(今天山)以南,循塔里木河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西逾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经里海、黑海以北草原与欧洲相通。张骞第一次出使,从匈奴脱身,经大宛、康居、大月氏而至大夏,所走的就是北道,返回时,“并(傍)南山”,所走的是南道。此南北两道都在天山以南。

此外,汉代还有第三条未具体记载的天山以北的西行商道。这条通道就是取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至乌孙、大宛的道路。张骞第二次出使,从内地直至乌孙,走的就是天山以北的通道。他从乌孙分派副使去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于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到达安息西界(条支)的波斯湾,准备渡海,遭安息船人劝阻,未能实现。这是汉代中国使者在丝绸之路上所达到的最西点。

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约二十余日至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再步行十余日,至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附近);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已程不国是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达到的最远点。《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这条路的回程,已不再经陆路,大概是绕过马六甲海峡,总的航程时间延长。中国丝绸进入印度,先转运到巴利柴格(今布罗奇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从这两个港口向北与中亚陆上丝绸之路相通;向西经阿拉伯海、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商路相通,再经地中海航运至罗马。从印度还可以绕过阿拉伯半岛,经红海进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再经地中海到罗马。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时,就更显出其重要性。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反映出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
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周之世,劳动人民已织出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又发明罗纱和织锦。汉代制造丝绸技术大为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保存的精美的丝织品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丝绸外销,大约从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说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自西汉至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汉代为了保证经济上的交流,还采取了政治上的必要措施,遣使、设驿以保持商路畅通。

我国的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汉通西域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时行衣着丝绸。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更是如此。各地庙宇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用途很广。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概用丝绸。国家官吏穿着特殊形式的丝袍,世俗富人普遍穿着一般丝袍。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达十余次,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进。

中国丝绸和各国商品的畅销以及由此而来的巨额利润,引起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地区各国为控制商路,垄断贸易而展开长期斗争。中亚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中亚地区的主要居间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为首府,在中国史籍中亦称康居。他们一向以经营国际贸易著称于世,在中转商业中获利优厚。但是,粟特国小力弱,还不能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直到大夏、安息独立前,丝绸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这笔垄断收益,在塞琉古的财政上、经济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中转贸易。此时,塞琉古局促一隅,失去国际贸易霸权。安息从过境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丰厚,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获利达十倍之多。安息灭亡后,萨珊朝波斯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不准粟特商人转运丝绸过境,阻止罗马商人贩卖丝绸,企图独占专利,但是,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等地输入大宗货物。这些商品在罗马出售的价格比它在印度的价格贵100倍。丝价竟值重量相等的黄金。这说明当时国际贸易的商人可从中获得暴利。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访问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卫青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远走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其他国家也都派遣使节往来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关系随着使节、商旅和人民往来而肇始展开。

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魏略·西戎传》)。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来中国献狮子、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派使臣来中国,赠送狮子和条支大鸟(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来中国传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译出佛经35部41卷。他不但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且对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使节和民间来往更加密切。从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后传入中国。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之后,粟特商人即将中国制造的褴褛纸运往中亚。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马其顿)、兜勒(色雷斯)遣使内附”(《后汉书·和帝纪》),是有史记载的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之始。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遣使来中国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代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入建业见孙权等活动均载于史册。这些更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在海路大举开通之前,丝路东起中国、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波斯,一直通向罗马。明代以后又开通了海上丝路。丝路输送的不仅是丝绸或各种物产,文明的交流同样重要,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是研究古代政治、历史、交通、经济、宗教、艺术、中外思想及文化交流等范畴的重要课题。

一、丝绸之路得名:

作为古代世界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很早就存在,但是,作为一种正式的学术命名,却是近代以后在学术研究中逐步确立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次在他的《中国》一书中使用了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这个概念,用以描述从中国到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与锡尔河)和印度之间的交通。后来,阿尔巴特.赫尔曼(A. Herrmann)在他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不仅沿用了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概念,而且把这条路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和小亚细亚。

19世纪以来,中亚历史考古的进步,使得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的重大研究课题。丝绸之路的名称被普遍接受,含义也愈发广泛,其中包括陶瓷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宗教之路等概念。丝绸之路的文化含义虽然在不断扩展,但丝绸之路的概念却始终无可取代。丝绸之路的命名,不仅表达了古代中国与西方确实的关系,也反映了西方学者的观点。

丝绸,在中国只是众多物产之一,但在西方则把它看作是古老东方国度的文化表徵。丝绸传入西方,曾经在罗马引起轰动,当时西方人以丝绸之国(赛里斯)来称谓中国,可见丝绸与其他物产的文化含义在西方人眼中是完全不同的。华丽、富足甚至和平——丝绸不仅是中国的写照,同时也寄托了西方人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像。

二、形成背景

人类是靠群体力量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而人类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从来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分工与协作不仅表现在行业上,如较早期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与协作,也表现在不同地域之间人类群体的协作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正好体现在各种方式的交往之中。

丝绸之路的根本背景缘於不同地域之间人类群体协作的需要。具体的背景,看起来可以有许多差异之处,比如往来於丝路上的商人群体著重长途贩运中获得的商业利润、使节则是为了国家的政治利益而奔波、军队为了保卫国土或征服侵略的需要、僧侣却重视人类终极问题的解决。丝绸之路上曾有不少战争和冲突,但这些现象也表明了人类的相互需要。

