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丝弦的艺术特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丝弦戏的艺术特色

同治七年(1868),井陉白花村出现了丝弦班社;光绪七年(1881)廊坊地区文安县太保庄创办了丝弦老调同乐会;光绪十六年霸县出现了韩大仓老调丝弦班。同、光时期,丝弦再度兴起,韩大仓等率班进入北京演出。光绪初年,东路丝弦老调艺人吕洛脆,张洛栋,穆坏旦等,到井陉白花班搭班,遂将老调剧目、音乐、表演等传入丝弦班,开丝弦与老调同台合演先例。自此,石家庄地区的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土琵琶,状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改为板胡、曲笛、笙。 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中路丝弦便与老调戏同台,使老调戏的剧目、音乐传入丝弦。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丝弦戏音乐有官、越两个腔调,全部音乐分弦索腔曲牌、板式变化系统、无过门曲牌、器乐曲和打击乐五部分。清末民初,丝弦不仅与老调同台演出,还曾与河北梆子组成过三合班,有的甚至还兼唱京剧、乱弹成为五腔班。丝弦的打击乐器,此时也由南到北,一改原来使用的高腔锣鼓(俗称广家伙),而采用京、梆剧种所用的苏家伙。 丝弦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涌出现许多班社和知名艺人,特别是出现了李凤仙、张小刁、张小绵等丝弦第一代女艺人;张桂良、张连甲等于民国七年(1918)在北京演出《冯茂变狗》、《十八扯》,受到观众赏识,扩大了丝弦戏的影响;农村子弟会、同乐会等业余演出团体遍及各地,民国十年高阳县杨佐庄出现了戴面具演唱丝弦戏,丰富了丝弦的演出形式;丝弦与老调、梆子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丰富了丝弦的剧目,以及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 丝弦表演追求热烈、火爆,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和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各行当表演均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 丝弦唱腔,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式变化系统。丝弦剧目相当丰富,约500余出。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丝弦剧著名演员有驰名太行山麓的“四红”: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还有著名花脸朱永米,著名须生张永甲和王永春,著名青衣花旦杜雷有等。解放前丝弦戏濒临绝境,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扶植下,传统剧目和音乐得到了抢救、发展与革新,从而获取得了新生。

  石家庄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唐代的马球表演、乐伎表演,北宋时期的宫词演唱都曾在古城正定留下千古余韵。尤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更是在这里创作了《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墙头马上》等千古传唱的元杂剧。丝弦剧是河北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石家庄市丝弦剧团演出的《空印盒》、《白罗杉》、《杨家将》等剧目深受广大城乡观众的好评。深泽坠子剧团的《回龙传》、《包公案》、《刘公案》也到了观众的好评,石家庄丝弦、深泽坠子作为地方戏曲稀有剧种有着独特的魅力。在石家庄158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广泛流传着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舞龙灯、狮子舞、霸王鞭等艺术形式,以及井陉的“拉花”、无极的“官伞”、正定的“常山战鼓”等民间歌舞,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由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组成的民间花会,也逐步由田头、庙会走向了城市街头广场,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
  除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秧歌艺术以外,石家庄市还有许多绚丽多姿的民间工艺。辛集市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质朴的农民画家用夸张、浪漫的特色,反映了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石家庄是随着近代铁路开通而崛起的城市,改革开放给石家庄提供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建成现代化大都市的机遇,石家庄市虽然建市时间较短,但其惊人的发展变化却令人赞叹。
  多年来,石家庄市文化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发展较快,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被列在“五大工程”之内的“小康文化工程”和“彩色周末文化工程”活动成效显著,城市共建成了5个全国文化先进县、8个省级文化先进县。同时艺术创作、生产和演出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石家庄市已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场所22个,群众文化机构300个,从数量上基本实现了市有群艺馆、县县有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城市现有公共图书馆20个,拥有书库1个,总藏书量达171.4万册。近年来,石家庄的艺术创作共获国家级奖33项、省级奖60项,其中现代评剧《淀上人家》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古装评剧《胡风汉月》、《窦娥冤》获首届中国评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将。
  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改善石家庄市的投资环境、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县以上科研和科技开发机构298家,其中专业科研机构98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54家,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46家。城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500所,在校生200多万人。石家庄的公办本科学校有: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学院等。石家庄市完成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20亿元,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
  截至2004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27个,艺术表演场所22个。文化馆、群艺馆25个,公共图书馆21个,藏书量280万册。广播综合覆盖率99.2%,电视综合覆盖率99.1%。
  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附近有清真寺街,是回民聚集地,并建有一座清真寺。可以在那里吃到正宗的羊肉串、羊肉泡馍。


