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七大清规和八大戒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佛家清规戒律中的8戒是哪8戒?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爱敬,善名流布,身心安康;来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静居士,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因此,希望信众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语、饮酒。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嗔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草一木,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怎样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秽行为。出家比丘,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又说:“淫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怎样戒妄语呢?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有一种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种种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人防患未然,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应把五戒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

戒为三学、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学的基础项目
【1.戒】
戒,梵语尸罗,意为清凉。所以名之
为清凉,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正如《大乘义章》所说: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
在我们内心,三毒烈火时时燃烧,不曾少息。由此带来的煎熬、痛苦和热恼,又会引发诸不善行,成为新一轮痛苦之因,使烈火继续蔓延,所谓“贪恚痴火常炽然”。而戒正是止息热恼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清凉的内涵。
此外,戒还能警策身口意三业。《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说: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
【2.律】
律,梵语毗奈耶、毗尼。《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说:
初言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即《四分》十八法中,毗尼及律二名不并。又《增一》中七种律也,谓七毗尼。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
律具有调伏、灭、离行等内涵。所谓调伏,主要针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我们接收外部信息的六个窗口,也是引发贪嗔之心的主要渠道。稍不留意,就会因所见所闻将烦恼调动起来。所以,佛法修行要“都摄六根”正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所说:
律者梵云毗尼,华言称律……不出三义:初言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
【3.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为梵语,汉译为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随顺解脱等
《大乘法苑义林章》说:
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
别解脱有两重含义,《大乘义章》说:言木叉者,此名解脱……何故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
若严持某戒,即能从某种不善行为中解脱出来。持不杀戒,可从杀生恶行中解脱出来;持不盗戒,可从偷盗恶行中解脱出来。同时,持戒还能使我们成就解脱圣果。声闻的五分法身,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持戒,是迈向解脱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戒,就无法进一步得定发慧,所以这是基础而关键的一步。
《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清规戒律是发展变化的,在佛教创建的最初,是没有任何规矩的。
清规:
“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戒律
其实戒律是道教徒必须遵守的戒条和法规,历史非常悠久。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斋戒,在那时被道教徒称为“道戒”。在早期的道教经典中,都有关于道戒的记载,比如《太平经》等。相传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就已经有了戒律。到后来,大多数的道教派别包括天师道、上清道在内,基本上都有了正式的戒律。 道教的传戒种类很多,基本的戒条有所谓三戒、五戒、八戒、十戒,另外还有原始天尊二十七戒、一百二十九戒、三百戒甚至一千戒等等。其中,全真教尤其重视戒律,要求道士依次修持初镇、中极、天仙等戒,女性道士还要修持女真九戒。而另一大派正一道的戒律则相对比较松弛。

不通的流派,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山门,都有不同的清规戒律,似乎没有什么楼主所说的七大清规八大戒律一说。

不管怎么变,基本都包含“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的内容。

  • 什么戒律清规
    答:实现个人精神成长。同时,戒律清规也是佛教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构成了佛教文化的独特内涵,为后世信徒提供了修行的指南。总的来说,戒律清规是佛教中对于信徒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详细规定,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的基本准则,对于信徒的修行和佛教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 清规戒律都有什么规矩
    答:就是戒律 有五戒 、28轻戒、 48轻戒 、具足戒---男的250戒 , 女的300戒。
  • 何为清规戒律?
    答:清规戒律是佛教为僧尼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清规戒律”是维持寺院清净和约束佛教徒行为的规章制度。戒律 先谈“戒律”。“戒”,梵语sila,佛教用以称一切“防非止恶”之事。“律”,梵语vinaya,意为“调伏”。作为“三学”(戒、定、慧...
  • 佛门有很多清规戒律,为什么佛家要戒酒呢?
    答:性戒是不论当初佛陀是否制戒,原本就必须持守的;而对于遮戒,社会则一般不认为是罪恶,它是佛教为防止世人讥嫌,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罪过,而制定的戒律。在《沙弥律要节录》中,佛陀这样教导我们:“若依我为师者,不得饮酒,亦不与他饮,不贮畜。有重病者,医教以酒为药,乃暂权开听,非谓长途服食...
  • 清规戒律是什么意思
    答:清规戒律的解释[convention] 本义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 必须 遵守的规章 制度 ,现在则用来 比喻 束缚人的 不必要 的规定与 限制 ,有贬义 详细解释 (1).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 规则 和戒律。 艾芜 《游成都文殊院有感》 :“我 建议 新入寺庙的僧徒,清规戒律 尽量 少些, 或者 加以 改革 ,...
  • 清规戒律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答:」 【释义】: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读音】:qīng guī jie lǜ 【近义词】: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反义词】:打破常规 推陈出新 【例句】: 1.但这些清规戒律使得市场越来越小。 2.我被清规戒律束缚住了。 3.对党...
  • 清规戒律是什么意思
    答:清规戒律原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现用以比喻繁琐、不合理而又束缚人的成规、惯例。有时也泛指规章制度。清规戒律多指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是应该否定的
  • 清规戒律什么意思?
    答:词目 清规戒律 发音 qīng guī jiè lǜ 释义 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近义词 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反义词 推陈出新打破常规 引用 《木兰奇女传》第十二回 香元参禅难丧吾 太宗 ...升座说法。本寺住持香元和尚,上前说道:“小僧自...
  • 戒律清规,剃度出家什么意思?
    答:戒律清规,是佛门弟子所要遵守的规矩法则,戒律是佛所制,清规是祖师所制。剃度出家,是出世俗之家,出烦恼之家。剃度是出家所举行的仪式,由自己中意的师父给自己剃掉头发,念诵法语,礼佛礼师,而成为出家人身份。
  • 清规戒律是什么意思
    答:拼音:qīng guī jiè lǜ解释: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出处:《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例句:老先生~很多,学生们都很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