促成丝绸之路发生与发展的具体因素是众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看作是三大要素。民间对丝绸之路的利用,多偏重於经济方面,文化则多具有连带特徵。而政治实体之间通过丝绸之路的往来,往往出於政治因素。国家的利益虽然在许多时候都可以视为经济指标,但国家威信、荣誉等因素往往并不能直接用经济来衡量。特别是,在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交往中,规模大、效率高,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密不可分。

1、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缘自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的张骞出使西域,而当时出使的动机是为了寻找大月氏以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共同对付北方强敌匈奴。后来班超出使西域也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考虑。

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中国扮演著核心角色。中国与西部、北方民族的关系友好,对丝绸之路影响巨大的时候,往往就是丝绸之路发达的时期,反之丝绸之路往往会陷入萧条状态。这就是说,不论丝绸之路的开辟还是发展,甚至包括后来的衰落,都与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政治实体之间的关系状态密切相关,而这正是政治因素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2、经济因素是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它甚至早於政治因素发生作用,即使丝绸之路有时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但丝路沿线民族的经济交往也没有中断过。有的政治实体是十分重视丝路交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如北方的草原民族。而古代中国政府许多政治化的行为,实际上也包含了经济目的,比如中国朝廷在接受远方国度的贡品的同时又要进行赏赐,其实就是一种经济交换活动。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路沿线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不同物质文明的成果,还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重要作用,比如中国四大发明传入西方,便促成了欧洲中世纪的结束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造就了大航海时代的发生与发展。

3、广义的文化是包括经济等因素在内的,这里是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是指文化在精神方面的内容。人类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上的需要,就人类不同地域之间的交往而言,精神需要也是重要的动力之一。阿拉伯数字为印度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西亚两河流域的七曜观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等等,都是经由丝绸之路完成的。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等,并非只属於物质产品,也是重要的文化产品,同样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扩大了双方的空间概念,从而为彼此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如《马可孛罗游记》就为西方的航海大发现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名人

1、丝绸之路上的古老国度和民族,许多如风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海洋之中。比如,匈奴人,他们曾经建立过强大的草原帝国,中国常常受到它的侵扰。没有这个匈奴帝国与汉朝的战争,就没有张骞出使,更加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汉时期,与匈奴人的战和问题依然存在,班超出使西域也与匈奴有关。西晋时期,仍有匈奴人的活动记载,西晋灭亡(316年)就是直接由匈奴人造成的。隋唐以后,部分匈奴人融合成为汉人,其余的则大规模西迁。

丝路上的另一古老民族大月氏,曾经活动在祁连山一带,后来在匈奴的攻击下部分族人西迁,建立了贵霜帝国,不仅成为中亚地区的大国,而且由於国王率先皈依佛教,对早期佛教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至於留了下来的族人,史书上称为小月氏,最终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楼兰国曾经盛极一时。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不论是南道还是北道,都必须经由楼兰城,楼兰因此成为敌国之间争夺的焦点。后来因为自然环境恶化等原因,首都楼兰城终於淹没无闻了。直到近代,楼兰古城被探险家偶然发现,才重新为人所知。

2、丝绸之路不仅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更造就了一批以果敢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丝路人物,千古为人传诵。他们之中,有张骞、班超、王玄策这样的杰出使者,有李广利、高仙芝统帅的军队,有法显、唐玄奘等伟大僧侣,有为国远嫁的细君、文成这样的公主,还有艺术家、诗人和探险家……。正因为这些人物,丝绸之路到了今天还令人向往、令人神驰。

在丝路上,使者为了和平,军队为了战争,僧侣为了真理,商贾为了利益……,他们的目标也许不尽一致,但都必须经过长途跋涉的考验,才能达成目标。正因为他们这种坚毅的精神,天马才成为神物,佛教才能在中国发扬光大。

……

  • 丝绸之路简介
    答:3、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4、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 丝绸之路的介绍是什么?
    答:"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
  •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在哪里?
    答:丝绸之路是指从洛阳出发经长安(西安)、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最初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謇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最远到达西亚诸国的陆上贸易通道,到东汉时班超再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并将路线东端延伸到东汉京师洛阳,西端延伸到欧洲(罗马)...
  • 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50字
    答:丝绸之路资料: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为起点,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 内容介绍
    答:1、这篇《丝绸之路》教材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写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场景,再现了我国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与中国经贸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2、目的:武帝召募使臣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
  • 丝绸之路得完整介绍
    答:中线则从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再向西进入中亚和西亚。南线则从成都出发,经过云南、印度,最终到达地中海各国。这些陆路通道不仅促进了商品贸易,还推动了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丝绸之路的海路通道则主要利用了古代中国的海洋航行技术,从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港口出发,通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海...
  • 丝绸之路得完整介绍
    答: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诞生。这一项目的成功申报,不仅增加了中国世界遗产的数量,也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地方?
    答: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
  •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简介
    答:(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2、丝绸之路简介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 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有哪些?
    答:丝绸之路的资料 丝绸之路, 不能顾名思义, 仅仅认为是一条丝绸贸易之路。实际上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就是一个全方位多用途的载体, 是连接古代东西方及沿线诸国各族的纽带, 是架在他们之间的金桥, 成为他们之间互通有无、物畅其流的商贸之路和物种传播之路 成为他们互相学习, 相互影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