丝弦是石家庄最具特色的土产。在戏台上,锣钹咚锵,板胡吱溜,有伴奏的丝弦,红红绿绿的晃荡一些生旦净末,是一个地方剧种,媲美保定老调;而在日常生活中,瓜棚柳伞下,田头水井边,手里忙着各色活计的人们,丝弦差似呼吸的节奏,填补着劳累吁喘的空当,伴随着汗珠的滴落,是清嗓喝咧的民间小调儿,像陕北的信天游,像陇中的花儿,像没有马头琴陪伴的草原长调。
往年四季土里刨食的人们,没有太多的闲暇泡一壶龙井,纸扇轻摇,眯着醉眼儿品味昆曲,且莫说那偌多曲牌儿,太过精致,使草木之人难辨其味也罢。丢下锄头拿扫帚,往往累得腰疼腿酸,哪来足够的心思揣摩一板一眼,所以西皮散板也罢,二黄慢板也罢,高雅归高雅,却与多
数庄稼人的生活不合卯榫。而粗瓷饭碗里的大蒜辣椒,野地里的吆牛喝马,早把脾气和嗓子打磨得一样粗拉,自己发不出莺声燕语,也听不惯柔腔嫩调,于是,丝弦选择了土俗的他们,他们爱上了野味的丝弦,恰如浇园的妮子扶犁的汉,丝弦与太行性格滹沱风韵合性合相,匹配了庄户人家的情缘。



  • “园林”与“戏曲”交映生辉
    答:昆曲雅乐与水乡风情结合,令游客身心愉悦;“晋中园”里的“非遗老戏台”,国家级非遗剧种石家庄丝弦、保定老调与地方特色剧种唐剧、梆子等,令观众大开眼界;“闽园”里,园林版京剧《书说·沙家浜》融入评书元素,用评书“串讲”的形式,将戏腔、书声、建筑、流水、光影融织在一起,令观众耳目一新。
  • 简述戏曲现代化的特点
    答: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近年来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
  • 河北省有哪些传统文化
    答:三、民间舞蹈 河北省的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如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徐水狮舞、沧州落子等,这些舞蹈动作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四、戏曲 河北省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包括河北梆子、评剧、唐山皮影戏、石家庄丝弦等,这些戏曲形式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五、曲艺 河北省的曲艺艺术同样丰富多彩...
  • 关于戏剧的资料
    答: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2、...
  • 中国的民间戏剧
    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
  • 各个剧种都有什么特点啊?
    答:京剧艺术比其它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做,念、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在舞台表演上富于鲜明的舞蹈性和强烈的节奏感。 一百多年来,京剧著名演员先后辈出,特别是不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不同风格的流派,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京剧艺术的珍贵财富。 解放后,京...
  • 戏曲一般知识
    答:[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
  • 我国戏曲的剧种和各自的特点、代表曲目、代表人物和脸谱的意思
    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过程中,又受昆曲、河北梆子、京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它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山西...
  • 戏曲文学编剧需要哪些专业知识?
    答:嗯,我是戏曲编剧 如果您考试主要是理论方面的,那么看这本《戏曲编剧概论》,周传家主编。《中国戏曲史》钮镖主编。如果是考创作方面的 《唐诗宋词三百首》这本背过。就可以应付初步的考试了。
  • 清代的声腔剧种的情况如何?
    答:c.丝弦,又名弦腔、弦子戏,流行于河北省井陉、石家庄、保定一带,由元人小令和民间俗曲发展而成。d.越调,主要流行于河南西南部、湖北襄阳和安徽部分地区,是由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在梆子、皮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民间歌舞戏系统 指从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基础上,接受皮黄、梆子、高腔等戏曲剧种影响而产生的歌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