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乘的十二因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十二因缘的内容

十二因缘法:众生自性本来清净,由于一念无明妄动,便有了行为造作之性,有了行为造作之性便有入胎之识,有入胎之识便有现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有了六根出胎后就有六种觉触,有六种觉触便有六种感受,有感受便有爱念之心,对所爱之境贪取不舍,便会形成未来世之业因,有了未来之业因,就会领受来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有老死及一切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顺生门。若是没有无明妄动,那里会有行为造业之性?没有行为造业之性,那里会有入胎之识?没有入胎之识,那里会有胚胎的色身?没有色身,就不会有六根的存在,没有了六根,就不会有六种觉触,没有触觉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便没有爱,没有爱就不会贪取,没有贪取就不会有未来生之业因,没有未来生之业因,就不会有未来世之生,没有生,就不会有老死及忧悲苦恼,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一切众生不能观察十二因缘之法,是故轮转于生死苦海,能觉悟此理者便是辟支佛,便是缘觉乘人。

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也没有虐来虐去的故事情节。我一路品来,却被深深吸引。在我们懵懂的青春里,有一位纯真的少年,我们曾彼此吸引,我们曾设想未来,却奈何命运捉弄。我们有几位称之为闺蜜的朋友,却也敌不过少女内心那一点点的虚荣。或许这就是青春。 少女谢明珰美丽、温婉、善良。但从小就生活在美女姐姐的阴影下,一直觉得自己平凡无奇,她没有漂亮女孩的那种骄傲、跋扈、任性。然而就是这份平和,却吸引了一个个优秀男人。季末是初恋,是朦胧爱情里甜蜜却又忧伤的过客。他不是真命天子,在爱情还在发芽时期就扼杀的种子。但却让多年后的谢明珰依然无法忘怀。不惜北上到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无人脉的地方工作生活,却只为想看看他喜欢的男孩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但是上天还是眷顾善良的人的。我们美丽的谢明珰应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入胎之心识,由过去感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当今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四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著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著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九、取——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著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 佛教所说的“三乘”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所说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缘觉乘又名中乘 、菩萨乘又名大乘,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2、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
  • 小乘的声闻乘介绍
    答:声闻和缘觉统称为小乘,又常被称为二乘。声闻乘是佛教三乘之一。因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这是二乘的不同处。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
  • 四圣谛、十二因缘、五蕴、三法印为何?
    答:【十二因缘】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
  • 声闻与缘觉所证的果位有哪些区别,依次是什么?
    答:缘觉乘却是在无佛出世的世界,自参自悟而得解脱生死之果证。所以辟支佛又名“独觉”:无需佛菩萨指引而独自成道。方法是直接思维“十二因缘法”,一步到位得解脱果。因此说辟支佛“智慧深利”。故名“中乘”(相对于声闻乘的“小乘”而言)。可是辟支佛并非真正的智慧深利,而是过去世已经证得声闻...
  • 缘觉十二因缘
    答:缘觉十二因缘,简称十二有支,描绘的是世间生死流转的规律。起始于"无明",即疑暗与烦恼的根源,因其源于心意的思考,故也可称为惑。接着是"行",即造作,根据无明的念头而产生行动,因其涉及身口行为,故称为业。这二者是过去世的因果基础。由于过去业力的积累,导致现在世的五果显现:首先是"识"...
  • 佛教常说的“五乘教法”是什么意思
    答:人乘——佛教导人应该孝敬父母,积德行善,人生才会平安幸福。天乘——佛教教导我们修五戒十善,将来可以升天享福。声闻乘——修四圣谛,等,证阿罗汉果。辟支佛乘——修十二因缘,等。证辟支佛。菩萨乘(大乘)——修六波罗蜜,等。成佛。以上是简单介绍,请学习法师讲经具体了解。以下是《妙法莲华...
  • 怎样修声闻缘觉乘?有哪些佛经是供修声闻缘觉乘的?
    答: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长阿含经》《四十二章经》》《金刚经》
  • 十二因缘是什么?
    答:一无明 二行 三识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触 七受 八爱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
  • 声闻乘的修行过程分为哪五个阶段?
    答:在佛教教义中,声闻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指通过听闻佛陀的教诲,理解并悟透苦、集、灭、道四谛的真理,从而达到解脱的修行方式。声闻乘和缘觉乘(小乘中的两个派别)有所区别,前者专注于四圣谛的修习,后者则依循十二因缘的智慧。声闻乘的修行者,其果位梵语称为斯陀含,即一来果,意味着...
  • 三乘是什么意思
    答:简介 佛教所说的“三乘”: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1、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2、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